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金瓶梅语典
19618300000020

第20章 五画(3)

四海皆可兄弟

原著

《金瓶梅》第1回:“伏为桃园义重,众心仰慕而敢效其风;管鲍情深,各姓追维而欲同其志。况四海皆可兄弟,岂异姓不如骨肉?”

释义

天下的人们都可以像兄弟那样相亲相爱。意指与人为善,与人交往,广泛结交四方朋友。这是中国古代江湖中人广交朋友的经典语辞。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例句

汉·苏武《杂诗》:“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晋·陶潜《与子俨等疏》:“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宋·陈刚中《阳关词》诗:“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宋·黄庭坚《竹枝词二首》诗:“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2折:“贤士,岂不闻圣人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元·秦简夫《剪发待宾》第3折:“不是我便夸富贵,问什么请来那是谁,岂不闻四海皆兄弟!”元·郑廷玉《金凤钗》第1折:“如今等讨人衣,似剥了身上一张皮,谁想四海之内皆兄弟?”元·无名氏《替杀妻》第4折:“哥哥,万剐我不后悔,这里便死呵无招对。常学着仗义心,四海皆兄弟。”明·范受益《寻亲记》第18出:“不曾相识,何以克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明·徐霖《绣襦记》第6出:“同袍志合,又何必骨肉相亲。虽然四海皆兄弟,未必知心能几人。”明·郑之文《旗亭记》第16出:“谁那里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两口儿终日奔忙,实是欠情。”明·王稚登《全德记》第14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须见外。”明·无心子《金雀记》第10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明·无名氏《桃园记》第3折:“常言道:四海皆兄弟。同席饮酒,正当欢乐也。”明·无名氏《怒斩关平》第4折:“则您这众将军来劝伊,想当日四海皆兄弟。有马孟起赵子龙,有黄汉升与张车骑。”明·无名氏《鸣凤记》第8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就请同去。”明·李濂《汴京勼异记》卷1:“大范见时吃半角,小范见时吃碗羹。人生四海皆兄弟,酒肉林中过一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2:“公子道:‘萍水相逢,何当厚扰?’孙富道:‘说那里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0:“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小东西,值得几何,怎么说这奉酬的话!”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26回:“这个不足为礼,贫道平日好饮贪杯,难得相遇二位,四海之内,皆相识也。”明·陆人龙《型世言》第13回:“四海之内皆兄弟,实是宽解之词。若论孩稚相携,一堂色笑,依依栖栖,只得同胞这几个兄弟。”明·周楫《西湖二集》卷29:“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我断不负今日之言,吾兄听我此言,便也瞑目,切勿记念。”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回:“陈达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相烦借一条路。’”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回:“赵员外便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如何言报答之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杨林便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何伤乎?且请坐。’”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惊奇》第1回:“四海之内皆兄弟,实是宽解之词。若论孩稚相携,一堂色笑,依依栖栖,只得同胞这几个兄弟。”明·无名氏《混唐后传》第2回:“怀清道:‘自古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何况你我。’”清·袁于令《隋史遗文》第12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恐怕是个中朋友,不好挽回。”清·李渔《风筝误》第2出:“老世兄,自古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况我和你两世通家,说什么同胞异姓,都是一般昆季。”清·方成培《雷峰塔》第21出:“展转风尘赛马机,他乡贤主喜相依。人生四海皆兄弟,蓬荜生辉不我违。”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刘锻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店中果无容膝地耶,与小弟同榻可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2回:“员外道:‘好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下就此引道。’”清·吴璇《飞龙全传》第6回:“柴兄说那里话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助力扶危,人之常情,这敝靴能值几何,如此挂齿。”清·李修行《梦中缘》第2回:“太细心了,四海皆兄弟,况是朋友,何论生熟。”清·陈天池《如意君传》第21回:“容易!这么件小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看要先小人,后君子,要二老爹同众位居中。”清·徐震《灯月缘》第9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况当客中寂寞,幸获联床,不妨消闲一话耳。”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快休说这话!你我丈夫行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88回:“岂敢,岂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焉有见笑之理!”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67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区区银两,何足挂齿!”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29回:“从来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爷们天生的如亲兄弟一般,小僧就是主盟。”

头醋不酸,到底儿薄

原著

《金瓶梅》第31回:“潘金莲道:‘若是吃一遭酒,不见了一把,不嚷乱,你家是王十万!头醋不酸,到底儿薄。’”

释义

酿造第一批醋的酸味不浓烈,酿造第二批醋的酸味就会更淡薄。喻指没有把握好开局的事情,以后就不容易办好了。头醋,初制醋时未搀水,味道极酸。

例句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2折:“那濯足的盛情,咱已领了。常言道:头醋不酸,二醋不焰。咱还待他个甚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5:“头醋不酸,二醋不辣。没什么想头,下次再不来缠了。”清·无名氏《风月梦》第31回:“想我生来命苦,幼与父母随落烟花,幸亏你将我提出火坑,实指望终身有托,白头到老,那知半路分离。正所谓:头醋不酸,彻底皆薄。”

宁可折本,休要饥损

原著

《金瓶梅》第62回:“常言道:宁可折本,休要饥损。《孝经》上不说的: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死的自死了,存者还要过日子,哥要做个张主。”

释义

宁可亏折些钱财,也不可损伤身体。劝人保重身体,爱惜自己。

出典

宋·才良《法演禅师语录》卷中:“且作么生是尔诸人常住法身。乃云:有功无功,莫使腹空。”

例句

明·无名氏《倒浣纱》第18出:“宁可折本,不可饿损。扎营来埋锅造饭,吃饱了,死也做鬼。”明·罗懋登《西洋记》第39回:“宁可折本,不可饿损。我且家去吃了饭来,再拽你罢。”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10回:“俗话说得好:宁可折本,不可饿损。小道一路里唱将来,不曾化得一文钱买碗面吃。如今肚中饥了,没力气,唱不出来。”

宁可耽迟不耽错

原著

《金瓶梅》第88回:“宁可耽迟不耽错。我先押两车细软箱笼家去,收拾房屋。母亲随后和陈定家眷并父亲灵柩,过年正月间起身回家,寄在城外寺院,然后做斋念经,筑坟安葬,也是不迟。”

释义

宁愿耽误点时间,而不要急于求成把事情弄糟了。意指推迟点时间没多大关系,出了差错可就承担不了责任。

例句

清·李渔《玉搔头》第4出:“古语道:担迟不担错。待孩儿从容相中了人,订过百年之约,然后许他梳拢。”清·李渔《奈何天》第22出:“俗语道得好:耽迟不耽错。宁可早宿晏行,多走几个日子。故此来了几月,才趱得一半路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7回:“将这两件东西当面交待明白。这叫做一手托两家,耽迟不耽错。”

左右是左右

原著

《金瓶梅》第29回:“你这等推干净,说面子话儿!左右是左右,我调唆汉子也罢,若不教他把奴才老婆汉子一条棍撵的离门离户也不算,恒数人挟不到我井里头!”

释义

无论左边还是右边,反正都是如此。意指横竖就是这样,下定决心,毫不犹豫。

例句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2折:“左右是左右。将着这一轴美人图献与单于王,着他按图索要,不怕汉朝不与他。”元·马致远《青衫泪》第2折:“左右是左右。员外多拿些钱来,我嫁与你将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7:“事到其间,过迁也没了主意。左右是个左右,不是他,便是我,一发拼了命吧!捏起两个拳头,没头没脑,乱打将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6回:“左右只是左右,不可放过了他。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望里面四下焠着。”

巨厦之崩,一木不能支

原著

《金瓶梅》第24卷:“大势已去,时不财来。巨厦之崩,一木不能支!洪河已决,掬壤不能救。”

释义

眼看着大厦将要倒塌,仅靠一根柱子怎么能支撑得住呢?喻指大势已去,形势危急,靠个人力量难以扭转困局。

出典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徐稺传》卷53:“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例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或谓和峤曰:‘卿何以坐视元裒败而不救?’和曰:‘元裒如北夏门,拉拶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文中子)退而谓董常曰:‘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唐·杜甫《水槛》诗:“扶颠有劝诫,恐贻识者嗤。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宋·李之仪《鉴然亭》:“温公天下士,百计兴艰危;大厦势已倾,意欲一木支。”元·王义山《挽竹芗龚侍郎》诗:“一木难支大厦倾,阖门判却赴波鲸。”明·程登吉《幼学琼林·地舆》卷1:“独立难持,曰一木焉能支大厦;英雄自恃,曰丸泥亦可封函关。”明·梁辰鱼《浣纱记》第20出:“我一身去国常回顾,若使齐事了便归乡土。只怕大厦将倾,一木怎扶?”明·吾邱瑞《运甓记》第7出:“三尺青萍,素负斩邪之志;一腔赤胆,每怀报国之忠。只是将倾大厦,非一木能支。”明·朱鼎《玉镜台记》第12出:“吾曹纵有擎天手,只恐大厦终非一木支。”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大厦将倾,一木难扶。目今库藏空虚,民日生怨,军心俱离,纵有良将,其如人心未顺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5回:“天地反复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明·熊大木《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第10回:“大厦将颠,非一木可支。隋失其德,民叛士散,天下之势,郡守所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岂不闻古人有言: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你看我手下雄兵十万,猛将千员,替天行道,济困扶危,早来就降,免汝一死!”清·李渔《玉搔头》第10出:“只恐怕千间大厦,非一木可以支撑。那时节呼应不灵,求援无策,如何是好?”清·王城《提督陈忠愍公殉节诗》:“一木难支大厦倾,将军殉节万民惊。”清·叶廷管《鸥波渔话·劫灰录》:“芾翁题一律云:一木难支大厦倾,东南半壁尽降城。”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8回:“一木焉能支大厦!贼势如此猖狂,曹州地方辽阔,偏又遇着这一个高知府,本城绅士中又无勇敢之才,又可惜天河楼的武解元上省去了,如何是好?”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25回:“早知一木难支大厦,但因名义至此,死不足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