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原著
《水浒传》第2回:“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水浒传》第18回:“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时,更待什么?”《水浒传》第104回:“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释义
又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策,走为上策”。由于无力抗争,只有迅速逃避才是最好的办法。当事情发展到无法应对的情况下,别无良策,只得见机行事,尽早摆脱困境。明、清时代,人们以三十六条成语立名,编成《三十六计》。即:(一)胜敌计: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二)敌战计:7、无中生有;8、暗渡陈仓;9、隔岸观火;10、笑里藏刀;11、李代桃僵;12、顺手牵羊;(三)攻战计:13、打草惊蛇;14、借尸还魂;15、调虎离山;16、欲擒故纵;17、抛砖引玉;18、擒贼擒王;(四)混战计:19、釜底抽薪;20、混水摸鱼;21、金蝉脱壳;22、关门捉贼;23、远交近攻;24、假途灭虢;(五)并战计:25、偷梁换柱;26、指桑骂槐;27、假痴不癫;28、上屋抽梯;29、树上开花;30、反客为主;(六)败战计:31、美人计;32、空城计;33、反间计;34、苦肉计;35、连环计;36、走为上计。
出典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王敬则传》卷26:“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
例句
唐·李延寿《南史·王敬则传》卷45:“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卷141:“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有走耳!”宋·惟白《续景德传灯录》卷17:“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元·关汉卿《窦蛾冤》第2折:“若是再来讨债时节,教我怎生见他?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2折:“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近不的他,我如今走那里去?”元·张国宾《合汗衫》第4折:“我打他不过。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只是跑,只是跑。”元·无名氏《马陵道》第4折:“我敌他不过,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走,走,走!”明·陆采《南西厢记》第22出:“休要走了,拴著你衣裳。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许自昌《水浒记》第17出:“小弟特来通知晁兄,为今之计,古人说得好: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明·无名氏《吴起敌秦》第3折:“我这一去,一准成不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没奈何,一准则依着上计行罢!”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1折:“他手下许多将帅围住我,我慌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则情往家跑。”明·无名氏《赠书记》第14出:“小姐你如今也不要哭了,自古道: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不如急忙收拾了些衣饰走了罢。”明·无名氏《斩健蛟》第3折:“哥,你说的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跑了的还是便宜。”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8回:“事在呼吸,不可迟疑。自古道:三十六行,走为上策。”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回:“仔细寻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2回:“再三寻思,没有别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明·吴拱宸《鸳鸯针》卷1第3回:“这是通北京的大去处,前途自有活路头,我算计三十六策,走为上策。”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6回:“如今没什么妙计,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你快回去,教薛判官带众人收拾金银财物,烧毁寨栅,打发喽罗散伙。”明·陆人龙《型世言》第9回:“我若被他算计了,你两个也靠我不得。这才是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明·陆人龙《型世言》第24回:“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不若且逃之夭夭,不要坐在这里等他拿去。”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8回:“三十六着,走为上着。自己换了衣帽,连婢妾也叫穿了男衣,打通后墙逃命。”清·朱皠《翡翠园》第7折:“罢,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我竟放你罢。”清·李玉《牛头山》第7出:“皇爷不要着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清·李渔《比目鱼》第15出:“这怎么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清·方成培《雷峰塔》第8出:“自古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你今速速暂避他方,我持此银出首,如有甚事,我自支吾。”清·孔尚任、顾彩《小忽雷·甘露伏兵》:“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少停就矫诏来杀我们了。”清·徐震《珍珠舶》卷6第1回:“为今之计,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我与你今晚一叙之后,送你回庵,即刻便要飘然远去了。”清·邵彬儒《俗话倾谈二集》卷下:“亚悌见无奈之何,不如三十六着,又以走为上着,即将家眷搬迁去三泊,离家百有余里,路途远隔,是非不闻,自寻安静而已。”清·邹必显《飞跎全传》第4回:“摸头不着,摸尾不着。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5回:“隔墙有耳,为今之计,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清·俞万春《荡寇志》第72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何不投奔一个去处,爹爹领孩儿去避了。事到其间,也说不得。”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3回:“我也无法,除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设法放你走了。只是怎生走得?”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5回:“三十六策,走为上策。官打的是现在。赌博场中闹出事,只有个闻风远扬是高着。”清·张春帆《宦海》第1回:“如今见金方伯抓起棍子直奔过来,知道势头不好,一想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便拔起脚来,飞一般的往外就跑。”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139回:“陈亮一想:‘三十六着,走着为上策。’”清·李宝嘉《活地狱》第24回:“我已是落了圈套,现在也没有法子,先同他鬼混几天,等他一个不防备,我给他个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清·李宝嘉《活地狱》第27回:“二哥没别的话,就只八个字,是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清·李宝嘉《活地狱》第28回:“他见了这批,所以连忙来告诉了我,又叫我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但是走是走了,这一案终究没有水清见底的日子了。”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45回:“他想三十六着,走为上着,连铺盖箱笼都不要了,带了几十两碎银子,连夜出京,搭火车到天津。”清·刘鹗《老残游记》第4回:“本想再为盘桓两天,看这光景,恐无谓的纠缠,要越逼越紧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11回:“若是不然怕他敲诈起来,非倾耗家财,就是没法了。计不如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便进内与马氏商议此事。”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35回:“少西十二叔且要自尽,其它可想。天幸叔父身在香港,今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清·王浚卿《冷眼观》第3回:“定是他的子侄同家人们见本官大事将去,乘间挪借了地方公款,学那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串同桃之夭夭了。”清·黄小配《大马扁》第4回:“自悔借得银子时不及早回去,今时没法,三十六着,实走为上着,便支发了店钱,问几时有船回广东呢?”清·姬文《市声》第25回:“小棠知道此事一定要连累到身上,左右一想,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不如溜之乎也,乐得大家干净。”清·吴沃尧《近十年之怪现状》第17回:“思来想走,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但是走虽走了,这一回的事,不比闲士,一旦发作起来,是票行文通缉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回:“这两件事都是实的,倘若审断起来,体面上须不好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48回:“俗语说得好:三十六着,走为上策。”清·无名氏《施公案》第192回:“李公然一见师叔,情知难以抵敌,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急从窗洞内跳窜出来,使个燕子飞帘的势,翻上瓦房,没命的奔逃了。”清·无名氏《野草闲花臭姻缘》第15回:“此刻他们已走,只得等赵媒婆回来分了银子,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到别处避避风头。”清·无名氏《小五义》第53回:“李霸一瞧势头不好,三十六招,走为上策,虚砍一刀,撒腿就跑。”清·无名氏《续小五义》第27回:“白菊花一闻此言,就无心动手,他就打算三十六着,走为上策。”清·无名氏《双凤奇缘》第16回:“想定主意,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急急改换衣妆,带了人图,不敢迳出前门,悄悄留到后花园内。”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7回:“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避避他就是了。”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10回:“小人有计在此。自古道: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收拾远走他方,才有性命。”
清·无名氏《粉妆楼全传》第35回:“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乘他们去了,我们悄悄的开了门出去,拼了走他一夜,也脱此祸。”清·无名氏《金云翘传》第9回:“翠翘听了,半信半疑道:‘如今却计将安出?’楚生道:‘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清·无名氏《锋剑春秋》第52回:“我于今虽劫不了锁仙牢,也得他两件宝贝,倘若被他们困住,到难走脱。不如三十六策走为上。”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3:“里巷长谈,本于史书者甚多……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见《齐书·王敬则传》。”清·石天基《传家宝》卷9:“佩吾心内如乱槌敲击,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要往淮安家逃避两三个月,等事情平静再回来。”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55回:“赵霆胆小如鼠,晓得什么真假,当即下城还署,踌躇一会,三十六着,逃为上着。”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第70回:“挞不野到了此时,也顾不得许多了。三十六着,逃为上着,也想觅路逃生。”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6回:“看官,你想此时的札木合,还能支持得住么?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忙拣了一匹好马,从帐后逃去。”民国·蔡东藩《元史演义》第23回:“范文虎以下各将,惩着前辙,统吓得魂不附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慌忙拣择坚船,解缆西遁。”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72回:“秀成心灵眼快,窥透郜云官异谋,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遂将城守事付与绍洸,对他恸哭一场,握手而别。”民国·蔡东藩《清史演义》第89回:“时宋庆已奉旨节制各军,闻马军败退,已知津城难守,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复檄马军退守北仓,防洋兵北上。”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8回:“守台的将弁,吃粮不管事,一闻炮响,茫无头绪,三十六着,走为上着,霎时间逃得精光。”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21回:“左总兵已经阵亡,眼见此城难守,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我等不若回去吧!”民国·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第29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请老佛爷即刻出走。否则外国鬼子就要进来,那时走亦不及了。”
三千大千,世界广远
原著
《水浒传》第99回:“上至非非想,下至无间地,三千大千,世界广远,人莫能知。”
释义
佛教认为,佛陀教化的地域极为广阔,共有三个“一千”的世界。即指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称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称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称大千世界,总称三千大千世界。借指广阔无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