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3:“王黼美风姿,极便辟,面如傅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年纪二十余,身材五尺大;疏眉更目秀,鼻直齿粗;唇若涂朱,脸似银盘;清秀的仪容,比得潘安宋玉丑恶。”元·无名氏《三国志平话》卷中:“却说诸葛先生,庵中按膝而坐,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年未三旬,每日看书。”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34:“头戴小冠,身穿绛衣,腰系玉带,足蹑花靴,面如敷粉,唇似涂脂,立于王侧。”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到了第七日,忽有一年少秀士,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俊俏无双,风流第一。”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9:“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光着靛一般的青头,露着玉一样的嫩手。仪容清雅,步履端详。却疑天上仙童,不信人间小子。”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回:“及生次子段,长成得一表人物,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5:“那人姓郑,也是拜过官职的了,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下颜上真个一根髭须也不曾生,且是标致。”明·罗懋登《西洋记》第1回:“体长八尺,十指纤纤,唇似抹朱,面如傅粉,双凤眼,巧蛾眉,跣足栊头,道冠法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7回:“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堂堂七尺之躯,楚楚三旬之上。若非上界灵官,定是九天进士。”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1回:“原是县中门子出身,生得清俊,面如傅粉,齿白唇红;又识字会写,善能歌唱南曲;穿着青绡直缀,凉鞋净袜。”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0回:“何千户忙出来迎接,乌纱皂履,年纪不上二十岁,生的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趋下阶来,揖让退逊,谦恭特甚。”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4回:“春梅在府中,从去岁八月间,已生了个哥儿小衙内,今方半岁光景,貌如冠玉,唇若涂朱。守备喜似席上之珍,爱如无价之宝。”明·无名氏《开辟演义》第2回:“惟天皇氏全身皆白色,长三丈五尺,面如傅粉,唇若涂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回:“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3回:“宝玉一见那人,面如傅粉,唇若涂朱,鲜润如出水芙蓉,飘扬似临风玉树。原来不是别人,就是蒋玉菡。”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回:“又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脂,神凝秋水,眉分春山,一表超众。”清·无名氏《温凉盏》第2回:“面如美玉白又润,唇似丹朱红又鲜。眉清目秀精神满,腹隐珠玑实不凡。”清·无名氏《巫山艳史》第1回:“早见一个年少书生,潜立花下。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风流俊雅,仪表超群。”清·无名氏《一片情》第3回:“房中徒弟徒孙俱有,却不中意,外寻一朋友,姓桂名香,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宋昭若见,也退三居。”清·无名氏《萤窗清玩·玉管笔》:“周生春色迷处,想凤仙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玉体轻盈,琼姿莹洁,有楚氏香莲风致。”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原著
《三国演义》第93回:“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释义
顺应天意天时,就能生存昌盛;违背天意天时,就会衰败灭亡。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表达天命观的经典语辞。
出典
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卷130:“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卷1上:“三老董公遮道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汉·荀悦《前汉纪·高祖皇帝纪》:“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晋·袁豹《为宋公檄蜀文》:“夫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失仁与义,难以求安;冯阻负衅,鲜克有成。”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七年》卷64:“古人有言: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政治,上下用命,可谓顺道矣;袁氏恃其强大,背弃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可谓逆德矣。”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卷9:“古人有言:顺道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政治,上下用命,可谓顺道矣。袁氏恃其强大,背弃王命,驱胡虏以凌中国,可谓逆德矣。”元·杨梓《豫让吞炭》第4折:“岂不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赵氏既昌,合当顺天应人,不宜苦苦直要报仇。”明·沈采《千金记》第32出:“吾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名其为贼,敌乃不服。”明·罗贯中《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6回:“岂不闻古人有云: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汝若改邪归正,弃贼扶唐,实为良久之计。”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7回:“我观你遭此重伤,是上天惊醒你我耳。我思: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不若归周,共享安康,以伐无道。”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6回:“不若我等与将军将此关献于周武,共伐无道,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明·罗懋登《西洋记》第24回:“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我天兵西下,你何敢谋动干戈,挡吾去路!这是自作孽不可活。”明·无名氏《鸣凤记》第6出:“太师且不要发恼。自古道: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清·邱心如《笔生花》第2回:“阉官误国,贵戚当权,顺之者生,逆之者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4回:“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清·无名氏《快心编》第15回:“我马大王欲扫平疆宇,建立鸿基,军声所临,望风卸甲。汝蕞尔一城,兵微将寡,尚敢出兵抗拒,徒自贻忧!岂不闻古人有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4回:“奴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大明皇帝四海统一,东西南朔莫敢不服。”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原著
《三国演义》第3回:“(董)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三国演义》第60回:“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
释义
又作“顺吾者生,逆吾者死”。顺从我意愿的人就能保全性命,背逆我意愿的人就会自走绝路。喻指独断专行,蛮横霸道,肆意操纵他人。
出典
战国·庄周《庄子·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卷29:“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元·无名氏《连环计》第1折:“孤家要图大事,这文武重臣,顺我者为恩,逆我者为仇,岂不切切的谨记于心也?”明·罗懋登《西洋记》第61回:“谨先遣书谕旨,惟我圣天子天所建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王宜自择,勿贻后悔!”清·李渔《唇中楼》第24出:“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低下双眉,便成菩萨;竖起二目,就是金刚。”清·心远主人《二刻醒世恒言》上五:“昔时有个权相在生时,权倾人主,位冠百僚,顺他者生,逆他者死。”清·杜纲《北史演义》卷30:“以尔朱百万之众取之如拉朽,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此其人也。”清·无名氏《醒名花》第12回:“后面武贵、陈龙、梅富春、张桂、项山、卢三义、朱瑞、秋文部兵二百,一齐发作,喊道:‘从我者生,不从我者死!’”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原著
《三国演义》第72回:“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释义
吃着它有骨无肉,丢掉它又觉得可惜。喻指虽无大用处,却又舍不得抛弃的东西。
出典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1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曹操)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例句
唐·罗隐《寄洪正师》诗:“鸡肋曹公忿,猪肝仲叔惭。”宋·黄人杰《满江红》词:“遥想汉中鸡肋地,未应万里回金勒。”宋·史达祖《满江红·书怀》词:“思往事,嗟儿剧。怜牛后,怀鸡肋。”元·刘庭信《寨儿令·戒嫖荡》曲:“羊触藩如漆如胶,鸡肋情难舍难抛。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元·无名氏《三分事略》卷下:“杨修言:‘昨日早饭能见丞相尝鸡肋,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乃丞相班军。’”明·无名氏《龙会兰池录》:“古人谓鸡肋,食则无肉,弃则有味,正予今日事矣。”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5回:“只是我与陈希真相持,胜败未分,弃之不甘,食之无味,势难兼顾,如何方好?”
食则同桌,寝则同床
原著
《三国演义》第2回:“到任之后,与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三国演义》第38回:“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
释义
又作“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同桌吃饭,同床休息。意指情意非常深厚,关系十分密切,相处融洽。
例句
明·无名氏《五鼠闹东京》卷2:“主娘你说那里话,主人与我路则同行,寝则同宿,食则同桌,半步不离,你如何说他归期一月矣。”明·无名氏《啖蔗·三孝廉传》:“由是昼则同耕,夜则同读,食必同器,宿必同床。乡里传出大名,都称为孝悌许武。”清·王梦吉《济公全传》第7回:“二人喝酒谈心,追欢取乐,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天天如是。”
首尾不能相救
原著
《三国演义》第73回:“那时大王兴兵去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势必危矣。”《三国演义》第85回:“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三国演义》第86回:“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三国演义》第93回:“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冲开条路,引败兵奔走。”《三国演义》第93回:“某有一计,使蜀兵首尾不能相顾,定然自走矣。”《三国演义》第116回:“(姜)维骑上从马,欲待追时,忽报后面邓艾兵到。维首尾不能相顾,遂收兵要夺汉中。”
释义
又作“首尾不能救应”、“首尾不能救”、“首尾不能相顾”。古时军队作战,前方和后方紧密配合,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意指前军和后军不能相互接应,协调配合,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春秋·孙武《孙子·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例句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文帝纪上》卷1:“今逼以上命,悉令赴关,悦蹑其后,欢邀其前,首尾受敌,其势危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正赶之间,只听的喊声震地,雾气遮天,一彪人马,飞也似追来。李成急急退兵十四五里,首尾不能管顾。”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若救北京,虚劳神力。乞假精兵数万,先取梁山,后拿贼寇,教他首尾不能相顾。”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再调刘唐、杨雄扮作公人,直去北京州衙前宿歇。只看火号起时,便去截住一应报事人员,令他首尾不能救应,两个听令去了。”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7回:“魏定国知了,不敢入城,慌速回军,被关胜随后赶上追杀,首尾不能相顾。”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8回:“太尉先教马步军去探路,引贼出战,然后却调水路战船去劫贼巢,令其两下不能相顾,可获群贼矣。”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3回:“若是分兵前去,奈缘地广人稀,首尾不能救应。不如只是打他几个城池,却再商量。若还攻击的紧,他自然收兵。”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4回:“请烦安抚相公,镇守檀州。小将等分兵攻取辽国紧要州郡,教他首尾不能相顾。”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6回:“若至城边,如此如此,着他师徒首尾不能相顾。要捉唐僧,全在此十六个鬼成功。”明·纪振伦《杨家府演义》卷6:“今烦大王出马击其首,又令松刚出马击其尾,又令白古钦击其腰,使他首尾不能相救,吾亲催动后军接应。”明·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2:“盖汴京在于平川旷野之地,长河有千里之远,首尾不能相应,全靠着河北以为汴京之固。”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第26回:“须臾火光熄处,又是天昏地暗,对面不见人,飞砂走石。官兵首尾不能相顾,各自逃走。”明·无名氏《南北两宋志传》第47回:“某有计,使宋兵首尾不能相顾,自然退回。”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7:“贯勇而前,却不从前军杀入,转从侧里,横冲其阵,把他阵势截做二段,首尾不能相顾。”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卷7:“张浚又自率二千步兵,杀入贼寨。贼众首尾不能相顾,忙奔乱窜。”清·郭广瑞《永庆升平前传》第51回:“卢大人定规今夜四更时候,要将此处与河北岸剖开,拆散倭侯爷与伊大人,叫他二人首尾不能相顾。”清·无名氏《醒名花》第10回:“贾龙在万家湾看见贼船进港已久,不见动静,料必官军不利,要弄他一个首尾不能相顾,不等中军号炮,竟同蒋奇两路尽向贼营大船放火。”清·无名氏《九云记》第15回:“见倭兵出逃,一齐放炮鼓噪,使他不能首尾相接,自相蹂躏,不用追赶,亦可专胜,提督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