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数据天赐巫溪之三
19630900000012

第12章 好人巫溪(4)

战斗结束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徐天良为“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的最高功勋,中央军委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他还在另外几次战斗中两次荣立三等功。

1955年国庆节,徐天良站在******、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间,同他们一起参加国庆观礼。他还在十大元帅的授勋宴会上,作为南京军区的英模代表举起酒杯,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十大元帅敬上美酒……

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功臣,1979年从部队转业到巫溪县广播局,故乡竟没有人知道他是战斗英雄。其实,20世纪50年代的战功喜报早就寄到了巫溪县民政局,只是到了“**********”中档案资料被抄,民政局的人员已经调换,后来谁也不知徐天良的喜报在何方。

英雄的本色永不褪

徐天良出生在大宁河畔的长渡乡。他是山的儿子,铸就了大山一样的性格。20岁那年,他和村姑洪德英结了婚,可婚后不久,厄运发生了,一个夏天的夜里,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了小差,毅然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徐天良被抓壮丁后,他的家人哪里知晓其生死。妻子洪德英苦苦期盼着,直到新中国诞生后的第6个年头,她与回家探亲的徐天良在故乡的小路上擦肩而过,竟谁也没认出谁来。直到徐天良回到家中,夫妻俩才抱头痛哭一场。

1979年,徐天良从部队转业回到故乡,他时时处处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从没亮出自己的军功章。妻子治病花去数万元,已是负债累累,他也没向组织伸过手叫过苦。

由于多年积劳成疾,洪德英身患多种疾病,尤其是腿部溃烂不止,每次打开绷带满屋发出腐臭味。徐天良天天为妻子洗伤口、换药。绷带本应用一次就丢掉,但为了节约开支,他把满是脓血的绷带洗了又洗,一晾一大竹竿,就像战争年代的急救所。

1988年春节,洪德英病情加重,徐天良没有惊动单位领导和同志,自己悄悄到医院给妻子拿药,可是服药后仍不见效,非住院不可,他才请了几个同志把妻子抬进医院。徐天良身上空空如也,妻子知道丈夫没钱,她死不住院。徐天良立即找人借了200元,才使妻子转危为安!

徐天良当上广播局的副局长后,家里依然很清贫。局里没人愿住的房子他们搬进去,一住就是四五年。屋内一遇天气变化地面就冒水,不几天衣服就长上一层霉。本是病人的洪德英住进阴暗的屋里后,病情渐渐加重,常常高烧不止。洪德英一生患了多种疾病,腿部溃烂几十年,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洪德英知道徐天良不会向组织申请“特殊化”,她一直咬牙坚持着。

不久,局里考虑单位职工住房紧张,为缓解矛盾在屋顶增加一层。大家纷纷建议徐天良一家搬进加层。可他没有采纳同志们的建议,微笑着对职工说:“我是主持工作的副局长,怎么能去住呢?我搬进去了,原来的矛盾还是存在,还是先让最困难的同志去住吧!”

1989年2月,长期患病的洪德英去世了。几十年来,洪德英一直没有工作,治病和全家人的生活开支全靠徐天良的工资。尽管生活的担子那样沉重,却没有影响他们的夫妻感情。如此善良坚强的妻子逝世了,徐天良陷入万分悲痛之中,几天茶饭不思……把妻子送上山后,徐天良又欠下了600多元债。他和儿子经过整整一年的省吃俭用,才还清了全部借款。

妻子去世以后,高中刚毕业的儿子徐必红待业在家。徐天良发现儿子思想情绪不对劲,书也看不进去,情绪很反常。他有些担心了,便把刚满17岁的儿子送到粮站饲料加工厂干起了搬运工。炎炎夏日,原本白生生的儿子,被烈日晒得油黑发亮。儿子把40多天挣来的80多元交给徐天良,老徐望着儿子,眼里滚着泪花,什么也说不出了。

单位职工不理解徐天良的举动,有人质问他:“你让儿子去日晒雨露,难道心里不痛?”徐天良动情地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艰苦的磨砺啊!”徐天良对儿子“残酷”,儿子也没有怨言。直到徐天良退休后,儿子还在粮站干着搬运工。

好心人为英雄“搞特殊”

1989年9月,巫溪县委、县政府制订政策,凡是获得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或在省以上获奖的同志,其子女招工可以优先照顾。

副局长刘平修了解到县里决定照顾的名单上没有徐必红,她为此大为不平。她跑进徐天良家,逼着徐天良取出勋章让她看看。徐天良不知道刘平修要干什么,只好取出勋章和证书。刘平修夺过勋章和证书便跑走了。

刘平修跑到县长魏兴珩家,急切地说:“魏县长,我们单位的徐局长儿子招工的事,你知道么?别人能照顾为什么他就不能照顾?”

魏县长知道徐天良是退休后的调研员,便说:“就是那位调研员吗?全县调研员那么多,怕不好办吧?”

刘平修急了:“是的,但他可不是一般的调研员。我就要你们为英雄搞一次‘特殊化’!他是在抗美援朝中屡立战功的战斗英雄。”刘平修从提包里取出勋章和证书,“哗啦”一下倒在魏县长办公桌上。

魏县长目瞪口呆了:“啊呀!这么多啊!我怎么没听说过?你去找一下民政局雷局长清理一下,看全县还有无类似情况,明天上午我们开会研究。”

刘平修又连夜找到民政局长雷书萍。雷书萍手捧着金光灿灿的勋章,惊奇地问:“这是巫溪的人获得的勋章?”

刘平修骄傲地说:“就是我县长渡乡的人。”

雷书萍非常激动:“啊!是长渡乡人?这是巫溪县48万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啊!这是要载入史册的!”

刘平修笑了,她终于为英雄“特殊”了一次!

招工考试那天,徐必红来到考场准备考试,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几经寻问,监考员才对他说:“县委、县政府决定你免予考试。”

徐必红大惑不解:我凭什么免考?谁也不会相信,徐天良的儿子还不知道父亲是战斗英雄啊!

英雄重返朝鲜

徐天良的事迹终于被世人关注!中央军委、国防部领导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徐天良的事迹后,马上责成有关人员查阅徐天良的档案,并通知他作为抗美援朝英模代表,赴朝参加“参战四十周年纪念活动”。

1990年10月,60多岁的徐天良,已是两鬓霜白了,他坐在飞机上,凝视着舷窗外,那悠悠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飘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三千里锦绣江山出现在眼前,感情的潮水撞击着他的心胸。40年前,他没有想到会活着回到家乡。更没想到40年后的今天,会重返故地……

飞机稳稳地停在平壤国际机场上,身着节日盛装的人群,迎接他们最崇敬的英雄。徐天良走下舷梯,泪眼模糊地向人流挥手。此刻,他想到了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战友。

朝鲜人民在平壤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参战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金日成、李钟玉等出席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徐天良和代表团团长李铁映等被请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为再次表彰徐天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卓越功绩,金日成同志紧紧握住徐天良的手,把一枚闪闪发光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挂在他的胸前,并合影留念……

农民英雄何明星

何明星向记者讲述救人经过

巫溪县兰英乡兰英村有个青年叫何明星,这天夜里,他正和家人烤火,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忽然,屋外响起喊叫声。何明星跑出屋去,见村支书一边喊一边跑,说有一辆双排座客货两用车翻进水库里去了。何明星转身进屋,抓起一盏矿灯便朝外冲去。

何明星跑到出事地点,顺着矿灯光线,看见离水面3米多高的地上有棵树桩,那是被车砸断的!何明星一手提着矿灯,顺着斜坡滑下去。到了水库边,发现本村村民夏国帆倒在一边。何明星立即扶起夏国帆,一摸鼻子,还有气息。他把夏国帆背上斜坡,然后又滑下水库边,用矿灯一扫,见岸边还倒着一个受伤的男子。何明星啥也没想,背上伤者又朝坡上爬去。斜坡很陡,何明星咬牙爬行着。忽然,他听到有人在叫“爸爸”,何明星用矿灯一照,见水里有人在挣扎。何明星立即放下背上的伤者,返回水库边。

当时夜里的气温只有5摄氏度,可何明星没有多想,他丢下矿灯跳入水中,抓住落水者一看,是位女学生。女学生神智还清醒,说水里还有人!何明星将女学生背上斜坡,这时,施救的乡亲们赶来了。何明星把女学生交给乡亲,他又滑下陡坡。

此时,何明星的衣服被撕破了,浑身上下都是伤痕。他吐了一口泥水,丢下矿灯,便跳进水中,见一位妇女抓着一棵被车砸进水中的树干。何明星抓住妇女朝岸边拖去。上岸了,他用矿灯一看,见妇女是本村村民朱映霜。何明星见朱映霜已经窒息,他立即将朱映霜放在地上,用自己知道的救生知识做人工呼吸。经过一阵抢救,朱映霜终于醒了过来。朱映霜忽然一声嚎哭,说她的孩子还在水中。她哭喊着,要扑下水库去救自己的孩子。

何明星急了,他吩咐众人拦住朱映霜,他再次滑下陡坡,去水中施救。何明星到了水库边,矿灯昏暗了,他朝水里照着,只见浑浊的水在翻滚,哪里还有人影。何明星搜寻了许久,始终没有找到朱映霜的孩子。待他搜到一处岩边时,见一位伤者抓住石头,已奄奄一息。何明星抓住伤者一看,是村民张修清。何明星想把张修清背上安全地带,可他已精疲力竭了。

这时,几位青年赶到了,众人一起把张修清救走。

黑暗中,何明星和众人在水库边寻找,依然不见朱映霜的孩子。

夜深了,兰英乡启动突发公共事件紧急预案,乡、村干部赶到现场指挥救援。由于水库存水太多,一时无法打捞出小孩的尸体。

第二天,乡村干部组织人员继续搜寻遇难者遗体,终于在事发点下游的悬崖处发现遗体。这时,何明星又主动请战,将绳子拴在腰上,费尽周折才到达悬崖处,他用绳子捆住那具遗体……何明星返回安全地带,便瘫坐在地上,已是动弹不得了。

当记者赶到事发地要采访何明星救人的经过时,他眼里充满了泪水,哽咽地说:“我真没用,怎么没有救出朱映霜那个才两岁的孩子呢?”

一个朴实的大山男子,黑夜里孤身拯救了3位伤者的生命。此时,他流下了泪水,为自己没能救出一位孩子的生命感到揪心和悲痛。

无愧斯民曾文科

没人发动,没人组织,没人导演。

为********的榜样焦裕禄送葬的感人悲壮的场面,在万山丛中的峡郡溪城再一次重演。

不是巧合,不是偶然,这是民心的呼唤!这是巫溪人民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举行的最高规格的祭奠。这里包含着巫溪人民对一个人民公仆的深情和爱戴。

泪洒伤心地。

3月12日。万人小城巫溪在哭泣。

没人能准确统计为曾文科守夜哭灵的人数。灵堂内部都站满了人,黑压压的人,2000朵小白花在灵堂内外汇聚成哀思的河流。花栗乡一位老大娘赶了30多里山路来到县城,挤不进灵堂,在灵堂外整整坐了一夜……

他们都想最后陪一陪他们崇敬的亲人。

梁玉英,这个饱经风霜的花甲老人,她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遗像前,就那么直直地望着遗像,泪水不断线地往下滚。她专注地擦拭着那古铜色的烛台,她要为曾文科点燃“长明灯”。她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曾县长,有了这盏灯,你就找得到回家的路啊……”

她怎能忘记,七年前的一天,她一头闯进素不相识的曾文科的办公室。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苦情。

在大宁河泡了一辈子的船工丈夫撒手西去,自己拖着4个孩子,筛沙卖钱,艰难地维持生计。可有人铁石心肠,不准她筛沙,活活断了她的“生路”。听着听着,曾文科眉头越皱越紧,铁青着脸,一言不发。他随梁玉英来到沙滩,找到镇公所的同志,为筛沙的居民划定了地盘。梁玉英继续筛沙。有人跳出来大骂:“哪个龟儿子有这个胆叫你筛沙!”梁玉英壮起胆子说:“曾县长叫我筛的!”那人还不罢休,一个电话打到曾文科的办公室。曾文科这个一向和蔼的人大发脾气:“是我叫她筛的,人家孤儿寡母的,无职无业,筛点河沙又犯了哪家王法!”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那个干部说:“我们要多想想群众的疾苦啊,当干部的,就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条万条,这是第一条,离开了这一条,什么都是假的,空的。不然,群众就会骂娘的!”

79岁的郑发秀老人实在走不到灵堂。她捶着自己不灵便的双腿,在家里坐了一夜,哭了一夜,念叨了一夜:“曾县长啊,要是让我替你去死多好啊!”

她永远忘不了,是非亲非故的曾文科为她四处奔走,把远离县城的独生子调回她的身边,使她在风烛残年有了寄托和依靠。

郑发秀记不清跑了多少次,拖着颤颤巍巍的小脚四处哭诉,想用泪水泡软那些管事的、当官的。开始还有人耐着性子听,说是“研究研究”。跑多了,哭多了,把人家哭烦了,听也懒得听了。有一次还被轰出了门。

这个守了30多年寡,历尽艰辛把儿子拉扯大的老人,再也不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