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传语典
19621000000022

第22章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原著

《水浒传》第37回:“宋江身边有的是金银财帛,自落的结识他们。住了半月之间,满营里没一个不欢喜他。自古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释义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亲近疏远,随着名誉、地位、金钱、权势的变化而变化,对权势者人们百般奉承,对贫贱者人们冷若冰霜。感叹世事无常,人情反复,追名逐利,不可依赖。

例句

宋·惠泉《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又云:‘未见时如何?’师云:‘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见后如何?’师云:‘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刘埙《隐居通议》卷25:“惟任安不肯,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于薄俗哉!谚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若任安者,垂名万世矣。”元·刘一清《冷泉亭》诗:“一泓清水浸诗脾,冷暖人情只自知。”元·郑廷玉《金凤钗》第1折:“你却便攀高接贵教我笑,店都知我得官也相庆相贺,剥落也不追随。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2折:“肉眼藏天地理,风鉴隐鬼神机,断祸福观气色占凶吉。这厮好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34出:“仕宦但垂访,无心惹外非。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明·徐田臣(★请将二字按左右结构组字)《杀狗记》第16出:“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一似潘郎倒骑驴,永不见你畜生面。”明·范受益《寻亲记》第25出:“学堂中朋友都是向他的。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明·陈与义《灵宝刀》第22出:“岂不闻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如今高太尉势压中朝,权倾海内,到不如州衙么?”明·叶宪祖《骂座记》第1出:“果然是世情争冷热,人面的看高下,尽别抱琵琶。”明·无名氏《白兔记》第10出:“他宿世是夫妻,何须苦拆离。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40:“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枉自讨个厌贱,不如吃了饭赶路为上。”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7:“俗语有云: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你当初有钱是个财主,人自然趋奉你。今日无钱,是个穷鬼,便不理你,又何怪哉!”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5:“若挪借时,又是一个卫朝奉了。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见你这般时势,那个朋友肯将银子与你结会?还是求自家屋里,或者有些活路,也未可知。”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26:“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亲儿女,还随阿堵移。”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19回:“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爹爹没奈何,担着脸皮去告人,知道如何?”明·罗懋登《西洋记》第85回:“人只说是妇人家见识浅,原来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都是顶冠束带的做出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5回:“自此两家交往不绝。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8回:“世情看冷暖,人在人情在。内里老爷又过世了,如今他们势大,与他们争不出个什么来。只才是早上不做官,晚上不唱喏。”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回:“我买酒吃,你们如何拦阻?世情看冷暖,人成逐高低。”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5回:“老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当初我有钱的时候,身上穿的也体面,跟的小厮也齐整,和这些亲戚本家在一块,还搭配的上。”清·无名氏《玉娇梨》第18回:“一个巡抚,前日那等奈何他,今日这等奉承他,真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我老张为何这等呆,只想与他为仇?”清·无名氏《巫梦缘》第12回:“有贤慧的丈人,才有你这贤慧的娘子。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清·无名氏《炎凉岸》第5回:“各官治酒款待,送物馈礼,好不热闹。真正世情冷暖,人面高低。”清·无名氏《常言道》第9回:“两旁挂副对联,上联写着世情看冷暖,下联写着人面逐高低。”清·杨景淐《鬼谷四友志》卷3上:“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吾今日乃知富贵之不可少也。”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原著

《水浒传》第26回:“常言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光阴迅速,前后又早四十余日。”

释义

快乐过度将会产生悲哀,凶险过后将会出现吉象。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它的对立面转变。否、泰,原为《周易》的两个卦名,坤上乾下为泰,乾上坤下为否。天地交,则亨通,谓之泰;天地不交,就失利,谓之否。否极则泰,泰极则否。后来指命运的好坏或逆顺。

出典

春秋·辛妍《文子·十守》:“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

例句

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卷12:“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卷126:“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晋·傅玄《明月篇》诗:“忧喜更相接,乐极还自悲。”晋·庾凯《幽人赋》:“华繁则零,乐极则悲。归数明白,势岂容违。”唐·白居易《遣怀》诗:“乐极必生悲,泰来由否极。”唐·刘禹锡《唐故邠宁节度使史公神道碑》:“泰极而否,当歌而哭。”唐·张鷟《游仙窟》:“有同必异,自昔攸然;乐尽哀生,古来常事。”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刑法》卷8:“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唐·张蕴古《大宝箴》:“乐不可极,乐极生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4折:“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峥嵘气象。可正是乐极悲生,今日个泰来否往。”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8回:“看官听说:明月不常圆,彩云容易散。乐极悲生,否极泰来,自然之理。”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第1回:“谁知乐极悲生,泰消否至,一旦贪淫死去,过不得一二年,奸骗来的婢妾,早又被别人奸骗了去。”清·俞达《青楼梦》第31回:“你的艳福应将享满。常言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清·无名氏《快心编》第15回:“那知乐极悲来,福完祸至。一日黄昏左侧,忽然起一阵轻风。”清·无名氏《狐狸缘》第10回:“俗语说:盛极必衰,泰极生否。这日合当王老道晦气星照命,刚设摆上摊子,招了许多的人。”清·翟灏《通俗编》卷15:“乐极生悲:《太公阴谋》:武王觞铭曰:乐极则悲,沉湎致非。”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8回:“可奈乐极则悲,泰极则否,霓裳之舞未终,鼙鼓之声又起。”

出外一里,不如屋里

原著

《水浒传》第61回:“自古道:出外一里,不如屋里。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海阔一个家业,耽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你且只在家内清心寡欲,高居静坐,自然无事。”

释义

即使离家不远,也不如在家舒适方便。表明人们期望家庭美满、生活安定。

例句

元·无名氏《朱砂担》楔子:“岂不闻古人有言:离家一里,不如屋里。又道是:打卦打卦,只会说话。你怎么信那些油嘴的话头?”明·康海《中山狼》第1折:“常言的出外不如家。既没个侣伴们共温存,更少个僮仆儿相衬搭,俺不觉的颤钦钦心头怕。”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3:“常言:出外一里,不如家里。你从来不曾出路,又没甚相识可以投奔,冒冒失失的往那里去?”明·李素甫《元宵闹》第5折:“自古出外千里,不如家里。何必听信诬言,抛妻弃产,涉水登山,为异乡孤客?还是安分守己,静坐乐业,总有非祸,从何而至!”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0回:“诸兄在上,老伯母与秦大嫂埋怨小弟,不敢分辨。诸兄是做豪杰的人,岂不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清·吴沃尧《情变》第1回:“自古说: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朝难。今年不幸遇了荒年,列位要出外谋食,在下怎好阻止?”清·无名氏《梧桐影》第4回:“云游也不是容易的事,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不如守本分的好。”清·无名氏《警寤钟》第13回:“夫妻二人左右商量,再没法处,遂赁一间小小茅屋住下。正是: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只可智取,不可力求

原著

《水浒传》第17回:“若是端的闭了关时,休说道你二位,便有一万军马,也上去不得。似此只可智取,不可力求。”《水浒传》第39回:“江州离此间路远,军马去时,诚恐因而惹祸。打草惊蛇,倒送宋公明性命。此一段事,不可力敌,只可智取。”《水浒传》第43回:“这李都头一身好本事,有三五十人近他不得。我和你只两个同心合意,如何敢近傍他?只可智取,不可力敌。”《水浒传》第58回:“吴学究笑道:‘此人不可力敌,可用智擒。’宋江道:‘用何智可获此人?’”《水浒传》第97回:“卢先锋回寨说:‘孙安勇猛,只可智取,不可力敌。’”《水浒传》第106回:“某闻縻貹十分骁勇,连斩宋军中二将。宋江等真个兵强将勇,只可智取,不可力敌。”《水浒传》第115回:“吴用谏道:‘城中有此猛将,只宜智取,不可对敌。’”

释义

又作“不可力敌,只可智取”、“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不可力敌,可用智擒”、“只宜智取,不可对敌”。面对强势者,不能以弱迎强,应当运用智谋,扬长避短,才能把握取胜的机会。

例句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21:“我兵少,贼兵多,只可智取,不可力敌,宜出奇兵应之。”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19回:“此妇止可智取,不可力擒。且再过两日,一定到我手里。”明·无名氏《英武传》第1回:“常遇春、胡大海等皆智勇足备,而为之辅,若与争长,义无胜理,吾父若欲夺彼之权,只可智取,不可力争。”清·俞万春《荡寇志》第87回:“姨夫要收降祝永清,只以智取,不用力敌。”清·陈忱《水浒后传》第21回:“既是昙化武艺高强,只可智取,不可力敌。明日再守一日,不要出战,只在山上摇旗呐喊,缀住了他。”

只顾其前,不顾其后

原著

《水浒传》第39回:“吴学究道:‘是我一时只顾其前,不顾其后,书中有个老大脱卯。’”

释义

顾及前面的事情,却忽视了后面的问题。意谓考虑事情不周到,缺乏统筹兼顾。

出典

汉·刘向《说苑·正谏》卷9:“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例句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2折:“我可甚治家如治国,他也不能守礼似守身,都做的顾后不顾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宝钗道:‘你只怨我说,再不怨你那顾前不顾后的形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你只会怨我顾前不顾后,你怎么不怨宝玉外头招风惹草的呢?”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嫂子也别恼我,我是年轻不知事的人,一听见有人告了,把我吓昏了,不知方才这么着急的顾前不顾后了。”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3回:“你是个顾前不顾后的人,须得有个人提调你方可。”清·汪象旭《吕祖全传》:“好痴汉,只顾前不顾后,北芒是北芒,是谁?”清·无名氏《彭公案》第317回:“我想,那金景龙无谋之匹夫,顾前不顾后,大人此时回去调一只兵船,径奔金家坨,直捣他的巢穴,叫他前进无路,后退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