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播音主持专业高考面试题解
19613500000025

第25章 即兴评述(4)

16、谈你心中的偶像

评述提示

本题要评述的对象是"偶像",也就是考生崇拜并向往的人。题目中"偶像"前的定语,既"你心中的",将"偶像"的范围设置得很广,他/她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人,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某个虚幻角色。考生拿到这样的题目后,首先要明确心里的这个偶像是谁,为什么将其作为自己的偶像。接下来,考生可以按照"偶像是谁"、偶像的相貌、格"、将其作为偶像的原因"的逻辑结构来进行评述。在描述偶像的相貌、格时,考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形象感强的词汇使评述变得生动,这一方面可以向考官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评述的篇幅。在解释"将其作为偶像的原因"时,如果考生感觉自己的评述篇幅不够,还可以补充一些"故事",比如自己是如何与"偶像"相识的,他/她又是怎样感动自己的,等等。在即兴评述的考题中,本题相对容易,如果能选择一个既能代表正确价值观、生观,又不会与大多数人雷同的"偶像",你会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17、3岁郑州护士跟随央视《我的长征》全体队员和工作人员,历时250天行程6100公里,经过9个省,完成了重走"长征"路。她是26名队员中最年轻的女孩,也是人们曾猜测会最先退出的人。为保护皮肤,她打起了伞,结果引来一片非议。谈谈你的看法?

评述提示

本题目的论题是:在重走"长征"路的时候,该不该为保护皮肤而打伞。除此之外,题目中还提供了一些其他的信息,比如这次重走"长征"路是央视拍摄的一档节目;这个打伞的女孩才23岁,是基本上没吃过太多苦头的80后一代;在历时250天、100公里的行程中,人们曾猜测她是最先退出的人,但她最终却和全体队员一起到达了目的地。

刚拿到这一题目时,大多数考生可能会认为这位女孩不应该为保护皮肤打伞。但是,在认真解题之后,考生应该重新确定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态度。这次重走"长征"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拍摄节目,还是重温红军的长征精神?这个女孩既然要保护皮肤,为什么不干脆选择退出?

可见,其实这道题目的背后仍然大有文章可作。在思考了上述几个问题后,考生可以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只有感受到红军长征时的艰苦,重走"长征"路才会有意义,这个女孩即使再爱惜自己的皮肤,也不应该打伞;重走"长征"路只是一次走秀,这个女孩作为节目中的一个"演员",在节目组没有强制命令的前提下,有权利保护自己的皮肤不受伤害。考生可以从这两种观点出发,开篇摆明态度,结合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和题目中所给的事实去评述这一事件。

18、愿意送给"希望小学"的贫困学生什么礼物?为什么?

评述提示

本题目的评述对象是"礼物"。礼物是为希望小学的贫困学生准备的。除此之外,题目并没有给"礼物"加以更多的限制。因此,考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礼物的形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一件,还是多件?是送给男生的,还是送给女生的?是送给低年级同学的,还是送给高年级同学的……等等。

本题目在原文中已帮助考生确定了评述的结构,即"礼物是什么"、为何要送这样的礼物"。考生在明确自己的"礼物"之后,就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结构进行评述。告诉考官"礼物是什么"考验的是学生描述事物的能力,告诉考官"为什么"则考验的是学生评论事物的能力。因此,考生在描述礼物的时候要做到生动形象,在解释原因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另外,本题目给考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同学们在设计评述时应尽量突破如"书本"、文具"等司空见惯的事物,努力挖掘一些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礼物,让自己标新立异,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19、评价一种你不喜欢的社会现象。

评述提示

本题目的评述对象是一种社会现象。题目中给"社会现象"所加的定语是"你不喜欢的",而不是"好的"或者"坏的"。因此,考生拿到这样一道评述题目时,切不可草率地以社会现象的好坏来代替自己的好恶,因为"好坏"与"喜不喜欢"并不等同,不好的社会现象固然不令人喜欢,但是好的社会现象中也可能会存在一些令人不喜欢的地方。

在确定自己要评述的社会现象以及不喜欢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后,考生可以按照"我不喜欢的社会现象"、不喜欢的原因"两部分来展开评述。在向考官介绍"我不喜欢的社会现象"时,考生可以对那些令自己感到不快的地方着重描述,为后面解释"不喜欢"的原因打下基础。在评述的过程中,考生还可以引用一些自己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本题目开放性较强,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它在考察考生口语描述能力与评论能力的同时,也能检验出考生的人生观、值观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敏感程度。

20、你设想的数学课怎样上?

评述提示

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课比较枯燥,特别是为了应付高考,数学课上总是要做很多难题,令人头疼。本题目要求学生对"设想中的数学课"进行评述,开放性很强,考生可以大胆放开地去想象,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数学课是什么样子,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由于本题已经明确提出是数学课,因此考生不必再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下工夫,而可以沿着课堂的教学形式展开想象。现在一般的数学课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或者是老师在上面监督,学生在下面做题。考生应该避开这些常规的教学形式,寻求更有意思,更有新意的形式。比如以游戏的形式做数学竞赛;同学客串老师到讲台上讲,老师们客串同学在下面听;同学们组成团队,做接力解题等等。考生在评述过程中,一方面要将心目中的数学课描述得新鲜有趣,另一方面还要在描述中加入有理有据的评论,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

本题与考生的生活比较贴近,给考生的创作空间也比较大。考生在设计自己的评述时,不必太忌惮自己的想象是否合乎逻辑,合乎现实,只要向考官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就好。

21、中国年轻人过七夕仍沿袭国外情人节的方式,对此你有何看法

评述提示

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情人节则是从国外舶来的"洋节"。这两个节日尽管出处不同,但却同属为情人的节日。那么,中国年轻人过七夕仍沿袭国外情人节的方式,是对是错呢?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尽管均为情人的节日,但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所采用的庆贺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中国年轻人沿袭国外情人节的方式过七夕,是我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侵袭的体现,这是对此持否定意见者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观是含蓄的、胧的,而西方文化中那种奔放直白的方式更能够表达自己对情人的爱慕,这是对此迟肯定意见者的观点。既然同为情人的节日,就由情人们自己来决定过节的方式,至于用来自哪个国家或民族的方式过,则没有对错之分,这是对此不置可否者的观点。

考生可以从上述三种思路出发展开评述。在评述中可以具体描述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庆贺情人节日的方式,并在最后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发表自己的观点。

22、关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导致子女失去相应的自理能力和缺乏爱心这一现象的看法。

评述提示

本题要求考生针对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导致子女失去自理能力和爱心进行评论。由于这样的论题多年来一直被社会各界反复提及,当前几乎已达成一致的观点,即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确实导致子女失去自理能力和爱心,是不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众多考生也许都会沿着这一现象对与错的方向展开自己的评述,有心的考生应考虑如何从别的角度出发来评述这一问题,让自己有别于其他人。

那么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评述这一现象呢?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述,除了在这一现象的社会性质方面做文章外,也可以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方面下工夫。具体到本题而言,除了去评述父母溺爱子女问题的对错,还可以去探讨形成父母溺爱子女问题的原因,比如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为何变成"溺爱";子女感受到父母的"溺爱",也知道其不对,却为何去接受这份对自己成长不利的"过度"关怀。考生应当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思考,然后将其作为自己评述的内容,从"溺爱"的施与方、溺爱"的接受方两方面去阐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最后总结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