书城传记龙魂天子:千古流传的大清帝王
19312300000010

第10章 宁锦受阻,借刀杀人

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首次率大军征明,开始了与明朝争夺辽西的拉锯战。当时,皇太极派遣征朝鲜的大军刚回到沈阳便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明军正在加紧修筑锦州、大凌河、小凌河诸城,在其周围屯田耕种。这些修筑工程是明军积极防御策略的一部分,由宁远巡抚袁崇焕独创部署。袁崇焕总结交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筑起了一道宁锦防线。他认为要恢复生计必须“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在军事上防御为主、进攻为其次。

皇太极意识到,这些地处辽西前锋的军事要地一旦修缮完整,会给他的进军造成巨大的障碍。他果断命令将士们连续作战,力图抢在这些城池完工之前,一举攻克,以使袁氏的防御体系付诸东流。五月六日,皇太极亲率大军朝锦州进发。十一日兵临锦州城下,对锦州形成包围之势,企图迫使明守军不战而降。明平辽总兵赵率教和副将左辅、朱梅等坚守不屈,皇太极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于是皇太极下令攻城,战斗进行了一整天,后金伤亡惨重,而锦州城却安然无恙。后金军继续又攻了十几天,还是没有攻下来。后金军几次将劝降信用箭射到城里,均没有回音;诱使明兵出城会战,明兵凭坚城据守不出。皇太极无计可施,只得留部分兵力围攻锦州,自率主力转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县城)。坐镇宁远的正是名将袁崇焕,他已向朝廷请来各路援兵,出动水师在海上遥相控制,再派部将尤世录、祖大寿率精兵4000增援锦州,他们刚要出发,后金兵突然来到,就在城外二里安营,列枪炮,严阵以待。皇太极督促代善、阿敏等领兵进击。袁崇焕坐镇指挥,放射大炮,后金兵一排排倒下,明兵也死伤大半。这一战役延续到第二天,明兵发挥枪炮的威力,使后金继续遭受重大损失,军中大将死伤严重。宁远无法攻下,皇太极又返回锦州,再次攻城已是六月四日。时值暑天,将士中暑者很多,士气、战斗力都在下降。皇太极知不可久留,决定班师。第二天,大军开始从锦州撤退,整整持续了一夜,至次日黎明,经小凌河城,把明兵已修好的城墙和工事全部毁掉,然后挥军引去。

至此,明军依靠高筑城墙、深挖城壕、坚守城池、大炮轰击的战略克敌制胜,防守成功,时称“宁锦大捷”。宁锦之战的失利,使皇太极意识到明军的防守仍有巨大力量,在短时期内,他是无法攻克辽西的,但不能攻取辽西,便进不了山海关,更别提夺取北京了。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清兵大举从西路入犯,避开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攻北京城。袁崇焕于十月二十八日得讯,立即兵分两路,北路派镇守山海关的赵率教带骑兵4000西上堵截。他自己率同祖大寿、何可纲等大将从南路西去保卫北京。沿途所经诸地都留兵布防,准备截断清兵的归路,袁崇焕部十一月初赶到蓟州,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三天与清兵在要隘遭遇,每一仗都胜了,但北路援军却遭大败。赵率教急驰西援,清军越三河,略顺义,至通州,渡河,进军牧马厂,攻向北京。袁崇焕两日两夜急行军300余里,比清军早到两天,驻军于北京广渠门外。袁崇焕以士马疲劳要求入城休息,但崇祯皇帝心中颇有疑忌,不许部队入城。袁崇焕要求屯兵外城,崇祯也不准,一定要他们在城外野战。清兵东攻,在高密店侦知袁军已到,大惊失色,想不到袁崇焕如此神速。

二十日,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袁崇焕亲自上阵督战。直打到傍晚时分,清兵终于不支败退,袁军直追杀到运河边上,清军三部劲旅都被击溃。袁崇焕中箭受伤,中箭的甲胄,像刺猬似的。袁崇焕连获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捷,京师转危为安。崇祯见清兵没有远退,不断催促袁崇焕出战。袁崇焕估计关宁步兵全军于十二月初三、初四可到,一等大军到达,就可决战。也即是,大军在城外坚守,派游军截断清兵粮道,焚烧清兵粮草,再派兵占领长城各处要隘,使清兵没有退路,然后与清兵持久对抗。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战略。但是崇祯是个十分急躁的不满19岁的青年,一见袁崇焕按兵不动,便不耐烦起来,催他出战。袁崇焕坚持要等步兵全军到达才可进攻,以当前兵力难求必胜。本来就多疑的崇祯却怀疑袁崇焕和皇太极有密谋,暗藏造反之意。

清兵于十一月二十七日退到南海子,溃败后,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举烧杀。就在这时候,清兵捉到两名明宫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皇太极心生一计,派副将高鸿中及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甚、达海等人监守。皇太极一生都很爱看《三国演义》,周瑜利用蒋干盗书使曹操中反间计的手法,皇太极非常清楚,他要设计陷害袁崇焕。到了晚上,鲍承先与宁完我二人依照皇太极所授的密计,大声“耳语”,互相说道:“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那是皇上的妙计。皇上单独骑了马逼近敌人,敌人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参见皇上,商量了好久,那两名军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这两名太监睡在旁边,将两人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十一月三十日,皇太极命看守者假意疏忽,让杨春逃回北京。杨春将听到的话一五一十地禀报崇祯。崇祯本就对袁崇焕耿耿于怀,太监们的话更加深了他的疑虑。第二天,十二月初一,崇祯果真中计,他以议军饷为名,命袁崇焕到紫禁城,袁到之后,下令将他逮捕,下锦衣卫狱。

第二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受刑时,人们咬牙切齿,买从袁身上割下的肉就酒喝,喝一口,骂一声。这个记载,未必可靠。但说明当时京城上下都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误认为袁崇焕“通敌”。

就这样,皇太极巧施反间计,骗得无能的崇祯皇帝杀了袁崇焕。《明史·袁崇焕传》说:“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后来清兵入关以后,定鼎中原,开始修明史,到了袁崇焕的传记时,就翻出了满文档案,让这个计谋大白于天下,乾隆皇帝给袁崇焕平了反。这个反间计没有用一兵一卒,也没有放一箭一炮,就让崇祯皇帝“自毁长城”。

大凌河围城之战,招降了祖大寿、张存仁等数十位明朝大将后,皇太极更是如虎添翼,后来他又率军亲征蒙古察哈尔,暂时放松对明朝的大规模征伐。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又发动了远袭明朝宣府、大同的战役。因为这次战役主要是在沿长城内侧一带进行,所以称之为“入口之战”。

这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把对宣府、大同一带作为征明的军事突破口,通过对这两个重镇的打击,来动摇明朝的统治之本。从战略上说,就是避实击虚,攻其不备,是非常正确的部署。五月二十二日,皇太极率大军离沈阳西行,渡辽河,到达都尔鼻(今辽宁彰武)。蒙古诸部率军来会,继续向西进军,进入内蒙。一路上许多察哈尔余部,纷纷归降后金。后金军兵分四路,于七月八日分别破关口而入。皇太极此次用兵的目的不在于得城池、土地,而是要掠取明朝的财富,消耗明朝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对于城镇能攻则攻,一时攻不下就放弃,转而去别处。明朝在宣、大一带的防务十分空虚。当皇太极于六月上旬行经内蒙古西进时,明朝就已得到情报,崇祯帝先后连发十余次御旨,指示宣、大等处“尤宜严备、固守”。六月中,又传下御旨:如被后金攻破,守官“立置重典”处死。但是地方官和带兵的将官不敢同后金对阵,要么弃城逃跑,要么紧闭城门,看到后金兵来了,只知道发射几颗炮弹而已。为了将来逃避责任,他们还纷纷向朝廷求援,声称:“欲出城剿杀,贼势甚众,寡不相敌,用炮远打。”

在腐败的明朝守将面前,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在明朝的州府台堡之间往来穿梭。八月初,后金二十来个骑兵掠获妇女小孩千余人,经过代州城下,被掠获的人望见城上自己的亲人,互相悲啼,城上守军却不发一矢,任后金兵从容过去。崇祯帝见宣、大之兵不顶用,急令宁远总兵官吴襄、山海关总兵尤世威率军两万分道驰援大同;同时,京师宣布戒严。由此可见,皇太极的这次入塞,给明朝造成的震动实在不小。

后金各路大军陆续会于应州,命诸贝勒攻克了代州,分道出攻。八月十三日,皇太极也离应州赴大同,攻城五天,打败吴襄,与尤世威兵大战北门,后金兵未攻下,就去攻西安堡,奔阳和。八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军离阳和,不久攻下万全左卫,斩守备常汝忠,歼灭明军千余人。随后率大军班师,从尚方堡出塞,直到初冬才回到沈阳。

皇太极此次入塞,史书称其“蹂躏宣、大五旬,杀掠无算”。后金军队的活动范围,以宣府、大同为中心,在今河北西北部、山西北部,纵深几达山西中部,攻围明50余个大小城镇台堡。在大肆劫掠之后,安然出口东去。皇太极此次以掠取明朝财物为目的用兵,使广大人民遭到严重损害。但纪律败坏的明朝军队,从各地来大同的援兵,也给当地百姓造成了不小的灾难。皇太极远行数千里,再次自由入塞,向明朝显示了八旗将士能征惯战的威力,同时也暴露了明朝在北部防线的巨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