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00个心理常识
19552000000004

第4章 20几岁一定要知道的10个思维认知心理效应(2)

心理学家认为,“苏东坡效应”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其中,模糊性也寄寓于万物的运动之中。这是由模糊理论决定。比如,鸡蛋可以孵鸡,但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时,我们不能说它仍然是蛋,也不可以称之为鸡。这时,它的定义就是模糊的。再比如,石蜡从固态变成液态,也会经过一段明显的中介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如果发生混乱,苏东坡效应的产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现象!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太远了模糊,太近了也会模糊。

明明就在山脚,我们却认为已经到了山顶;有时正站在山顶上,我们却自以为跌到了最低处。于是,该自信时,我们选择了失落;该后退一步时,我们选择了冲动冒进。看不清自我,就会发生这种错误,不仅做不成事情,还会积小成多,量变产生质变,使我们遇到更大的失败!

如何找到“自我”,如何明确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破除“苏东坡效应”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太一定要平和,不要盲目追求最准确的定位,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对自己进行观察和定位。既不要轻信别人,也不要盲信“内心中的那个自我”。然后,再力求对自己认识得更全面和更清晰一些,得出的结论就会比较贴近真实了!

为什么你买了这个牌子的产品之后,还会买它的其他产品?

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十分精良、做工极其考究的睡袍,狄德罗当然喜欢极了。

可他穿上这条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突然觉得,房内的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怎么办呢?为了跟这条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当然需要更新。于是,经过一番折腾,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房内摆设全都换成了与睡袍同样高档的品牌。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在一篇题目叫做《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的文章里记载下来。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提出了一个消费心理学的新概念:

“狄德罗效应”,也叫做“配套效应”,指出了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高档的物品后,就会不断配置与其档次或品牌相适应的物品,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生活中,配套效应处处可见,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恐怕都经常发生。我们买了一种品牌的产品之后,通常就会再去购买这一类品牌的其它产品,来达到一个配套的心理效果。即使在购买第一件这样的产品之前,我们的需求欲望低得可怜,可一旦开了第一个口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满足了,会一直疯狂地进行购置,直到完全实现“配套的心理效果”。

比如有一天,你的女友或妻子拉着你的手,你们一起逛街。经过某品牌的专卖店时,看到心仪已久的一条裤子正在打六折呢!于是你和她一商量,咬咬牙把它买回家!穿上新裤子,心里当然那个美呀!

因为这是你所拥有的最上档次的衣服,花了你月薪的三分之一还要多。

可是第二天,你准备穿着这条新裤子去上班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上衣该换了,皮鞋该换了,领带该换了,手表该换了,皮包该换了,手机也该换了。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协调。

接下来,就是房子、车子,以及其它的家庭用具,甚至有些人还会换掉妻子。多么惊人的配套效应!它直接让人陷入一种疯狂消费之中,这全是虚荣心在作怪吗?其实不是,从心理学上讲,是因为自己的定位提高了,从而就开始要求身边的一切都必须适合自己的定位。

看来,如果我们像狄德罗那样迷恋一件高档睡袍的话,也会不由自主地为一件睡袍再多花几十倍的钱。利用人的这种心理效应,很多设计生产奢侈品的大公司,都采取了一种品牌链的设计和营销方式,一个知名品牌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大的需求链,开始销售这条需求链上的所有商品。比如有的公司会同时销售香水,内衣、项链,手表,还有戒指等。如果你买了它的内衣,就会很快去买它的香水、项链等产品,以达到一种配套的效果。

要想尽量少受这种过度消费心理的干扰,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我们就要采取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因为接受了第一件,配套效应就会压迫我们的心理,让我们被“驱赶”着接受更多非必需的东西。于是,我们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口袋里的钱却像蒸发一样地减少了!

为什么倒霉起来喝凉水都塞牙

电脑一死机总会丢失重要文件;开会总是迟到,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了;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刚好出现精彩镜头;超市收银台排队另一排总是比较快,等你站过去时,你原来站的那队又比较快了;都派不上用场的东西于是决定丢掉,可一旦丢掉就必须用到……老天爷总是喜欢跟我们开这些玩笑,孰不知这让人咬牙切齿的现象背后还有一个奇异的定律——墨菲定律。

1949年,美国空军基地的工程师墨菲在一次火箭试验中,发现同事整整齐齐地把测量仪表装反了,导致试验发生了事故。事后墨菲总结这次教训说:如果有种方法能导致事故,那一定有人会按照这法子去做!后来演变成为更实际的说法: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其实我们祖先早就注意到这个现象了,古语“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经心理学家们研究也发现,坏事总是比好事更能引起人们强烈深刻的感受,这样人们也就更容易记得那些错误失败的经历,于是也就经常感到“喝凉水都塞牙”。

墨菲定律就像幽灵一样在我们生活的左右钻来钻去,不时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玩笑。还有比上面说的更糟糕的:好不容易赚了些钱也跟别人学炒股,没想到刚好碰上经济危机股市大熊;为保险起见牙缝里挤下来些钱存银行了,结果赶上负利率,存钱反而又赔钱了;看着房子价格在跌就买了房子,没多久房价却又跌了。烦心事都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扎堆一块儿来,你说叫人郁闷不郁闷?

我们不停地抱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真是喝凉水都塞牙!邪门了!难道,真的是上天在跟我们过不去吗?倒霉的人总觉得自己倒霉,是因为他看问题的方法和“幸运的人总是幸运”的人不一样。倒霉的人思考的问题都是负面的、消极的,这也就是下一步犯错铺好了道路,就比如我们心情不好用电脑时更容易产生错误操作使其死机而丢失文件一样。

更另人难以置信的是,墨菲本人就是这个定律的牺牲品!在这么一个“倒霉”的夜晚,墨菲开的车刚好没油了,于是他就把车停在路边,自己站在路中央拦个车搭便车回去,没想到由于夜晚昏暗,墨菲被后面过来的一辆卡车撞倒了。原来开车的是个英国人,习惯了沿路的左边驾驶,没有注意到路中间的墨菲。上天开了个大玩笑,让墨菲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墨菲定律的威力。

其实,没有谁比谁倒霉,凡事都有个概率问题,只要发生的概率不为零,那该发生的总要发生,不管是坏事还是好事。灾难与幸运的都是一样的,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爆发,这时除了能做些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的频率外,只能在它发生后耸耸肩把它忘记了。

墨菲定律并不是神灵,总是想出现的时候出现,有些事情我们完全还是可以避免的。比如,你可以经济进行电脑维护,清除垃圾并安装较安全的防病毒软件来防止死机;可以在电影未开始前就买好零食放在旁边以防错过精彩片段;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可以找个地方收起来,在清理东西时仔细看下哪些是可能用到的。

投资时要谨慎,不能光想着如果赚的话能捞到多少,而应该提前想到,如果赔的话赔不赔的起,会不会为血本无归而悔恨莫及上吊自杀。如果你常犯下这些错误,那难免要遭到墨菲的惩罚了。

至于“超市排队”也是有规律的,有时有些人买的东西过多,或与收银员发生争执等,队伍的前进速度都是随机的,如果不是上天有意要照顾你,那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比你快两分钟罢了。

犯错是难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错误之后,积极地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减少错误的发生。墨菲定律重视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极小的概率,了解墨菲定律能让我们拓展思维、开阔视野,防患于未然。

为什么在陌生的城市做陌生的事会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去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一条陌生的街道,或者做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新鲜事时,会感到时间像突然减速的流水。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惊奇地发现,时间的流逝变慢了。相反的是,在越熟悉的地方,时间就好像走得越快。

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一个“陌生时长定律”,即:在陌生地方做陌生的事,会感到时间过得慢。并且认为,之所以导致出现这种感觉,是我们自己心理的原因。

首先,在陌生的地方,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总是这样的,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新奇,留意和观察每一个地方,这些新鲜的体验就会刺激大脑,让大脑产生一种迫切的体验感。因此,从感觉上来说,时间走得慢了。而一旦在这个环境里呆久了,由陌生变成了熟悉,大脑受到的刺激降低,对周围的事物兴趣减少,时间又会重新“恢复正常”。

其次,我们对陌生地的期待心理也会导致“时间变慢”的感觉。在去到陌生城市之前,会有一段到达的旅程,由于期待心理的影响,我们对将要抵达的地方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期盼。所以,当进入这个环境后,大脑就会格外注意这里的每一个细节,在感官上我们当然就会发现时间变慢了。

陌生时长定律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到外地出差,明明只去了三天,回来后却感觉去了半个月。还有的人,到国外旅行一个礼拜,回国后大发感慨:“就像离开了一年的感觉!”也难怪有哲人说,旅游会延长人的寿命,奥妙其实就在这里,不断地游览陌生的地方,时间永远处于一种“慢行状态”。生命的长度未必会增加,但生命的质量却是切切实实地提高了。

好多人总是嗟叹“生命苦短”,在看到这个定律之后,是不是要反思一下自己的问题呢?如果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有新的刺激和挑战,生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长,肯定不会给你这种悲凉的气息。如果你整天顾影自怜,把自己关在一个密闭的熟悉的小空间里,不肯出去走一走,不想迎入新空气,寿命即使超过一百岁,对你来说可能也只相当于60年的价值。

陌生时长定律告诉我们,只有增加生命的质量,才能扩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就像一句经典的广告语说的:生命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生命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不断地向陌生地进发,才是20几岁的年轻人应该做的事情!

与失眠者对话:你是真的失眠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现在失眠的人越来越多。不过,据医生介绍,在众多因为失眠而就诊的人里面,尤其年轻人,有些是真正的患有失眠症,而另一些人,则属于睡眠正常范围的变动或者假失眠。

不是自己认为失眠,就是真的失眠。医学界的相关学者认为,许多人把疲乏无力当成失眠,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睡眠减少现象也当成了失眠。实际上,这是他们犯了自我感觉方面的错误。

一位26岁的男士,匆匆忙忙地跑到医生这里,自诉失眠已有好几年,夜间总是醒着,很少有睡着的时候,并且有记忆力减退、头昏乏力等症状。他的思想负担很重,竟然以为自己快要死了。

但是,经过睡眠脑电图的检查,他与正常人没有什么明显差别,夜间其实睡得很好。这是典型的假失眠症状。医生耐心地告诉了他检查结果,打消了他的思想顾虑,没有用药治疗,这位男士就恢复了正常。

现在许多人都把自己的睡眠作为关注的焦点,稍有风吹草动,就认定自己患了失眠症,有的还会发生失眠妄想。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过是假失眠。心理学家说,如果一个正常人在社会压力的潜移默化下,长期认定自己患有失眠,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他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真的失眠患者!

假失眠症的主要表现:

第一,缺乏常识,把每天睡眠时间低于6-7小时即认为是失眠;第二,判断错误,将自己的睡眠质量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当作了失眠;第三,自我心理障碍,他们在睡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较多。尽管实际上睡得挺好,可自己总是感觉较为清醒地躺在床上。

仔细看一下这三个主要表现,然后再回头检查自己的睡眠,我们有时是不是过于大惊小怪了呢?还有一个现象是,一个睡眠时间较短的人和一个睡眠时间较长的人结为了夫妻,那么时间较短的一方,就有可能会认定自己患上了失眠。但其实他们都是正常的。

心理状态有时会决定人的身体状态,对于失眠来说正是如此。生活节奏加快以后,人的精神高度紧张,在早晨八点到晚上五点之间的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放松身心的机会,渐渐就导致了心理疲惫。

最后,直接影响到身体的感知。如果晚上睡觉之前缺乏有效的调节,睡眠质量就会急剧下降。

试想一下,假如正在被“失眠”困扰的焦虑的你,马上丢掉手机,放弃电脑,离开空调和咖啡,只带上一本讲述绿色大自然的书,住进一间僻静的小木屋。我想,你的睡意很快就会到来!这是治疗失眠最直接、最便宜和最有效的方式!由此也说明,失眠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承受着过去的负担,今天的重压,明天的希望,而且无法缓解压力,身体忍无可忍,就会对你制造苦恼与烦忧,抗议你的“暴政”。

有一个人,从35岁开始失眠,一直到55岁,几乎每天晚上都睡不好,吃药也不奏效。后来他就去看心理专家,用一种绝望的声调问:

“医生,我还有救吗?”心理专家让他介绍一下自己这20年来的生活。

这个人唉声叹气地说,自从35岁那年他第一次升职开始,失眠的现象就发生了,后来职务越高,失眠的情况就越严重。躺在床上,死活睡不着,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有时恨不得一头撞死。

心理专家笑着说:

“那你什么药都不用吃,退休以后就好了。”半年后,就在退休回家的当天晚上,这个人的睡眠神奇地恢复了正常。

从这个故事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最重要的启示: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只有轻装前进,才能创造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