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仇只可解不可结
原著
《金瓶梅》第92回:“玉楼道:‘姐夫也罢,丢开手的事,自古冤仇只可解不可结。’”
释义
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仇怨,莫要纠缠,莫要深结,应当尽力和解消除。劝诫人们化解仇怨,息事宁人。
例句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2:“僧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师曰:‘砖头瓦片。’问:‘闹中取静是如何?’师曰:‘冤不可结。’”宋·洪迈《夷坚志》卷8:“冤可解不可结。汝昔杀我,我今杀汝,汝后世又当杀我,何时可了?可释汝以解之!”元·无名氏《七国春秋平话》卷下:“鬼谷先生言前事,田单大怒,言:‘毕昌无状,不如杀了,免劳后患。’田单剑起,太子性命如何当得?鬼谷曰:‘冤则解,不可结。’酒礼待之。毕昌愿助兵破燕。”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38:“你若依我说话,不强如杀害人性命。冤家只可解,不可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9:“常言道:冤家不可结,结了无休歇;侮人还自侮,说人还自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0:“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5回:“冤家宜解不宜结。你自不小心,把个破绽露在别人眼里,受这一场苦楚。”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3回:“自古道:冤仇可解不可结。他和你是同僚官,又不合活生世,亦且他是个文墨的人,你如何不谏他。”明·无名氏《鼓掌绝尘》第37回:“金县尹,岂不闻冤家两字,宜解不宜结。你做你的官,他任他的职,两家便息了是非。”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2回:“冤家不可结,结了无休歇。害人还自害,说人还自说。”明·李贽《焚书·书答·与周友山》:“谚曰:冤仇可解不可结。渠纵不解,我当自有以解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8回:“冤家宜解不宜结。我只是守住了这大门,四面皆有小弟兄把守,谅他不能进来。等到天明,他自然去了。”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6回:“贤弟不知,他是秦桧差来的,秦桧现掌相位,冤家宜解不宜结。”清·评花主人《楼中月》第30回:“又说这样的英雄,惜乎死于非命,可见冤仇宜解不宜结,世人当以此为炯戒。”清·张鸿《续孽海花》第44回:“我们是路过的人,又不能永远保护你们,冤仇宜解不宜结,就此发落,诸位以为何如?”清·孙家振《海上繁华梦》第6回:“鸣岐见此光景,晓得梦潘已是无可奈何,想着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古话,正好就此收场。”清·无名氏《后西游记》第21回:“既有前仇,则报不为过。况报又未成,如何复结后冤。冤家宜解不宜结,还不快放了。”清·无名氏《好逑传》第15回:“我儿虽如此说,但冤家可解不可结。莫若只早早的做了亲,使他空费了一番心机,强似挞之于市。”清·无名氏《换夫妻》第12回:“冤家不可结,结了无休歇。害人还害自,说人还自说。”
冤有头,债有主
原著
《金瓶梅》第17回:“他陈亲家那边为事,各人冤有头,债有主,你也不须焦愁如此。”《金瓶梅》第29回:“各人冤有头,债有主。你揭条我,我揭条你,吊死了,你还瞒着汉子不说。”《金瓶梅》第87回:“婆子休得吃惊!自古:冤有头,债有主。休推睡里梦哩,我哥哥性命都在你身上!”《金瓶梅》第88回:“若在咱家里,他小叔儿怎得杀了他?还是冤有头,债有主。”
释义
冤有对头,报冤要找作恶者;债有欠家,讨债要找欠债人。喻指恩怨分明,是非两清,不牵涉无辜者,是谁的责任就由谁承担。
例句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20:“示众:‘上至诸佛,下及众生,性命总在山僧手里。检点将来,有没量罪过。还有检点得出者么?’卓拄杖一下曰:‘冤有头,债有主。’”宋·惟白《续景德传灯录》卷18:“安分庵主。卓拄杖一下,曰:‘冤有头,债有主。’”元·施惠《幽闺记》第7出:“休赶,休赶,俺和你鱼水无交。冤有头,债有主。教你一个来时一个死,两个来时两个亡。”明·许自昌《水浒记》第31出:“小娘子,自古说得好:冤有头,债有主。你该寻宋江,怎么到来寻我哩?”明·李素甫《元宵闹》第19折:“冤有头,债有主。他与我有切齿之仇。倘在前面旷野所在,将他打死,揭取面上金印为信,回家再找银一百两与二位仁兄。”明·无名氏《锁白猿》第3折:“师父也,这一场早难道神不知、鬼不觉;业畜也,今日个冤有头,债有主,来日将天罗地网周围布。”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5回:“冤有头,债有主,不干你事。他太欺心,我饶他不过,今日合他对了命罢!”明·陆人龙《型世言》第29回:“这不关我事。冤有头,债有主,你只寻徐爷去。”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惊奇》第29回:“这不关我事,冤有头,债有主,你只寻徐爷去!”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6回:“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3回:“你且慢些骂,冤有头,债有主,少不得有个着落。今日见你夫妻拆开,我为强盗的,也惨然起来。”清·袁于令《西楼记》第37出:“自古道:债各有主,冤各有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回:“冤有头,债有主,愿大众莫结恶缘。”清·邹必显《飞跎全传》第3回:“第一出:孟良打死焦光赞——自家人害自家人。第二出:宋江杀死阎婆惜,冤有头而债有主。”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43回:“被孙雪娥现了真身,指出前仇,才知道粘夫人一场仇恨,冤有头,债有主,不是偶然的。”清·无名氏《瓦岗寨演义》第6回:“冤家有头债有主,各百姓须固身家性命,闭门勿理闲非。”清·袁枚《子不语》卷3:“冤有头,债有主。毁汝像者,我也。我在此,汝不报仇,而欺人家小儿女,索诈酒食,何烈何杰?”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43回:“被孙雪娥现了真身,指出前仇,才知道粘夫人一场仇恨,冤有头,债有主,不是偶然的。”
宰相肚里好行船
原著
《金瓶梅》第51回:“自古:宰相肚里好行船。当家人是个恶水缸儿,好的也放在心里,歹的也放在心里。”
释义
官至宰相的人,气量大,容人容事。喻指宽宏大量,能忍耐,能担待,能谅解。
出典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14:“王者心宽大无不容,则圣能施设。”
例句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4:“常言:宰相腹中撑得船过。从来人言不足恤。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只当耳边风过去便了,切莫揽事!”明·冯梦龙《古今笑·文戏·杨公复诗》:“数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谚云:宰相肚里好撑船。”明·无名氏《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常言:宰相腹中撑船得过。从来人言不足恤:言吾善者,不足为喜;言吾恶者,不足为怒。”明·叶盛《水东日记》:“杨戏答诗云:‘数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盖谚有之,宰相肚里好撑船。故云。”清·徐述夔《快士传》卷7:“常言:宰相肚里好撑船。还求贤乔梓大度优客,不要计较罢。”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22回:“真正:宰相肚里好撑船。若不是太师爷,一百个性命也送掉了,还肯替他讨封吗?”清·吕熊《女仙外史》第87回:“这些愚夫愚妇,那知道宰相肚内好撑船也!”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施公访到凤凰张七家里,不但不罪他,倒叫副将黄天霸合他成其好事,真正宽宏大量,说的起宰相肚子里撑的下船。”清·曹去晶《姑妄言》第4回:“那丫头娇养坏了,嘴不值钱。你宰相肚里好撑船,看我薄面,不要记怀。”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我见了不好的人,我心上就要生气。我不如你有担待。你做中堂的是宰相肚里好撑船,我生来就是这个脾气不好。”民国·蔡东藩《明史演义》第65回:“文华前次,原是一时冒失,但俗语说得好:宰相肚里好撑船。相公何必常念旧严呢?”
家丑不可外扬
原著
《金瓶梅》第95回:“月娘察知其事,骂了一顿,家丑不可外扬,与了他一套衣裳,四根簪子,拣了个好日子,就与来兴儿完房,做了媳妇了。”
释义
家庭或内部那些不体面的事情,不宜对外人讲述。喻指内外有别,有些事不宜向外传播。
出典
唐·宋若华、宋若昭《女论语·和柔章》:“是非休习,长短休争,从来家丑,不可外闻。”
例句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不欲说似人。’曰:‘为什么却如此?’师曰:‘家丑不可外扬。’”宋·惟白《续景德传灯录》卷7:“释迦老子,不惜手脚,山僧拟欲说破,算来家丑不可外扬。”元·白朴《墙头马上》第2折:“家丑不可外扬。兀那汉子,我将你拖到官中,不道的饶了你哩!”元·郑光祖《梅香》第3折:“亲生女非比他行,家丑事不可外扬。”元·贾仲明《菩萨蛮》第1折:“怕什么你母舌儿堑,梅香嘴儿尖,恐早晚跟前冷句儿添,便知道也难凭验,家丑事必然羞掩,放心波风流渐。”元·无名氏《争报恩》第2折:“便好道:家丑不可外扬。相公自己断了罢!”明·王彦贞《小桃红·西厢百咏》曲:“家丑不可外谈扬,这一场,吞声忍气难和他强。”明·徐元《八义记》第8出:“休得取笑,家丑不可外扬。去年屠老爷劝农,甚是经纪。”明·无名氏《龙门隐秀》第1折:“这衣服是我女孩儿迎春的,我待将你拷打来,家丑事不可外扬。”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1折:“婆婆,奴家不是了,家丑不可外传,饶了你儿这一遭罢。”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欲要讼之于官,争奈家丑不可外扬,故尔中止。”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6:“欲要讼之于官,争奈家丑不可外扬,故而中止,且看他有何面目相见亲戚!”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8:“家丑不可外扬。倘若传到外边,被人耻笑。事已至此,且再作区外。”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2:“家丑不可外扬,切勿令传出去!褚家这盲子退得便罢,退不得,苦一个丫头不着,还他罢了,只是身边没有了这个亲生女儿,好生冷静!”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5:“宗王心里道:‘是家丑不可外扬。’恐女儿许不得人家,只得含忍过了,不去声张下老实根究,只暗地嘱咐开封府,留心访贼罢了。”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5:“除非是这日,私期相约的,事有可疑。只是既瞒了别人,况且家丑不可外扬,不消提起了。”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古人云:家丑不可外谈。奈神僧是朕恩主,惟不笑,方可告之。”清·张大复《读书声》第5出:“不要嚷,自古家羞不可外扬,我如今叫那贱人出来,打骂他一顿。”清·李渔《合锦回文传》卷2:“然此丑事不可外扬,吾兄还须隐人之短,切勿宣露。”清·张南庄《何典》第6回:“那女眷吃了亏,只得打落牙齿望肚里咽,再也不敢响起,就使老公得知,一则怕他有财有势,二则家丑不可外扬,只好隐忍过了。”清·吴沃尧《劫余灰》第8回:“因为这拐卖人口不是个好事,想到家丑不可外传,所以瞒过了不提,只推在船户身上。”清·吴沃尧《情变》第7回:“家丑不可外扬,自己家里瞒着,外人就不得而知罢了。”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28回:“不特事无证据,且家丑不出外传。若没头没脑就喧闹出去,难道家门就增了声价不成?”清·陈树基《西湖拾遗》卷22:“做得好事,谁要你哭!如今事已至此,无可奈何,我家丑岂可外扬?恰怎么弄得这两个尸首出去方好,恐家中小厮得知,人多口多,不当稳便。”清·无名氏《银瓶梅》第10回:“本该打死,但家丑不可外传,有玷辱家规,且系汝衣裳物件,一概收入去,发回汝身契,另赠银二百两,永不再用,生死不追。”清·无名氏《幻中游》第17回:“念氏道:‘家丑不可外言。说了恐太太们笑话。’”清·无名氏《绣鞋记》第9回:“木公叹了一声:‘家丑不出外传。足下非比别人,不妨与你说知。’”清·无名氏《听月楼》第7回:“我少不得回去将无耻女儿处死,以免家丑外扬。你家儿子败坏我的门风,难道罢了不成?”民国·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54回:“孽子难消,亦奸子如妾,家丑不宜外扬,只可代为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