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绰《鸡肋篇》卷下:“陈无己诗,亦多用一时俚语。如……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元·无名氏《争报恩》第1折:“那瓦罐儿少不的井上破,夜盆儿刷杀到头臊。”元·无名氏《村乐堂》楔子:“你两个有这等勾当,道不的瓦罐不离井口破。”明·沈采《千金记》第22出:“自想起来,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不脱阵中亡。倘或再有过犯,决不饶我了。”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3:“自古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你我两人,下半世也够吃用了,只管做这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6回:“可怜好一员猛将,今日死于庸人之手!正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多在阵前亡。”明·陆云龙《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第8回:“只是汪文言夤缘走空,毕竟:瓦罐还从井破,将军不免阵亡。”明·无名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自古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你我两人,下半世也够吃用了,只管做这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清·徐震《后七国志》第8回:“为人切莫恃强梁,自古强梁不久长。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清·徐震《赛花铃》第2回:“众兵不敢捞救,竟死于泖湖之内。正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8回:“可怜弟兄四人,俱各死于非命。正叫做: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清·杜纲《北史演义》卷42:“东魏兵退却,祐徐徐引还。正是:瓦罐险遭井上破,将军幸免阵前亡。”清·吴璇《飞龙全传》第56回:“王壬武一见,慌忙无措,躲闪不及,早被一劈,翻身落马,可怜死于非命。正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清·四桥居士《隔帘花影》第24回:“只是:坚牢瓦罐,终难免损伤之祸;惯战将军,也莫逃阵上之亡。”清·无名氏《常言道》第14回:“那些人马尽为齑粉,一些也不见像人的式样。正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清·无名氏《幻缘奇遇》第7回:“后来那班强盗又在外省行术,被捕人捉获,有了失主狠做对头,问成死罪,半毙于狱,半赴极刑。正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清·无名氏《说唐后传》第52回:“可怜一员东辽大将,顷刻死于非命。正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清·无名氏《醒梦骈言》第10回:“只要建功立业,撞到那极凶险的地方去,与人家争锋对垒,何尝建了些功业,那逃不出俗语说的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清·无名氏《梧桐影》第3回:“不上两月,汪一害痨病死了。正是: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原著
《水浒传》第2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我不信!”《水浒传》第63回:“哥哥这般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且看兄弟去如何?若还输了,誓不回山。”
释义
看重他人的英勇志气,轻视自己的实际能力。意指缺乏自信心,自愧不如,自轻自贱,不敢正确面对现实。
例句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1折:“养爷,你怎么灭自己志气,长别人雄风?”明·沈采《千金记》第10出:“这厮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叫军校拿去砍了。”明·张四维《双烈记》第24出:“那韩将军不是戏的,不如投降,也免得费手。[丑]这厮长他人所气,灭自己威风。”明·张凤翼《灌园记》第3出:“你又不是言官,谁要你多说。我知道你不过是沽名钓誉,却不道长他的志气,灭我的威风。”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1折:“先生差矣!奖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怎生便死在他手里。”明·无名氏《庆赏端阳》第2折:“你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量那建成元吉,到的那里也。”明·无名氏《紫泥宣》第2折:“可不道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俺又不曾见他什么武艺,便去投降,可也被他看的俺小可了。”明·无名氏《午时牌》第2折:“你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他怎生是我的本对。”明·无名氏《岳飞精忠》第1折:“秦学士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料番将兀术,岂成大事?论俺朝中四将,四路行兵,擒番将如同儿戏,何足道哉!”明·无名氏《东平府》第2折:“恼的我眼圆睁,神眉皱。长别人志气,灭自己风流。”明·周楫《西湖二集》卷4:“几曾见中进士的都是饱学秀才,只要命好,有甚定规?休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明·云中道人《平鬼传》第14回:“元帅并无对阵,胜负未分,为何将免战牌挂出?岂不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3回:“军师何故长别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量一老卒,何足道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1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吾意已决,必先取陇西。”明·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30回:“父王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此贼又到,吾必擒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回:“父亲长他锐气,灭自己威风。孩儿此去,不生擒黑虎,誓不回来见父亲之面!”
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2回:“三太子道:父王好差,单只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3回:“老元帅为九重之股肱,三军之司命,独不思悬重赏,募异材,破拘挛,殄兹凶顽,用彰天伐,而反执小令,守小信,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明·罗懋登《西洋记》第54回:“我王好差,专一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贫道出马,若不生擒道士,活捉和尚,贫道情愿把自己的六阳首级,献上我王面前。”明·罗懋登《西洋记》第71回:“你只讲长他人志气,全不顾灭自己的威风。我今夜有个破釜沉船之计,若还再不得赢,我也誓不回山!”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13回:“这个全真不过是些小法术,惑世欺民,料不是真神仙,陛下以师礼相待,岂不长他志气,灭己威风?”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3回:“大王,怎么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2回:“父王说那里话,长他人志气,灭孩儿的威风。那孙行者共有兄弟三人,领唐僧在我半山之中,被我使个变化,将他师父摄来。”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31回:“长兄何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明日我六人出阵,如战不胜,回亦未迟。”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36回:“主帅奉诏讨贼,安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某虽不才,愿借精兵三千,必斩李世民之首,致于麾下。”清·袁于令《隋史遗文》第44回:“兄长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如今还须定计,杀败此人,各处自然胆落。”清·刘璋《斩鬼传》第3回:“我的意思,一者与绵缠徒弟报仇,二者灭了他以绝后患,你怎么才是这样话?岂不是长人的威风,灭自己的锐气。”清·张南庄《何典》第10回:“你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过两个养发强盗,又不是三头六臂七手八脚的天神天将,就这等怕如折捩!”清·吴璇《飞龙全传》第49回:“父亲,莫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孩儿明日交战,务要活擒匡胤,以显英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08回:“只见孙新大叫道:‘哥哥,为何张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清·陈忱《水浒后传》第9回:“兄弟,你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等四人在太湖中横冲直撞,怕了那个?又有李大哥三人来,如虎添翼,有何顾忌!”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阿妹为何只长他人志气,却灭自己威风?我倒是个初生犊儿不怕虎!将来到彼,我就同你前去,难道我们两个还敌不住他一个么?”清·华琴珊《续镜花缘》第25回:“娘娘说那里话来!若挂了免战牌时,真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了。”清·无名氏《后宋慈云走国全传》第32回:“元帅休长他人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一闻山西兵到即惊骇不已,称什么久战沙场宿将?”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5回:“总兵,那里灭自己之威风,奖他人之志气!一番胜败,兵家之常。我营中有的是强兵猛将,这个童子蛮何足怕的。末将自引部下兵,剿他片甲不留罢。”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9回:“副总何长他人之气习,灭自己之威风。彼之退兵,不过是怕我冷箭,又怯我兵之不意袭击。何足多忧?”清·无名氏《双凤奇缘》第23回:“将军怎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威风?待本帅明日差一将前去探阵,诈败下来,两路埋伏冲出,截他的去路。”清·无名氏《狐狸缘》第10回:“仙姑何必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那吕洞宾虽说道高术广,大概也系单丝不线,孤树不林。”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11回:“你们何必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只咬攮子,又何足为奇!他既说十八般兵器都会,问他熟悉那宗?待我与他见个高低,分个左右。”清·无名氏《施公案》第295回:“今大王盛称他本领高强,不但无心帮助后辈,全无那江湖上的义气,是直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清·无名氏《施公案》第335回:“咱不懂,褚老叔专代那个蔡天化小子说话,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清·无名氏《生花梦》第12回:“公子平日何等英锐,今怎一旦移心,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25回:“连日退兵,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莫怪谗人鼓舌,还求改令方好!”
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
原著
《水浒传》第20回:“常言道: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那张三亦是个酒色之徒,这事如何不晓得。”
释义
不吹风,树木就不会拂动;不摇船,河水就不会浑浊。意指各种事情的发生,都出于某种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
出典
汉·王充《论衡·变动》卷15:“夫风至而树枝动,树枝不能致风。是故夏末蜻蛚鸣,寒螀啼,感阴气也。”
例句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17:“上堂,大众集定,云:风不来,树不动。便下座。”宋·李道勖《天圣广灯录·韶州长乐政禅师》卷19:“言无展事,语不投机……然虽如是,风不来,树不动。”明·周楫《西湖二集》卷7:“风不吹不响,树不摇不动。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这样光景,断难两存;不是他,就是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5回:“也没见这个瞎曳磨的,风不摇,树不动。你走千家门,万家户,在人家无非只是唱。人叫你唱个儿,也不失了和气,谁教他拿班儿做势的?”清·张南庄《何典》第5回:“风弗摇,水弗动的,也够他吃着受用了。”
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原著
《水浒传》第20回:“只因宋江千不合,万不合,带这张三来他家里吃酒,以此看上了他。自古道: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正犯着这条款。”《水浒传》第24回:“吃罢茶,便觉有些眉目送情。王婆看着西门庆,把一只手在脸上摸,西门庆心里瞧科,已知有五分了。自古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释义
喝茶时撮合风流之事,饮酒后促成情色之欲。古代社会,人们往往以邀约喝茶或饮酒,作为引诱男女情色促成风流韵事的重要方式。
例句
明·无名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崔宁买将酒来,三杯两盏,正是: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道不得个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正是: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当夜二人携手,共入兰房。”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8:“当时崔宁买将酒来,三杯两盏,正是: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道不得个春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3:“夫人便斜身对二郎神坐下。即命侍儿安排酒果,在房中一杯两盏,看看说出衷肠话来。道不得个:春为茶博士,酒是色媒人。”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7:“谁晓得借酒为名,正好两下做光的时节。正是: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8:“郁盛是有意的,特地不令一个人来伏侍,只是一身陪着,自己斟酒,极尽殷勤相劝。正是: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明·周楫《西湖二集》卷29:“一日晚间,吃了一二斤酒,酒兴大发,便胆大起来。从古道:春为茶博士,酒是色媒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回:“旋又看着西门庆,把手在脸上摸一摸,西门庆已知有五分光了。自古: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4回:“常言: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吃来吃去,吃的妇人眉黛低横,秋波斜视。”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2回:“常言: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不觉竹叶穿心,桃花上脸,一个嘴儿相亲,一个腮儿厮揾,罩了灯,上床交接。”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1回:“自古道:花为茶博士,酒是色媒人。调得火滚,搂坐一堆,就在床上取乐起来。”明·无名氏《万锦情林·张于湖宿女真观记》:“正是:竹叶穿心过,桃花上脸来;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灯光之下,看妙常有倾国倾城之色。”清·无名氏《一片情》第10回:“两个小顽皮搭着一个骚妇人,肉肉麻麻,饮成一块。正是: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清·无名氏《侠义奇女传》第15回:“俗语云: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当时小姐有了酒意,粉面泛出桃花,倍见姣妍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