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1935900000018

第18章 再次被削夺兵权

垓下之役,刘邦大军的主力是韩信率领的30万齐国军队。项羽灭亡后,刘邦最担心的就是韩信这个人,幸好韩信军队中的骑兵统帅灌婴和步兵统帅曹参都是刘邦的班底,他们从沛县跟随刘邦起兵,对刘邦忠心耿耿。有他们对韩信进行牵制,刘邦稍感放心。

其实,韩信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取刘邦而代之,他很遵守君臣名分。平定齐国后,他之所以要让刘邦封他为王,在他看来,完全是因为自己劳苦功高,理所当然应该封王。毕竟他当年落难的时候,大家都看不起他,封了王,就可以向世人证明,我韩信是忍辱负重之人,当年之所以不跟你们计较,为的就是今天。

但刘邦不这么想,他有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那就是在沛县跟他一道起兵的那帮难兄难弟,除此之外还有张良、陈平等少数几个人。一则,这些人他容易驾驭,二则这些人与他交情很深,像张良、陈平等虽然不是沛县人,但却与他朝夕相处,为他出谋划策,并且他们都是不带兵的人,构不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刘邦自始至终都没有把韩信当成这个圈子里的人看待,所以刘邦对韩信总是放心不下,更何况他手握重兵,功高震主,勇略盖世。

其实,不独刘邦对韩信放心不下,就是刘邦手下那帮谋臣武将也对他放心不下。当然,他们放心不下并不一定是为了刘邦,不少人甚至是因为心怀嫉妒。想当初,韩信投刘邦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如今独据一方,称王封国,功比所有文武大臣高,位比所有文武大臣重,不少人确实心怀嫉妒。而陈平、张良这些谋士,正是抓住刘邦等人对韩信放心不下以及某些文武大臣的嫉妒心理,要为大家除去韩信这个“众矢之的”,这一方面是在为刘邦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也可以顺便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划上一笔。

基于上述这些人的心理,于是项羽灭亡后,又发生了强行剥夺韩信兵权的一段插曲。

战争结束后,刘邦下令各诸侯先返回自己的封地,等待论功行赏。大家都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中班师,凯旋回到自己的封地。但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韩信。虽说当初汉王派使者对韩信说,只要他出兵攻打项羽,那么就封他为楚王,但并没有说封他为楚王就要他放弃在齐国的封地!况且,此时汉王还没有正式册封他为楚王,韩信理所当然应该和其他诸侯一样,先回自己的封地,等待刘邦的册封。但刘邦并不打算让韩信回到齐国,因为他对韩信放心不下。于是,张良、陈平乘机建议刘邦率领禁卫队伺机夺取韩信的兵权,以免日后产生祸患。他们认为有灌婴、曹参的协助,只要刘邦亲临韩信大本营,要夺取他的兵权并不困难。刘邦一听,当然就答应了。

刘邦听说韩信在返回齐国的都城临淄前,准备先到齐国西南巡视,并暂时驻营于定陶。一听到这个消息,刘邦便率领禁卫军马不停蹄直奔定陶。到了定陶,他以劳军的名义直接进入韩信的大营,在灌婴、曹参的支持下,一举夺得了韩信30万大军的指挥权。

韩信见此情状,也不抗议,除保留自己的直属军队指挥权外,将其余的全部军权坦然地交给了刘邦。

就这样,刘邦以这种很无赖的方式再次剥夺了韩信的军权。

不过,夺取军权后的刘邦还装出了一副很君子的样子,宣称这次行动只是为了确立自己在诸侯中的领导地位,并不伤害韩信的权益。随后,刘邦向韩信承诺:分封他为楚王,齐国就不要去了,因为,齐国另有委派。

当然,楚国要远远大于齐国,而韩信又是楚国人,衣锦还乡,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于是,韩信也没有多说什么,坦然接受了。

就这样,一场看似剑拔弩张的夺权斗争,就这样以和平的方式收场。

韩信衣锦还乡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去掉韩信齐王的封号,正式册封他为楚王,以下邳为都城。二月,刘邦在汜水(今山东曹县附近)之阳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或“前汉”,先定都洛阳,后来接受齐人娄敬之议,迁都于长安。韩信的楚国是汉王朝中央政府以外最大的诸侯国。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衣锦回到家乡。由于楚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而韩信又是汉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所以,他的仪仗队的规格非常高,是其他诸侯王所不能比拟的。这大概是刘邦在剥夺韩信军权后,给他的一种安慰。韩信受封后,回到自己的封国,仪仗队沿途为他鸣锣开道,场面非常气派。

他先来到自己的家乡淮阴县。淮阴人奔走相告,说当年那个穷得连饭都吃不饱的韩信如今做了楚王,衣锦还乡了,顿时整个淮阴县就像炸开了锅,一下子沸腾起来。很多人为此感到自豪,说别看咱们淮阴这个地方穷,还真是块风水宝地,这不,出了这么个大人物,这下咱们淮阴人要沾光了。当然也有些人心里不是滋味,那就是当年那些看不起韩信,多次嘲讽他、白眼他的那些人,他们心里想,韩信现在都做了楚王,要是他还记着当年咱们对他不好的那些事怎么办?如果现在他要存心报复我们,那么他要我们这些人的命就简直太容易了,跟踩死一只蚂蚁没有什么区别……总之,各种心态都有。不过,淮阴城那么大,绝大多数人以前和韩信是无冤无仇的,所以,当韩信的车驾来到淮阴城时,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夹道欢迎,当然,也有可能是地方官进行了有效的组织,不管怎么说,这盛大的场面让韩信找到了衣锦还乡的感觉。

韩信回到家乡,首先做了三件事:

首先,韩信找到了当年他在城边钓鱼饥饿难耐时分给他饭吃的漂母,以兑现当年他向漂母许下的诺言,即“吾必有以重报母”。找到这位漂母后,韩信亲自设宴款待她,对她非常恭敬,大谈她当年对自己的恩德,并“赐千金”兑现了当年的诺言。漂母自然一个劲儿地谢恩,不在话下。

第二件事,韩信找到了当年起先供他饭吃、后来又不再给他饭吃的下乡南昌亭亭长,他对这个南昌亭亭长说:“你虽然是个好人,但也是个小人,不能自始至终做好事。”韩信给了他百两银子。也许这位南昌亭长拿到钱后,在感恩戴德之余,一个劲儿地后悔,都怪我那个太小气的老婆,早知韩信今日要发迹,当年就是让我变卖家产供他饭吃,我也愿意,何况当初我们又不是供不起他。

第三件事,就是派人把当年让自己当众受胯下之辱的那位杀猪卖肉的市井流氓叫来。那个人来了,一见韩信,吓得两腿打颤,以为韩信要公报私仇,杀他脑袋,灭他满门。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韩信当着部下对他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个人也算是淮阴市井的一条好汉,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并非不能杀他,只是找不到理由杀他,所以才忍耐到今天。韩信不但没有杀他,还给了他一个中尉的官。中尉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就是负责国都治安的,如果说当时的诸侯国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的话,那么这个中尉就相当于现在一个省会城市的公安局长。

韩信的这几件事做得非常高明,对于漂母,他是知恩图报;对于南昌亭长,他没有一概否定,毕竟也在人家那里吃了几个月的饭,所以给了他百两银子;而对于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那个人,他更是以德报怨,让他做了中尉,恐怕这个中尉从此以后,逢人就会提及韩信的大恩大德。一句话,韩信通过这三件事,广泛地争取了楚国的人心,大家都很拥护他。

于是,韩信心安理得地做起了楚王,常常带着卫队和仪仗队巡行辖区内的各县邑,考察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准备把楚国好好治理一番,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自己歌功颂德。

在韩信看来,反正现在天下安定了,不打仗了,刘邦也不会再让自己去南征北战了,那就滋滋润润地过逍遥日子吧!

然而,韩信的这种想法太不现实了,这种安逸舒心的日子注定不会太久,谁叫他的勇略和功勋盖世无双呢?刘邦又开始了下一步对他的打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