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死后,刘邦最终夺取了天下,但此时的他并不能高枕无忧,他对韩信始终放心不下,尽管韩信并没有反他的意思,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对韩信的怀疑。他之所以怀疑韩信,一则是因为韩信不是跟他在沛县起兵的班底,是中途从项羽那边跑过来的,且在不受重用时还逃过一次,是萧何把他追了回来,这说明韩信这个人功利心很重;二则是因为韩信的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在楚汉相争期间,刘邦多次征调韩信的部队支援正面战场,但韩信总能在短期内组建起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部队,甚至在韩信大破赵国后,刘邦和夏侯婴诈称使者,在天刚亮的时侯就径直闯入军营,不让门卫通报,直接潜入韩信的卧室收缴了他的印绶,接掌了他几乎全部的主力部队,不过这并没有妨碍韩信以一支游勇散兵去完成征服齐国的任务,韩信不但征服了齐国,而且大败楚国救援齐国的20万精锐部队。刘邦心里很清楚,一个项羽就让他烦恼了5年,而且让他屡战屡败,更何况这个比项羽更能打仗而今又拥有30万精锐部队、占据齐国的韩信呢?如果韩信要造反,那么其可怕程度丝毫不亚于项羽,甚至比项羽更难对付。环视天下,项羽和自己争天下,尚有韩信帮助自己打败他,但如果韩信和自己争天下,那么谁能帮助自己呢?而当今天下,谁又是韩信的对手呢?
张良和陈平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于是建议刘邦率禁卫队伺机夺取韩信的兵权,并且不让他返回齐国,因为他在齐国的政权已经稳固,就算夺了他30万大军的指挥权,只要齐国还在他手里,齐国那么多的人口,以他的能力,还不能在短期内又组织起一支庞大的、战斗力令人恐惧的军队吗?刘邦一听,正中下怀,立即着手去做这件事。于是,刘邦借韩信回齐国前巡视齐国西南边境暂时驻营于定陶之际,率领禁卫军马不停蹄直奔定陶。到了定陶,他又故伎重施,不让军门卫士通报,以劳军的名义直接进入韩信的大营,在韩信军中的灌婴、曹参等人的配合和支持下,一举夺得了韩信30万大军的指挥权,并对韩信说:齐国你就不用去了,齐国另有委派;将军为大汉建立了不世之功,理应衣锦还乡,将军家在楚国,改封将军为楚王如何。韩信见此情状,自然也不敢抗议,只好接受。就这样,让刘邦日夜睡不着觉的韩信不但丧失了30万大军的指挥权,而且也丧失了齐国的封地。
而张良建议刘邦封韩信为楚王,看似以大易小(楚国比齐国更大,人口更多),但实际上是为了从战略上控制韩信。韩信是刘邦的开国第一功臣,总不能夺了兵权、削了齐国就算了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其他功臣会怎么想呢?当务之急是稳定压倒一切,还必须封他做个王,而且以他的功劳还不能封小王,要封就得封大王,显然封楚王是最合适的。但这其中的玄机也恰恰体现在封他为楚王上,张良建议刘邦不让韩信去齐国,刘邦随后就将齐国封给了自己的长子刘肥,这样就把齐国牢牢地控制在刘邦的手上。齐国在楚国的东北方,而刘邦的大本营在关中,在楚国的西北方,而且从战略攻势上讲,从关中和齐国向楚国展开进攻,是由北向南、由高到低顺攻,而楚国向这两个地方攻则是仰攻,对楚国显然是不利的。一旦从关中和齐国同时对楚国展开攻击,就会陷楚国于夹钳攻势中,项羽之所以失败,从战略格局上讲也正是因为如此。由此可见,张良的确不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帝王师”,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大师。
陛下,功臣要造反了
刘邦灭掉项羽以后,天下诸侯纷纷劝进,拥戴他登基即帝位,成为天下共主。刘邦先是客气推让一番,然后装出一副不得已而勉为其难的样子,接受了天下诸侯的拥戴,择日登基即位。但在登基之前,为了感谢天下诸侯和一些功臣宿将的拥戴之功,他要分封一批诸侯和功臣。
汉六年(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封赏功臣:去掉韩信齐王的封号,正式册封他为楚王;封彭越为梁王;封英布为淮南王……
张良虽然没有带兵打过仗,不曾有过战功,但是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子房的功劳,就让他自行选择齐国的三万户作为食邑吧!”
然而,这张良是何等聪明的人,他知道刘邦的用意,因为是他主张刘邦在夺韩信兵权的同时不让韩信返回齐国的,刘邦让他在齐国自择三万户作为食邑,算是对他多年追随自己和驱逐韩信有功的酬谢。不过,张良明白,既然刘邦视他为“帝王师”,那么对他的奇谋同样会有所忌惮,现在如果接受刘邦的建议,在齐国自择三万户,将来要是有小人嫉妒,从中挑拨、诬陷自己在齐国图谋不轨,刘邦同样会猜忌自己,继而对自己下手。与其这样,还不如不领他的这份厚礼。于是张良说:“秦末天下大乱,臣在下邳聚众反秦,后来与陛下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本不才,陛下采用臣的计策,偶然奏效,纯属侥幸,臣并无尺寸战功,岂敢自择三万户。如果陛下确实要照顾微臣,那么臣希望陛下能把臣封在留县就可以了,臣万万不敢承受三万户的封邑。”
刘邦见张良如此推辞,也不勉强,其实他巴不得所有的功臣都像张良这样推辞谦让,毕竟谁又愿意把自己家的地盘多分给人家呢?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不过,刘邦这次分封功臣只封了二十多人,显然不能满足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他们这么多年之所以愿意跟随刘邦出生入死,抛妻别子,是因为他们认定刘邦最终能取得天下,想跟着刘邦沾点光,被封个一官半职。不少人见刘邦封了二十多人后就迟迟不见动静,心里有些发慌,并时时流露出怨言,说什么跟着陛下九死一生,很多亲人都为此丢掉了性命,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真想不通。还有很多人怕在接下来的封赏中自己的功劳被忽略了,得不到与自己功劳相称的封赏,于是彼此之间日夜争功、表功,以引起皇上的注意,有些将领在彼此争功相持不下时,甚至要拔剑相向。
留侯张良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他深深为刘邦担心。在他看来,分封功臣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到底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不是靠谁一句话说了就算的,需要逐一核定,而核定功劳又是一件耗费时日和人力的事情,但是此事决不能拖延,至少先要让将士们吃下定心丸,让他们明白只要有功,就一定能够得到封赏。于是他心生一计,打算让刘邦对功臣们表现出积极的姿态,让他们安下心来。
一天,汉皇刘邦在洛阳南宫(刘邦定都后起初定都于洛阳)与张良议事,他从阁道上看到有很多将领坐在沙地上互相议论,那情形好像是在争议什么大事似的。于是他问身边的张良:“这帮人在那里商量什么呢?”
留侯张良见刘邦这样问,故作危言耸听状,回答刘邦说:“陛下您难道不知道吗?他们这是在商议如何谋反呢。”
刘邦非常吃惊,连忙问道:“此话怎讲?天下已经归附,社会趋于安定,他们凭什么要谋反呢?”
留侯说:“这个并不难理解,陛下想一想,您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反秦,然后与项羽相争,靠着这些人得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而得到封赏的人只有二十多位,除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功勋卓著,无可争议外,像萧何、曹参等人差不多都是与陛下关系亲密的故旧好友,而此前被陛下所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时所痛恨的人。陛下想一想,这么多年的仗打下来,立过战功的人数不胜数,现在根据军吏所核定的功劳簿,如果陛下都比照前面这二十几人,按比例分别对每个立功的将士进行封赏,那么即使陛下把整个天下拿出来,也不够封赏。正因为如此,这些人担心陛下不能全部封赏,并借他们以前犯下的过错而诛杀他们,所以就聚集在一起图谋造反。”
好个张良,编故事也能编得天衣无缝,刘邦听了面露忧色,急忙问道:“如此看来,那朕该怎么办才好呢?”
张良见刘邦上套了,趁机对他说:“试问在陛下平生所憎恨的人中,而且群臣也都知道的,谁最让你刻骨铭心?”
刘邦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还用问吗?肯定是雍齿。我在沛县起兵不久,这家伙就据守丰邑背叛我,多次使我陷入困境,让我难堪,他和我的积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我早就想杀了这家伙,只是因为他投降后表现好,功劳大,所以又不忍心下手。”
留侯说:“既然如此,现在请陛下赶快封赏雍齿,让群臣看看连雍齿这种陛下最痛恨的人都得到了封赏,他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必然会得到封赏呢?”
刘邦欣然地采纳了张良的建议,随即大摆酒宴,大宴群臣,当众下诏宣布封雍齿为什方侯,并责成丞相、御史尽快核定各位将领功劳的大小,以便继续进行封赏,群臣山呼“万岁”。宴会结束后,大家不再去争什么战功了,彼此都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被封为什方侯,我们这些人就更用不着担心了。”
于是,争功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朝廷上下一团和气。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张良的奇策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