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已经大半被国民党军所占领和控制,解放区面积狭窄,能供华野闪转腾挪的余地很小,暂时难以打大仗,中原不同,这里的活动空间大,尤其是粟裕看中的黄淮地区,地势平坦,最适于大兵团作战,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背靠晋冀鲁豫老解放区,可以得到稳定后援,沙土集战役的胜利便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打大仗,先打谁?
朱德在视察华野部队驻地时,要求华野“钓大鱼”,尤其要“钓”到一两条像邱清泉兵团(以整五师为主)这样的“大鱼”。
这实际上是当时中央的要求,即首战要以歼灭盘踞在鲁西南的邱兵团为主要目标。
在中原战场上,华野跟邱兵团常打交道,相互间非常熟悉。华野指战员一听炮声,就知道是不是邱兵团,邱兵团官兵一听炸药包连续爆炸后紧跟着一排手榴弹,也会立即大呼“华野来了”。
大家都对彼此知根知底。
就粟裕的了解,邱兵团在战斗素质上虽不如整七十四师和整十一师,但兵员数超过那两个整编师,同时该部亦为美械军,有一定的火炮攻击和步炮协同能力。
以华野现有的实力,要想一口吞下邱兵团并无绝对把握,正好粟裕这时又得到了一份侦察情报,情报促使他改变了主意。
无声炮
情报显示,开封守备薄弱。
粟裕立即决定放弃鲁西南的“大鱼”,先发起开封战役,钓它一条“小鱼”尝尝鲜。
“钓大鱼”是中央的部署,粟裕又做更改,令很多人始料不及。一位纵队司令员直率地对粟裕说:“502,难怪人家说你跟别人打仗不一样,总是拗着来,还说你从来不打别人想打的那个敌人,从来不打别人想打的那个地方。”
粟裕听后笑了笑:“这没有什么不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为兵家所贵嘛。”
他给出了一句很可玩味的总结:“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想不到,敌人就更想不到了。”
果然,敌方全都被蒙在了鼓里。即使当粟裕率部到达开封城下时,开封守军仍以为华野在声东击西,为的是调动国民党兵力,以便在鲁西南与邱兵团决战,因此向上报告“开封无真正战斗”。
1948年6月17日,华野突然向开封城发起猛烈进攻,守军这才如梦初醒。
开封是当时河南省的省会,经长期经营,已形成半永久性防御体系,除有深达丈余的外壕、高大坚固的城墙外,城门外和城门两侧还构筑有大量地堡。
又是攻城池和打地堡,对此,粟裕早有准备。
战前华野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即著名的濮阳整训。经历南麻、临朐两役的挫折后,粟裕吃一堑,长一智,意识到国民党军在守备战术方面有了提高,遂利用这次整训的机会,花一个月工夫,对攻坚战进行了专项训练。
根据当初的实践,华野针对性地推出了炸药包爆破技术。
在练兵过程中,大多数官兵都学会了手掷小炸药包,可随时组成爆炸班、排,对数量众多的子母堡进行爆破。后来又发展到可以用迫击炮、六○炮、掷弹筒发射炸药包,而且越来越纯熟。
解放战争初期,原山野第八师以坑道爆破解决了攻城难题,这种攻坚法在太平天国时代就有,但炸药包爆破却是华野独创,无论在古代兵书还是现代战斗条例中,都无相关记载。
自进入中原后,华野一直受炮兵较弱、火力不强之苦,爆破技术的出现,对此予以了弥补。炸药包爆破也由此成为华野攻城夺地的重要手段,被称之为“无声炮”。
1948年6月19日,在扫除城池外围阵地后,华野组织突击营,对城门进行连续爆破,用11包炸药包轰开了城门,开封敌军的地堡也被“无声炮”全部炸毁。
城垣破了,但是城内还有守军的龙亭核心阵地,邱清泉兵团也正全力西援。
不过粟裕已经不着急了。
粟裕打仗,越打越精,他总结出了一个围点打援的“转折点理论”。粟裕认为,如果敌增援部队是强大兵团,战役的转折点必须来得越早越好,最好是在战役进行到1/3甚至1/4的时候到来,如果做不到,这个转折点也至少得出现在战役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否则的话,时间就紧张了,攻城部队到时不得不撤围,仗就变成了“夹生仗”。
开封战役一开始,粟裕督战非常紧迫,对攻城部队的要求是迅速突破城垣阵地。
能够突破城垣,便是开封战役的转折点。粟裕除留下一部继续攻击龙亭外,把其余兵力全部调到城外参加阻援。
攻坚当然是兵越多越好,兵少了会影响攻坚的进度和质量,但粟裕却说,龙亭终究是要打下来的,但迟一点也不要紧。
朱德讲到“钓大鱼”时说过,“钓大鱼”的诀窍,就是不能性急,千万不要一下就扯上来。
不光是“钓大鱼”,钓什么鱼其实都一样。粟裕认为,暂时留着龙亭反而是好事,因为可以作为钓邱兵团这条“鱼”的钩子,你要是马上打下龙亭,邱兵团来援就不会那么积极了。
粟裕从开封城内调出了2个纵队,加上原来负责阻援的3个纵队,达到5个纵队,邱兵团连攻数日,都无法接近开封。
城里这一块,粟裕亲自赶到第一线进行指挥。
自6月20日起,华野对龙亭发动两次攻击,均未能奏效。粟裕见状调整了部署,采用步炮协同战术,将迫击炮、六○炮推至距龙亭几百米处,进行抵近射击,从而一举摧毁了对方工事。
到6月22日晨,龙亭终于被攻破,开封战役结束。
华野攻下开封后,美联社发出专电:“共军在汴(指开封)所获物资、武器与军火,使其能把华中作战支持到夏季。”
通过围城打援,华野总计歼敌近4万,一个月时间不到,粟裕已接近“军令状”中的最低目标。
占领开封,在粟裕的“转折点理论”中,标志着一个新转折点的产生。
浑身是胆
华野攻占开封时,南京正在召开伪国大。听到开封失守的消息,与会者无不情绪低沉,惊怨交集,特别是国民党的河南省代表,一帮人围着蒋介石又吵又闹,要求蒋介石限期“收复开封”。
蒋介石吃不消代表们如此闹腾,当下就命令各兵团向开封靠拢。
能不能“收复开封”,什么时候“收复”,得根据战场形势判断,那是军事指挥官的事,哪里能听这些对打仗一窍不通的政客们胡诌。
大战在即,国民党还要搞这种伪民主,当然只会扯着他们自己的淡,因为粟裕已经在开封张开了大网。
发起开封战役之前,粟裕的完整构想是策动豫东战役,开封战役只是豫东战役的第一阶段。
谭震林曾批评粟裕“常常只看到一、二步”,唇枪舌剑中,不乏意气成分,但事后粟裕更多的还是总结和提高,他不仅要看一、二步,还要能够预见到第三步。
如果说对开封的围点打援是一、二步;那么第三步就是“二次打援”,而“二次打援”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攻克开封这个转折点能否提早出现。
开封战役的结束用了5个昼夜,整个豫东战役耗时20天,它只占1/4。
粟裕的心完全踏实下来。
不过当时对华野还要不要“二次打援”,中共内部仍存在分歧。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即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简称中野)致电中央,要求华野在攻克开封后,协同中野进攻郑州。
1948年6月2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在华野指挥层,也有人认为部队连续作战,过于疲劳,应当转入休整。
显然,如果粟裕这时罢手,上下左右都会满意。
粟裕权衡之后,还是觉得自己的计划无误。
1948年6月24日,他起草出坚持“二次打援”的电报,首先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请其他表示同意的负责人共同签名,以示负责。
前来“收复开封”的国民党军多达5个兵团,粟裕以签名电的方式,执意打援,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略,因此陈毅曾评价粟裕“浑身是胆”。
电报发出,粟裕即率部前往隐蔽集结地点。
参谋人员最后出发,第二天他们收到了中野刘、邓、陈致粟裕电,仍要求华野停止“二次打援”。
此时各部正在开进,粟裕和其他首长也都走了,参谋们料定粟裕不会改变决心,也就未对行动做任何更动。
1948年6月26日,毛泽东复电粟裕,批准了“二次打援”。
“二次打援”中的打击对象早已选定。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华野在开封战役中也蒙受了较大伤亡,要歼灭邱兵团这样的强力兵团自然还差着火候,区寿年兵团由此进入了粟裕的瞄准镜。
区兵团是一个刚刚组成的混合兵团,实力较弱,比较容易聚歼,但是它和邱兵团相距较近,要吃的话,得先拆分开才能动筷子。
一年前,粟裕指挥莱芜战役,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掌握王耀武的指挥特性,导致下手慢了一拍,以致未能全歼李仙洲集团。之后他便总结出一点,就是打仗得了解对方主将的性格特征,然后对症下药。比如敌将多疑,就要多设疑兵,敌将悍猛,就要给他来软的一套。
邱清泉和区寿年就是指挥特性完全不同的两个敌将。邱清泉外号“邱疯子”,打仗很凶,行动积极,曾放话出来,要“活捉粟裕”。区寿年是粤军出身,一般而言,国民党地方军出来的将官都会把保存自身实力放在首位,对区寿年而言,进不进开封,拿不拿头功都无所谓,只要不第一个挨枪子就行。
粟裕不想吃邱兵团,就不打算以硬碰硬,他主动从开封撤兵,给邱兵团让开一条道路。
邱清泉果然毫不客气地进入开封,并向华野的诱敌之兵追了过去。
这时候区寿年如果跟着一道往前冲,他就能在关键时候得到邱清泉的一臂之力,很可能没事。
可惜的是,区寿年到睢县、杞县(合称睢杞)之后就徘徊不前了。他的算盘倒是打得挺精,估摸着华野主动让出开封不是什么好事,没准下面还有“大戏要唱”,粟裕要借此机会吃掉邱兵团。
在这种情况下,那邱兵团等于灾星一般,谁靠谁倒霉,区寿年自然不能会再跟着它走。
假使区寿年知道粟裕选定的网中猎物就是他自己,他兴许会把肠子都悔青了。
邱、区兵团逐渐拉开距离,一天之内,两兵团便出现了40公里的间隙。
1948年6月27日晚,粟裕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不待查明敌军具体部署,即指挥华野迅速楔入两兵团之间,并对区兵团展开围歼。
在睢杞战役中,粟裕一开始就不停顿地对区兵团进行连续突击,不给其以收缩和组织防御的时间,以争取“转折点”及早到来。
作为一支混合兵团,区兵团的弱点之一便是对指挥系统依赖极大,在对区兵团进行穿插分割的同时,粟裕将主要突击方向指向了区兵团部。
1948年7月2日晨,华野突击集团攻入区兵团部,生俘区寿年。区兵团失去指挥系统,陷入一片混乱,其中的整七十五师主力已经被歼,余部不足一个旅。
睢杞战役的“转折点”出来了。
但就在这天早上,赶来援救的邱兵团也突破了阻援阵地的西北角,战局瞬间又变得紧张起来。
以一敌三
区兵团虽弱,毕竟也是一个大兵团,而且配备有大炮和少量坦克,甚至于还有喷火器。睢杞是平原地形,大炮坦克比较容易发挥威力,要围歼并没有想象中来得那么容易,所以华野仅打掉区兵团部,就用了6天,比整个开封战役还多一天。
作为邱兵团主体,整五师的前身第五军因昆仑关大捷而成名,该部最早由装甲兵团扩编而成,是抗战时期中国最早的一支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冲击是它的保留项目。在睢杞战役中,邱清泉为救援区兵团,也采用了步车协同战术。
“转折点”来得晚了一点,邱兵团的冲击力强了一点,两个“一点”汇合,直接加大了阻援难度,使阻击战由运动防御变成坚守防御。
粟裕还没有来得及在西战场增加阻援兵力,东战场就忽然险象环生。
区兵团陷入重围,让远在南京的蒋介石陷入极度的焦虑不安之中,言称“五中惨裂,不知所止”,他以统帅身份两次乘机飞往战区上空督战,催促睢杞以外的其他兵团尽力援救区兵团。
5个兵团还剩3个,其中胡琏兵团(以整十一师为主)、吴绍周兵团为中野所牵制,能赶来的,只剩下黄百韬兵团(以整二十五师为主)。
黄百韬系杂牌出身,一个杂牌出身的将领,能与胡琏、邱清泉等人同殿称臣,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国民党军政大员中,黄百韬的个人品质较为突出,他生活廉洁,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在部队中甚得人望。他的整二十五师其实也是杂牌部队,所辖的几个旅不是原东北军,就是原川军,所持武器也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枪械,但这支部队却愣是被黄百韬练成了一支能与整八十三师等美械军比肩的精锐。
黄百韬骁勇善战,毅力强韧,即便在处境异常困苦时,亦不灰心,不屈服,常说的一句话是“能战则战,不能战则死”。在他的训练和指挥下,整二十五师的作战风格与一般国民党军不同,倒与解放军颇为神似,不仅非常机警,善于夜战和近战,而且几乎每战都能往死里打。
黄兵团原在山东滕县,奉命之后乘上火车,迅速赶往睢杞。一下火车,黄百韬不待部队完全集结,即下令兵团所属的快速纵队率先西进。
快速纵队到达的帝丘店一线,正好是华野的薄弱点,驻扎部队是粟裕作为预备队的中野第十一纵队。
负责阻击邱兵团的华野部队事先埋了地雷,挖了反坦克壕,有的还在壕内设置了敌人不易察觉的鹿寨,那是知道邱兵团有坦克,中野十一纵原为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战斗力一般,而且毫无思想和工事上的准备。当快速纵队的装甲部队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他们猝不及防,一线阵地很快就遭到突破。
区兵团所属的新七十二师(华野攻占泰安时所消灭的整七十二师重建部队)已收缩至铁佛寺一带,听得外面动静后,立即东靠,两部一东一西,仅一庄之隔,彼此之间的联系眼看就要被打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