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手擘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
原著
《金瓶梅》第22回:“被他千王八万忘王八,骂的李铭拿着衣服往外走不迭。正是:两手擘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金瓶梅》第26回:“那钺安得手,一直往前去了。正是:两手擘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金瓶梅》第52回:“陈敬济见无人,从洞儿钻出来,顺着松墙儿转过卷棚,一直往外去了。正是:两手擘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金瓶梅》第83回:“两个后边聒噪,敬济天起来,早往前边去了。正是:双手擘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
释义
又作“两手擘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双手擘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独自闯出事关生死的地方,迅速离开惹是生非的地方。意指摆脱困境,远离是非之地。
例句
宋·智昭《人天眼目》卷1:“狸奴自牯放毫光,笑他禾山解打鼓。踏开生死路,跳出是非门。”元·施惠《幽闺记》第5出:“我若杀了那厮,怎全得我老相公的忠义?无计可奈,只得逃难他方,再作计处。双手擘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明·邵璨《香囊记》第29出:“巴不能得天明上路寻问,那里去管闲事。正是:双手擘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明·陆采《怀香记》第18出:“官人来了,怎么好?躲在戏房里去罢。劈开生死路,跳出是非门。”明·姚茂良《精忠记》第26出:“权奸误国陷忠臣,今日凄凉不可闻。双手劈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明·朱鼎《玉镜台记》第36出:“如今也顾不得主公了,各自逃生罢。双手擘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明·沈璟《义侠记》第30出:“半生心迹向谁论,先要分明怨与恩。双手劈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明·无名氏《弁而钗·情奇记》第3回:“摘凡打听得此信,雇了牲口,抱着小主,买些果子,径往西北上走。正是:双手拨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清·袁于令《西楼记》第24出:“不如乘此匆忙之际,解维而返,省得也在浑水中。正是:双手拨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清·梅痴生《玉燕姻缘全传》第29回:“张寅随后出来,将门儿带上。他们三人是:双手擘开生死路,将身跳出是非门。”清·张南庄《何典》第6回:“那细娘只得跟了活死人,走出庙门。正是:双手掰开生死路,两人跑出是非门。”清·吴璇《飞龙全传》第4回:“听那谯楼已敲五鼓,即忙举步,奔走如飞,竟望关西去了。正是:两手擘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清·无名氏《常言道》第14回:“身居安宅,出入礼门,高枕无忧,优游自在。正是:双手擘开生死路,一身跳出是非门。”清·无名氏《五美缘》第11回:“妇人将头点了几点,有怜紧三步出了他家门。正是:双手擘开生死路,翻身跳出是非门。”清·无名氏《离合剑莲子瓶》第27回:“单讲崔言回头一看道:‘好一座出生入死的衙门。’急而走,正是:双手擘开生死路,反身跳出是非门。”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原著
《金瓶梅》第48回:“常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的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
释义
敌人来了就派军兵抵挡,洪水来了就用泥土堵塞。意指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这是中国古代军事行动中表现智慧谋略的经典语辞。
例句
元·高文秀《渑池会》楔子:“大王,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元·郑廷玉《楚昭公》第1折:“哥哥,岂不闻古云:军来将敌,水来土堰。”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哥哥,不妨事,道不的个军至将敌,水来土堰。者么他那曹操领多少将来,您兄弟我和他相持厮杀去。”明·孟称舜《娇红记》第11出:“自古道,水来土掩,贼至兵迎。万里长驱,净扫膻腥。”明·范希哲《偷甲记》第10出:“自古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官兵虽然勇猛,我山中好汉,也不差池。何不多差几员能征惯战的人,与他拼个你死我活?”明·无名氏《投唐记》楔子:“可不道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唤程咬金来,咱们共同定计,与他交战,有何不可也!”明·无名氏《云台门》第1折:“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兄弟也,你领兵就随着我来,不可延迟也!”明·云中道人《平鬼传》第11回:“古人说的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若不来便罢,他若来时,我去挡他,难道说我们就怕了他不成!”明·周楫《西湖二集》卷31:“如今悔之无及,从来道水来土压,兵至将迎。且商议抵敌之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回:“公子州吁进曰:‘水来土掩,兵至将迎,又何疑焉?’”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7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百姓们把银子收得去了,依旧又不替我们弭缝,不过说起初原是私派,见后来事犯,才把银子散与我们。”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2:“兵来将对,水来土掩。愿明公假吾轻骑五千,管教他片甲不回。”明·余象斗《南游记》第1则:“自古有云:兵来将对,水来土掩。孩儿今番点兵出迎,定要擒了这贼,与父报仇!”清·吴璇《飞龙全传》第56回:“主上且勿惊慌,自古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清·吕熊《女仙外史》第51回:“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大家一枪一刀,或胜或败,也得个爽快!”清·张南庄《何典》第9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他则甚?”清·张春帆《宦海》第11回:“老帅的钧见自然慎重,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清·陈忱《水浒后传》第12回:“水来土掩,兵来将迎。有金鳌岛做了基业,城池坚固,有三千胜兵,弟兄协力,怕他怎的!”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货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清·无名氏《精神降鬼传》第5回:“常言讲的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咱须有个计较。”清·无名氏《绘芳录》第10回:“俗云:兵来将挡,水来土压。他说我家窝屯引诱,有何实据?”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38回:“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山人久炼仙山,岂及不得这丫头不成?”清·无名氏《后宋慈云走国全传》第11回:“不许高声,犹恐惊动王氏嫂嫂不安。自古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何惊惧?”清·无名氏《带印奇冤郭公传》第29回:“兵来将打,水来土掩。事已至此,难道束手被擒不成么?”清·无名氏《三春梦》第20回:“启主公得知,自古道:兵来将挡,水到土掩。何足惧哉!”清·无名氏《快心编》第11回:“自古云:兵来将迎,水来土掩。有何商议?”清·无名氏《施公案》第395回:“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此一定不易之理。”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16回:“自古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人马虽多,有何惧哉!”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27回:“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趁杨林未到,臣等保主公出南门面会尚师徒,待臣用一席话,说退尚师徒。”清·无名氏《说唐演义全传》第60回:“自古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臣儿不才,愿统大兵前往,务必生擒刘黑闼,如若不胜,甘受其罪。”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58回:“大哥何胆怯至此?难道不闻火来水淹、将来兵挡么?”
冷灶上着一把儿,热灶上着一把儿
原著
《金瓶梅》第35回:“休要认差了,冷灶上着一把儿,热灶上着一把儿才好。俺们天生就是没时运的来?”《金瓶梅》第75回:“从东京来,通影边儿不进后边歇一夜儿,叫人怎么不恼?你冷灶着一把火,热灶着一把儿才好。”
释义
又作“冷灶着一把火,热灶着一把儿”。在冷灶上点一把火,在热灶上点一把火。喻指忙里忙外,顾头不顾尾。
例句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29:“旋砍松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10回:“大凡钻营结纳的,也会冷灶里着一把,他却不放松了。中式有贺,到任有贺,歇了半年三个月,就要来寻趁了。”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10回:“常言道:冷一把,热一把。我看中意了小柳,为何就遗落我起来,难道我文字也是假的?”清·韩去晶《姑妄言》第19回:“老叔不要偏心,都是你侄儿,不犯着抬一个,灭一个,冷灶里一把,热灶里着一把。”清·林柏桐《古诗笺》卷7:“热灶一把,冷灶一把,见大也。火热有时而冷,水冷有时而热,皆偶然也。君子不因人热,则清凉世界宜有余味焉。”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原著
《金瓶梅》第7回:“官人倘然要说俺侄儿媳妇,自恁来闲讲罢了,何必费烦!又买礼来,使老身却之不恭,受之有愧。”《金瓶梅》第39回:“小道蒙老爹错爱,迭受重礼,使小道却之不恭,受之有愧。”《金瓶梅》第72回:“如何又蒙大人赐将礼来,使我老身却之不恭,受之有愧。”《金瓶梅》第84回:“今聊备粗斋薄馔,倒反劳见赐厚礼,使小道却之不恭,受之有愧。”《金瓶梅》第93回:“老居士何以见赐许多重礼,使小道却之不恭,受之有愧。”
释义
拒绝接受他人的盛情就显得不恭敬,领受他人的好处又觉得过意不去。这是接受他人礼物时说的客套话。却,推辞,谢绝。
出典
战国·孟轲《孟子·万章下》:“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例句
明·汤显祖《邯郸记》第27出:“礼云:不敢虚君之赐。所谓却之不恭,受之惶愧了。”清·周祥钰、邹金生等《鼎峙春秋》第6本第6折:“踵成厚贬,使老身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我说你不过就是这样罢,我和你也说不到却之不恭,却是受之有愧了。”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0回:“多蒙老丈之恩,栽培之德,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敢领不恭之罪。”清·曾国藩《致沅弟》:“祭幛祭筵甚多,其中亦有全无瓜葛者,却之不恭,受之有愧,颇难处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0回:“他三个女子生的都觉出色,恰好夫人跟前正少丫环,既承他们美意,远远送来,所谓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也只好备个领谢帖儿。”清·无名氏《绣鞋记》第16回:“承赐佳贶,受之实为有愧,却之恐蹈不恭。施者不节,受者自忘其贪。”清·无名氏《载花船》第3回:“屡蒙你家老爷明德,却之恐涉不恭,受则又增愧赧,宁冒不恭之罪,怎好迭叨隆渥。”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8回:“我尚未奉谒王爷,反蒙惠赐先施,真是却又不恭,受之有愧,如何是好?”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原著
《金瓶梅》第55回:“苗员外自想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我既许了他,怎么失信!’”
释义
君子说出一句话,就像快马被打了一鞭飞奔难以追回一样,无法改变。常指君子一言为定,决不能追悔。
出典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上堂:‘快人一言,快马一鞭。若更眼睛定动,未免纸裹麻缠。’”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6:“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头来,无事各自珍重。”
例句
明·无名氏《醋葫芦》第5回:“君子一言,快马加鞭。不怪老叔是了,定要着个死字不成?”清·李雨堂《万花楼》第25回:“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那有失言爽约之理?况乃兄弟之间,何用多疑?”清·张鸿《续孽海花》第32回:“那里的话!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咱们交了多少年,你看见我有过烂小人的行为么?”清·无名氏《施公案》第397回:“窦尔墩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那有反悔之情?’”清·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言语》引《景德传灯录》:“南源道明上堂,有快马一鞭,快人一言之语。今人多云: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不羞当面
原著
《金瓶梅》第47回:“玳安道:‘韩大婶,不是这等说。常言:君子不羞当面。先断过,后商量。’”
释义
君子不认为当面把话直说是耻辱。喻指正直的人有话不怕当面直说。
例句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2折:“哥哥,君子不羞当面。每日你兄弟索钱回来,哥哥见我欢喜;今日见我烦恼,只怕你兄弟钱财上不明白,不如回去了罢。”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1折:“姑夫,为人憎爱中半,佛也不得人道是哩。君子不羞当面。我有什么弊病处,对着姑娘,你就说。”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1回:“咱君子不羞当面,斗胆问声:‘奶奶,这银子足数呢?有铅丝没有?’”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12回:“二位既然肯卖,我这里情愿肯买。君子不羞当面,到请一个老实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