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水浒传语典
19621000000009

第9章

例句

南朝·陈·徐陵《孝义寺碑》:“方使三千世界,百亿须弥,同望飞轮,共禀玄德。”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唐·无名氏《敦煌变文集·温室经讲唱押座文》:“生死海中久沉沦,不觉不知业力引。垢障消除今睹佛,光照三千世界中。”唐·武元衡《春题龙门香山寺》诗:“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唐·程太虚《洞阳峰》诗:“丈五月轮才晃曜,大千世界便辉光。”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宋·普济《五灯会元》卷8:“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星辰,江河淮济,一切含灵,从一毛孔入一毛孔,毛孔不小,世界不大。”宋·史浩《芰荷香·中秋》词:“大千世界,静极后,普现十方。”宋·王安礼《明仙和尚记》:“大千妙界,闻之者咸离尘劳;不二法门,悟之者顿超觉路。”元·无名氏《锁魔镜》第3折:“直赶遍三千世界,搜寻过四大神洲。”明·无名氏《双林坐化》第3折:“翻腾过三千世界,搜寻遍四大神洲。”明·无名氏《庆长生》第1折:“力气巍巍万象辉,三千世界布恩威。”清·孙兆溎《贺新凉》词:“万斛愁难写。问茫茫、大千世界,谁知我者?”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原著

《水浒传》第21回:“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红粉不知归何处?芳魂今夜落谁家?”《水浒传》第31回:“但见月光影里,纷纷红雨喷人腥;杀气丛中,一颗人头从地滚。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释义

活着的时候可以有所作为,死后什么事都完结了。三寸气,指呼吸,引申指活着。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皆不能久住,均处于生灭成坏之中,故称无常。

出典

宋·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贾奕觑了,认的是天子衣,一声长叹,忽然倒地。不知贾奕性命如何?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例句

元·关汉卿《双赴梦》第4折:“咱人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壮志难酬!”元·王实甫《西厢记》第5本第4折:“妻子空争不到头,风流自古恋风流。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元·王德信《北西厢》第20出:“妻子空争不到头,风流自古恋风流。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元·无名氏《货郎旦》第4折:“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当日无常埋藏了毕。”明·卜世臣《冬青记》第34出:“你明系一伙强盗,可惜与我辈无干涉。姑饶你狗命。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王玉峰《焚香记》第26出:“不是冤家不聚头,生离死别两悠悠。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无名氏《大劫牢》第4折:“想人生会少离多,争长竞短,你死我活。便好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10:“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早知九泉将不去,作家辛苦着何由?”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2:“只见街上人纷纷而过,多有说这老和尚可怜,半月前还听得他念经之声,今早呜呼了。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5:“虽唤做吉祥而逝,却不曾有片言遗嘱。常言说得好: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9:“夜间灯下,取出陈小官人诗句,放在桌上,反复看了一回,约莫哭了两个更次,乘爹妈睡熟,解下束腰的罗帕,悬梁自缢。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0:“那时连刘公也慌张起来,又去请太医时,不肯来了,准准到第七日,呜呼哀哉。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7:“张孝基备办后事,早已停当。又过数日,呜呼哀哉!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7回:“张孝基备办后事,早已停当,又过数日,呜呼哀哉!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13回:“若说众人,一口气为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纵是身荣富家客,那个能人会接头?”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回:“到不如削去六根清净,披上一领袈裟,参透了空色世界,打磨穿生灭机关,直超无上乘,不落是非窠,倒得个清闲自在,不向火坑中翻筋斗也。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9回:“五更时分,相火烧身,变出风来,声若牛吼一般,喘息了半夜,挨到巳牌时分,呜呼哀哉,断气身亡。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7回:“武松这汉子,端的好狠也!可怜这妇人,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9回:“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可怜敬济青春不上三九,死于非命。”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20回:“不一时报马飞来,恶煞到了,接过旨,一声炮响,刽子手刀起头落。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19回:“知日着人抬了棺木衣衾,唤了方氏,轿子抬去,同往桥边入殓。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清·孔尚任、顾彩《小忽雷·系颈泄仇》:“贱人,你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清·陈飞霞《阴阳斗》第15回:“当日天香小姐与众丫鬟不知其故,一齐大惊,忙上前扶起,只见他气息全无,身软如绵,已见不活了。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清·钱彩《说岳全传》第60回:“可怜张保伏侍岳爷这好几年,立了多少功劳,才博得个前程;不愿为官,今日仗义死于此地!正是:三分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清·无名氏《三春梦》第33回:“薛灶子赶上,手起刀落,将天斗挥做两段。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遇无常万事休。”清·无名氏《锋剑春秋》第3回:“屈兴无奈,只得四马来战白起。不上几合,被白起挑于马下。三股气在千条计,一旦无常万事休。”清·无名氏《常言道》第1回:“正是:三分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这等看起来,利令智昏,当局者迷,看不破的居多。”清·无名氏《狐狸缘》第1回:“正是: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公子见父已终,恸哭不止,苍头苦劝。”清·无名氏《灯花梦》第10回:“和尚们急急忙忙完了道场,各自散去,到第二日午时三刻,杨官儿也呜呼哀哉了。正是:三寸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空。”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原著

《水浒传》第24回:“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

释义

描述相貌丑陋,不堪入眼。表明对他人不公正相待的歧视心理。

例句

元·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2出:“作怪!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明·王錂《春芜记》第11出:“看你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要想我家小姐,正是那癞蛤蟆思量天鹅肉吃。”明·欣欣客《袁文正还魂记》第14出:“你大嘴脸,你父母产你,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2:“三分人,七分鬼。写也写不动,算也算不动,倒做了眼中之钉,巴不得他死了干净,却又不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9:“陈青邀入内书房中,多寿与丈人相见,口中称谢不尽。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六七岁的个孩子,叫他大块的扫地,提夜壶,全尿盆子,牵了个驴子沿了城墙放驴,作践的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打骂的肚里有了积气。”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把小珍珠锁在尽后边一间空房之内,每日只递与他两碗稀饭,尿屎都在房里屙溺,作践的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明·周楫《西湖二集》卷15:“女儿看见罗江东猥獕丑陋,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吃了一惊。”明·周楫《西湖二集》卷16:“那金三老官倒有自知之明,见自己儿子丑陋不堪,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也再不与他说亲,恐苦害了人家女儿。”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6回:“今番又是个蓝面鬼了。似此模样,三分象人,七分象鬼,怎么去见我的师父?怎么去见我的朋友?”明·陆云龙《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第1回:“村村绝火,似断寒食之烟;树树无皮,止剩槎桠之干。鸠为形,鹄为面,饿的七分似鬼,三分似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回:“一母所生的兄弟,怎生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奴那世里遭瘟,撞着他来!”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3:“可怜这清清白白一个好后生,弄得乌不三,白不四,三分似人,七分像鬼。认得的,方信是孝子下稍;不认得的,只道是卑田院宗支,真好苦也!”明·无名氏《啖蔗·破毡笠记》:“延至一年之外,病势有加无减。三分人,七分鬼。刘翁夫妻悔懊不已,看作眼中钉。”明·无名氏《南牢记》第4折:“不期徐仁缠上刘千的妻小坠儿,被他搬调,将我妹朝打夕骂,折掇的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38回:“你这老乞婆,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有甚奇方可以疗病?”明·无名氏《玉闺红》第4回:“张小脚独熬不过,好生难忍,一时又找不着家伙。看看床上躺着的老公,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清·张南庄《何典》第3回:“再加一班牢头禁子,个个如狼似虎,把他摆布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要死弗得活,真是度日如年。”清·曹去晶《姑妄言》第3回:“这样三分似人七分似鬼,丑骡乍见了还要体战心悸,妇人中可还有爱他的?”清·无名氏《小五义》第107回:“见这些喽兵,一个个蓬头垢面,衣不遮身,满脸的污泥,漫说靴子,连利落的鞋袜都没有。真是一群乞丐花子,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清·无名氏《枕上晨钟》第5回:“富公因看那些犯人,个个是鸠形鹄面,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模样。”

三魂荡荡,七魄悠悠

原著

《水浒传》第1回:“那条大蛇径抢到盘陀石边,朝洪太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太尉脸上。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听的这个消息,惊的三魂荡荡,七魄幽幽,连忙点军出城,接应败残人马,紧闭城门,坚守不出。”《水浒传》第87回:“只见垓垓攘攘,番军人马,盖地而来。吓的宋江三魂荡荡,七魄悠悠。正是:饶君便有张良计,到底难逃白虎危。”

释义

古人认为,凡人有三魂七魄,主宰精神意识。喻指人们极度恐惧、惊慌失措的样子。

出典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卷18:“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