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故事和一个人,我们内心期盼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可当这个结局真的发生时,我们却也会产生难以掩饰的失望:太假了,毫不真实,不是吗?真实的生活是这样的,坏人不会坏到底,好人也不是“高、大、全”。“高大全”的东西,在人们眼中就是“假大空”的代名词。
绝对不要跟一个傻瓜争辩──别人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重要。有时当观点不同的时候,人们就会争执起来,互不让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为了某一件事争得面红耳赤、喋喋不休也争不出一个明确的结果。如何与人争辩,已经成了一门受人关注的学问。但是,我们需要切记的是,不是每件事、每个人都值得你去争辩!
有两个学者是邻居,一个很穷,但是好斗;另一个很富,却很吝啬。有一次,穷学者为了早晨能按时起床,就买了一只公鸡。这只公鸡每天早晨打鸣叫醒他,他起床之后就研究学问。于是,那个富有的学者也在听到鸡叫后,按时起来去工作。
鸡的主人——这位穷学者不满了,气哼哼地去找富学者:“你和我同样享受了鸡叫的好处,就应该和我一样来喂养它!”
富学者毫不示弱:
“又不是我叫你买鸡的!”
穷学者吼起来:
“但是你从中得到了好处,不是吗?”
富学者冷冷一笑:
“鸡叫醒我,我又没有给你带来什么损失!”
两个人越吵越凶,眼看就要拳脚相向,这时有个邻居过来劝架,对他们说:
“既然如此,你们不妨去找本镇最聪明的学者,让他替你们出个主意。”
两个人就找到了那位最聪明的学者,结果他摸着自己的胡子,认真地思考了好久,说:
“这真是一件很难的事儿,你们必须每人给我一个银子!”
两个学者很吃惊,但还是给了他两个银子。
“现在听我的裁决吧。”聪明的学者说,“你,鸡的主人,说鸡是你的,因此鸡只能为你打鸣;另一方面,你的邻居,说他既不聋,就能听到鸡叫。但是我说,鸡不是为你,也不是为他,而是为我打鸣,因为你们两个傻瓜为了一个无聊的问题,每人给了我一个银子!”
显而易见,在最聪明的人眼中,两个吵得不可开交的人都是傻瓜,因为他们的问题完全没有争吵的价值,只不过是彼此的敌视导致了这场纠缠不休的闹剧。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许多人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争辩,而是纯粹为了辩论的胜利,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个自以为聪明的人都变成了傻瓜。
墨菲争执定律说:
“不要跟一个傻瓜争辩,因为别人分不清你们到底谁是傻瓜!”其实,这条定律的目的并不是让你分清楚辩论的对象是不是傻瓜,而是想告诉你,无谓的争辩,只能一时斗气,还会有损自己的形象。因为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盲目且冲动的争辩,很容易让自己陷进妄自尊大的陷阱,让人找到你的弱点和软肋。
因此,这条墨菲争执定律,主张我们不妨变得无知一些、淡然一些,以不争的心态去面对争执,不执于一端,不走进辩论的死胡同,这样前面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广东人有一句话:“坐下来说别人,站起来给人说。”意思就是说,千万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视了自己的不足。急急忙忙地去揭别人的短,说不定也正暴露了自己让人不屑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被剥几层皮的危险,但有时却会蒙在鼓里,就是因为忙于争辩,急于打倒对手。墨菲定律说“绝不要跟傻瓜争辩”,但关键还是后边的一句:“别人无法搞清楚到底谁是傻瓜!”你不知道与你争辩的人是不是傻瓜,旁观者却有可能认为你们两个人都是傻瓜呢!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为什么要在琐碎的没有意义的争辩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呢?所以,学会宽容与不争,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把金钥匙!
如何宽容,如何不争?
第一,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争执。别看重争辩的结果,莫为了一次辩论的胜利,而失去更多的东西。所以,宽容是人际交往最重要的美德,既能征服别人,也能抚慰自己。
第二,事事莫争第一。生活需要生存,就难免一些争执。但生活又不是竞技,不是只有撞线才是最大的光荣。与人争辩,即使你取胜了,当了第一名又怎么样呢?你打倒的只是一个辩论对手而已,而且还可能是一件无聊小事的辩论对手!并不会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当你平静下来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一种百无聊赖的悲凉!
所以,面对别人与你的争辩,一笑而过,才是最高的姿态,最大的智慧。
为什么我们会对太完美的人没什么好感?
一部电影大片隆重上映了,一部炒作已久的小说成功上市了,票房和销量都不错。但是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观众和读者的评价,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对于人物形象苛刻的要求和批评。比如经常会有人在网上的留言板抱怨:
“男主角太完美了,没啥看头!完美得让人提不起兴趣!”还有人会说:
“难道世界上真的会有这么完美的人吗?我不相信,所以这部作品一点也不真实!”
在欣赏一部作品的时候,想必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对太完美的人没什么好感。相反,却极为期盼主人公的性格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残缺,甚至这个缺陷越大越好。对一个故事和一个人,我们内心期盼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可当这个结局真的发生时,我们却也会产生难以掩饰的失望:太假了,毫不真实,不是吗?真实的生活是这样的,坏人不会坏到底,好人也不是高大全。高大全的东西,在人们眼中就是“假大空”的代名词。
我们觉得,一个人还是真实一些好,有优点有缺点,这样的人容易接近,也敢于信任;一部雕塑作品,如果某一个部位刻划得不是很好,反而会卖出大价钱,因为对艺术来说,残缺才是美。艺术源于生活,这岂不正是生活中人们的真实心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讨厌完美的心理,认为完美的人不如有缺点的人可爱。
通过讨厌完美定律可以发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或大或小的缺陷,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弱点,所以内心中对于一个完美的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这很不真实。一个能力非凡而又完美无缺的人,只可能存在于人们的艺术想象中,它的吸引力绝对比不上那些能力非凡,但身上却有着常人缺点的人物。
这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武打动作明星成龙塑造了一系列坚强果敢的正义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全球影迷的心。成龙的形象之所以走红,正是因为他塑造的人物牢牢贴近现实,身上有着很多常人都有着的缺点,是“市井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即使他在电影中展出来的武打功夫,也并非一击致命的绝世武功,而是打对手五拳,自己也会挨三拳,历尽千辛万苦才击败对手,完成任务。这种真实的感觉对影迷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相反,有些演员塑造的那些飞檐走壁、无所不能的超级大侠,三两下就杀死敌人,自己毫发无损,虽然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享受,却无法征服观众的心灵,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形象。
生活中,人们在相亲时,如果媒人把一方的条件和形象形容得过于完美,另一方反而会打退堂鼓,心里充满疑惑:“如果真有这种人,肯定追求的人排成队,还用得着相亲吗?”所以,一个称职的媒人,是最忌讳把人说得没有一点缺点的,适当地“贬低”一下,才能让对方产生接受的心理。有的媒人在介绍男方时,会有意绕个弯地说:
“小伙子虽然现在收入低一些,性格也比较内向,但他可是个好学上进的人,非常努力。眼下这个社会,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前途的!”短短一段话,就把男方的现在的缺点、优点和将来的潜力讲述得一清二楚。而且是先说缺点,再说优点。女方听了,是否准备和他见面进一步接触,当时就能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
有一位女孩,年龄30岁了,她有着漂亮的脸蛋,名牌大学的学历,工作也不错,在金融机构是收入颇高的白领一族。而且,她在各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都比较严格,既有修养又有品位。同时,择偶的标准也很高,稍有缺点的男人她都看不上。可是,这样一位完美的美人,在着名的婚姻介绍所的推荐栏里挂了两年多,也没能成家立业。
她很伤心地想:
“像我条件这么好的女孩,为什么就不能被好男人发现呢?”
其实,正是她的完美将男人吓跑了。谁都希望自己的伴侣身上全是自己喜欢的优点,但如果这个人真的很完美,却也会让人无法接受。
为什么呢?
首先,太完美的人,对生活的要求极高,和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会活得很累,很紧张,因为对方动不动就要求你改正某些缺点。其次,太完美的人,反而缺失很多人情味,不如有点小毛病的人更贴近人性、更真实,也更有生活感。
而且,太完美的人,会让对方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和不安全的感觉。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假如对方也和自己一样有缺点,我们就更愿意与之交往。反之,面对那些看似完美无缺的人,我们常常就会有避而远之的心理。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这个世界绝没有真正的“高、大、全”的完美的人。古人说:
“水至清则无鱼。”讲的正是这个道理。人际交往,恰恰就是一个接受他人缺点、吸取对方优点的过程。
透露点隐私,能得到别人更多好感怎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呢?英国一位着名的奢侈品推销员迈克·雷德用他的实际尝试告诉了我们答案:勇敢地和任何一个人分享你的隐私和秘密,即使他是刚和你说了两句话的陌生人,只要你表述得当,时机正确,也有可能成为他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
迈克·雷德的第一个客户是一位在家快闲出毛病的中产家庭妇女,他敲开门的时候,她正拿着电视机的遥控器百无聊赖,“简直快发疯了!”她看也不看迈克,嘴里嘟哝着,“没什么可以做的,每天都在接待你们这些推销机器的,这一次又是什么?吸尘器还是怎么也转不动的刮胡刀?”
“都不是,夫人。”迈克冷静观察着她,礼貌地回答。很显然,这位有钱女人的身上潜藏着巨大的消费动力,因为她看上去是如此暴躁,只是前面来过的那些笨蛋没有找准她需要的东西。
“那是什么?”女人这才正眼看着他,“是香水还是名牌衣服?天哪,我这里都快堆成山了!”
迈克·雷德笑着说:
“我的妻子和您一样,每天面对十几件衣服,不知道该穿哪一件,我想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但我的妻子有一点不如您,很多更好的产品,她虽然想买,却没有足够支付能力。您知道,像我这样的工作,收入算不上中等,有时妻子难免会抱怨……”
等等,迈克先生这是在推销,还是在讲述自己作为男人不称职的一面?但是,站在门内的女人却饶有兴趣地倾听起来。对每天24小时呆在家里的寂寞的专职太太来说,再也没什么比听到其他女人的家庭生活更有趣的事情了,难道不是吗?
于是,继续推销的大门就打开了。这位女士请迈克·雷德进入客厅,并给他泡了杯茶,请他坐下。人的心理就是这么奇妙,一段隐私告别打动了一位陌生的客户,他们接下来的聊天变得自然而且没有障碍。
在告辞时,迈克成功地拿到了这位女士的订单,产品是两瓶香水。是的,她梳妆台的香水已经够多了,可是听到推销员关于穷酸妻子的故事后,她突然觉得,如果今天不买他两瓶香水,就不能够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收入。
这种推销策略的成功并不奇怪,因为心理学家早就给出了解释:
适当地透露一些隐私,能够得到别人更多的好感,这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定律。这条定律的核心就是展示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或弱点,了解自己的生活细节,一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才会让别人感觉你是真实可信的,不存在虚假。从而才会对你产生亲近的感觉,拉近彼此的距离。
那些从不向朋友讲述自己任何私生活的人,最终朋友都会渐渐远离他。你不让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别人怎会向你打开内心的大门?
你没有发现呢?互相浏览秘密的人更亲近。在你的身边,与你关系最亲密的人,恰恰是和你他分享最多隐私的人。那些交情一般的朋友、同事或者客户,你们之间几乎连任何的秘密都没有!甚至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之间的友情,极有可能就是从你们第一次互诉隐私开始建立的。
自我暴露,有时是给人好感的前提。因为你要成功地结交一个人,就要让他了解你,这个了解指的不仅是外表、形象、学历和工作等表面的东西,而是指内心,抑或是生活的细节。适当地暴露这些信息,讲述给对方,才会让对方感觉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的不足,可以不聪明、不可爱、不漂亮。可以没文化、没素质,但就是不可以不真实!真实的人不造作、不虚伪,使人感到没压力,才会愿意跟你交往。
可见,隐私不见得要永远埋在心底,拿出来与人共享,可以让你得到朋友更多的信任。哪些信息适合于自我暴露定律呢?
1、自己的小缺点,给予对方真实感;2、内心真实的想法,让对方觉得你信任他(她),从而对你产生信任感;3、心中的小秘密,给对方“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小秘密”的感觉,会拉近彼此距离,加深你们的感情。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自我暴露应当是适度的,万万不可盲目无度地暴露。如果你总是什么事都向外说,且不分在什么场合、时机是否恰当,就大倒隐私甚至四处宣扬。那么,人们不但不会对你有好感,反而会对你产生轻视的感觉——谁会喜欢一个肚子里装不住事的人呢?所以,自我暴露定律有利于我们结交朋友,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有藏有露,进退自如。
身体语言效应——在你没开口之前,已经透露了92%的信息
有人说口才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话没错,但是在你的嘴巴展示才华之前,身体语言已经在告诉对方你的意图。甚至在你没开口之前,已经透露了92%的信息。一个无心的眼神、不经意的笑容,或者一个细微的小动作,被对方看在眼里,就可能判断到你的意图。如果这是一次重要的会面,你的谈判技巧还没来开始施展,可能事情的成败已经成为定局了。
被我们经常忽略的微小的身体语言,就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身体语言效应:身体是内心的外在反应,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时刻在告诉对方你正想什么,意欲何为。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我们能辨认的面部表情就有25万种之多,而这仅仅是身体语言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量的奇妙的身体语言的密码有待破译。正是这种由身体姿态、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产生的心理效应,决定了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是掌控别人,还是被人掌控。
一位事业相当成功的男士,爱上了一位漂亮知性的女人,想正式向她求婚。他们的约会进行得非常顺利,气氛温暖,充满柔情蜜意。
重要的是,女人对他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满意。
这时,男人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却让女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什么动作呢?两人端起红酒碰杯时,一个为红十字会服务的端着募捐箱的学生走到他们的桌前,对男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