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3折:“小官幼而颇习遁甲之书,善通军旅之学,有神鬼不测之机。”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3折:“贤士展神鬼不测之机,兴一旅之师,辅佐公子,以成大事。”元·无名氏《马陵道》第1折:“此人有鬼神不测之机,文武兼全之具,还胜似他一倍。”元·无名氏《射柳蕤丸》第1折:“若论我腹中的兵书,委的有神鬼不测之机,有捉鼠拿猫之法。”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4:“那僧徒收拾净尽,安贮停当,放心睡了。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明·罗懋登《西洋记》第63回:“太子妙算,真有鬼神不测之机。我王社稷安于泰山,何虑南朝人马?”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我猜一定还有底脚里人儿对哥说,怎得知道这等切?端的有鬼神不测之机。”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7:“鬼神不测是兵机,岂肯容人识是非?直待战功克奏后,方知妙算古人稀。”清·俞万春《荡寇志》第116回:“天彪道:‘我的儿,你真有神鬼不测之机!’”清·无名氏《走马春秋》第14回:“不是本帅夸口,我也曾在高山学习黄石公三略,吕望六韬,兵书战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鬼神不测之机,无般不晓,那阵不知。”清·无名氏《好逑传》第14回:“若论水小姐的才智,真不动声色而有鬼神不测之机,谁说他不能?”清·无名氏《九云记》第27回:“叔叔此事,有甚虑闷?侄儿听的熟了,自有神鬼不测的妙计了。”
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
原著
《三国演义》第8回:“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
释义
政治清明的统治者讨伐政治腐败的统治者,没有道德的君主应将君位让给品德高尚的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仁人志士设计的政治理想标准。
例句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1折:“若不是天教有道伐无道,这其间吴国尽属曹。”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3折:“军师,说此申阳足智多谋,难以擒拿。[正末唱]俺有道伐无道。”元·无名氏《连环计》第1折:“古语有云:有道伐无道,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也;无德让有德,尧禅舜,舜禅禹是也。”
有擎天架海之才
原著
《三国演义》第3回:“贤弟有擎天架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
释义
古代神话传说,在昆仑山顶上有支撑着天的白玉柱,在东海之底有横跨深渊的紫金梁。喻指能够担负重任、扭转危局的杰出人物。擎,向上托举。
例句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103:“擎天之柱著功勉,包罗大海佐明君。”元·无名氏《存孝打虎》第1折:“俺可便专心儿等待,等待你个擎天架海栋梁材。”明·吾邱瑞《运甓记》第28出:“我勤忠荩敢惮劳辛,做你个擎天架海臣。”清·徐子超《千忠录》第2出:“先生精通术数,善晓兵权,勇力超群,阵法娴熟;擎天架海干城比,怎不把社稷撑持?”
机事不密,反为所害
原著
《三国演义》第1回:“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三国演义》第2回:“乘此时不诛阉宦,后必为大祸。昔窦武欲诛内竖,机谋不密,反受其殃。”
释义
又作“机谋不密,反受其殃”。重大机密的事宜,如果不慎泄露出去,就会遭致灾祸。表明古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谋略思想。
出典
《周易·系辞上》:“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例句
汉·班固《汉书·王莽传》卷99中:“铸伪金钱者,妨宝货之道也;骄奢逾制者,凶害之端也;漏泄省中及尚书事者,机事不密则害成也。”汉·应劭《汉官仪》:“汉明帝诏曰:‘尚书盖古之纳言,出纳朕命,机事不密则害成,可不慎欤!’”汉·荀悦《前汉纪·成帝纪四》:“如不行此,则田氏复起于今,六卿复起于汉,不可不深图,不可不早虑,机事不密则害成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鲍永传》卷29:“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翦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君长几事不密,祸倚人门。’”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监察御史田如鳌言:‘机事不密则害成。比来未行一事,中外已传,皆由省吏不密所致。’”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0:“常言道:机不密,祸先行。这样事体,只宜悄然商议。那张权是个老实人,不曾经历事体的;种义又是粗直之人,说话全不照管,早被一个禁子听见。”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回:“机不密,祸先发。我兵未起,戎兵先动,此事如何?”明·纪振伦《杨家府演义》卷7:“常言:机事不密祸先行。老爷在堂上大声说这等话,只恐有人走漏消息,报知杨府。”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21回:“我已定下一计在此,但事未成,不可先说,恐机不密,祸先至耳。”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1回:“足下方才这话,幸撞着小弟,若遇着别人,是大不了的!须知此事,非同小可!成则定国安民,败则灭门绝户。事机不密,徒害其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向不与君言者,以机事不密,惧有宣泄。今事已成,不妨相告。”清·徐震《后七国志》第4回:“殿下且休发言。闻得四境沿皆齐兵,若机事不密,取祸不小。”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9回:“贤妹刚才为何又以嫂嫂相称?前日所说机事不密则害成那句话,莫非忘了?”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原著
《三国演义》第104回:“(司马)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释义
死去的汉丞相诸葛亮吓走了活着的魏宣王司马懿(字仲达)。称赞诸葛亮大智大勇,死有余威。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35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例句
唐·房玄龄等《晋书·高祖宣帝纪》卷1:“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唐·刘知几《史通》卷7:“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仪结阵而去。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二年》卷72:“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275:“会亮病卒,归,宣王不敢追之而退。百姓为之语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卷10:“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卷7:“‘死诸葛走生仲达’,晋宣帝纪;‘死姚崇算生张说’,《唐明皇录》;‘死刘祯庇生顾总’,《幽怪录》。”宋·陆游《宏智禅师真赞》诗:“死诸葛走生仲达,死姚崇卖生张说。看渠临了一着子,诸方倒退三十里。”宋·乐雷发《乌乌歌》诗:“死诸葛兮能走仲达,非孔子兮孰莱夷?”清·吴乘权等《纲鉴易知录》卷28:“(诸葛亮)八月薨。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语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清·吕抚《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第18回:“(司马)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回。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
原著
《三国演义》第8回:“百姓有倒悬之危,君臣有累卵之急,非汝不能救也。”《三国演义》第93回:“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释义
又作“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无论民众和官员,都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喻指国家动荡不安,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出典
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信之,惟此时为然。”战国·韩非《韩非子·十过》卷3:“故曹,小国也,而近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例句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今君杀主父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汉·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上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传》卷79:“秦王之国危于累卵,得臣则安。然不可以书传也。”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孟光传》卷42:“今主上仁贤,百僚称职,有何旦夕之危,倒悬之急,而数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乎?”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0:“适逢屯难,危同累卵,急若倒悬,智勇俱穷,朝夕不保。”唐·褚遂良《论房玄龄不宜斥逐疏》:“居累卵之危,有倒悬之急,命视一刻,身縻寸景,玄龄之心,终始无变。”唐·姚思廉《梁书·侯景传》卷56:“力不足以自强,势不足以自保,率乌合之众,为累卵之危。”唐·辛替否《谏造金仙玉真两观疏》:“依太宗之理国,则百官以理,百姓无忧,故泰山之安立可致矣;依中宗之理国,则万人以怨,百事不宁,故累卵之危立可待矣。”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灵山慧命,殆若悬丝;少室家风,危如累卵。”元·高文秀《渑池会》第2折:“将军倾社稷危如累卵,蔺相如辅皇图稳若磐石。”明·宋濂等《元史·外夷传》卷96:“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鬻产而应役,倒悬之苦,日甚一日。”
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原著
《三国演义》第11回:“圣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刘备借得军或借不得军,必然亲至。”
释义
自古以来凡人都免不了死亡,如果活着不讲信义就无以立足于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的儒家文化将仁、义、礼、智、信作为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出典
春秋·孔丘《论语·颜渊》:“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