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传语典
19621000000018

第18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著

《水浒传》第118回:“古人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等皆是中原山东、河北人氏,不曾惯演水战,因此失了地利。须获得本处乡民,指引路径,方才知得他此间山路曲折。”

释义

占据有利的天时不如占据有利的地形,占据有利的地形不如占据有利的人心。强调人心所向、精诚团结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精典语辞。

出典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例句

战国·尉缭《尉缭子·战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战国·孙膑《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晋·陆机《辨亡论下》:“古人有言曰:天时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由人也。”唐·房玄龄等《晋书·段灼传》卷48:“臣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圜围而攻之,有不克者,此天时不如地利;城非不高,池非不深,谷非不多,兵非不利,委而去之,此地利不如人和。”唐·李百药《北齐书·幼主纪》卷8:“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齐自河清之后,逮于武平之末,土木之功不息,嫔嫱之选无已,征税尽,人力殚,物产无以给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唐·卢藏用《析滞论》:“法审令正,则不卜筮而事吉;养劳赏功,则不祷祀而得福。此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1折:“西川五十四州,五见四,也是个九数,是人和之地。便好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明·陆人龙《辽海丹忠录》第14回:“兵法云:先自卫而后攻人。又道:可守而后可战。故地利不如人和之堪凭,天时又不如地利之可据。”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皆兵家第一至言。”清·无名氏《锦香亭》第7回:“自古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我愚见,尚当与郡守同志,加恩百姓,激以义气,抚以惠政,使民知顺逆之道,定向背之心,外可驱之杀贼,内可令其保城,上下相睦,事无不济矣!”清·无名氏《萤窗清玩·连理枝》:“那孔子起的联头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孟子结的联尾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人和。此非齐齐整整的为官对联么?”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原著

《水浒传》第114回:“为何小弟不愿为官?为因世情不好。有日太平之后,一个个必然来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

释义

将军舍身忘死换来了天下太平,竟然不能享受天下太平的安闲生活。意指皇帝心胸狭窄,排挤功臣,使建立功业者享受不到安定的生活。

例句

宋·普济《五灯会元》卷8:“师曰:‘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致,不使将军见太平。’”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到这里,三世诸佛、一大藏教、祖师言句、天下老和尚露布葛藤尽使不着。何故?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见太平。”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2:“师曰:‘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见太平。’”元·薛昂夫《庆东原·韩信》曲:“岂不闻自古太平时,不许将军见。”元·施惠《幽闺记》第23出:“玉帛交欢四海清,家无王事国无征。太平原是将军定,还许将军见太平。”元·无名氏《赚蒯通》第1折:“争奈韩信军权太重,雄兵数十万,战将百余员。常言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明·沈采《千金记》第29出:“太平原是将军定,还许将军定太平。自家乃是韩元帅麾下副将也。”明·无名氏《云台记》第32出:“咋蒙信令出都城,队伍严严次第行。太平原是将军定,还是将军定太平。”清·袁于令《隋史遗文》第60回:“自古道: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俗语道:太平原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不但君臣之间,连骨肉之间也是如此。”

太岁头上动土

原著

《水浒传》第2回:“汝等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犯着迷天大罪,都是该死的人。你也须有耳朵,好大胆,直来太岁头上动土!”《水浒传》第32回:“那大汉笑道:‘你这鸟头陀要和我厮打,正是来太岁头上动土!’”《水浒传》第104回:“你这伙鸟男女,如何来惊动我山寨,在太岁头上动土?”

释义

古代术数家称木星为太岁,认为是凶煞,太岁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如果在太岁出现的方向动土建筑,将招致灾难。喻指不自量力,敢于冒犯强势者,必将自取其祸。

出典

汉·王充《论衡·难岁》卷24:“《移徙法》曰:‘徙抵太岁,凶;负太岁,亦凶。’抵太岁名曰岁下,负太岁名曰岁破,故皆凶也。”

例句

唐·戴孚《广异记》:“晁良贞能判知名,性刚鸷,不惧鬼。每年恒掘太岁地竖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2:丰不信方位所忌,尝于太岁上掘坑。明·汤显祖《牡丹亭》第35出:“开山纸,草面上铺。烟罩山前红地炉。敢太岁头上动土?向小姐脚跟挖窟。”明·无名氏《打董达》第2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叫家里人来,打杀我了。”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3:“官人不要太岁头上动土,我媳妇不是好惹的。他不习女工针指,每日午饭已毕便空身走去山里,寻几个獐鹿兽兔还家腌腊起来,卖与客人得几贯钱。”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3回:“他只好干疼罢了,他也不敢来我这太岁头上动土!”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1回:“天呀,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人若惹了这女人,小则撩裙秽骂,大则服卤悬梁。”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8回:“道士道:‘只吃酒罢,莫惹祸。太岁头上可是动得土的?’”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26回:“来,来,来!一不做,二不休。我倒与你说好话,你倒来太岁头上动土了!”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37回:“他是太岁头上的土,动也不敢动的。罢了!这也是我平日屈害人之报,莫怨他,是自取也。”

明·无名氏《玉闺红》第2回:“李世年这职末微官,也敢来向太岁头上动土,早晚要叫你知道我魏公公的厉害。”明·无名氏《玉闺红》第5回:“咱们兄弟说不叫开窑子就不许开窑子,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明·无名氏《玉闺红》第7回:“小白狼把睡眼一睁道:‘难道还有人到我太岁头上来动土吗?’”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你大王太岁头上动土,你还想石人头上出汗。”清·李渔《玉搔头》第22出:“谏他这些事倒还使得,若还谏他出征,那就是太岁头上动土,只怕不能够请吉回来了。”清·无名氏《双南记》第5出:“老先生这般势力,谁敢来太岁头上动土?”清·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第7回:“常言道:动了太岁头上土,无灾也有祸。他今虽不在家,终有日回来。”清·吴璇《飞龙全传》第36回:“这驴球入的,敢是吃了熊的心,豹的胆,来太岁头上动土!那里有博钱不给,反欺负乐子的侄儿!”

清·张南庄《何典》第3回:“形容鬼撺掇着,就在阴山脚下寻块坏心地,做了鬼坟坛,在太岁头上动了土,把棺材生好牛头扛,八抬八绰的扛出门去。”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57回:“你真胆大包天,敢在太岁跟前动土,老虎嘴边拔毛!”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212回:“你真是吃了熊心,喝了豹胆,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边拔须,你错翻了眼睛!你也不打听打听大太爷,我是何如人也!”清·欧阳巨源《负曝闲谈》第1回:“周老三把帽子一扔,拿小辫子望头上一盘,说:‘这还了得,不是太岁头上动土么!’”清·吴沃尧《情变》第4回:“秦家那小畜生,居然敢在我太岁头上动土来了,你今天拦住了我,我明天也要杀他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5回:“那里面的大和尚手面极阔,很认得些京里的王爷贝子爷,就是在济南城里,也就横行得极,没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9回:“今日过了黑齿,将来所到各国,不知那几处文风最盛?倒要请教,好作准备,免得又去太岁头上动土。”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4回:“驸马现掌兵权,杀人如同儿戏,庶民无不危惧,谁敢太岁头上动土?”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13回:“像老哥的财雄势大,城中大小文武官员和许多绅士,哪个不来巴结老哥?谁肯替畲庆云争气,敢在太岁头上来动土呢?”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14回:“不如就由知府衔加捐道员,谋个出身,他时做了大官,哪怕敌他不住,他那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清·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第50回:“休得要在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边拔毛。”清·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第5回:“黑暗中看不出是前番抢上山来被逃之人,骂声:‘何处泼妇,敢来太岁爷的头上动土!’”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5回:“有的说:‘这个人岂不是到太岁头上去动土了。’有的说:‘想必这个姓祁的其中必有缘故。’”清·无名氏《林兰香》第38回:“路上说话,草里有人听。向灯的也有,向火的也有。人心隔肚皮,似你这疯疯颠颠,信口开河的,不怕太岁头上动土?”清·无名氏《绘芳录》第14回:“明日等他走我们这里过,偏要指桑说槐的骂他一顿,看他怎样在太岁头上动块土?”清·无名氏《绘芳录》第72回:“我久仰姨太太的手段,敢在太岁头上挖土么?”

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52回:“你一个出家人,只该背上块砖,挨户去化缘,那是你的本份事,为何跟了这些人来太岁头上动土?我劝你趁早回去。”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59回:“那里来的小辈,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清·无名氏《醒名花》第10回:“这班不知死活的狗头,怎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清·无名氏《小五义》第59回:“你们两个好大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清·无名氏《海游记》第16回:“瘦羊道:‘谁敢太岁头上动土?’季恩道:‘生员从不曾告过人。’”清·无名氏《照世杯》卷3:“胡衙内是个活太岁,在他头上动了土,重则断根绝命,轻则也要荡家倾产。”清·无名氏《蝴蝶杯》第2回:“常言说的好:太岁头上休动土,猛虎身边加小心。各自洒扫门前雪,岂肯跟着受牵连。”清·无名氏《争春园》第3回:“你这一班狗头,谁敢在太岁爷头上动土?有我在此,谁敢大胆动手?”清·无名氏《生花梦》第5回:“县官何物,敢放肆拿我。他偏太岁头上动土哩!”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2:“乡人持锄到田,过小庙,见一小草,一锄去之。归家,寒热谵语:‘太岁头上动土!’索酒索羹索金帛,百般祭献,乃止。其兄闻之,怒,持锄而往。或亟阻之,已连下两锄,而庙壁毁矣。庙神命鬼卒仍到其弟家作祸。鬼卒曰:‘弟止一锄,大王责其动土,已经索得酒食金帛。今其兄毁庙,罪浮于弟,此次应问两锄之罪,不应仍到弟家。’神曰:‘尔等不知,一锄头动土,两锄头也动土。一锄者尚惧我,两锄者不惧我矣,徒增其怒耳。’”清·蒋士铨《清容外集·香祖楼》卷12:“他势焰压乡闾,结交当路,你休得螳臂当车,动太岁头边土。”民国·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第4回:“就使有几个力大如虎的勇士,也是顾命要紧,怎敢老虎头上搔痒,太岁头上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