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功效】清热利湿。
【辨证要点】面目黄染,黄色鲜明,舌苔黄腻。
【方解】本方证为湿热所致之阳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最善清利湿热,退黄疸。臣以栀子,清泄三焦湿热,使湿热由小便而出。佐以大黄,泄热逐瘀,通利大便,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相合,清利降泄,引湿热由二便而去,使邪有出路,则黄疸自除。
【注意事项】本方是治疗阳黄最为得效之方,近年延伸用于熏蒸重肤色偏黄之证,但药性寒凉易伤脾胃不宜常用。孕妇宜慎用。
【加减用药】本方去栀子、大黄,加附子9g、干姜6g、甘草6g,即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为阴黄代表方。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2g,滑石18g,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8g,半夏10g。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辨证要点】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头痛身倦,苔白略腻。
【方解】本方证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主要方剂。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通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白蔻仁芳香苦辛,能宣中焦,和畅脾胃;苡仁甘淡,疏导下焦,益脾渗湿,三药共为君药。半夏、厚朴苦温除湿,加重了温燥药,化脾胃之湿;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均为臣药。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则诸证自解。
【注意事项】本方治湿热证而见湿重于热者,甚则患者无明显症状的亚健康状态。湿热证而见热重于湿者不适宜。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桃仁9g,红花6g,熟地12g,当归9g,赤芍9g,川芎6g。
【功效】养血活血。
【辨证要点】面色暗紫或黑斑,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黏,腹痛。
【方解】本方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桃仁、红花。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共为君药。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为臣。佐以熟地,甘温以滋阴养血填精;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和营。诸药合用,既养血又活血。
【注意事项】本方为活血化瘀基础方。凡瘀血所致疾病,不论上下内外,皆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但妇女经期、孕期无瘀者,忌用。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15g,连翘15g,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辨证要点】面赤,头痛,发热,口渴,咽痛,舌尖红,脉浮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银花、连翘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功,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效,为君药。薄荷、牛蒡子辛凉之性疏风清热而利咽喉;荆芥穗、淡豆豉辛温之性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芳香辟秽,共为臣药。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共为佐药。甘草为佐使,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
【注意事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证。方中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对于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则当禁用。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起、疮痘初期,以及“乙脑”、“流脑”、腮腺炎等初起属卫分风热证候者。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7.5g,菊花3g,连翘5g,桔梗6g,苇根6g,生甘草2.5g,杏仁6g,薄荷2.5g。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辨证要点】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方证为风温初起、邪在肺络所致。桑叶甘苦性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为君。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杏仁、桔梗宣肺利气而止咳共为臣。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而止咳,三药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合而利咽喉。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证解,咳嗽止。
【注意事项】本方是主治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剂。对于风寒咳嗽,则不宜使用。方中主要药物均属轻清宣透之品,故不宜久煎。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疮痘初期、上呼吸道感染等属风热犯肺之轻证者。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g,杏仁9g,石膏18g,甘草6g。
【功效】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辨证要点】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外邪未解,致肺热咳喘。麻黄辛甘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配,既能宣肺,又能泄热,共为君药。杏仁苦降肺气,止咳平喘,既助石膏沉降下行,又助麻黄泻肺热,为臣药。炙甘草顾护胃气,防石膏之大寒伤胃,调和麻黄、石膏之寒温,是为佐使。纵观全方,药仅四味,配伍严谨,清宣降三法俱备,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注意事项】本方为清宣肺热、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咳喘的常用方剂。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均非所宜。常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邪热壅肺,外邪未解者。对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现身热烦渴、咳嗽气粗而喘、属疹毒内陷、肺热炽盛者,疮痘正红炎症明显者,亦可加味用之。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9g,芍药9g,生姜9g,大枣3枚,炙甘草6g。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辨证要点】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脉浮缓或浮弱。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桂枝辛温,能宣通卫阳,祛风散寒,祛邪于外,为君。芍药酸苦微寒,能敛阴液,和营于内,于解表中有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为臣。佐以生姜,辛温宣散,降逆止呕,佐桂枝从增强解肌祛风之力;炙甘草、大枣益气调中,助芍药以和营,有安内攘外之意。
【注意事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伤寒表实证禁服桂枝汤。湿热内蕴禁服桂枝汤。内热盛禁服桂枝汤。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者不宜用桂枝汤。服药后需喝热粥(养胃气、资汗源、助药力而鼓邪外出)。药后加衣盖被以助发汗。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加减用药】方中桂枝用至15g,即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用于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者(冲气上逆)。方中芍药用至18g,即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用于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者。
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6g,甘草10g,石膏、黄芩、桔梗各12g,滑石20g,荆芥、白术、栀子各3g,生姜3片。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辨证要点】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防风辛甘温,入膀胱、肺、脾经,通治一切风邪,为君。臣以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邪在巅顶者得此而除;麻黄宣肺解表,以防风佐麻黄使风邪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解;大黄(酒蒸)、芒硝,谷道之药,风热在肠胃者,得之由谷道而解;黑山栀、滑石,水道之药,风热在决渎者,得之由水道而解;石膏、黄芩、桔梗、连翘清解肺胃之热;如此君臣药相配,上下分消,表里并治。佐以当归、白芍、川芎,和血祛风(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当归、白芍、川芎,和肝血也);白术、甘草健脾燥湿,和中缓急(用白术者以强太阴脾土,“太阴脾土独当厥阴风木”)。生姜三片,以正胃气,为使药。
综观全方,汗下清利四法俱备,上中下三焦并治,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实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注意事项】本方主治表里俱实证,虚人及孕妇慎用。感冒、头面部疖肿、痤疮、荨麻疹、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单纯性肥胖者,均可治之。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15g,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g,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6g,僵蚕、升麻各2g。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辨证要点】头面肿盛,恶寒发热,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
【方解】本方证为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君药用黄芩、黄连,清泄上焦之热毒,皆用酒炒,令其通行全身,直达病所。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上行清热解毒;甘草、桔梗清利咽喉;陈皮理气而疏通壅滞,皆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
【注意事项】本方为大头瘟的常用方剂。多用治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病,属风热毒邪为患者。若腮腺炎并发****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水牛角30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9g。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辨证要点】面赤身热,斑色紫黑,吐衄,便血等,舌红绛,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热毒深陷于血分所致。水牛角为君,苦咸寒,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直入血分而凉血。生地为臣,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复已失之阴血,可助君药解血分之热,又能止血。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于热盛出血者尤宜;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共为佐使。方中凉血散血并用,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冰伏留瘀之弊。
【注意事项】本方主治热毒深陷于血分的耗血、动血证。临床诸如紫癜、红斑、皮疹等多种出现皮肤病变者,可考虑用本方。阳虚失血及脾胃虚弱者不宜用本方治疗。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15g,黄酒少许。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辨证要点】疔疮初起,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方解】本方证为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所致。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君药。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均为清热解毒、治疗痈疮疔毒之要药,共为臣佐药。加酒少许是行血脉以助药效,为使药。五药相合,清热解毒之力尤强。
【注意事项】本方为治疗疔疮肿毒的常用方。头面部疖肿、痤疮、皮肤的感染性疾病、蜂窝组织炎等可考虑运用。脾胃虚弱者慎内服。但可用药渣捣烂外敷,亦有效。
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
【组成】桑白皮6g,黄连3g,黄柏3g,人参1g,枇杷叶6g,生甘草1g。
【功效】清泄肺胃之热。
【辨证要点】面鼻生疮,色赤肿痛。
【方解】枇杷叶为君,清泄肺胃之热,桑白皮助枇杷叶清泄肺之热,黄连助枇杷叶清泄胃之热为臣药。黄柏清湿热,人参防伤胃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注意事项】本方为治疗疔疮肿毒初期、肺胃之热的常用方。头面部疖肿、痤疮、皮肤的感染性疾病、蜂窝组织炎等初期可考虑运用。若因正气不足、痤疮、皮肤的感染不发红、出头者可考虑加大人参剂量。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9g,小麦15~30g,大枣5枚。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辨证要点】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方解】本方证多由忧思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所致。小麦甘凉,养肝补心,除烦安神为君。甘草甘平,补养心气,和中缓急为臣。大枣甘温质滋,益气和中,润燥缓急,为佐药。三药合用,甘润平补,养心调肝,共奏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
【注意事项】本方为治脏躁的常用方剂。以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为证治要点。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心阴不足,肝气失和者,均宜用之。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苏叶6g。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辨证要点】咽如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多因痰气互结咽喉、肺胃宣降失常所致。半夏和胃降逆,化痰开结,行气开郁,下气除满为君。厚朴苦辛而温,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助半夏以降逆散结,为臣。佐以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散温行,助半夏和胃而止呕。苏叶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以为使药。综观全方,辛开苦降,辛以散结,苦以降逆,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
【注意事项】本方主治梅核气。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均可用之。阴虚者不宜使用。
百合鸡子黄汤《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7枚,鸡子黄1枚。
【功效】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辨证要点】面红潮热,虚烦心悸,欲食不能,欲眠不能,欲行不能,心中莫名所苦,口苦,尿黄,脉数。
【方解】本证为心肺阴虚内热之证。百合滋阴清热,除烦安神。鸡子黄滋阴养心。
【注意事项】本方证为百合病误吐后。若有外感不宜使用;饮食不化、湿热内蕴者不宜;脏腑实热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