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云阳风情录
19644100000009

第9章 永恒的记忆(2)

彭咏梧的革命生涯

在云阳县众多的革命烈士中,有一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他就是著名革命烈士彭咏梧。

彭咏梧原名彭庆邦,1915年出生在红狮镇一个名叫彭家湾的偏僻地方,祖父彭绘图和父亲彭成强,都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彭庆邦5岁时,父亲彭成强、祖父彭绘图相继病故,从此,他开始了与体弱多病的母亲、祖母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在彭咏梧长到7岁时,尽管家庭生活拮据,知书达理的母亲还是咬牙将他送到红狮坝易家祠堂私塾,也就是今天的红狮镇彭咏梧小学读书。

彭咏梧从小胸怀大志,聪颖好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和乡邻的称赞。

14岁那年,母亲任氏又不幸去世,彭咏梧只得靠父母遗留下来的几亩薄田和祖母相依为命。1931年秋,彭咏梧考入云阳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因参加抗日救亡和抵制日货运动,被学校开除。后经其外婆四处托人说情,才勉强留校继续学习。1933年,其祖母病危,在病榻前主持了他与幼时同学谭正伦的婚礼。

1935年冬,云阳县工农武装起义失败,共产党员蔡明典等壮烈牺牲,对彭咏梧的震动和教育很大。他冒着生命危险步行到农坝寻找共产党,几经周折,却没能如愿。恰在此时,四川军阀郭汝栋打着抗日救国旗号来云阳招收军官学员,彭咏梧决定从戎救国,但到武汉后,方知训练后是去江西“剿共”,悔恨失望之余便偷跑回了云阳。1937年秋,彭咏梧考入万县师范学校,参加了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读书会”,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的积极活动和进步言行受到党组织的重视。1938年10月,经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负责人王庸介绍,彭咏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先后担任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分支、总支书记,领导党员和进步同学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由于彭咏梧的共产党员身份已暴露,党组织决定彭咏梧秘密转移回云阳。离开万县师范后的彭咏梧担任了万县中心县委书记,兼任云阳县委书记,负责云阳、奉节、开县、巫溪等县的地下工作。彭咏梧到云阳后,立即着手整顿党的组织,营救同志,将已暴露无遗的党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利用与红狮乡乡长闵竹松的同乡、同学关系开展统战工作,改善工作环境,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2月,由于云阳县委委员冉贞淳被捕后叛变,县委机关暴露,彭咏梧立即决定将县委机关由红狮坝迁往双江木古坝陈德云家,化名吴先生以做丝线生意作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941年秋,彭咏梧奉中共中央南方局之命赴任重庆市委第一委员,负责领导重庆市党的地下工作。为了工作的需要,他改名为彭咏梧,到国民党“中央信托局”做了一名职员,同时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割断与家人、亲友的一切联系。

1943年,为掩护彭咏梧的革命工作,重庆市委安排彭咏梧与时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的江竹筠同志扮做假夫妻,积极开展党的工作。1945年,经党组织批准,彭咏梧与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

1946年3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重新建立新的重庆市委,彭咏梧任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重点领导全市学生运动。同年12月24日,发生美军强奸燕京大学女学生沈崇事件,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全国学生首先掀起抗议美军强奸沈崇暴行的爱国运动。彭咏梧根据市委决定,于1月16日组织领导了重庆大中学校师生一万多人的反美大游行,并把抗暴运动扩大到工商界、文化界及各阶层。

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被国民党查封,重庆市委决定由彭咏梧负责办一张地下报纸。在江竹筠的帮助下,彭咏梧很快与地下党员刘鎔铸、陈然、蒋一苇等取得联系,办起了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挺进报》刊登有关党的文件、指示和秘密抄收的新华社广播稿,使党中央的声音、解放战争的消息及时传到广大读者之中,使《挺进报》在山城重庆,在祖国大西南起到了《新华日报》的部分作用。

1947年10月,中共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彭咏梧任委员兼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负责渝东一带的武装斗争。11月下旬,彭咏梧由江竹筠陪同经万县到云阳,在农坝乡召开汤溪工委扩大会议,成立“川东民主联军下川东纵队”,彭咏梧任政委,赵唯任司令员,下设巴北、奉大巫、七南等支队,拉开了渝东武装斗争的序幕。

12月15日晚,彭咏梧在奉节县昙花乡召开了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成立大会,陈太侯任司令,彭咏梧兼任政委,蒋仁凤任参谋长,决定次年1月8日在云阳云安盐场和巫溪大宁盐场同时起义,夺取两场税警队的枪支,提取税款,然后迅速解决区、乡地方武装,壮大游击队伍,开辟奉、大、巫游击根据地。

由于机密泄露,两地当局加强了防范。彭咏梧等当机立断,提前发动了对云阳商业重镇南溪和巫溪西宁乡公所的攻袭。顺利攻下南溪乡公所和8个粮铺,缴获机枪1挺,步枪52支,手枪6支,子弹6挑和若干物资。

1月12日,当彭咏梧率领袭击南溪的游击队返回奉节,与攻打西宁乡公所的队伍在青莲乡会合时,在铜钱垭遭奉节保安队追击,彭率游击队员占领有利地形,布置口袋阵,很快击溃保安队。

彭咏梧率领的游击队声威大震,当局闻之心惊胆寒。第九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李鸿焘调集云阳、奉节两县保安中队,直扑奉节的青莲、昙花、公平、大寨等乡,企图消灭游击队。由于敌众我寡,彭咏梧决定把队伍分成两路转移到外线作战,亲自带一支队伍从正北突围,到巫溪红池坝一带活动,另一路由西北突围。15日下午,彭咏梧带领游击队向巫溪方向转移,由于路径不熟,走了弯路,天又下起大雪,加之当夜连续急行军,队员们又渴又饿又累。16日凌晨,当队伍行至巫溪县金盆乡黑沟埫暗洞包休息煮饭时,被国民党581团一个连包围。彭率部突围的时候,为营救受伤战士刘景太,身中数弹,当场壮烈牺牲,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彭咏梧牺牲后,敌人野蛮地砍下他的头颅挂到奉节县竹园坪城楼上示众,妄图吓倒革命群众。几天后,几位游击队员家属冒着生命危险取下彭咏梧的头,葬在竹园镇后红沙梁上。解放后,奉节县人民政府将烈士的颅骨和身架合葬在奉节县城中心广场旁边,并建立了烈士陵园。1986年国庆节,云阳县委、县政府在云阳县城广场上建成彭咏梧、江竹筠烈士的塑像,将红狮小学更名为彭咏梧小学,并建成了云阳县第一个革命教育基地——彭咏梧烈士纪念馆,供群众来此举行瞻仰、悼念活动。虽然英雄已逝,但其留给我们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气节却永远感天动地,长唱不衰,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辛亥革命名流——程德全

在云阳县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有一位名人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卑微,连举人也未考取,却受到朝廷的破格录用,升任黑龙江将军。进入民国后,他官至江苏都督、内务总长,不久,又在常州天宁寺出家。这位云阳籍传奇人物,就是辛亥革命名流——程德全。

在云阳县九龙乡红龙村,有一处建于清朝末年的灰白色的老房子,它就是辛亥革命著名人物程德全的故居。公元1860年,程德全就出生在这里,只不过那时是几间茅房罢了。

程德全字纯如,号雪楼。父亲程大观是清朝末期的一名贡生,全靠在本地教私塾来养活一家七口。程德全才两岁时,程大观就亲自指导他读书习字,程大观相信,以儿子的聪明才智,科举及第光宗耀祖是迟早的事。然而,迫于生计,程德全十多岁时就不得不随同父亲外出教书,赚取微薄的报酬来补贴家用。

清光绪十四年,时年28岁的程德全在父亲的劝说下离开云阳,乘船赴京乡试,结果却名落孙山,最后进入国子监肄业。当时的程德全,或许他自己都不曾料到,科场失意的他会在后来的历史中大放光华,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在京学习期间,程德全结识了黑龙江汉军正白旗人寿山,因抱负相同,成为好友。光绪十七年,在寿山的推荐下,程德全在黑龙江副都统文全帐下做了一名幕僚。甲午战争爆发后,应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的邀请,到九连城军营,与寿山同营共事,二人相交更厚。

光绪二十六年初,寿山出任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携带家眷随寿山前往齐齐哈尔,任将军府文案兼银元局总董,其间一直随寿山统领军务。时值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沙俄重兵驻于中国东北边境。寿山布防战备,派程德全任行军营务处总理。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多路入侵我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由他自任侵华俄军总司令,调集近20万侵略军,分兵六路,大举进犯我国东三省。农历七月七日,俄军攻占瑷珲后向南进逼,清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

此时的黑龙江烽火遍地,程德全协助寿山,部署兵力,联合义和团,抗击侵略者。不久,俄军分兵一支,抄袭齐齐哈尔,兵临城下,逼迫寿山投降。寿山义不受辱,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程德全督战北大岭,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俄军铁蹄越过北大岭。博尔多河北岸聚有难民、溃兵数万人。程德全连夜组织难民过河,减少伤亡。农历八月初一,俄军渡河南进,程德全力阻无效,欲拔刀自刎,誓死以争。俄军官见状十分震惊。于是与清军定下不攻城、不夺财产、不伤生命、民众官吏愿去者不阻拦和俄军在齐齐哈尔省城北10余里处安营,清军向南撤退的协议。

由于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俄军向清军发起进攻。程德全在危难之际,为了保护全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置生死于度外,挺身挡住俄军炮口,才使敌人没有炮击齐齐哈尔城,但程德全却被俄国人囚禁在海拉尔20多天,后经俄国红十字会帮助才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