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神粟裕
19599600000041

第41章 不是冤家不聚头(5)

世上的事,无巧不成书,正好华野一师、三师奉命来到铁佛寺,准备进一步压缩对新七十二师的包围圈,一看情况紧急,在没有请示上级命令和集结部队的情况下,即分两路向黄兵团实施反击。

此时此刻,对作战双方来说,快都是唯一要素,也是唯一正确的要素。华野一师、三师通过第一时间进行反击,抢占有利阵地,堵塞了敌军东西会合的必经之路。

解放战争中,在粟裕所指挥过的重大战役里面,有3个战役令他最为紧张,第一个是华野、山野初次合并时的宿北战役;第二个就轮到了眼下的豫东战役。

也就一天时间,华野已由1个兵团对2个兵团,变成了要以1个兵团对3个兵团,一师、三师更要与黄兵团、新七十二师两面作战,竟日处于敌军东西夹击之中。

粟裕红了眼,他偏要以一敌三。

没有多余兵力,粟裕就索性把华野的南下干部队增援给阻援集团,从而堵住西战场缺口,并将邱兵团阻于距区兵团10公里的杞县附近。

在遭华野猛烈反击后,邱兵团伤亡骤然加大,进攻正面缩小,乘此机会,粟裕从阻援集团中抽调兵力,用4个纵队组成新的突击集团,对前来搅局,但长途跋涉,尚立足未稳的黄兵团发起进攻。

1948年7月3日晨,新突击集团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包围。经过两天激战,黄百韬被迫把部队收缩到以帝丘店为中心的狭小地带。

7月5日晚,华野准备再次发动攻击,肃清帝丘店外围。在粟裕的计算中,这是帝丘店战役的“转折点”。假如这个“转折点”能提早实现,他就能把新突击集团一分为二,其中2个纵队用于围歼,2个纵队用于打援,歼灭黄兵团即有把握。

但黄百韬反守为攻,提前发动了逆袭。

意识到自己的兵团处于覆亡边缘,黄百韬不听参谋长劝阻,在4辆坦克的掩护下,亲率2个营发动冲锋,并在作战过程中负伤。这是国民党战史上兵团司令带队冲锋的唯一战例。

当天黄兵团夺回了四五个村庄,华野的进攻势头遭到遏制,粟裕预定的“转折点”终究还是没能出现。

粟裕还想再等一天,以便发动总攻,但这一天他已经等不到了。

一招鲜

1948年7月6日,邱兵团突破阻援集团防线。

邱兵团擅长坦克冲击,邱清泉本人即长于此道,在昆仑关大捷中,正是他亲自驾驶坦克,率部迂回奇袭,以闪电速度截断了昆仑关日军的后路。

见正面始终无法突破,邱清泉故技重施,实行大胆迂回,绕过防守正面,从阻援集团的右侧插入,由此不仅打开防线缺口,而且直接威胁到华野侧背。

与此同时,胡琏兵团也已迫近,大炮可打到华野背后。

当晚,粟裕被迫下令撤出战场。

豫东战役有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开封战役、睢杞战役,粟裕都打得极其漂亮,唯独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帝丘店战役的时候出现了问题。

按照粟裕后来的说明,发起帝丘店战役的原因,是因为华野在战斗过程中已有大批伤员,转移不易,他担心黄邱两兵团会乘势从东西两面夹攻过来,尤其是黄兵团,增援积极,且是生力军,不会那么容易让华野抽身而走。

在粟裕的设想中,组织新突击集团,对黄兵团发起进攻,可以起到既令黄兵团焦头烂额,也使邱兵团不寒而栗的“一箭双雕”效果。

可是实战过程明显偏离了这一意图,为撤退而战变成了要全歼黄兵团。

时值炎热夏季,睢杞地区久旱无雨,饮水困难,加上连日苦战,官兵体力下滑很厉害,已成强弩之末,华野突然扩大的胃口,实际已经超出他们当时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这是豫东战役显得有些虎头蛇尾的主要原因。

见华野撤兵,黄、邱、胡兵团紧咬不放,粟裕曾计划以一个纵队的兵力进行伏击,杀一个回马枪,但部队确实疲惫已极,无法再战,只得临时放弃这一计划,原定的向北转移,也改为分兵向南北两个方向转移。

由于撤得过于仓促,华野受到不小损失,连野司指挥部的两名参谋都战死在撤退途中。相比于野战部队,战勤部门得到撤退通知的时间最晚,行动最困难,受到的损失也最大,华野卫生部的部长急得团团转,但也无法把伤员全部带走。

黄、邱、胡兵团一直追到黄河边,华野被俘人员达35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行动不便的轻、重伤员。在整个豫东战役中,华野伤亡共计33000人,战后华野的三大王牌纵队——叶飞、陶勇、王必成纵队都“残废”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投入主攻,而这3个纵队都是在帝丘店战役中负责围攻和阻击黄兵团的主力。叶飞坦言,当时打得“很艰苦,很吃力”。

对于军事家而言,算无遗策,那只是一种“孔明式”的理想主义,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但作为一次战役性的决战,豫东战役在整体上又是成功的。

它是解放战争以来华野所打过的最大规模歼灭战,无论是参战人员数量、持续时间长度,还是战斗的剧烈程度,都超过华野以往的任何一次战役。

这次战役显示出,解放军不仅能在内线大量歼敌,而且可以到外线争夺交通线上的中等城市,并连续歼灭国民党军的机动兵团。某种程度上,豫东战役完全可以被看成是后来淮海战役的一次预演。

在豫东战役中,华野歼敌总数已逾9万。也就是说,粟裕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军令状”中的最高目标。

粟裕曾用“斗胆直陈”的执着,打动过毛泽东,而豫东战役的战绩,更令毛泽东为之动容,他在西柏坡当着华野代表的面,兴奋地说:“我们过山坳了!”

他随后加以解释:“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坳,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两个月前的中央阜平会议,其实并未改变分兵南渡的决策,只不过是将即刻南渡调整成了推后南渡,即等粟裕在中原打完大仗,开辟渡江通道后再行南渡。

豫东战役令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他认为,解放军还是得在长江以北打,因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80%都在江北,消灭了他的力量,也就算打倒他了。

南渡就此撂下,毛泽东让人转告粟裕,说他已经把黄百韬和邱清泉记在了粟裕名下。

1948年7月14日,中央军委致电粟裕,交给华野一个新任务,要求山东兵团(即东兵团)攻克济南。

守济南的是王耀武,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以整八师为主)则随时往来应援。

王耀武在济南有11万人马,与华野山东兵团基本上旗鼓相当,但若加上可能增援济南的黄、邱、李三兵团,山东兵团则远远不及。山东兵团若攻济南,围点与打援便难以兼顾,因此粟裕判断,让山东兵团单独攻取济南,把握性不大。

但是此后两天,中央军委又连发7次电报,都强调山东兵团必须用10天左右拿下济南。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致电中央,建议华野东西两兵团同时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

粟裕似乎次次都是拗着来,不过中央对粟裕的指挥已经非常信任和放心,他的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准。

乘着雨季到来,华野各部先后进入休整期,一直休整到了8月底。

休整期间,经粟裕建议,华野所属的苏北兵团(1948年初南下苏北的华野部队)也被调来参加济南战役。这样,华野的三大兵团——西兵团、山东兵团、苏北兵团均陆续在山东集结,华野参战兵力达到了15个纵队32万人,而国民党济南守军和可能增援之军加一起,也不过才28万,在华东战场上,华野兵力第一次超过了国民党军。

解放军的战术不像国民党军有那么多花样,在进攻战术上,其实就是一招鲜,也就是攻点打援。

如果要说变化,主要是攻点和打援的侧重点不一样。一种叫作“围点打援”,打援是目的,围点是诱敌来援的手段,一般来说,打援的兵力配备多,围点的兵力配备少。

与之相反的叫作“攻点阻援”,攻点是目的,阻援只是辅助手段,因此兵力配备上,大部分兵力用于攻点,小部分兵力用于阻援。

粟裕发起济南战役,对这一战术又进行了创新,他是要鱼与熊掌兼得,既攻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援军,二者同时进行,即“攻济打援”。

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因为华野早已今非昔比,集结兵力数量之多,为王耀武所不及。

但对于这一创新战法,一些华野的高级指挥员,主要是山东兵团方面不予认同。他们认为既然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就得分出用兵重点,怎么能搞得两边的兵都一样多呢。

在讨论作战方案时,不断有人提出,“攻济打援,到底哪个是重点”、“在兵力分配上,如何确保重点”。

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华野参战部队分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攻城兵团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兼政委谭震林直接指挥,打援兵团由粟裕直接指挥。

许世友直接致电中央军委,说他对攻下济南是有把握的,但是部署得有重点,言下之意,就是要把兵力集中到攻城上来。

这是华野各部重新会合后的第一次大兵团作战,也是粟裕首次以代司令员的身份全面指挥华野。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华野内部关系尚未理顺,对战法的各种议论,以及许世友的极力反对,都从不同侧面考验和挑战着粟裕在军中的指挥权威。

为打好济南战役,中央选择了力挺粟裕,中央军委在致许世友、谭震林等人的指令中,重申“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毛泽东还亲自出面,对许世友解释道,济南战役的主要目的,的确是攻下济南,可是敌军援兵太多,如果以少数兵力打援,攻城时间就无法保证,则“攻济必不成功”。

许世友最信服的是毛泽东,毛泽东一发话,他也就没意见了,华野内部对战法的不同意见这才平息下来。

“攻济打援”的兵力分配由此形成定局,其中打援兵团18万,攻城兵团14万,打援多于攻城。

在判断华野大兵云集山东战场,且目标直指济南后,王耀武如坐针毡,他必须想办法挽救自己的命运。

难言之隐

早在国共主力涌入中原时,身为山东省主席的王耀武日子就不好过了。

粟裕虽率西兵团离开了鲁中,但邱清泉兵团、胡琏兵团这些精锐部队也跟了过去,山东的国民党军由此变得十分薄弱。偏偏此时蒋介石又在南京当上了“总统”,这下子好,老头子成天跟一帮不懂军事,只知投机的政客和议员打交道,变得瞻前顾后,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指挥了。

一座偌大的山东,这里要守,那里要防,结果处处守,处处守不住,许世友领着一个山东兵团,就能搅得王耀武不得安宁。

1948年3月,山东兵团攻克胶济路上的众多城镇,整三十二师等部3万余人被歼。4月,整四十五师等部4万余人被歼。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在胶济路上由王耀武指挥的部队就被消灭了8万多,其中大部分是国民党二、三线部队或地方保安团队、交警总队,济南形势变得十分孤立。

王耀武深感这样下去不行,他专乘飞机赶赴南京,向蒋介石提出自己的建议。

王耀武认为,只靠现有部队无论如何守不住济南,不如干脆放弃,将济南军队撤到兖州及其以南地区,与徐州部队连成一片。

蒋介石根本不可能放弃济南。除了战略考虑外,他还有一大堆难言之隐。

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就跟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一样,那些议员政客要知道“总统”主动抛掉济南,那还不得吵翻了天,而且济南不守,青岛必然陷入孤立,那里驻扎着美国海军,蒋介石还指望美国能给予援助哩。

蒋介石要王耀武“发奋努力,坚定意志”,力争守住济南,并且保证:“济南如果被围攻,我当亲自督促主力部队迅速增援。只要你守得住,援军必能及时到达,我有力量来解你们的围。”

在谈话进行到末尾时,王耀武从蒋介石那里听到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王耀武有守城的“坚定意志”吗?如果时光能倒退十几年,他也许是有的,那时候红军将一座宜黄城团团包围,王耀武一守就是20多天。

可是现在他没有了。

王耀武时年才44岁,但在他身上,已经出现了陈诚所称的“45岁现象”。等到济南战役爆发,济南被围,王耀武竟然还在用无线电话跟南京的家人联系,告诉他老婆,家里还有什么事,应该怎样怎样处理,细细叮嘱,长达半小时之久。

这段对话正好被前来增援的黄百韬所截听,他发出了跟蒋介石一样长长的叹息:“大敌当前,身为统帅,指挥之不暇,何能顾及家事?私而忘公,已无必死之心。”

守城者必须有必死的准备和勇气,现在这种勇气,只能在黄百韬、邱清泉等少数将领身上看到一些踪影了。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国民党军士气低落,将领们也普遍丧失作战的信心和勇气,对这一点,蒋介石完全能感觉得到,他为此精神沮丧,焦虑不安。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蒋介石甚至发狠说:“我训练出来的人都是官僚,毛泽东训练出来的人都是革命的,我今天的训练失败了!”

在南京时,时任国防部长的何应钦曾以讽刺的口吻对王耀武说:“抗战胜利后,我们与共产党作战,我们的将领送给共产党的礼很多,你也送了不少……这样下去,真是不堪设想,希望你守住济南,不要再向共产党送礼了。”

王耀武暂时还能守住济南,可他却没有办法不给共产党继续送礼。

1948年7月,在肃清胶济路上的国民党军后,山东兵团又对济南至徐州之间的国民党军展开围歼。第十绥靖区司令部及其直属部队整十二师、保安团队被歼3万人,绥靖区司令官李玉堂只身逃往徐州。

至此,济南与徐州,济南与青岛,各个地段上的国民党军已经全部被解放军一口一口地吃掉了,济南周围600里区域尽为解放军所控制,济南完全陷于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