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冯·诺埃曼大半个世纪前提出了一个想法:把计算机里边的程序像数目一样记录下来。据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想法,大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杨振宁说,冯·诺埃曼是20世纪最聪明的数学家之一。杨教授没具体阐释为什么说他最聪明,据我的理解,大概是诺埃曼作为数学家,比别的数学家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数”的魔力。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对“数”不断掠夺的历史。我们知道了自然数,还要知道正分数、无理数、负数等,相信以后还会有新的概念引入。每一个新概念的产生,都会使人类科学向前迈进一步。在我看来,“数”的魔力在一切魔力之上,超过了万物之主朱庇特。朱庇特虽君临万物,可除了在神后朱诺面前耍一点小花招,基本上还算是诚实的,高兴和不高兴,都以霹雳般的威力和速度显现出来。“数”则不然,它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把人类一步步引入“文明”,可是,当人类躺在“文明”的怀抱里歌颂美好生活的时候,不知道已被“数”结结实实地绳捆索绑住了。
生活中有什么离得开“数”呢?学生证、毕业证、身份证、户口簿,都有一个号码,这个号码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基本证明,成年后没有身份证,不能坐飞机,现在还不能坐火车;办张假证(也就是说,上面的数字有所变化),可以用来作奸犯科逃避法网。国民生产增长速度,以“数”来确认,家庭收支离不开“数”,现代的商业买卖,更是以“数”为基本支撑点。被歹徒刺杀,法医要说刺了多少刀。天灾或战争中死人,要用死亡人数来衡量灾难的程度和战争的规模。足球运动员要以进球数来判断他是否够得上本年度的“金球奖”得主或“足球先生”。报道一次会议,要说多少人参加。评一个什么奖,要公布多少人获得。作家表明自己为世界做出了多大贡献,要说出版了多少字数的作品。我们的姓也被数化了,比如我这个“罗”,就用37表示……总之,人类的生活,全被“数”统治起来。如果没有“数”,这个世界就缺少了最具权威的君王,就会出现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
由于此,人类开始崇拜“数”,心甘情愿地让“数”辖制自己的情感、好恶、追求和思想。年轻人用数来表示“我爱你”、“我想你”、“我恨你”等意思,某歌星还就此演绎了一首歌。我曾生活过的达州城,据说火葬场的运尸车牌号是“514”,意思是“我要死”,我一直没去证实,不知确否,如果当真,建议不要念成“我要死”,而是“我已死”。人们都喜欢3、8、9,据说3是“升”的意思,8即“发”,9通“酒”,代表喜庆,也通“久”,表示好运长久。
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充满了“数”。小孩所接受的人生课程,除了喊爸爸妈妈,较早的恐怕就是数数了。稍大,就会让孩子记住家里的电话号码,以备走失后能跟家里联系。紧接着,上学了,要跟考卷上的分数打交道了。再后来,当他们跨出学校走上社会,就跟千千万万的父母一起,淹没于“数”的海洋里。终归有一天,必将产生一个比诺埃曼更加聪明的科学家,把人变成计算机,一切都用数目管理,比如某少女爱上了一个翩翩男士,“数”会向她显示:你的小数点不够。于是,少女就不再爱那男士,转而去爱被“数”所允许的人,也不管那人是掮客、流氓,还是杀人犯。
自从有了“数”,我们就很少关注那些鲜活的生命。比如一次矿难,如果死10人,我们知道比9人多,比20人少,却很难得去想一想: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100%,他活着,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生命是无法用“数”去度量的,而死去之后,就是零了,才进入真正的“数”的领域。
人类的所有争斗,都因“数”而起。如果人类真有毁灭的那一天,首先就是“数”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