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妇生了两个儿子,转眼间儿子长大成人,各有各的事业。大儿子卖伞,小儿子织布。按理说,儿子们有自己的事情做,不去外边惹是生非,做妈妈的应该非常开心才是。可是,这位农妇每天都不开心:下雨了,她担心小儿子织好的布没地方可以晾晒;天晴了,她又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这位农妇没有过过一天快乐的日子。
如果我们以不知足的心态对待当下的自己,那么,不管我们每天有多大的收获,我们做了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是不开心的,因为我们的眼里只有不足,没有拥有的东西,我们总是感觉自己处于缺失状态,所以,我们不快乐。没有快乐,人生就真的失去了乐趣。特别是童年的时候如果不快乐,那孩子的一生都会快乐不起来。
从童年起,做个知足的人
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品尝快乐的滋味,做个幸福的人,我们就要培养孩子具有知足的心态。
1.修剪不必要的欲望
有的时候,很多人被自己太多的欲望所累,才会不知足。那天看一档法制栏目,是关于一个抢劫团伙被抓获后的跟踪报道。犯罪嫌疑人里有一个小伙子,他本来是一名大学生,但是觉得即使大学毕业了也买不起房,于是就辍学做生意去了。刚开始,生意做得还不错,赚了一些钱,后来却把所有的钱都赔进去了,又结识了一帮不正经的朋友,经常无所事事地在一起聊天、喝酒。
这个时候,这位大学生交了一位女友,两人感情很好,最主要的是女友不嫌他穷,愿意跟他一起创业。可是,他觉得让女友过这样的日子太亏了,为了让女友过上好日子,他成了抢劫犯。后来,有记者采访他,问是和女友一起过穷日子好,还是现在好。他说,当然是过穷日子好啊!
是啊,虽然穷,但是有快乐,有彼此的心心相印,有自由,有美好的未来在等待着。可是如今,那些当初没有放在眼里的东西都成了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所以,面对铺天盖地的诱惑,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冷静,修剪掉不必要的欲望,这样才能坚守住当下的幸福,日子也会过得更快乐。
要想孩子具有修剪欲望的本领,家长自己首先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不做非分之事,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这样,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其次,当孩子有了不切合实际的物质要求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这个咱们买不起!”“咱们一个月只能去外边吃一餐饭,要不咱们的钱就不够了。其实,在家里吃饭又干净又有营养,一家人又能在一起,也很幸福!”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对孩子说说我们生活上的“富有”。比如,“奶奶八十多岁了还很健康,还能和我们一起聊天,我们的心里很温暖!老天爷很厚待我们啊!”“我们今天有饭吃,已经很幸福了。因为有很多小朋友现在还处于饥饿之中。”这样,孩子就能认识到自己是幸福的人,心中的知足感就慢慢滋生了。
2.不要盲目比较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别人比较:被与同事比较工作能力、被与同学比较谁出息大、被与熟人比较容颜的靓丽、被与同龄人比较谁的孩子有出息。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比较别人,除了上面那些内容,我们还比较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特长、性格、外表等等。如果我们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孩子就会有不踏实感、不满足感,于是就会盲目地和别人比较,比学习、比吃、比穿、比特长,比得内心焦虑,惶恐无比,哪里还看得到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呢?
不够善良难以成为好人
那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打车回家,在路上看到雪地里躺着一个人,女孩便央求司机在此停车:“师傅,你快停车,雪地里躺着的那人我来时就看见了,这都快一个小时了,他还没走呢,这大冷天的,还不得冻死啊!”司机停车后,看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躺在雪地里。女孩和司机一起把老人抬上车,司机问她和老人是什么关系,女孩说:“我不认识他,我就是怕大冷天的冻坏人!”
看到这里,任谁心里都会涌上一股温暖,觉得那老人真是幸运,遇到了这么善良的女孩!我相信有了这次经历,那个老人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也会出手相助。因为,被救助过的人一旦品尝了善的甜果,他们也会向善。善良的人一定是有爱心的,因为有爱才不会伤害别人,所以,善是成就好人格的基础。
善良,才能积累福德
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当我们善待别人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善待。所以,一个善良的人是福德无限的。因为他的善传递给了很多人,每一个人又在制造一个新的善的循环链。一个人做过的善事越多,被循环的次数越多,得到的福报也就越多。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穷困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去推销产品以获得一些收入。他挨家挨户地走,走了一天,说破了嘴皮,也没有推销出一套产品,此时心情万分沮丧,最糟糕的是奔波了一天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上。此时的他已经不想着推销什么产品了,只想着喝口水润润喉咙。
他抱着一丝希望敲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见到女主人后,他很谦恭地表达了自己的需要。女主人微微一笑,回身就进了房门。大学生有点纳闷,难道说给点水都不可以吗?一会儿,他看到女主人走了出来,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大学生感动万分,喝完鞠了一躬就离开了。
若干年后,大学生成了有名的医生,开了自己的诊所,很有钱,也很有地位。但是他仍然无法忘记当年那位女主人,还有那杯牛奶。有一天,他的诊所来了一位重病患者,他欣喜地发现,正是那位善良的女主人。他知道这样的病症一般的家庭是负担不起医疗费的,但是他一分钟都没有犹豫就给予了救治。病人的生命得救了,但是醒来后,她又发愁了,因为自己的家境是负担不起这么昂贵的医疗费的。当她想着回家筹款并结束治疗的时候,她见到了自己的付费单,上面是:“一杯牛奶,已付!”此时,她泪流满面,她觉得自己是被上帝疼爱的人,才有了这样的好运。
谁是我们的上帝呢?谁在主宰我们的命运呢?当然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善良,并做出善举,就会品尝善的果实,而一个人善良的品性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给孩子全面的善良教育
一提到“善良”,我们就会想到心眼好,不害人,于是我们的教育就容易落在不坑人、不害人上面。这样的教育其实是不全面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下有的孩子对别人是不够和善的,态度很差,有的家长会觉得这与善良无关。其实,一个人的性情、态度、言语等不够温柔和平,是容易伤害到别人的,这就违背了善。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会想方设法让别人不舒服,其实这样做虽然是“以牙还牙”,但也是怀着恶意的。
所以,善的教育需要更全面一些,才能使孩子真正做到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成为心地好的人。
1.尽早教孩子树立善恶标准
要想女儿没有恶行,就要先让女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善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恶的行为。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伤害别人的事情,比如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物品、破坏自然、抨击别人,都是恶的行为。而爱护自然、尊重他人、爱护别人的名誉和物品、尽可能地给别人带来快乐,都是善的行为。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不断地提示孩子什么样的做法是善的,什么样的做法是恶的。当孩子有了善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他说:“你做得很对!”当孩子有不善良的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对他说:“不能这样做,这会让别人很难过!”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女孩在外边玩的时候,一位老奶奶不小心踩到了她的裙子,她立刻扯着嗓子喊:“长没长眼睛啊?”妈妈听到了,对她说:“奶奶老了,眼花了,不是故意的。你这样大声很不礼貌。你应该说,奶奶,您踩到我的裙子了。快跟奶奶道歉!”女孩眨巴着眼睛说:“奶奶,对不起!”
当孩子有不善良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给孩子指出来,并教会孩子正确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善行,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孩子对人态度温和
善良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性情、态度、言语等要温柔和平。那些挑衅的、找茬的、傲慢的、冷漠的话语,别人听起来都会不舒服,都会带给别人不好的感觉,所以都是不友善的。而礼貌的、温和的话语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从小就要教孩子对人态度和善,即使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火,而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样的分歧,都应试图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发脾气,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温和待人的习惯。
3.带孩子做善事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最柔软的部分,这是善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带孩子去接触穷苦地方的人、命运悲惨的人、生病的人、遭受意外伤害的人,都能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善良。我们对这些人慷慨地出手相助,表达的是我们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就是善良的态度。孩子习得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在学着做一个善良的人。
孝顺,不仅仅是听话
最近在小区里聊天,几位阿姨谈起家长里短,说有个女孩又离婚了。我说:“她不是去年就离婚了吗?”“什么呀?”一位阿姨撇撇嘴,说,“去年是离了,可离了不久,她妈妈就看上了一个男孩。男方因为年龄大了,就提议早点结婚。她妈妈觉得有道理,又担心对方遇到更好的女孩后不要自己的女儿了,就答应了下来。经历了一次失败婚姻的女儿,本打算好好地休整休整再开始第二段恋情,可是看到妈妈那么急切,觉得对方条件也确实还说得过去,就答应了。结果,婚后不久,女孩就发现了那个男孩有赌博的坏毛病,规劝无效后,不得不再次离婚了。”
阿姨们说,那是个好姑娘,特别孝顺父母,怕妈妈担心,这次离婚后好久都没跟妈妈说,自己偷偷在外面租房子住。不过就是因为太听妈妈的话了,第二次才草率结婚,结果没多久,又离婚了。
听大家这么说,我想,做个孝顺孩子当然没错,但是如果孝顺到处处听父母的话,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意志、意愿,那么,就是“愚孝”了。
孝顺,是人的基本特质
孝顺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汉代就有“举孝廉”的做法,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当官。另外还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名句,足见,孝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得病去世,他在伤心的同时更加倍地孝敬父亲。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先将父亲的床铺扇凉、赶走蚊虫,然后再请父亲就寝;寒冷的冬天,他用自己的身体将父亲的被子焐暖,然后再请父亲安睡。黄香的孝顺美名因此远扬,被人称作“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即使在现代,也有很多孝顺的典范,有背婆婆去打工的儿媳妇、有背母亲看病的孝顺儿子,等等。当然也有不孝顺的,有的杀了自己的父母,有的靠父母养着,有的跟父母吵架,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孩子孝顺不孝顺,全在于父母的教育。
《沈阳日报》做了一次关于孩子如何理解孝顺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小学生。参加此次调查的100多名小学生全部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其中有95%是独生子女。面对“你怎么理解‘孝’”这一问题,有90%的小学生答案都是“听父母的话”和“好好学习”。孩子们普遍认为,孝顺父母以及长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成绩好,平时听父母的话。超过70%的孩子平时在家会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8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平时工作很辛苦,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在如何具体对长辈尽孝方面,80%的孩子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也没有送过父母礼物,一些孩子甚至连父母的具体工作单位也说不清楚。
孩子们有多“孝”,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已经有了判断。那么,家长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孝顺吗?此次调查,家长们无一例外地给孩子的孝顺评分非常高,超过80%的家长给孩子的评分达到90分以上,直接给100分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记者发现,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之低,许多家长可以说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简单一句话:只要待在家里,多陪陪父母就行。最多也就是要求孩子做点家务。
看来,当下家庭对孩子是否足够孝顺并不是很重视,也不知道怎么培养一个孝顺的孩子,在这里,我们就教家长一些方法。
一定要培养孩子拥有孝顺的美德
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连动物都知道报答父母伟大的养育之恩,更何况人呢?而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敬爱、不孝顺,那他一定是不会懂得感恩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的美德。
1.“孝顺”教育不是可有可无
一个孩子是否孝顺,体现的是这个孩子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而不孝顺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当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让孩子学习好、将来有本事、出人头地上,而忽略了人格培养。是否孝顺是一个孩子是否具有爱心的表现,而爱心是人格的核心内容。人格不健全,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就低,很难最大化地实现自己,也就是说,孩子到达不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的顶峰。
所以,孝顺教育无论是从培养孩子成才来讲,还是从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父母要给孩子孝顺的机会
在上面的调查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受到的关于“孝”的教育都是来自于学校。90%的学生是在学校学习的《弟子规》,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时在生活中父母对他们进行过“孝”的教育。
试想,即使学校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孝顺”的教育,但是到了家里,父母把孩子当成皇帝一样伺候着,那么孝顺顶多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孩子便“孝”不起来。孩子们本身都是孝顺的,我们在提升他们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机会,教会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付诸实践。
千万不要觉得我正当年,孩子太小,我的事情他不懂,家里的工作我一伸手就做了,他也做不来。那样,就会培养出孩子的“享受”习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孝顺品质。当孩子吃东西时,父母应该与他一起分享;平时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适当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让孩子有机会主动关心父母。
3.接受父母合理的建议
“顺”字看似简单,但是做起来不容易。特别是在当下这个开放自主、资讯多元、传播便捷迅速的时代,孩子的大脑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很容易使他们自以为是,而看不起父母的建议。所以,要想让他们听话,我们先要镇得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