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汉·桓宽《盐铁论·论功》:“夫以智谋愚,以义伐不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晋·葛洪《佚篇》:“诸谈客与二陆言者,辞少理畅,言约事举,莫不豁然,若春日之泮薄冰,秋风之扫枯叶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太传》卷70:“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势,犹以烈风扫彼枯叶。”北朝·北周·庾信《贺平邺都表》:“是以威风所振,烈火之遇鸿毛;旗鼓所临,冲风之卷秋叶。”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太元七年》卷104:“以吾击晋,校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而朝廷内外皆言不可,诚吾所不解也!”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9:“每日间见元兵所过,残灭如秋风扫叶,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清·吴璇《飞龙全传》第48回:“匡胤驱兵掩杀,北军大败,如风扫落叶,雨打残花。”
如旱苗之得甘雨
原著
《三国演义》第3回:“(董)卓先下拜曰:‘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得甘雨也。’”
释义
犹如久旱的禾苗得到了雨水滋润。喻指终于得到了非常迫切,极其盼望得到的帮助。
例句
元·柯丹邱《荆钗记》第26出:“若还这般周济,奴犹如久旱逢甘雨,便是妾重生父母。”元·无名氏《冻苏秦》第4折:“谢当今圣主重贤臣,我争些儿有家难奔,恰便似旱苗才得雨,枯树恰逢春。”明·张凤翼《红拂记》第10出:“笼里笼前整羽衣,谁知相见即相随。今宵久旱逢甘雨,来日他乡遇故知。”明·汤显祖《南柯记》第38出:“乱惹春娇醉欲痴,三花一笑喜何其。人人久旱逢甘雨,夜夜他乡遇故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6回:“寡君望蹇先生之临,如枯苗望雨。”明·无名氏《霞笺记》第27出:“今宵久旱逢甘雨,况是他乡遇故知。重会洞房花烛夜,果然金榜题名时。”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3回:“交颈鸳鸯戏水,并头鸾凤穿花。软温温杨柳腰摆,甜津津丁香舌吐。一个如久渴得浆,无限蜂狂蝶乱;一个如旱苗遇雨,许多凤倒鸾颠。”清·方成培《雷峰塔》第23出:“犹如久旱逢甘雨,却胜他乡遇故知。”
如探囊取物
原著
《三国演义》第3回:“贤弟有擎天架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三国演义》第5回:“割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三国演义》第25回:“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三国演义》第42回:“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三国演义》第88回:“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直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
释义
又作“如囊中取物”。犹如手伸进袋子里取东西。喻指极其容易就能办到的事情。囊,袋子。
出典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传》卷62:“熙载谓榖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榖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例句
元·郑光祖《梅香》第2折:“词藻并驱于贾马,文翰不让于钟王,异日当决策登科,觑富贵如探囊取物。”元·无名氏《连环计》第1折:“要夺汉家天下,如探囊取物,亦有何难?”明·周履靖《锦笺记》第33出:“我有一计,且待他来。[小生外带净老旦上]探囊取物,手到便来。”明·罗懋登《西洋记》第39回:“你明日出阵,也不消大小官兵,也不消旗幡执事,也不消令牌、草龙,只用贫僧相赠的宝贝,手到擒来,如探囊取物。”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小生凭三寸不烂之舌,尽一点忠义之心,舍死忘生,直往北京说卢俊义上山,如探囊取物,手到拈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8回:“我日间与那太子夸口,说我的手段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拿那妖精,如探囊取物一般,伸了手去,就拿将转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5回:“舍着三个小妖,调开他兄弟三个,大王却在半空伸下拿云手,去捉这唐僧,就如探囊取物,就如鱼水盆内捻苍蝇,有何难哉!”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3回:“恰好老李引了一人而来,唤名张八,是个神手段的宿贼。窃人钱财,如探囊取物,极有名的。”明·无名氏《隋炀帝艳史》第36回:“明公若鼓行而西,抚有长安,正如探囊取物耳,更何忧哉?”明·无名氏《弁而钗·情侠记》第1回:“火龙神标三十根,标到火炽,中无不死。而且有飞抓,三百步内,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清·魏文中《绣云阁》第88回:“吾师徒云游天下,无怪不服。即七足八手,六臂三头,举手收之,都如探囊取物。”清·梅痴生《玉燕姻缘全传》第22回:“我好似笼中之鸟,案上之肉;拿住我如探囊取物,反掌而得。”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22回:“岳父若能用小婿之计,则取陈铁牛之首可如探囊取物。”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5回:“妾虽不才,红线专术,好不专美于古。今取他一颗头,如囊中取物,瓮中捉鳖了。”
忙忙似丧家之狗
原著
《三国演义》第14回:“(李)傕、汜望西逃命,忙忙似丧家之狗;自知无处容身,只得往山中落草去了。”
释义
主人忙于处理丧事,无暇顾及喂养家犬,失去依靠的狗,到处乱窜。丧家,指有丧事的人家。喻指失去靠山、无所依归的人。
出典
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卷47:“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例句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卷38:“肤表或不可以论中,望貌或不可以核能,仲尼似丧家之狗,公旦类朴斫之材。”晋·夏侯湛《抵疑》:“当此之时,若失水之鱼,丧家之狗,行不胜衣,言不出口,安能干当世之务,触人主之威?”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诗:“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唐·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诗:“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明·李开先《地震十首》诗:“栖燕今无主,忙忙犬丧家。”明·张应俞《骗经·五类》:“因生肖不孝,酷好饮酒宿娼,不事诗书,致令丧却前程,身如丧家之狗。”明·无名氏《鸣凤记》第10出:“数载见星还,感荷仁慈,情同排雁,飞鸟依人,今做了丧家之犬。”清·曹去晶《姑妄言》第22回:“且说李自成带了败残人马,忙忙如丧家之犬,回到亳州,喘息定了。”清·陈忱《水浒后传》第14回:“二人直至郊外,安道全谢了院子,背上包裹,惶惶似丧家之狗。”清·徐震《赛花铃》第3回:“小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年将弱冠,功名既未到手,怎奈家下又遭焚劫,遑遑如丧家之狗,为之奈何?”清·徐震《珍珠舶》卷2第1回:“且说金生自离了观音庵,恰似丧家之狗,无处可奔。”
成败之事,在此一举
原著
《三国演义》第115回:“胜败乃兵家之常,今虽损兵折将,不足为忧。成败之事,在此一举。”《三国演义》第117回:“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汝二人再不取胜,必当斩首!”
释义
又作“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这样的举措,将决定事情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表明事关大局,事关利害,不可轻视,不可放弃。
出典
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上》卷113:“今日之事,非将军莫可以捷。成败之机,在斯一举。将军其勉之。”
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这桩事任大责重,方才一口气许了公婆,成败在此一举,所以不敢一步放松。”清·无名氏《绣鞋记》第3回:“凤姐明日到水南庙拜神求水,你可买舟前去与他相会,成败在此一举,切切不可有误。”
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原著
《三国演义》第3回:“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
释义
将开水从锅里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停止沸腾,不如抽掉炉灶里燃烧的柴草更有效果;将痈疮弄破虽会疼痛,但总比保留着毒疮更有益身体。喻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只做表面工作,那样只会治标不治本。
出典
春秋·辛妍《文子·上礼》:“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盛;知其本者,去火而已。”
例句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汉·班固《汉书·枚乘传》卷51:“欲汤之,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董卓传》卷72:“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唐·杨相如《陈便宜疏》:“陛下方兴崇至德,大布新政,譬琴之不理,宜在更张;路之不平,终当徙辙。若不改创而求理,安扬汤以止沸,不可得也。”宋·秦观《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诗:“止沸当绝薪,扬汤百无益。”宋·赵善括《和伍解元喜祈雨有感》诗:“分疆守职各有方,止沸岂可扬其汤。”宋·李觏《寄上范参政书》:“若曰患更张之难,以因循为便,扬汤止沸,日甚一日。”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原著
《三国演义》第5回:“(袁)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
释义
有功劳必定奖赏,有罪过必定责罚。意指赏罚分明。
出典
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卷15:“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
例句
汉·王充《论衡·非韩》卷10:“赏须功而加,罚待罪而施。”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择官》卷3:“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宋·苏询《上皇帝书》:“有功而赏,有罪而罚。”宋·张孝祥《缴成闵按劾部将奏》:“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3:“然后待以恩,御以威,结以诚信,有功必赏者,乃任将之实也。”
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
原著
《三国演义》第80回:“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乎?”
释义
说明人世间的兴旺与废弃,昌盛与衰败,互为转化。
出典
战国·列御寇《列子·仲尼》:“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
例句
宋·辛弃疾《论荆襄上游为东南重镇》:“以古准今,盛衰相乘,物理变化,圣人处之,岂非栗栗危惧,不敢自暇之时乎?”宋·西湖老人《繁胜录》:“桑海之余,获睹秘籍,益不能无盛衰兴废之感矣。”明·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35回:“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岂有不亡之国,安有不败之家?”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6回:“人生天地间,有盛必有衰,有聚必有散。”
有经天纬地之才
原著
《三国演义》第12回:“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到些安能得脱也?”《三国演义》第15回:“一人乃彭城张昭,字子布;一人乃广陵张纮,字子纲。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三国演义》第36回:“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释义
喻指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和气魄。这是对人精于策划、善于谋略的褒奖称赞。
出典
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韦昭注:“天有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以天之六气为经,以地之五行为纬,而成之也。”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南朝·梁·沈约《<棋品>序》:“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北朝·北周·庾信《拟连珠》:“盖闻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唐·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国家以断鳌炼石之功,今上以纬地经天之德,汉称文景,周曰成康。”唐·郑亚《<会昌一品集>序》:“惟公蕴开物致君之才,居元弼上公之位,建靖难平戎之业,垂经天纬地之文,萃于厥躬,庆是全德。”宋·刘过《水龙吟·寄陆放翁》词:“致君事业,全如忠献,经天纬地。十二年间,挺身为国,勋庸知几?”元·高文秀《襄阳会》第1折:“怎有那经天纶地栋梁才?则是个粪墙朽木儿曹辈。”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9:“然而英雄无用武之地,纵有纬地经天的手段,终付一场春梦!”清·汪琬《<王敬哉先生集>序》:“人之有文,所以经纬天地之道而成之者也。”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23回:“驸马都尉黄贵儿有经天纬地之才,神出鬼没之机,寡人欲封他为军师,总督兵马,卿等以为何如?”
有鬼神不测之机
原著
《三国演义》第85回:“后主听罢,又惊又喜,曰:‘相父果有鬼神不测之机!愿闻退兵之策。’”
释义
就连鬼神都不可预知。喻指善于谋略,精于算计,完全出乎人们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