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七年,程德全擢升为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加三品衔。在任期间,他设立便民会,派人到上海购买货物,安置难民,办理善后交涉,深受民众爱戴。由于对俄斗争中英勇善战,光绪三十一年,程德全被破格提拔为黑龙江将军。黑龙江是清朝的发源地,长期都是行旗制、用旗人,清廷对程德全的任命,打破了立朝200多年以来的惯例。程德全“优募笃乐,夙夜不遑”,对外争取国家权利,收回被俄国侵占的金矿,对内施行改革,实行招垦放荒,开放矿山,修筑铁路,创办各级各类学校,志在振衰图强。他的革新措施遭到朝廷冷遇,在来自各方面压力的阻挠下,改革收效甚微。
光绪三十三年,程德全被任命为黑龙江巡抚,后任奉天巡抚,1910年调任江苏巡抚。
此时的程德全已经是功成名就,他先后数次回到云阳,出资修建了今天的程家大院,主持修编了程氏族谱,并在族谱中记载了不少他抗俄的事迹。
显达后的程德全并没有忘记家乡父老,多次回到云阳捐资办学,兴办义渡和其他公益事业,被家乡人广为称道。程德全是清朝高级官员中比较具有进步思想的改革派人物。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中国迎来了历史的大转折。11月4日,上海独立。5日,江苏宣布独立,成立苏州军政府,程德全在部下极力劝说下出任都督。随即,程致电孙中山先生,欢迎他回国组织临时政府。同月,他派出军队参加苏浙联军,攻打两江总督驻地南京。12月2日,南京光复,组建江苏军政府,程被推选为都督。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程德全被任命为临时政府的内务总长。
后来袁世凯窃国,孙中山二次革命,程德全被推举为南军司令与袁世凯对抗,但由于北军中的徐世昌曾在慈禧面前保举过他,于他有恩,程德全便在袁世凯与革命党人斗争的夹缝中一次次力主调和,但总是事与愿违,他遂于1913年9月卸任,在上海租界内避居7年。
从此,程德全从政坛中抽身而出,在上海、苏州、常州一带憩息,醉心于妖红冶翠的江南山水。告别政坛后,程德全悄然买舟西行,回到梦魂萦绕的故乡。在云阳老家,他立下契约,将自己继承的祖业布施给沙门寺,又将做官后购置的田产40亩,捐做庙产。
程德全回上海后,皈依佛门,潜心诵经念佛。1926年,程德全在常州天宁寺削发受戒。长老给他取法名“寂照”。后来他就用这个名字到木渎镇的法云庵隐居。法云庵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庵内有两棵松树,年代久远,甚为古老。程德全住在这样景色秀丽、环境幽雅的所在,青灯古佛之旁,却不免凡心怦动,积习难改,自己写了一篇法云庵碑记,详述沿革,并留有一首诗:“苍松历久等烟消,古寺还凭江岸描。居士雪楼曾小隐,扁舟一叶应嘉招。”
好像他的隐居,并未真正如他的法名那样,似仍在等待着烟消呢。
1930年5月29日,程德全在上海病逝,终年70岁。应苏州各界人士之请,遗骨埋葬于苏州寒山寺侧。遗著有《程中丞奏稿》、《赐福楼笔记》、《抚吴文牍》等,今天的苏州城外寒山寺,有“古寒山寺”四个大字为其墨迹。
解放初期,程德全在云阳的故居被改造成了一所小学,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才迁出。如今,程家大院成了一座空房,它古朴的朱门灰瓦曲线山墙虽然有些破败,但它还是顽强地坚守了下来,仍然在诉说着这个老屋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往事。程德全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封建王朝的旧官吏到辛亥革命名流,再到为国家的安定寻求调和,最终退隐佛门,其间留下了许多功过是非让人评说,但他的一腔爱国热忱,一腔赤子之心却是毋庸置疑的。
彭聚星与张飞庙
云阳张飞庙存留下历代名流许多诗词、歌赋、书画、碑刻等大量的珍品,庙内石碑、摩崖等石刻及木刻书画作品多达600余件,藏品年代远至汉唐,近到明清。各流派、各风格兼收并蓄。故有“张祠金石,甲于渝东”之赞,有文章、书法、雕刻“三绝”,“文藻胜地”之称。将张飞庙打造成为“文藻胜地”,有一个人的功绩不能不提,他就是清末国子监学正、学部主事彭聚星。
彭聚星字伯云,号绿筠庵居士,别号莲花峰樵云道人。家住云阳老县城西坪,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书画家。彭聚星1854年2月出生于奉节县兴安坝,祖上世居夔州,以种田为生。清道光末年,奉节发生旱灾,彭聚星随父母逃难到云阳,在县城西坪租房居住了下来。彭聚星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替人家缝补、浆洗衣服挣钱维持生活。他少年老成,学习刻苦用功,习文之余,对书法、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就写写画画。不到几年,不仅学业有成,书画也小有名气,成为当时云阳县城有名的少年才子。
清光绪十四年,彭聚星参加乡试,一举成名。因为家里很穷,给报喜人的赏钱还是母亲临时去收来的洗衣钱。彭聚星从此声名远播,不少名士争相前来与之结交,家境也逐渐得到改善。
光绪二十年三月,彭聚星告别家人赴京会试,当他乘黄包车赶去考场时,大雨路滑发生车祸,将右手摔断。彭聚星强忍悲痛,一面留京医治手伤,一面拜张之洞、翁同龢等书画名家为师研攻书画。即使在右手几乎拿不稳笔的情况下也咬牙坚持,“断手彭聚星”的大名在京城不胫而走。光绪二十四年,彭聚星终于经补考授国子监学正,以后又改任学录,但一直郁郁不得志。彭聚星以书画绘友,经常与书画名家交流作品,同时悉心收集金石、书画珍品加以珍藏,其书画名声由于张之洞等人的提携而名满京师享誉海内。
然而,真正让世人了解和记住彭聚星的,还是因为云阳张飞庙。在彭聚星的一生中,他与张飞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飞庙能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胜古迹,不仅因为其建筑奇特,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张飞庙收藏有自汉唐以来的碑刻书画及其他文物1000余件,其中不少是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瑰宝。庙内现存石碑和摩崖石刻计有360余幅,木刻书画200余幅,书画作品远自汉唐近至明清各代,名家荟萃,实为罕见,其中以木刻颜真卿书《争座位帖》;石刻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大字长卷;石刻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黄庭坚书《唐韩伯庸幽兰赋》;郑板桥书写的诗文和竹石、兰石绘画等最为著名。此外还有翁同龢、刘墉、张船山、竹禅、彭聚星、龚睛碑、赵熙、郭尚元、张潮庸、刘贞安等人的木刻字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张飞庙也因此被誉为“文藻胜地”。
光绪末年,彭聚星回到云阳养病,常去张飞庙游玩,受到住持僧瘦梅上人的热情接待,当时正值张飞庙新建落成不久,百废待兴,瘦梅上人正请篆刻名家何今雨、姚仁寿等在庙中篆刻金石书画,彭聚星惊其技艺,又感瘦梅待人之热情,于是将在京收集的金石书画作品悉数交给瘦梅,请何今雨、姚仁寿篆刻,几年时间即达数百通。现在庙内保存完好的大量石刻、木刻无不与他相关。
光绪二十九年春,彭聚星决定请何今雨在庙中篆刻岳飞书诸葛亮《出师表》长卷,开工不久便外出游历并准备返京上任,遂请瘦梅、刘贞安监工。在返京途中,彭聚星得知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长卷在河南开封另有精拓本,立即前往,几经周折才用重金购得,邮寄给张飞庙瘦梅上人,请何今雨参照精拓本精刻。
回到北京后,此时彭聚星的老师张之洞已是军机大臣、掌管学部,彭聚星即被提拔为学部主事。宣统三年,四川保路运动引发全国保路风潮,社会局势十分险恶,彭聚星怀着一腔为国的赤子情怀,与四川籍在京为官的翰林院编修贺维翰等49人,“为使节羁迟,川乱日亟,群情疑惧,糜烂堪虞,谨全词沥血陈情,吁恳天恩迅饬岑春煊星驰赴川,以定人心而挽危局”为由,联名上书朝廷。
辛亥革命后,彭聚星拒绝接受国民政府京师图书馆的聘书,以清遗民自居载书回县,以诗文、书画、金石交朋会友,自欢自娱,逐渐形成了以彭聚星为首,刘贞安、郭文珍、刘丕承等众多云阳名士加盟的诗、书、画群体。而彭聚星的书画技艺日臻化境,常有佳作问世,许多人前来争相用重金购买,但彭聚星一生自视清高,除了将大量的作品赠与张飞庙外,很少将其作品卖与民间。
彭聚星书法篆、隶、楷、草四体皆具,对指书也颇有研习,尤其是擅长用行书、楷书书写对联,形成了运笔方圆皆备、瘦劲秀拔、结构疏朗的独特艺术个性,书写的内容也多为自编的闲恬联句,如“洗砚春波吟晋贴,添香夜雨和陶诗”、“画阁凌烟高标回日,金台论土紫府藏书”等。其草书以今草见长,形成布局有气势、点画多变幻、运笔求奔放的风格;绘画多以石、竹、兰、梅入画,工笔写意,往往寥寥数笔,就将一堵怪石、一丛修竹、一缕幽兰或一枝腊梅勾勒得栩栩如生。
晚年,彭聚星除继续经营张飞庙的金石篆刻、制作大量书画精品留与张飞庙珍藏外,还先后在盐渠述先桥、彭氏宗祠、朝阳洞等地留下不朽的墨宝。同时参加了民国《云阳县志》的编纂,主持了《彭氏家谱》的修纂。最后回到宝坪镇双坝村邓家坝的新居颐养天年,民国11年在此病故,终年68岁。
彭聚星一生著述及书画作品很多,不过大多已经遗失殆尽。其著述现在仅存有《瘦梅上人墓碣》、《云阳大成会记碑》、《重刻王阳明客座私祝跋》、《重刻苏文忠公书大字前后赤壁赋长卷》,张飞庙存其他跋文10处,字画作品在四川省博物馆保存有7幅,在张飞庙保存有字43幅,画23幅。其中临江庙墙上“江上风清”四个大字,雄浑厚实,有六尺见方,流露出一种人格的力度,是彭聚星平生手书最大最得意之作,前往谒庙者无不为之倾倒。只可惜后被毁坏,现四个字为后人所仿写。
时至今日,史称“巴蜀一胜境,文藻一胜地”的张飞庙早已成为长江三峡一处著名的文物古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去拜祭和参观游览。彭聚星对张飞庙的功绩,就同那临江石壁上的“江上风清”一样广为流传,为世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