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神粟裕
19599600000037

第37章 不是冤家不聚头(1)

导语:毛泽东有个习惯,会见党内同志从不迎出门外,但当获知粟裕前来时,他破例走出门外,并同粟裕长时间握手。

经过中央集体讨论,粟裕的建议最终以军委命令的形式确定下来。毛泽东不是一个轻易能被说服的人,而敢于对毛泽东反复提出意见并为他所接受的,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粟裕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蒋介石很希望能有一个高手指点迷津,帮他走出连续受挫的困局。

早在苏中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就曾读到一份机密材料,名叫“从敌对立场看中国军队”,读完之后,他击节叹赏,认为切中利弊,把中国军队的缺点都讲清楚讲透彻了。

材料中的中国军队,主要指的是抗战中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存在的问题,蒋介石多少也心中有数,只是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积重难返,而且大战频仍,短期内他确实没有时间也没精力去予以纠正了。

他现在更想了解的,是如何对付共产党军队,这个已经和他角逐长达20多年的老对手。

在这方面,他有过堪称成功的经验,只是如今随着对手的迅速强大,似乎已经过时,而那份材料的作者,可以为他提供另一个观察角度和办法。

作者是日本人,“中国派遣军”最后一任司令官冈村宁次。

冈村在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期间,主要对手就是华北八路军,以八路军那样强韧的生命力,在冈村的进攻下,也曾处于极度被动的境地——经过“五一大扫荡”,华北根据地缩小一半,主力部队减损10万,还战死了1名参谋长。

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评价:“冈村宁次是历来华北日军司令官中最厉害的一个。”

抗战刚刚结束,延安总部即将冈村列为第一号战犯,直到1949年年初,与李宗仁进行谈判时,作为谈判条件之一,中共仍要求对冈村予以引渡。

此时,冈村被软禁在南京,除协助遣返日军、日侨外,他还充当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角色:蒋介石的秘密军事顾问。

滚筒式战法

“鲁中决战”失败后,冈村更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

冈村对共产党军队的认识是,长于谍报,而且作战灵活,尤其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歼敌。

谍报方面,蒋介石暂时还无从着手——他当时并不知道延安的谍报网竟然会深入国民党军事决策的最高核心层,而在有“特工王”之称的戴笠死后,国民党在特工情报战方面的能力已经相当薄弱,根本组织不起防御。

对于其他方面,蒋介石都是感同身受,且竭力想要弥补。

正是为了避免部分被歼,国民党高层在战术设计上已经是绞尽脑汁,从最早的“长驱直入”,到“齐头并进”,再到“中间挺进”,花样不断翻新,但翻来翻去都没能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最后连“五大主力”的头牌都被粟裕抠出来给打掉了。

说到底,还是战术不够高明啊。

从冈村那里得到启示后,蒋介石重新检讨战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术思路:“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

1947年6月下旬,经过长达40多天的调整期,蒋介石正式推出新一期“鲁中会战”计划。

汤恩伯已被撤职,蒋介石任命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为前线指挥官。

按照蒋介石制定的新战术,范汉杰一改以往齐头并进,肩膀挨肩膀,胳膊靠胳膊的阵形,代之以重叠交互的前进方阵,采用“滚筒式战法”,逐步向鲁中山区“滚”进。

1947年6月28日,由9个整编师组成的范汉杰兵团已“滚”至南麻一线。

面对“滚筒”,粟裕起初确实有些挠头,分割肯定不行,寻歼侧翼或直取中央吧,一时又缺乏条件,若是往后退,后面是大海!

国民党中央社天天广播:“共军背靠大海,海水是喝不干的。”

只有往前,朝敌后,继续“耍龙灯”。

粟裕本来的打算,是以3个纵队出击鲁南,以迫使范汉杰回援,华野主力则集结于沂水一线待机,但恰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中央军委发来的电报。

电报上说,刘伯承、邓小平将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掀起全国性的战略大反攻,为此,毛泽东希望华野能够分兵鲁西、鲁南,以打开与刘邓会师的通道,“如动作迟缓,则来不及”。

要不要分兵,粟裕当时做过一番推敲。按照军委部署,刘邓在6月底一定要南渡黄河,如果华野不分兵,集中力量在鲁中打一场类似于孟良崮那样的大仗,也同样可以起到牵制敌军,配合刘邓南渡的目的。

问题是,大仗需要寻找合适的战机,孟良崮战役前,足足“耍”了一个月“龙灯”,才诱到了七十四师,就剩这么两天工夫,谁能肯定战机必会出现呢?

守株待兔这样纯靠偶然的事,粟裕是从来不会去想的。

在华野首长共同协商后,最终定为三路分兵:一路向鲁西;一路向鲁南;一路继续留在沂水待机。

原定从鲁中分出去的3个纵队变成了5个。这便是华野战史上的“七月分兵”。

刘邓南渡,华野又有重兵前去接应,蒋介石、顾祝同急忙调整部署,从鲁中山区抽出7个整编师,分路增援,至此,范汉杰在鲁中的整编师只剩下了4个。

蒋介石的这一兵力调动,让粟裕一度认为“鲁中会战”已被粉碎,留在鲁中山区的敌军也势必相继西撤。

然而范汉杰没有走,也不打算再走。

范汉杰毕业于黄埔第一期,但与大多数黄埔生不同的是,他在报考黄埔之前,就已经担任上校团长,在粤军中具有相当地位。

有一段时间,蒋介石在粤军总部代理参谋长,范汉杰是兵站站长,所以范汉杰曾经笑着对别人说,“蒋老先生”虽是校长,但我们两人还做过同事哩。

范汉杰考入黄埔时已将近30岁,在黄埔一期生中,像他这样的“大龄青年”还有几位,不过戴着上校军衔上学的就他一个,所以当时的黄埔教官对他的印象都很深,周恩来在很多年后还能从人堆里一眼把范汉杰认出来,说那个瘦高个子,当年比我这个教政治课的老师年龄都大。

粟裕是智将,能跟粟裕对阵的,绝不能没有脑子,否则就会被立斩于马下,而在国民党将领中,范汉杰恰恰以老谋深算著称。

他竟然也起了引诱粟裕上当的念头。

陷阱

要引诱别人,必须有别人看得上眼的东西。

范汉杰这4个整编师中,能够让粟裕的视线停留片刻的,非整十一师莫属,那毕竟也是“五大主力”之一。

另外还得搭配一个地方:南麻。

南麻位于沂蒙山根据地的腹地,自抗战以来,就是根据地首府。蒋介石把南麻的地位等同于延安,他曾经说过,共产党在江北有两个“老巢”,“政治老巢”是陕北的延安,“军事老巢”就是鲁中的南麻。

向南麻挺进时,范汉杰将整十一师作为攻势楔入的锥端,攻占南麻后,又将它作为守势诱敌的诱饵——除整十一师外,其他部队都远离南麻,有意显示整十一师的孤立。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可是范汉杰所摆出的,偏偏就是一个孟良崮战役的格局。

他有自己的想法。在孟良崮战役中,七十四师之所以覆灭,不说明“固守待援,中心开花”不对,而是汤恩伯、张灵甫事先没有做精心准备,临时想出了这一招,加上张灵甫把部队拉上绝地,这才导致走了麦城。

如果有所准备,也许结果完全不同。

范汉杰所布下的这个陷阱,始终没有能够被粟裕所识破。

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华野在欢庆胜利的同时,虽然口头上都要求戒骄戒躁,然而上至陈、粟、谭等华野首长,中至各纵队司令员,下至基层官兵,普遍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轻敌情绪,“都想再打一个孟良崮,再来一个空前的空前”。

延安的“战略反攻”,刘邓的南渡黄河,无疑更加重了这种过于乐观的氛围。

作为常胜将军,粟裕有着超常的谨慎和智慧,但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百密之中亦可能出现一疏。

在发现范汉杰兵团还未全部撤走后,粟裕决定追着尾巴打,歼灭位于南麻的整十一师,同时截断其他敌军的退路。

粟裕可用于进攻的兵力,有4个纵队外加华东特纵,整十一师只有5个团,另外,从情报上看,整十一师在南麻虽然修筑了工事,但并不坚固。

事不宜迟,正是乘势猛击、打一个类似于孟良崮战役那样漂亮大仗的时候。

1947年7月17日黄昏,粟裕发起南麻战役。按照“围点打援”的惯例,由1个纵队和地方武装负责打援,另外3个纵队分路开进,完成对南麻的包围。

7月18日晨,在特纵的火力掩护下,华野3个纵队向南麻连续发起逐波冲锋。

战役一打响,粟裕就发现不对劲儿。

整十一师战斗力强,这一点倒是可以预料。该师由第十八军改编而成,是陈诚的老部队。淞沪会战中,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一役最为激烈残酷,中方主角便是第十八军,到抗战中后期,有一个被称为“中国斯大林格勒”的石牌防守战,第十八军仍是主角。

承继于第十八军的整十一师为美式装备,又有显赫家史,这支列于“五大主力”的部队能打仗,并不奇怪,让粟裕感到不对劲儿的地方,是南麻的工事非常坚固完备,哪里是没有筑好?

情报有误!

整十一师师长胡琏因石牌防守战而成名,此人被毛泽东称为“狡如狐,猛如虎”,换句话说,他比张灵甫更精明滑头,但又比李天霞辈要勇猛善战。

胡琏与张灵甫是老乡、同窗好友、黄埔同期同学,张灵甫命丧孟良崮,等于给他敲了一记警钟,让他在行动上变得更加诡谲小心。

被范汉杰拿来南麻当诱饵,就要准备着死,但胡琏并不想死。

他一占领南麻,就把阵地前500米内的树木、庄稼一律砍光,驻地村民一个不留地赶走,甚至于,胡琏不允许指挥所外面有供人辨认的任何标志,师部则真真假假设了不止两处。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整十一师的所有工事及外壕就都相继修好了,但由于消息被严密封锁,华野始终未能得到相关的准确情报。

胡琏的防御战术与一般国民党军也完全不同,采取的是“大纵深弹性防御”,整十一师有前哨连,前哨连游移不定,对华野的进攻部队进行引诱,想办法使其扑空,不过只要一接触,便迅即后撤,退入核心阵地。

胡琏在核心阵地周围设置了许多铁丝网和鹿寨,其中仅鹿寨就多达3层,这些障碍物不仅阻碍了华野向前推进,而且整十一师突然发起的火力袭击,还会给进攻部队造成很大杀伤。

南麻战役从一开始即异常激烈,经过18日一天的冲击,华野终于占领了南麻外围的大部分警戒阵地。

1947年7月19日,下午3点,在粟裕的亲自指挥下,华野向南麻的核心阵地发起了第一次总攻。

胡琏放出了一道闸:子母堡,这是他用以扼守南麻的撒手锏。事后,华野战史上这样记载:“所有参加南麻战役的华东野战军部队,都不承想到子母堡竟如此难攻。”

子母堡

胡琏利用他所控制的村庄和山头,构筑了大大小小1200多座地堡,其中大堡叫作母堡,小堡叫作子堡,每1座大堡和20座或30座小堡便组成子母堡,数个子母堡以交通壕相连,又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堡群。

母堡中驻有一个班,子堡里面只有两三个战斗兵,但这些像触角一样分散在母堡周围的子堡,能够迫使进攻部队在到达母堡前就不得不提前展开兵力,从而丧失其进攻的突然性。

子堡一触发,母堡马上启动,为子堡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打攻坚战,一般可以用火炮将堡垒先行予以摧毁,但子堡矮小,且数量太多,犹如是在用炮弹打苍蝇,效果不明显不说,对于弹药大部分必须依靠缴获的华野而言,这样使用炮弹也无异于是在暴殄天物。

当天的总攻起初只能完全依靠人海战术,华野各纵队组成密集队形,向堡群猛打猛冲。在子母堡密集火力网的拦截下,部队伤亡十分惊人,而且冲锋仍旧一次又一次失利。

粟裕在前线观察所看到,一线部队被子母堡死死封锁,举步维艰。他问身边的作战参谋:“攻打子母堡的战术动作以前训练过没有?”

参谋回答:“攻打地堡训练过,但是攻打这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没有训练过。”

粟裕为之扼腕:“这是一个教训啊!”

华野偶尔也能攻下一座地堡,但却平均要付出伤亡数十人乃至上百人的代价,而整十一师方面的损失,不过是子堡中的两三个士兵,或是母堡里的一个班。

粟裕赶紧改变战术,除用炮火射击外,又组织爆破小组进行爆破——爆破小组先用炸药包炸掉地堡,然后突击组发起迅猛冲锋,一拥而上。

进攻部队的伤亡因而减少了,但地堡不是城墙,炸完一道就没事,这么多密密麻麻的地堡,爆破很费时间。

胡琏也针锋相对地制定出防御战术。粟裕有突击组,他有反击组,反击组全部配备冲锋枪和卡宾枪。

解放军那边爆破,反击小组会同时出击,从不同方向对准爆破口猛射,将随后冲上来的突击小组打死打伤在突破口附近。

就在双方拉锯的关键时刻,突然下起大雨。

因缺乏防潮设备,华野的弹药都被淋湿了,赖以爆破攻坚的炸药包也大多失效,大雨还引发了山洪,道路变得泥泞不堪,重炮拉不上前线,难以再对地堡进行轰击。

老天是公平的,不会永远偏向于战场上的任何一方。孟良崮战役一滴雨没下,直接导致七十四师覆灭,在这节骨眼上,它又意外地拉了整十一师一把。

胡琏乘势组织兵力进行反击,将华野打开的缺口又一一予以封闭。

1947年7月20日,战斗进入最为紧张的阶段。华野全力突进,整十一师一线部队的弹药都快打光了,虽然他们有空投弹药补充,但那点弹药还不够部队晚上两个小时的消耗。

胡琏急得没办法,把师部传令兵的弹药都搜集起来,送往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