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19610400000033

第33章 媒介消费、生产、流通、再消费与再生产(3)

通常,人们读书的时间以天为周期,看书刊、电影的时间以小时为周期,看电视、听广播、听唱片的时间以分钟为周期,上网、看广告、用手机的时间以秒为周期。这种时间支出单位的区别,是一种媒介流通性质的区别。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时间比金钱更珍稀的现代社会,以天为单位的读书消费,显示出周期长、流量小、流速缓慢的特征。而以秒为单位的网络消费,则显得周期日益缩短、流量日益庞大、流速日益加快。

二是媒介消费的方式影响了媒介流通的创新程度。

纯物质产品的消费,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的物理性消费。人们消费食品,只能通过消化道和肠胃去进行,不可能消费出比食品的营养成分更多的东西来。消费冰箱,也只能按照它的使用说明书去进行,不可能对冰箱本身增加什么、取消什么,不能延长它的寿命,因为其物理寿命是有限的。而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无形的精神消费,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可以消费到不同的媒介意义、价值。而且消费者可以进行添加、删减和创造。

在这里,越是主动型的媒介消费越在媒介流通中的创新程度越强。今天,网络媒介消费已经把众多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销售者,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涌现出现,其创新程度不可小视。手机媒介的消费创新也在日益提高。相比之下,一些被动型消费的媒介如报纸、电视显得创新程度欠缺。这种不足正被电视等媒介视为发展的障碍,正在通过一些互动消费来加以克服。

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消费的创新度越高,媒介越能赢得消费者特别是消费新人、潜在消费者的青睐,媒介流通广度愈广,深度越深。反之,媒介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消费者日少,媒介流通的范围日窄。

三是媒介消费的可替代性导致媒介流通的不均衡转移。

媒介消费产品流通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同一个媒介产品,可以在不同媒介市场消费到。比如同一条新闻内容可以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手机等多个媒介市场消费到。即使一种独特的媒介传达方式,也很快会被其它媒介所模仿、克隆(除非是单个独一无二的产品)。消费者因此可以按自己的便利、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媒介消费。这造成了消费者随时会向另一种媒介消费转移,产生不均衡的消费转移,从而打破原有的流通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生产者之间通常会发生激烈的争夺消费者眼球的战争。这一特征也加剧了媒介生产者集团的形成,因为规模经济、市场的垄断,可以使流通出现唯一性、****性。

四是媒介消费的强混合性导致媒介流通的空间膨胀。

媒介流通的空间膨胀,指某一媒介内容的流通向系列化、范围化、臃肿化方面发展。

在今天的同一媒介内容市场,人们希望也已经可以消费到多个不同的媒介产品及其系列产品。比如一部名著,既有书籍、绘画的文字出版,又有电视、电影的形象出现,也有广播、音乐的声音播放等等,这成系列的媒介形式都是围绕一个媒介内容而呈现。比如在多频道、多栏目的电视里,可以消费到"有报天天读",可以消费到"杂志市场",可以消费到"读书时间"等等。在厚报多版报纸中,可以消费到影视消息、书刊介绍和各种新闻、娱乐消息。在网络和手机中,更是构成了一种多媒介交融的媒介市场。媒介内容的庞杂与扩张,让消费者既有身处"全席宴"的快感和好处,又有面对"大杂烩"的烦恼和不满足。消费一时陷入"自助通吃"的便捷方式,同时也有难以选择、无法"下箸"的困境。这使媒介流通有时轻松、有时笨重,有时畅通、有时时滞。

从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角度看,媒介内容的扩张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众多的媒介生产者在竭力向"大而全"方向靠拢,在为了争夺潜在媒介市场而进行系列化生产。与此同时,它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媒介消费并没有出现竞争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多的出现了均质化和同一化。

三、媒介的分配

媒介当前市场的形成,离不开媒介的分配。虽然媒介不断地以低价、免费方式呈现于人们,但接收媒介的设备是需要支出的,一些高端消费也要高收费的。另外,人们消费的环境、时间都是一种支出。由此形成的媒介分配也是不均衡的。媒介的分配,也是一个社会分配问题。

(一)媒介分配的方式

普遍性分配。通常是一些共有性媒介产品的消费。比如人人可以接收听收看到的电视、广播节目。

专有性分配。是一部分人可以享受到的内容。如有线电视节目的消费。

供给性分配。由组织分配给人们的媒介消费。如某个团体、组织给其成员订购的报刊、电影等。

社会性分配。由人们在社会活动空间得到的。如在集会、车站、码头看到的电视,听到的音乐等等。

私人性分配。由个人自主给自己分配的。如自费订阅的报纸、期刊、书籍、唱片等等。

地域性分配。由于地域的因素,只能在某个地域进行的媒介消费。比如国外某个电视频道在广东等某个省市的有限落地。

语言性分配。由语种引起的分配,如开办英语频道、维语报纸等等。

(二)媒介分配的不平衡状态

媒介分配是不平衡的。媒介价格与媒介内容、表达方式影响到最终分配的优劣评价;消费者自身的支付能力、休闲时间决定了媒介消费的品种与消费时间。

对媒介分配可以有最优化分配、优化分配、次优化分配和劣化分配。最优化分配,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得到充分满足、并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实现、生产者并未榨取"超额"利润;(19)优化分配,就是相对最优化分配,生产者与消费者各取所需的分配;次优化分配,是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质次价高的分配;劣化分配,就是完全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价格过高的分配。

经济收入的原因,造成了媒介分配的差距。收费频道把一些贫困家庭消费者排除在消费者之外,计算机及其软件的价格拉大了网络媒介与低收入消费者的距离。而且一些消费者由于生存生计的关系,忙于劳动,根本没有消费的时间。

所谓高端、高中端、中端、低端消费者的分类,并不能说明哪一方的消费能力强,只是说明哪一方能消费得起。在我国的诸多欠发达地区,呈现的是媒介的严重短缺。不通广播、不通电视、不通电话的地方有,没有报刊、没有书籍的地方有,甚至也有通信也难以到达的地方。这显然是一种分配的不公。

第三节媒介消费与媒介再生产

媒介消费与媒介再生产,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媒介消费本身就是一种再生产过程;二是媒介消费孕育了第二轮生产浪潮。

一、消费自身的再生产

不能否认,媒介消费同时也在进行新型的媒介生产,消费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根据布鲁克斯方程式,可以形成这样的消费模式:

K1〔S〕+△I1=K1〔S+△S〕

在这里,K1〔S〕指媒介消费品,△I1指消费品增量,这两者的相加过程,是消费者对信息占有、理解、再生产的过程,将会使现有的存量转化为新的质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