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00个心理常识
19552000000019

第19章 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5个人际交往心理常识(2)

“先生,救死扶生,回报社会,很多没钱治病的人需要您的慷慨。”

男人放下杯子,从钱包里拿出五十元,慷慨地放进了募捐箱。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犹豫,学生感激地鞠了一个躬,说了好几声“谢谢”。

你可能会说,他表现得多好啊!女人应该对他另眼相看才是。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里,当学生说出希望他捐款的话以后,女人看到男人突然皱了一下眉,表露出对这个孩子极其厌恶的表情。

这个表情一闪而过,可以说毫不起眼,但是女人敏感地把它捕捉到了。基于此,女人判定他是个缺乏同情心的人,“豪爽”地掏出五十块钱,不过是因为自己坐在身边的缘故罢了!

于是,在男人拿出戒指郑重地请求她嫁给他时,女人微笑着选择了拒绝,说:

“你让我考虑几天好吗?”

看,皱了一下眉头,就失去了一个未来的妻子,这就是身体语言的魔力。

为什么身体语言如何有魅力呢?原因就在于,它反映的是我们的内心情绪,心里边在想什么,面部表情一定会有体现,双方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你的身体动作就会把这种内心的信息迅速传递给对方,如果对方足够敏感和聪明,就能感受到你的想法!

许多公众人物特别擅长利用身体语言增加自己的魅力,比如有的女主持人会选择暴露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吸引男性观众花更多的时间观看她的节目。有些观众甚至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却牢牢地记住了她的身材、肤色。这就是身体语言效应最现实的表现!

有些人撒谎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抬手在颈部的位置挠痒。因为撒谎会刺激他面部与颈部的神经,产生刺痒的感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撒谎者在被人揭穿之后,经常会有拉拽衣领的动作。因为这时突然增强的血压,再让脖子不停地冒汗呢!

一个男人一边说“我爱你”,一边摇头。没有哪个女人会相信他的鬼话,因为摇头是一种不自觉地表示否定的动作,在紧张的时候,这个动作可能会失控。所以,女人特别在意男人在表达爱意的时候,他的脖子在干什么。

看来我们都有必要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注意观察对方,同时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面部表情。因为不管在职场、情场或是人际交往的各种场合,身体语言时刻都在决定着我们对他人的看法,还有他人对我们的印象。

享誉全球的语言学家皮斯夫妇写了一本书,叫做《身体语言密码》,就是全力地阐述了身体语言的这种奥妙。在人际交往中,能读懂这种语言、并能有效利用自己的身体的人,将会在交际场无往而不胜,轻松控制与人交流的主动权。

互惠心理: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迟早会被人讨厌和疏远我们每个人,在与人交往时都讨厌那种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吝啬鬼。生活中到处都能见到这种小气鬼:借你一块橡皮就“忘”还了;蹭吃蹭喝却从来不曾大方一回;经常让你代充话费却从来不还钱……虽然暂时占到了便宜,但是当人们看清他们的“嘴脸”之后,大家都会以冷淡的态度对之,迟早变成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

在交际场上,抱着“互惠心理”的人才有可能如鱼得水。互惠是朋友的基础,是维系朋友关系的基本原则。否则,只有你沾光,别人都吃亏,这是什么道理?

一位父亲为了让儿子学会与人相处,在平时的生活细节中就注意对他的启发。有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鸡蛋露在外面,一碗上边没有鸡蛋。放在桌上,就问儿子:“你吃哪一碗?”

儿子说:“有蛋的那一碗!”

父亲说:“哎呀,让爸吃这碗有蛋的吧!孔融七岁让梨,你都十岁了,也该学会啦!”

儿子骄傲地说:“不让不让,就是不让!”说着,把碗拿过去了。

结果,父亲的碗里,面条的下面藏了两个鸡蛋;儿子的碗里,只有面条上面的那一个蛋。

儿子傻眼了。父亲告诫他说:“记住,只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到了第二次,和上次一样,父亲做了两碗面,放到桌上,问儿子:“你吃哪碗?”

儿子学聪明了,赶紧端起那碗上面没蛋的面条,说:“我向孔融学习!”“不后悔?”

儿子坚决地说:“不后悔!”

可是直到吃完,儿子的碗里也没发现一个鸡蛋。倒是父亲的碗里面,上边一个,下边还有一个。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想占便宜的人,可能也会吃亏!”

第三次,还是同样的两碗面,父亲让儿子再选。这一次,儿子非常诚恳地说:“您是大人,您先选!”

父亲笑着端起了那碗有蛋的面,把没蛋的面留给了儿子。但是儿子用筷子一挑,发现自己的碗里面也藏着一个鸡蛋呢!

父亲说:“不想占别人便宜的人,生活是不会让他吃亏的!”

这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讲明了占便宜和吃亏之间,有时只是一线之隔,一念之差。它告诉我们,互惠心理的基础,其实不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多少好处,而是首先拒绝占便宜的机会。从这个层面讲,“互惠互利”讲的不仅是物质,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至高境界。

有时,看着会吃亏的事情,最终却变成了意外的惊喜,就因为你摆出了一个“让利于外”的高姿态,让对方感觉你是一个值得长期信任的人。你让他得到了好处,当你有求于他的时候,对方也不会拒绝。

像“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互惠心理的应用,大家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今天你占便宜,明天又把便宜给了我,取长补短,齐心协力,才能同上一艘船!

你有没有诚心地帮过某位朋友而不求回报呢?如果没有,那你千万不要再犹豫,赶紧向你的朋友伸出热情的双手吧!只有互惠,朋友才能持久,因为从互惠心理的反面来说,世界上没一个人只想吃亏不想占便宜!

向一个好心情的人求助更容易得到帮助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经常在向人求助时碰钉子,既尴尬又难过,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怎样向别人寻求帮助?在什么情况下,别人更愿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总会有需要求人办事的时候,但要想每次都马到成功,就需要研究人的心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求,也不是什么事都可以求,最重要的是求助时机。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你开口的时机不对,结果很可能就完全不同!你想一想,有人做生意刚赔了十几万,你就登门去借钱,他能借给你吗?估计你心里也没底。

所以,你需要牢牢记住“好心情定律”:在别人心情好的时候,向他开口求助,成功的机会就更大!

股神股菲特是“价值投资”的大师,看中的股票只要买到手,往往扔到一边好几年不去管它,可见他是个很有定力的人。的确,他恐怕是全世界在股市上心情最好的投资者了,不慌不忙,具备大将风度。

同时,在人际交往这方面,他也是一个把握别人心情的绝顶高手。

巴菲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要做点什么为自己赚些钱了。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百货商店老板的饮料机。这个机子虽然还能用,但机型比较旧,老板想把它卖掉换台新的。巴菲特就琢磨着怎么样才能低价把它买下来。他没有急匆匆地去跟老板讨价还价,而是每天都去商店玩,有时还会帮老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天,该商店一下批发出去了2000美元的货。老板心情好得就像春天的太阳笼罩在身上,真是喜形于色,嘴里哼着乡村音乐,不停地晃脑袋。  巴菲特一看:机会终于来了!他等的就是这种时机!于是赶紧上去套近乎,说自己想利用业余时间挣些钱,为爸妈买一份有纪念意义的圣诞礼物,所以呢,想购买一台饮料机,到十字路口卖水果汁。

老板正心花怒放呢,马上说:

“你真是个有想法的孩子,我正想换一台新的饮料机,你把这个搬走吧!”就这样,巴菲特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的求人秘诀,就是“求人要趁好心情”。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刻,也是他最大方、待人最和善的时候。一个好心情的人眼中的世界是明亮的,充满了阳光和希望;而一个人心情差时,则会表现得比较抠门,对别人的求助充满冷漠和厌恶。一个坏心情的人,看谁都不顺眼,生活糟透了。在他眼中,每个人都在算计他,都在给他挖坑设套。此时你若张开金口,求他办事,多半就会成为吃闭门羹的倒霉蛋儿!

不过,仅仅知道好心情定律还是远远不够的,向人求助还需要谨记下面的四条:

第一,对方必须能做到。如果你需要的东西对方没有,或者说你想做的事情,对方和你一样无能为力,那么即使心情再好,他也不可能答应你的请求。否则一旦做不成,那多丢面子!

第二,对方不用费太大力气。即使他可以做到,但如果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才能帮助你,那么好心情也会变成坏心情。比如你向一位月薪三千正攒钱买房的朋友开口就借他的全部积蓄,并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他的心情一下就会从暖春跑到寒冬去的!

第三,别让对方做得罪人的事情。有些事情虽然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但后果却可能是损害他的人脉关系。这样的求助尽量越少越好,否则不但无法获得帮助,你还容易被孤立。

第四,别让对方做违法的事情。

“拉人下水”很不地道,现在许多找人帮忙的,都是开后门、走捷径。一些不违背世俗人情的小事也就罢了,可如果是违法乱纪的大事,好心情定律在这里也会失效的!不会有人因为自己的心情不错,就想做点违法的事情玩玩!

留白定律:

“无声”为什么能胜“有声”?

“留白”是源于中国画的一个专业词汇,是指那些没有被笔墨利用的空白的区域。这与中国画擅用线条刻画形象的风格有关,线条勾勒成形,组成明朗的视觉形象。这样,线内与线外就会形成空白。但是恰恰是这些看似空洞无物的留白,给了中国画极高的意境,将画上的景象衬托得更加有神。

所谓“无笔墨处之妙境”,以无衬有,以有衬无,有无相应,其妙相应。有时候,“无墨之地”反而比“有墨之处”更能体现一副画作的艺术高度。这就是留白的涵义,也是留白定律的核心:无形有时胜有形,无声有时胜有声。

艺术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当然也是如此。在家庭教育中,你对孩子说得再多,有时也不如一句话不说或尽可能少说来得管用;在工作和与同事的相处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更需要你稳坐钓鱼台,不能盲目乱为,张嘴乱说;在管理上,无为而治是每一位管理者追求的至高境界,何时严管,何时放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可见,留白定律在我们身边是随处可见的,方方面面的生活都用得着,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一个男子坐在酒店大堂的沙发上嗑瓜子,将瓜子皮随地乱扔,丝毫不顾忌别人鄙视的目光。一位女服务员走过来,把茶几上的弃物盘放在他的脚下,微笑着请他把瓜子皮扔到弃物盘里:

“先生,请注意卫生,这里是公众场合!

”但是男子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瓜子皮满地都是。服务员又找来一个体积较大的纸盒,轻轻放在他的身边,依然无济于事,男子还是“四面开花”地狂吐瓜子皮。

旁边的人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过来指责他。他翻了翻白眼,好像根本听不到。另一个女服务员没有再开口说话,而是面带微笑,蹲在男子的脚下,将瓜子皮一个一个地拾起来,放进纸盒里。

男子惊讶地看着她脸红了,先是不知所措,然后连声说“对不起”,帮着服务员把地面打扫干净,不好意思地离开了。事后,这位女服务员受到了酒店的表扬。

沉默是金,雄辩是银。面对特殊的情况,服务员“无声施教”的办法收到了奇效,远比大声斥责与苦苦规劝来得管用。这种采用无声的肢体语言表达态度的方法,被瑞士心理学家马提斯库称为“深沉的泉影”,可以让对方清晰、舒服地看清自己并读懂对方的意图,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魅力,不过,有人会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心理学家认为,这与人的心理特点有关。我们在感知世界的时候,如果要感知的对象不完整,就会运用联想去进行弥补,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心理效应,这要比看到一个完整的对象更具有心理上的冲击力,不仅印象深刻,还更容易记住。

所以,服务员苦口婆心地劝说男子讲卫生、遵守酒店规定时,男子置若罔闻。但当服务员放弃劝说,转而以实际行动帮他清除垃圾时,男子从她沉默的行为里面,通过与自己的对比感觉到了强烈的反差,这种突如其来的猛烈心理刺激,顿时激活了他的羞耻之心。

人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些话所蕴藏的道理,都可以看作是留白定律的扩展。在人际交往中,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在工作生活中,什么时候该大刀阔斧,什么时候该驻脚观察;这些都需要我们冷静思考。

“欲言又止”有时看似为难和尴尬,却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姿态。比如两个人吵架,眼看就要打起来了,最聪明的办法不是急着上去劝架,而是先观察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候你越是热心肠,两个人可能就越兴奋,本来不想打,你这一劝,他们反而会厮打在一块。你先旁听一下,若是鸡皮蒜皮的小事,何妨转身走开?台下没有观众,台上的演员也就泄了心气,吵几句也就不吵了。就是说,你上前劝止,起到的却是“掌声”和“叫好”的效果,“有声”当然不如“无声”了!

需要闭嘴的时候,偏在那里呱呱地说个不停,难免就会招人烦。

有些道理你讲了几千句,未必能让人听懂,可换个人来讲,只用了几个肢体动作,或许别人就全明白了。

话到嘴边留三分,无声有时胜有声。在为人处事中,留白定律让我们以静制动,学会思考再行动。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懂得这个道理,在交往中才会拥有成熟的风度和智慧的内涵。

要让别人答应你的大要求,先想办法让他答应你的小要求有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向别人提要求的时候,如果把目标分成几部分来实施,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远比直接提出最终的目标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男孩向女孩求爱,如果他上来就开门见山地说:“我们结婚吧!”

想必会有超过80%的女孩拒绝他的要求,哪怕内心十分肯定自己对他很有好感。可如果男孩先提出约会,请她去看一场唯美浪漫的电影或者去吃一顿美味,羞涩且愉快地接受邀请的女孩也会超过80%。在恋爱关系确定一段时间后,男孩再提出结婚的请求,在这80%的女孩中又会有八成以上愿望与他共度今生!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缘于一种门槛效应的心理。一步跳上两米的高台极难实现,但若搭一个梯子,分三步上去,则要轻松如意许多。

向别人提出要求也是一样,想让别人答应你的大要求,就先提出一个对方容易接受的小要求,从而让对方对你进一步的较大的请求接受起来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