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9646700000036

第36章 中药、方剂(7)

生脉饮《医学启源》

【组成】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6g。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辨证要点】面色无华,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脉虚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热、暑热、耗气伤阴或久咳肺虚、气阴两虚所致。药用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为君药。麦冬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为臣药。二者合用,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用药虽仅三味,但一补养(人参)、一清润(麦冬)、一收敛(五味子),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阴充于脉道,其脉可生可复。

【注意事项】本方是气阴两虚的基本方和常用方,尤其是温热、暑热天气伤耗气阴者或病情急重全方加重用量;可作为暑天益气生津的保健方。人参偏若温阴虚有热可改为西洋参。本方运用虽广,但凡有邪气未除者均不宜用。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30g,当归6g。

【功效】补气生血。

【辨证要点】面色淡白或发热潮红,虚烦头晕,经期、产后加重,伴乏力倦怠等。

【方解】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所致。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为君药。当归甘辛而温,养血和营,为臣药。如此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诸证自除。

【注意事项】本方为补气生血之剂。黄芪与当归用量为5∶1,意在补气则脾运肺布血得以生化,宗气自生,营血得补,可延伸为气虚血少者诸多见证,有报道此方中加三棱补血效果最好,白细胞上升50%,并迅速消除神疲、乏力等症状。而当归补血汤升白仅25%(《中医杂志》1985.12.887)。

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g,人参6g,茯神9g,炙甘草3g,黄芪12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木香6g,当归9g,远志6g。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辨证要点】面萎神倦,心悸失眠,焦虑、食少、发燥或焦黄,月经量少甚崩漏,舌淡,脉细。

【方解】本方证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当归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均为臣药。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俱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共为使药。如此,则心脾同治,气血并补。

【注意事项】本方是心脾两虚血不养神的代表方。患者多见与焦虑操劳相关,延伸可见失眠、记忆力下降或注意力不集中、无事心烦等明显症状的亚健康状态。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

【功效】滋阴补肾。

【辨证要点】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花或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均为肾阴不足所致。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即“三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补大于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注意事项】本方是肾阴虚证的基本方,近年作为保健用药广泛使用,关键在于各种症状均以肾阴不足为基础;如无卵性功血、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等,可有人体免疫功能调节作用,但脾虚挟湿者宜慎用。

【加减用药】六味地黄丸加知母6g、黄柏6g,即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用于阴虚火旺者;六味地黄丸加知母菊花9g、枸杞9g,即杞菊地黄丸(《医级》),用于肝肾阴虚视物昏花,或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或迎风流泪;六味地黄丸加肉桂3g、附子3g,即桂附地黄丸,又称肾气丸(《金匮要略》),用于肢冷体倦、小便清长、虚浮肿胀者。

七宝美髯丹《本草纲目》引《积善堂方》

【组成】赤、白何首乌各18g,赤、白茯苓各18g,牛膝9g,当归9g,枸杞9g,菟丝子9g,补骨脂6g。

【功效】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辨证要点】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

【方解】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齿、骨、发均与肝肾有关。何首乌(赤白并用,量重)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为君药。枸杞子、菟丝子入肝肾,补肾益精,养肝补血,为臣药。当归补血养肝;牛膝补肝肾,坚筋骨,活血脉;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赤、白茯苓补脾肾,渗湿浊,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以滋阴益精养血为主,兼顾补阳,有阴阳并补,精血互生之妙。

【注意事项】本方为平补肝肾之剂,有补肾填精之功,可用于早衰之白发及脱发,以及男子不育症属肝肾不足者、或延年益寿保健用。配制时忌用铁器。

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组成】仙茅9~15g,仙灵脾9~15g,当归9g,巴戟天9g,黄柏4.5~9g,知母4.5~9g。

【功效】温肾阳,补肾精,调冲任。

【辨证要点】面色黑、暗沉,腰膝酸软,肢冷乏力,月经紊乱,心烦,失眠。

【方解】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共为君药。黄柏、知母滋阴降火,共为臣药。巴戟天温阳,助二仙之力,当归补血共为佐药。

【注意事项】本方是阴阳俱虚于下,虚火上炎的代表方,近年用于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闭经、激素水平下降者。

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g,玉竹6g,甘草3g,桑叶4.5g,麦冬9g,扁豆4.5g,花粉4.5g。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辨证要点】肌肤干燥,唇、咽、鼻干燥,或身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为燥伤肺胃、津液亏损所致。沙参、玉竹养阴润肺,为君。桑叶质轻性寒,清透肺中燥热之邪;麦冬养阴润肺,共为臣药。扁豆、花粉共生肺胃之津,以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并有培土生金之意。

【注意事项】本方是肺胃津伤的代表方,凡由津液伤所致的干燥诸证均可运用。逍遥散(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9g,芍药9g,白术9g,柴胡9g,茯苓9g,甘草4.5g,煨姜10g,薄荷6g。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辨证要点】面色暗沉或有斑点,两胁不舒,情志郁闷,头痛目眩,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方解】本方证由肝郁血虚脾弱所致。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同时柴胡为肝经引经药,又兼使药之用。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且香气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共为臣药。三者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体现了肝“体阴用阳”的特性。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共为佐药。

【注意事项】本方是调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常用方,近年用于乳房小叶增生、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肿瘤、黄褐斑、黑眼圈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加减用药】逍遥散中加上丹皮、栀子,即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用于逍遥散证化热者,如烦躁易怒,或头痛目涩,或汗多,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经期吐衄,或小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虚数。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6g,黄芩9g,栀子9g,木通6g,泽泻9g,当归3g,生地6g,柴胡6g,甘草6g,车前子6g。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辨证要点】面部潮热或偏黄湿,口苦,溺赤带下黄稠有味,舌红苔黄。

【方解】本方证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龙胆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清热利湿之力,为臣。车前子、木通、泽泻导湿热下行,从水道而去,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生地养血,当归补血,防苦寒渗利之品伤阴,补肝火太旺灼伤之阴血;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能引诸药归于肝经,三药共为佐药。甘草可缓苦寒之品防其伤胃,可调和诸药。

【注意事项】本方是治疗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各种证候,临证时,不必悉具。

本方药性苦寒,易伤脾胃,阴虚阳亢者也不宜,更不宜长期作保健之用,只能应急。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30g,山药30g,人参6g,白芍15g,车前子9g,苍术9g,陈皮2g,黑芥穗2g,柴胡2g,甘草3g。

【功效】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辨证要点】面色发灰或眼眶发黑,带下色白,清稀如涕,舌淡苔白。

【方解】本方证由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白术、山药共为君药,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并能补肾以固带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带下可止。人参补中益气,以资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功;白芍柔肝理脾,使木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小便而利,共为臣药。陈皮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共为佐药。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药。诸药相伍,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则带下自止。

【注意事项】本方主治寒湿带下,以脾虚湿聚、沉积机体为主要病机,凡带下清稀色白者均可用之。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全当归24g,川芎9g,桃仁6g,炮姜2g,甘草2g,黄酒、童便各半。

【功效】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辨证要点】面部暗沉,月经夹有瘀块,小腹冷痛。

【方解】全当归(重用)补血活血,化瘀生新,为君药。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并为臣药。炮姜温经散寒止痛;黄酒温散以助药力;童便,取其益阴化瘀,并有引败血下行之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如此配伍,使瘀血化,使新血生,故名“生化”。

【注意事项】本方妇女产后常用方,延伸用于生产、刮宫后瘀血不尽者,相当于“清宫”

作用,由此而致的面部暗沉、斑块可考虑。血热而有瘀滞者,非本方所宜。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6g,茯苓6g,丹皮6g,桃仁6g,芍药6g。

【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瘀块。

【辨证要点】月经色黑晦暗,腹痛拒按。

【方解】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癥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之证。桂枝温通经脉而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为化瘀消癥之要药;丹皮既能散血行瘀,又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和血养血,与诸祛瘀药合用,有活血养血之功,共为臣药。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健脾,以助消癥之力,为佐药。白蜜缓和诸药破泄之力。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效。

【注意事项】本方治疗妊娠而有血者,力图渐消缓散,以防伤胎。近年用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有瘀血阻滞者,但无法急于求成。

大黄虫丸《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4g,黄芩6g,甘草9g,桃仁12g,杏仁12g,芍药12g,干地黄30g,蛴螬12g,干漆3g,虻虫12g,水蛭100枚,虫6g。

【功效】祛瘀生新。

【辨证要点】凡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身体消瘦,腹满不食。

【方解】本方证为五劳虚极所致。多因过饱、过饥、忧郁、暴饮、房事或疲劳过度等而成。劳伤既成,正气虚极,瘀血停留,日久而成“干血”,故致以上诸证。大黄逐瘀攻下,并能凉血清热;虫攻下积血,共为君药。臣以桃仁、干漆、蛴螬、水蛭、虻虫,助君药活血通络,攻逐瘀血。佐以黄芩,配大黄,以清瘀热;杏仁配桃仁,以润燥结,且能破血降气,祛瘀血;生地黄、芍药养血滋阴。甘草和中补虚,调和诸药,以缓和诸破血药过于峻猛伤正;酒助其药势,共为使药。诸药合用,祛瘀血,清瘀热,滋阴血,润燥结。

【注意事项】本方重在祛瘀血、清瘀热等,有滋阴血、润燥结之功,主要用于虚劳而有瘀血干结之证。破瘀力较强、补虚扶正不足,虽有“去病即所以补虚”之意,但在干血去后,还应另选方药以补虚,专治其虚劳之证。近年也用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3g,川芎3g ,桃仁6g,红花9g,老葱3根,生姜9g,大枣5枚,麝香0.15g,黄酒半斤。

【功效】活血通窍。

【辨证要点】面色暗沉,或头发脱落,或酒渣鼻,或白癜风或妇女干血痨,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

【方解】本方诸证均由头面瘀血所致。方中麝香辛香走窜,通诸窍之不利,为君药;并兼有引诸药上行头面之意。配以川芎活血化瘀,上行头目;红花、桃仁、赤芍均活血化瘀以为臣药。生姜、大枣养胃和中;老葱辛香,以助通窍;黄酒活血,共为佐药。

【注意事项】本方重点在头面部瘀血阻滞诸证。本方活血通窍之力较强,故孕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