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传语典
19621000000019

第19章

心去意难留

原著

《水浒传》第3回:“虽是你们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难留。我想家私什物尽已没了,再要去重整庄院,想不能够。我今去寻师父,也要那里讨个出身,求半世快乐。”

释义

只要心已离去,再怎么勉强也留不住人。意指如果执意要走,便无可挽留。

出典

南朝·梁·王僧孺《为姬人自伤》诗:“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

例句

唐·无名氏《敦煌变文集》卷1:“儿闻古人之语,盖不虚言。情去意实难留,断弦由可续,君之行李,足以可知。”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四时佳兴·四情》曲:“鸟啼花落残春候,人去也意难留,别杯未举愁先透。”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2折:“这金权为路费酒消愁。指望待常相守,谁承望心去意难留!”元·王子一《误入桃源》楔子:“常言道:心去意难留。贱妾便当相送,亲至十里长亭,一杯饯别。”元·赵明道《范蠡归湖》第4折:“我心去意难留,你有国再难投!俺轻拨转钓鱼舟,趁风波荡中流。”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2折:“则今日便上陈州,既然心去意难留。他们都穿连透,我则怕关节儿枉生受。”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楔子:“辞故里,往他州。只为这田苗不救,可兀的心去意难留。”明·杨慎《水仙子》曲:“懒登程慵进酒,三般儿无打断来由。船儿小难装恨,车儿窄怎载愁,马儿嘶人去也难留。”明·张鍊《端正好·小梁州》曲:“万种风情一笔勾,意去也难留。”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8回:“弟妇既不同你去,就写一字与他。贤弟乃奇男子,岂无佳偶,何必苦苦留恋他。常言道:心去意难留。勉强终非是好结果。”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

心猿意马,拴缚不定

原著

《水浒传》第81回:“戴宗道:‘如此最好!只恐兄弟心猿意马,拴缚不定。’”《水浒传》第98回:“二将斗到十数余合,王矮虎拴不住意马心猿,枪法都乱了。”

释义

又作“拴不住意马心猿”。佛教认为,以意马、心猿喻指浮躁不安的心情。佛教、道教都将克服心猿意马作为内修的重要内容。意指心神不定,情绪散乱,不能控制自己。

出典

汉·魏伯阳《参同契》注疏:“心猿不定,意马四驰,神气散乱于外。”

例句

元·关汉卿《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普救姻缘》曲:“颠不剌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罕见,引动人意马心猿。”元·乔吉《两世姻缘》第3折:“兜的唤回我心猿意马。我是朵娇滴滴洛阳花,呀,险些的露出风流话靶。”元·王实甫《西厢记》第1本第1折:“小姐呵,则被你兀的不引了人意马心猿?”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第6出:“一见娇娥,拴不住心猿意马。小生昨日见了那小姐,教俺坐卧不安,整整想了一夜。”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第24出:“秋水凝眸,云鬓堆鸦,莺俦燕侣已曾约,心猿意马难拴下。”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1回:“便于眉目之间,做许多动情的娇态,引得个文帝,拴不住心猿,拴不定意马。”清·华广生《白雪遗音》卷2:“却原来是,西厢月下又把瑶琴弄。勾引的我,心猿意马难拴定。”清·徐震《珍珠舶》卷6第1回:“证空一见了朗照的姿色,拴不住心猿意马。朗照见了这样一个标致和尚,越做出妖娆模样。”清·樵云山人《飞花艳想》第11回:“柳友梅坐便坐下,怎当他一个如花似玉的佳人坐在面前,那心猿意马,那里捉缚得定,只得寻一本书来观看。”清·曾朴《孽海花》第29回:“雯青本是花月总持,风流教主,风言俏语,从不让人。不道这回见了彩云,却心上万马千猿,又惊又喜。”清·无名氏《武则天外史》第5回:“刚好则天上班,却又是空日,则天一时心猿意马,不能捺定。”清·无名氏《狐狸缘》第22回:“一头向道,苦炼纯修,专心致志,免的此时收不住心猿意马,空受此凄凉况味。”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回:“这般讲来,心猿意马,一时乱跳,以致更深,自不免呆呆的发了怔,睡不着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原著

《水浒传》第45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释义

双手舞动起来,双脚跳跃起来。描述非常高兴、极其兴奋的神态。

出典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例句

汉·戴圣《礼记·乐记》:“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汉·卫宏《诗大序》:“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7:“知观听得,不胜之喜,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回:“落后众和尚到齐了,吹打起法事来,一个传一个,都知妇人有汉子在屋里,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0回:“酒席中间,诚然不如此也不乐。悦在心,乐主发散在外,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此。”明·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卷1:“孙悟空在坛闻讲,喜不自胜,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回:“孙悟空在傍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2回:“好怪物,一个个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乱打起来。”清·徐震《珍珠舶》卷2第2回:“金生却自以为此番必中,镇日把那七篇,咿唔朗诵。到了得意之处,每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清·张士登《三分梦全传》第4回:“幸而得之,不可胜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清·曹去晶《姑妄言》第15回:“且三弟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而骂焉,我看他其人之品清矣。”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26回:“苗员外使了个眼色,董玉娇已知其意,把脚轻轻一勾。玉卿瞧着苗员外回头,烛影里也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40回:“我刘瘸子原来有这等造化,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那一只瘸腿伸了两伸,如青蛙跳的一般,也走出两步俏样儿来,好不可笑!”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第14回:“胡员外使了个眼色,马玉娇已知其意,把脚轻轻一勾。子金瞧着胡员外回头,烛影里也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3回:“那老子原是个临深不惧的人,见了这许多圈儿,便就扣盘扪烛的咿唔哩啰起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清·无名氏《醉春风》第5回:“三娘子见了这班人,也十分兴动。三杯落肚,满船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24回:“苗员外使了个眼色,董玉娇已知其意,把脚轻轻一勾。玉卿瞧着苗员外回头,烛影里也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民国·梦笔生《金屋梦》第38回:“我刘瘸子原来有这等造化,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那一只瘸腿伸了两伸,如青蛙跳的一般,也走出两步俏样儿来,好不可笑!”

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

原著

《水浒传》第68回:“宋江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天下谁不望风而降!”

释义

双手连捆绑鸡的气力都没有,努力至今尚未建立任何功绩。意指软弱无力,平庸无能。

出典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卷92:“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

例句

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1折:“想敬德降唐,无寸箭之功,元帅去取某印牌去了,我必然舍这一腔热血,与国家出力,方显某尽忠之心也。”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2折:“想敬德初降唐,无寸箭之功,唐元帅如此重待,又去京师奏知圣人,取我牌印去了,某岂有此心?”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2折:“想尉迟恭初来降唐,无寸箭之功,情愿引领本部人马与他交锋去。”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3折:“官高禄重,并无寸箭之劳,怎生将此二处,着小官收捕一遭,以图补报。”元·郑光祖《三战吕布》第1折:“虽然我为大将,全无寸箭之功。”元·无名氏《小尉迟》第3折:“父亲,你孩儿怕不要同去?争奈无寸箭之功。”元·无名氏《小尉迟》第4折:“倒是他认着我来,说降唐无寸箭之功,要回去活拿了刘季真,权为进身礼物,限定今日午时献功也。”元·无名氏《赚蒯通》第1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他就钻过去了,有什么本事在那里。”清·张南庄《何典》第2回:“我们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那个拦得他住?难道性命是盐换来的么?”清·孙希孟《轰天雷》第11回:“众衙役便将北山推的推、拉的拉,北山身无缚鸡之力,那里禁得住许多如狼如虎的衙役。”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20回:“昔蔺相如手无缚之力,赵王用之入虎豹之秦,能折秦王之威以完璧归赵。”

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众

原著

《水浒传》第68回:“宋江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天下谁不望风而降!”

释义

作为文臣不能治理国家,作为武将不能号令天下。意指缺乏治国辅政之才。

例句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1折:“大哥也,恐怕你武不能战伐,文不解书札。”明·陆采《明珠记》第28出:“老夫生于畎亩,长在荒郊,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并无寸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9回:“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清·张南庄《何典》第6回:“若讲究实际工夫,只怕就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倒算做弃物了。”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原著

《水浒传》第75回:“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五帝凭礼乐而有疆封,三皇用杀伐而定天下。事从顺逆,人有贤愚。”

释义

文臣安邦,武将定国,这是古代朝廷对官员的最基本政治要求,也是保持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最基本条件。

例句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2折:“我往常读书求进身,学剑随时混,文能匡社稷,武可定乾坤。”明·冯梦龙《新列国志》第71回:“少子员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蒙垢忍辱,能成大事。”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9回:“论起他本是举人出身,不求仕进,偏好结交江湖上有名豪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清·无名氏《万年清奇才新传》第1回:“此位天子圣神文武,文可安邦,武能定国,胸罗锦绣,腹满珠玑,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三坟五典,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兵书战策,件件精通,十八般武艺,般般烂熟。”

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原著

《水浒传》第2回:“自此高俅遭际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自古道: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释义

一天比一天疏远,就会越来越疏远;一天比一天亲近,就会越来越亲近。意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例句

明·王錂《春芜记》第11出:“慢慢的日亲日近,那小姐水性妇人,自然喜我了。”明·顾大典《青衫记》第18出:“自古道:日亲日近,日远日疏。我儿女虽为那白相公,不肯接客。如今他久无音信,日渐疏远,员外时常来走动走动,老身又在傍撺掇,日久自然亲近起来。”明·吴元泰《东游记》第85回:“俗说的好:日亲日近,日远日疏。我等毛病,只怕要发,不如还到八斋社、六博社,做些本分去罢。”清·无名氏《林兰香》第47回:“俗语云:日近日亲,日远日疏。你如何去得?六娘原是伯母心爱的,去了必然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