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传语典
19621000000058

第58章

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功夫

原著

《水浒传》第25回:“干娘,此计甚妙!自古道: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罢,罢,罢!一不做,二不休!”

释义

要想活得称心如意,只有拼命地追求索取。意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惜一切代价。

例句

明·姚茂良《精忠记》第3出:“腰间宝剑血模糊,杀取南朝片甲无。身后欲求生富贵,眼前须下死工夫。”明·徐复祚《红梨记》第18出:“自古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就走,死也说不得了。”明·王錂《春芜记》第11出:“那小姐水性妇人,自然喜我了。正是:欲图生快活,须下死功夫。”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1:“次日起个清早,只推有事,讨些凉水梳洗,取了一百两银子、两大锭金子,急急的跑进城来。这叫做:欲求生受用,须下死工夫。”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回:“干娘,此计甚妙。自古道: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功夫。罢,罢,罢!一不做,二不休。”清·无名氏《山水情》第1回:“如今不免在蒲团上打盹片时,死着心儿,牢等那了凡出来,探其动静,再作区处。正是: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

清平世界,荡荡乾坤

原著

《水浒传》第27回:“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自古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水浒传》第46回:“清平世界,荡荡乾坤,把人割了,却去投奔梁山泊入伙,我听得多时了。”《水浒传》第110回:“清平世界,荡荡乾坤。散了二次,不肯还钱,颠倒打我屋里!”

释义

意指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秩序良好,太平无事。

出典

汉·班固《两都赋序》:“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

例句

元·关汉卿《鲁斋郎》楔子:“清平世界,浪荡乾坤,拐了我浑家去了,更待干罢!”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2折:“这等清平世界,浪荡乾坤。[唱]你怎敢把良人家妇女公调戏?”元·马致远《岳阳楼》第4折:“兀那道人,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敢杀人!”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1折:“好呵,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么当街里打人那?”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6回:“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逼人下井,罢休不得!”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24回:“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逼死人命,你却要脱身。倘或这妇人家属知道,到此索命,那时那里寻你说话?”清·吴璇《飞龙全传》第7回:“这清平世界,朗荡乾坤,怎容得这土豪恶棍拦阻官道,私税肥身,情实可恨!”清·吴璇《飞龙全传》第27回:“二位客人,清平世界,朗荡乾坤,怎么将人打死?却不害了小店受累,枉吃官司。”清·翁桂《明月台》第3回:“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大胆狂徒,专敢强抢良家妇女,强占霸留,肆行不法,神人共怒,天理不容。”清·无名氏《混元盒》第15回:“清清世界,朗朗乾坤,杀了人又要将奴家玷辱,宁死不从。”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17回:“列位阿叔,不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那有喽罗平白地敢杀人放火?”清·无名氏《于公案》第1回:“明明世间,朗朗乾坤,竟敢抢男掳女!好秃驴,真是无法无天!”清·无名氏《聚仙亭》第8回:“清清世界,朗朗乾坤,杀了人又要将奴家玷辱!”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原著

《水浒传》第75回:“祸福渊潜未易量,两人行事太猖狂。售奸暗抵黄封酒,纵恶明撕彩凤章。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距堙轒辒成虚谬,到此翻为傀儡场。”《水浒传》第103回:“爽口物多终作病,快心事过必为殃。金风未动蝉先觉,无常暗送怎提防!”

释义

又作“爽口物多终作病,快心事过必为殃”。清爽可口的食物贪吃太多会带来疾病,称心如意的事情享受过度会招致灾祸。意指无论为人做事,都应当适可而止,享乐适度,谨防过盛必衰。

出典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10:“后三年,予客漳水,见莹中侄胜柔自九江来,出诗示予曰:‘仁者虽逢思有常,平居慎勿示何妨。争先世路机关恶,近后语言滋味长。可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伤。与其病后求良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例句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3:“吴山合当死,魂灵都被金奴引散乱了,情兴复发,又弄一火。正是: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6:“如今再讲一个故事,叫做《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也是为讨别人的便宜,后来弄出天大的祸来。正是:爽口食多应损胃,快心事过必为殃。”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17回:“乐事从来不可常,莫教事后始商量。钱财散去汤浇雪,时运低来虎化羊。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定生殃。咬钉嚼铁铮铮汉,到此闻知也断肠。”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10回:“他日闲拟题作文,夜闲仍旧如此。自古说得好:爽口味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清·陆应旸《樵史演义》第22回:“次日韩氏不放盖虎儿回去,拼把酒儿、菜儿多赏些与两个婆娘、一个小厮,谁来管他。一连住了五夜。谁知可口味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始为殃。”清·王梦吉《济公传》第1回:“爽口物多须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与其病后能求医,不若病前能自防。”清·无名氏《八段锦》第1段:“正是:爽口物多才作疾,快心事过便为殃。事毕,云发自觉神思散乱,困倦异常,便倒在床上睡了。”清·无名氏《梧桐影》第5回:“风流只道任颠狂,谁信风流不久长。可口味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眼饱肚中饥

原著

《水浒传》第32回:“武行者看了自己面前,只是一碟儿熟菜,不由的不气。正是:眼饱肚中饥。”

释义

看见美味佳肴,却不能享用。喻指可望而不可即,无法真正获得的东西。

出典

南朝·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乌夜曲》:“暂请半日吃,徒倚娘店媚。目作宴填饱,腹作宛恼饥。”

例句

唐·张鷟《游仙窟》:“十娘曰:‘少府亦应太饥。’唤桂心盛饭。下官曰:‘向来眼饱,不觉身饥。’”宋·连文凤《稻花》诗:“纷纷儿女花,为人作颜色。眼饱聊自慰,饥来不堪食。”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4折:“那孙家里摆的好席面,只是我刘封没造化,单只看的一看,做了眼饱肚中饥哩!”明·单本《蕉帕记》第17出:“进笼鸟被他飞去,怎生处置?急孜孜眼饱肚中饥,断送得没孔吹笛。”明·梅鼎祚《玉合记》第6出:“梦远梦远春好迢递,眼饱眼饱肚中饥。”明·冯惟敏《醉花阴·清明南郊戏友人作》曲:“休休休,傻书生休得同儿戏;天天天,天不从人意;看看看,看的眼饱肚中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6:“须寻个人儿通信与他,怎生设法上得楼去方好。若只如此空砑光,眼饱肚饥,有何用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5:“我只道本利已到手了,原来还是空口说白话,眼饱肚中饥。耳边倒说得热哄哄,还不知本在何处,利在那里,便信以为真。”明·周楫《西湖二集》卷27:“今你又漠然如土木相似,绝无哀怜之意,我来此两月,终日相对,真眼饱肚中饥也。若再如此数月,我决然一命休矣。”清·徐述夔《五色石》卷2:“我今不容丈夫近他的身,教他眼饱肚中饥便了。”清·曹去晶《姑妄言》第7回:“虽然爱到十分,碍着人多眼众,无可奈何,只好眼饱肚饥而已。”清·张南庄《何典》第10回:“臭花娘看在旁边,真是眼饱肚中饥,敢怒而不敢言。”清·无名氏《照世杯》卷3:“却不知枉用心肠,像饿鬼一般,腹中越发空虚了。这叫做眼饱肚中饥。”清·钱谦益《戏题徐元叹所藏钟伯敬茶讯诗》:“还君此卷成一笑,何异屠门大嚼眼饱胸中饥。”

眼望旌节至,专等好消息

原著

《水浒传》第24回:“王婆道:‘眼望旌节至,专等好消息。不要叫老身棺材出了讨挽歌郎钱。’”《水浒传》第80回:“拜辞了高太尉,自回山寨。正是:眼观旌节至,耳听好消息。”

释义

又作“眼观旌节至,耳听好消息”。意指成功在望,只等待传来胜利喜讯。旌节,皇帝赐给节度使的仪仗。据元·脱脱等《宋史·舆服志二》卷150载:“旌节,唐天宝中置。节度使受命日赐之,得以****军事。”唐朝末年,西北藩镇势力强盛,大多数节度使虽由军中自行推立,仍希望朝廷赐与旌节,表示正式承认。

例句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2折:“据着夫人机谋见识,休说一个杨衙内,便是十个杨衙内,也出不得我夫人之手。正是: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元·张国宾《合汗衫》第3折:“孩儿去了也。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元·石君宝《曲江池》楔子:“孩儿去了也。我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王实甫《西厢记》第2本楔子:“老夫人、长老都放心,此书到日,必有佳音。咱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元·郑廷玉《金凤钗》楔子:“秀才去了也。我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元·郑光祖《王粲登楼》楔子:“孩儿去了也,我掩上这门儿。正是: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高文秀《襄阳会》楔子:“孩儿去了也。眼望旌节旗,耳听好消息。”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1折:“孩儿去了也。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范康《竹叶舟》第3折:“婆婆,你且关上门者。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施惠《幽闺记》第10出:“此乃朝廷大事,即日就望回音,作急起程罢。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元·高明《琵琶记》第16出:“吾当与状元转达天听,可在午门外厢俟候圣旨。正是: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高明《琵琶记》第25出:“终朝长相忆,寻便寄书人。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高明《琵琶记》第33出:“休忧怨忆,寄书咫尺。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2折:“嬷嬷去了也。正是: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1折:“老汉无甚事,回我那家中去也。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20出:“去时奴又长思忆,欲寄音书山路僻。我们眼望捷旌旗,大家耳听好消息。”元·无名氏《渔樵记》楔子:“买臣兄弟去了也,他此一去必得成名。我眼观旌捷旗,[杨孝先云]耳听好消息。”元·无名氏《玩江亭》第3折:“老身无甚事,后堂中执料家当去也。眼望旌节旗,耳听好消息。”元·无名氏《冻苏秦》楔子:“苏大,你两个兄弟去了也。[苏大云]都去了也。[孛老诗云]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

明·陆采《明珠记》第25出:“恁的官人请出去,小人自有分晓。眼望旌旗捷,耳听好消息。”明·陆采《怀香记》第14出:“要成转日功,须用回天力。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姚茂良《精忠记》第15出:“吉凶犹未测,母亲休痛忆。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王錂《春芜记》第13出:“急去莫稽迟,潜踪休露迹。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徐元《八义记》第27出:“不是今朝是明日,我们望你说端的。正是眼望旌捷旗,果然耳听好消息。”明·叶宪祖《鸾鎞记》第26出:“下官不得奉陪。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叶宪祖《四艳记》[冬]第5出:“理会的,领命就行。眼望旌旗捷,耳听好消息。”明·朱鼎《玉镜台记》第27出:“拜诏旋征车,挥戈除反侧。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张凤翼《灌园记》第29出:“喜鹊噪檐前,蛛丝悬四壁。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张凤翼《红拂记》第19出:“你且住在此,我与你打个消息来回你。眼望旌旗捷,耳听好消息。”明·张四维《双烈记》第3出:“丫头不要胡说,王四娘家梳笼他小七姐,我去吃筵席,你小心在意。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汪廷讷《天书记》第7出:“大小喽啰,都属袁将军指揬。我自巡山去。眼观旌捷旗,耳听好消息。”

明·张四维《双烈记》第16出:“昆玉石中藏,肉眼谁能识?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沈采《千金记》第25出:“老丞相只在此少待,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李日华《南西厢记》第21出:“管教谐比翼,全仗红娘力。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明·吴炳《绿牡丹》第18出:“做文章的说,叫俺相公凭他盘问,只要认定自家做的。[作付文与丑介]眼望捷旌旗,耳听好消息。”明·谢谠《四喜记》第36出:“你可在此等候,我们就此同行。[小旦]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明·汤显祖《邯郸记》第15出:“贤豪在敌国,反间为上策。目睹捷旌旗,耳听好消息。”明·顾大典《青衫记》第11出:“闻得圣意将下,不免在此伺候。正是:眼望旌捷旗,耳听消息。”明·徐复祚《投梭记》第7出:“王导待罪阙门,不敢朝见,专在此等候回音。正是:眼望旌捷旗,耳听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