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灭亡后,韩信的30万大军虽然被刘邦强行剥夺,划归中央政府指挥,但是韩信拥有楚国,楚国是汉王朝中央政府以外最大的诸侯国,土地肥沃,人口众多,韩信在楚国境内的直属部队,仍是刘邦中央政府以外实力最强的,而且韩信的军事才能更是刘邦所望尘莫及的,再加上刘邦一直把韩信排斥在自己的小圈子之外,对他并不相信,所以,刘邦在封韩信为楚王后,仍然视韩信为最大的威胁,认为韩信一旦叛汉,其可怕程度丝毫不亚于项羽。不过,刘邦心里也明白,对付韩信一定得小心谨慎,因为韩信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汉王朝的第一功臣,不能随便就把他抓起来杀了,那样不但会让自己背上滥杀功臣的罪名,而且还会让其他功臣宿将寒心。况且天下刚刚统一,老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稳定压倒一切,不宜再起干戈。所以,对于韩信这样的人,只能慢慢来,不能一步到位。
如果说把韩信从齐王徙为楚王,是为了调虎离山,剥夺他的兵权的话,那么再把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就是刘邦向以韩信为首的异姓诸侯王(比如韩王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开刀的前奏。
当然,刘邦要削去韩信楚王的封号,也得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不过,这不是问题,反正话语权掌握在刘邦手里,要找一个借口,那还不容易吗?
恰好项羽的大将钟离昧是伊庐(今江苏连云港市西)人,从小就与韩信的关系非常友好。楚汉相争时,刘邦与钟离昧曾在荥阳一带交战,刘邦吃过他的不少苦头,所以非常痛恨钟离昧。项羽失败后,钟离昧就逃到韩信那里。刘邦听说钟离昧藏在韩信那里,就下诏让韩信捉拿钟离昧。当然,刘邦肯定不会说钟离昧就在韩信那里,而是换了一种说法,大意是这样:听说项逆死党钟离昧逃亡在楚国,望楚王信着即早日将其捉拿归案。但韩信对此阳奉阴违,置之不理。
刘邦本来对韩信就十分不放心,一见韩信对此事不理不睬,心里很不痛快,正寻思着如何收拾韩信。正好这时有人上书说韩信要谋反,于是,刘邦便决定理直气壮地着手收拾韩信。其实,这个打报告的人多半也是刘邦指使的,要不然刘邦怎么会一接到这样的报告,不派人做任何调查、辨别真伪,就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呢?要知道,韩信可是大汉王朝第一功臣、最大的诸侯王,一品封疆大员呀!对待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能如此草率吗?所以,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所说的“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多半是用的曲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刘邦使的诡计。
刘邦首先征求的是一些主要将领的意见。大概天下安定了,这些将领有好一段时间没有打仗了,心里有些痒,所以,一听刘邦说韩信要造反,立即纷纷请战,要求刘邦赶快发兵征讨,并说了些“要把这小子捉拿回来,简直易如反掌”之类的话。可是,刘邦是个明白人,连项羽都不是韩信的对手,这些人又怎么可能是韩信的对手呢?
刘邦知道陈平这个人一贯沉着冷静,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于是就召来陈平,征求他的意见。这陈平和张良一样,虽然不能像韩信那样带兵打仗,但谋略确实高深,堪称阴谋家。刘邦急着问他,他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反问刘邦说:“请问陛下,各位将领有什么意见?”
刘邦说:“诸将主张立即发兵征讨。”
陈平又问:“请问陛下,告发韩信谋反的事,外边有人知道吗?”
刘邦回答:“没有人知道。”
陈平再问:“韩信知道吗?”
刘邦回答:“他还不知道。”
这下,陈平心里就有底了。于是,继续问道:“陛下,您认为您的兵比韩信的兵强吗?”
刘邦这个人,虽然优点不多,但敢于面对现实,承认差距,他如实回答说:“不如韩信。”
陈平又问:“论带兵打仗、指挥作战的能力,陛下的将领中有比韩信强的吗?”
刘邦又如实回答说:“诸将中没有任何人是韩信的对手。”
于是,陈平这才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既然陛下的兵不如韩信精,陛下的将不如韩信强,那么,陛下为什么还要准备率军讨伐韩信呢?这不是逼韩信造反吗?这样做,我实在为陛下的处境担心啊!”陈平的话可谓一针见血,他也知道韩信并未谋反,所谓谋反,不过是刘邦编造的谎言而已。但是,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刘邦既然一心要除掉韩信,那么,他也只好把自己绑在刘邦的战车上,帮他出谋划策了。
刘邦一听急了,忙问陈平:“那该怎么办呢?”
陈平回答说:“办法当然是有的。古时候天子经常以巡游为名大会诸侯。听说,楚国有个云梦泽(在今湖北沙市一带),陛下诏告天下,说要去巡游云梦泽,让天下诸侯到陈县聚会。陈县在韩信封地的西界,韩信听说陛下巡游而至,必然不会有戒心,势必会亲自到郊外去迎候陛下。到时候,你只需命令一名武士就可以将他捉拿,何必要冒那么大的风险率军与他大动干戈呢?
刘邦觉得陈平的这一招非常高明,于是就派使者去通知各地的诸侯,说他即将南游云梦,让他们按时到陈县会合。
韩信接到刘邦的通知,有些将信将疑,刘邦不相信他,他是心知肚明的,这次来是不是针对自己的呢?这位在战场上一贯雷厉风行的军事天才,此时却有些拿不定主意,怎么办呢?刘邦召天下诸侯齐聚陈县,这不是明摆着的针对自己吗?虽说古有天子在巡游途中大会诸侯的惯例,但那是五六百年前的事情了,自周平王东迁以后,这套礼节早就不被各诸候国理会了,况且刘邦平常为人傲慢无礼,不太注重什么礼节,怎么现在突然对这套已经作古的礼节感起兴趣来呢?韩信对刘邦此次南巡的真实意图确实有些怀疑,但是,偏偏韩信又是个对刘邦抱有太多幻想的人,他始终认为自己劳苦功高,为汉王朝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不至于会把自己怎么样。再说,自己在楚国也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刘邦的事,刘邦并没有抓到自己的什么把柄。在他看来,如果刘邦真的对自己做楚王以来有什么不满的话,那就是他没有按照刘邦的旨意把钟离昧交上去,但这点事也不值得让刘邦如此兴师动众,让天下诸侯汇聚陈县啦!
韩信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有个人不知是为了帮他,还是有意要害他,给他出了这样一个馊主意:“刘邦不就是对大王藏匿钟离昧一事不满吗?只要大王杀了钟离昧,拿着他的人头去拜见刘邦,刘邦就不会怀疑大王对他的忠诚了。”
韩信觉得这样的话虽然有道理,可是钟离昧毕竟与自己有多年的交情,怎么下得了这个手呢?那样做太对不起朋友了。但是,时间不等人,如果他迟迟不去见刘邦,那么不反刘邦也会说他反了。不得已,他只好把钟离昧请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这钟离昧听了韩信的话,非常生气,对韩信说:“刘邦之所以到现在还不敢用武力来对付你,完全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你我二人联手,刘邦毫无胜算。如果你现在想杀了我向刘邦讨好,那么我一死,你也会很快死于刘邦之手。”钟离昧说完,又大骂韩信,说他不是厚道人,不够朋友。随即拔剑,在韩信面前自刭而死。
其实,韩信的这一做法非常不明智,这样做不但无法改变刘邦对自己的看法,反而把自己置于了更加被动的位置。
第一,逼杀钟离昧有卖友求荣之嫌,这让韩信的其他朋友、部下、甚至是战友感到心寒。钟离昧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来投奔韩信的,如果韩信怕牵连,那么当初钟离昧来投奔他的时候可以不收留他,让他别处藏生。现在刘邦南巡云梦,并没有让韩信提钟离昧的人头去见他,而韩信却逼杀了这位好友,这等于说韩信是位卖友求荣的小人。而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小人是最被人看不起的。从此,韩信在道德舆论中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第二,刘邦可以肆无忌惮地对韩信下手了。谁都知道,在当年项羽手下,英布、龙且、钟离昧这三个人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远非刘邦手下的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辈所能比,被项羽视为左右臂。项羽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固然是他不重用韩信,让韩信投靠了刘邦,并中了陈平的反间计,赶走了“亚父”范增,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布投降了刘邦,龙且在齐国被韩信击败战死,加上他猜忌钟离昧,不敢对钟离昧委以重任,致使到后来手下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可用,而把自己变成了战将,哪里有事,他就去哪里“救火”,把自己变成了救火队员,疲于奔命,逐渐被拖累拖垮。事实上,刘邦在荥阳就吃过钟离昧的苦头,几乎全军覆没,所以,他对钟离昧恨之入骨。假设钟离昧不死,韩信与钟离昧联手,刘邦绝对犯怵。如今钟离昧已死,韩信势单力孤,刘邦就犯不着那么害怕了。正如陈平所说,只需动用几名武士就够了。
韩信捧着钟离昧的人头前往陈县迎接刘邦,他满以为刘邦这下可以原谅自己了。然而,这位军事天才在政治上的确太弱智,他哪里知道刘邦此行的目标根本不是钟离昧,而是他韩信,换句话说,韩信功高震主,勇略盖世,这让刘邦睡不着觉,常常整夜失眠,刘邦必须收拾他。所以,刘邦一见韩信,根本不管他是否带来了钟离昧的人头,或者说见钟离昧已死,他更加坚定了对韩信下手的决心,于是,立即吩咐武士将其拿下。韩信随即被五花大绑,置于后边的车中。
此时的韩信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太相信刘邦,以至于频频上他的当。他站在车上,语气有些悲怆,仰天叹息说:“看来真的是像世人所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陛下用不着我,所以我也该像走狗那样被烹杀了。”
你猜这刘邦听了韩信这一席话是什么反应?刘邦的反应很出乎韩信的意料,此时的韩信可能认为刘邦会当着众诸侯的面列举他的种种罪名,然后一刀了结了他。但是,刘邦没有那么做,而是装着很厚道的样子说:“没有办法呀,有人告你谋反,我不得不这样做呀,先回洛阳吧,如果查明你没有谋反,朕是不会为难你的”。于是,刘邦一行人押着韩信往洛阳(此时的洛阳是汉王朝的都城,长安正在营建中,尚未正式迁都长安)进发。所谓的大会诸侯也就到此为止了。
刘邦虽然捉拿了韩信,但是,他手中并没有拿到韩信谋反的真凭实据,事实上韩信根本就没有任何造反的迹象,如果说做了楚王的韩信经常带着庞大的卫队和仪仗队在楚国境内巡行,耀武扬威,那么这样的事情我相信是有的。但是,如果说他要在楚国造反,那么这样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相信。韩信如果要造反,早在楚汉相争处于僵持局面、他平定齐国时就造了,如今他被徙封为楚王,原来的齐国被刘邦封给了自己的大儿子刘肥,也就是说如果韩信造反,那么,他在正面和刘邦对决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背后齐国的威胁,齐王刘肥是刘邦的儿子,怎么也会拼命和韩信死掐,这样一来,韩信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这和楚汉相争后期项羽的处境有什么两样呢?韩信是一位在军事上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他不至于这一点都看不出来吧?况且,如果他果真想造反,那么还用得着逼杀钟离昧吗?退一万步来说,这次刘邦借口云游云梦、在陈县大会诸侯,他并没有带任何军队前来,陈县在楚国的边境上,如果韩信要造反,那么这就是捕杀刘邦的最好机会,干嘛还要逼杀钟离昧,捧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迎候刘邦,以求他的谅解呢?
正因为如此,刘邦才没有干脆一刀把他杀了了事。刘邦的确想杀他,但就是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所谓的造反,除了“有人上书告信反”以外,没有任何真凭实据能够证明韩信谋反,即便是“有人上书”,都很有可能是子虚乌有的事,或者说是刘邦指使别人上的书。韩信毕竟不是一般人,贸然杀了他,不但有可能激起韩信的部下反抗,而且还会引起其他诸侯王的震动。所以,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从稳定大局出发,刘邦对韩信的这件事进行了低调处理,一回到洛阳后,刘邦就放了他,不过,楚王的封号是不能保留了,就封他为“淮阴侯”吧。于是,韩信就成了淮阴侯。这位汉王朝的第一功臣,勇略盖世的天才军事家,从此成了汉王朝的二等官员,以至于司马迁在作《史记》时,都把他放在了“列传”的行列。列传之前有本纪、世家,本纪是给帝王作传的,自然轮不到韩信;而世家是为诸侯王作传的,韩信先封齐王,后封楚王,功劳如此之大,理所当然应列入世家,甚至连他的部将、位不过封侯的曹参都进入了世家的行列。看来虎落平阳,谁也不把他当回事了,连司马迁这样的所谓的“良史”都这样对待他,历史哪还有公论可言。难怪钱钟书先生说“野史不可信,正史更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