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日益切合实际。由于养生学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中高龄的也比较多,专著比较多,因年代较近,大多今日尚有存者。仅按《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即有60来种,以冷谦《修龄要旨》、万全《养生四要》、高濂《尊生八笺》、胡文涣《养生集览》、李士材《颐生微论》、龚廷贤《寿世保元》、《正统道藏养生书选录十六种》、《洪缏集刊养生书六种》、《格致丛书·养生书选录十二种》、《夷门广牍·养生书选录三种》等比较重要。
明代有些颇具影响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其实并不在养生专著之中。例如:李梃《保养说》力驳佛道二家唯心的养生说,认为《内经》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精神内守”是保养的正宗,提出避风寒、节劳逸、戒****、正思虑、薄滋味、寡言语等切实可行的养生法。张景岳在《类经》摄生类中汇集了《内经》的论述并加阐发。他自己的创见则集中地见于《治形论》,辩证地阐述了形与神、形与生命的关系,创见性地提出“养形”,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其实,张氏的养形还是重在精血,认为“精血即形也”。张氏常用温补药以养精血,成为继薛立斋之后的温补派首领。所创左归饮、右归饮,就是一补阳气,一补****,为防治老年病常用的名方。
赵献可继承薛立斋、孙一奎之说,突出地发挥了命门的学说。赵氏对许多病都用水火阴阳来概括,治疗则以六味丸、八味丸为主方。李士材的论点顾及先后天,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分水火论治,后天分饮食、劳倦论治。明末汪绮石《理虚元鉴》所称的虚劳,在很大程度上包括了老年病在内。他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在防治方面,提出六节、八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等理论,确有很大的防病治病、抗老保健的意义。
明代御医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不但有许多前人的养生理论,而且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秘方,并把重要者编成口诀,所以流传较广。他还写了《衰老论》,对变老的原因作了专题研究。龚居中著有《万寿丹书》,分延龄、安养、饮食三篇,亦颇多发挥之处。均对养生学有一定贡献。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16世纪的药学巨著,采诸家养生学说,收历代药治、食治之法,更有所补遗与发挥。书中1892种药,明确指出有“耐老”、“不老”、“延年”、“增年”作用的药物(不包括乌须发、驻颜、轻身等)共177种;收载药粥62方,提出“食疗辨脏腑”、“食疗分补泻”、“食药相配制”、“食疗有禁忌”等食物疗法几大原则。
清代的养生学,专著的养生论述以曹廷栋《老老恒言》、汤灏《保生编》、叶志先《颐身集》等较重要。《老老恒言》除总结出一套养生法外,还按老年人脾胃虚弱特点编制出100余种粥谱,以备老年之颐养。光绪年间黄云鹤著有《粥谱》一书,载粥方200余首。非专著的养生论述,要以徐灵胎与叶天士的最为重要。徐灵胎认为寿命在受生之时已有“定分”,这定分就是元气。寿命的长短决定于元气的盛衰,所以强调“谨护元气”是养生、治病首先要注意的事,形成其在寿命问题上的独特见解。叶天士对一些老年病的病机,常有精到的阐发。如认为老年中风是“高年水亏,肝阳升逆无制”,“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内风旋转”,并据此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的著名论点。对一些老年病的治疗,除着重阳明与肾以外,他又提出“久病入络”的新理论,为老年病开拓了活血化瘀的治疗途径。养生方面,他认为“颐养功夫,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还特别强调戒烟酒。
(六)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国际上老年学蓬勃兴起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的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也承中医养生学之势,得到很大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就系统地开展了现代老年病学研究,之后又成立了老年研究室。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增翰等较早从祖国医药中总结和整理出152首抗衰老方剂。全国各地又相继成立了老年病防治研究所(室)及很多老年保健委员会等组织机构。
广泛开展的老年病防治的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对于抗衰老的理论研究来说,是从中医延年学说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衰老学说和延年益寿的方法。虽说这些学说尚未全面说清衰老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但可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反映了衰老本质的部分真理,对养生保健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近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及全国养生学术研讨会,对养生保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保健知识,通过医学、养生科普方面的社会教育,可使更多的人利用较少的时间学到较多的保健知识,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自我养生保健,提高民族素质和全社会的健康水平。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推广中医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导引保健功与医疗相结合。
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决定开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逐步在中医院校筹办开设,并且把中医养生康复概论学科列为中医学院的课程之一。1988年中医药管理总局与世界银行合作,把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列为贷款项目进行扶持。
随着中医药学术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美容学在近年得到新的重视,为中医养生驻颜丰富了新的内容。
总之,国家采取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措施和方法,从培养人才、学术研究、宣传普及、推广应用等方面,逐步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科体系,以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祖国医药养生抗衰老的理论、方药、食养、外护等等,都散在于各个时期的历代文献中,虽然内容丰富,但体系构建有待于完善;同时,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养生的需求水平提高,也对中医药养生寄托了更高的期盼。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正努力寻求更好的保健方法,故此在世界范围内天然医学、身心医学及社会医学等相继兴起,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伴随着新世纪健康概念的更新,相信中医养生学必将更加受到重视。中医药养生在理论指导方面的研究和方法体现在专业特色化与生活普及化方面的研究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中医养生学重要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不仅是奠定我国中医药学理论基础的巨著,而且是中医养生学的起源。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卷,全书162篇,许多养生理论散在其中。对于养生的原则主要强调扶正祛邪:一是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防病、防老机能;二是适应外界环境,避免外邪侵袭。
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载录“五禽戏”具体练法的文献。而具体将“五禽戏”整理总结并作为一套功法推广者,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只是有关“华佗五禽戏”的原始文字早已佚失,唯存一些零星的史籍记载。《养性延命录》总结了前人在养生实践中的得失,写出了“田夫寿、膏粱夭”,即粗菜淡饭者长寿,肥肉精粮者夭折,以及“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的警世之语。上述论点都说明了饮食有节、饮食清洁、饮食丰富的重要意义。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反映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集医药之大成。内、外、妇、儿临床各科无所不及,特别是对防病、养生、针灸、方剂的论述和阐发尤为卓越,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千金翼方》是作者补充《千金要方》而作。《千金要方》中首载“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其“养老食疗”一节,是我国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论;《千金要方·面药》、《千金翼方·妇人》的几节文章,堪称中国美容方面保存有第一部文献。《千金要方》有“面药”专章,收集美容方剂81个,《千金翼方》收集保存有宫中化妆配方。
元代邹铉在宋·陈直《养生奉亲录》的基础上继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内容颇为详尽,强调精神摄养,主张饮食调养,提倡顺时奉养,重视起居护养,注意药物扶持。是现存早期老年医学专书,比西方Froyer 于1724年著的《老年保健医药》约早6个世纪。他在“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的指导思想下,重视强健脾胃的作用,尤其是注重食疗。全书231首方,食疗方占70.1%,其剂型有粥、羹、饼、汤、饮、酒、乳、茶、酱、菜肴等多种形式。
元代忽思慧饮膳太医撰《饮膳正要》一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它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套饮食卫生法则。书中还具体阐发了饮食卫生、营养疗法,乃至食物中毒的防治等。附录版画二十余幅,图文并茂,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书,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明代高濂《尊生八笺》是养生学专著,著名的“养生十六宜”就出于此。《尊生八笺·延年却病笺》记载了应用拍击法治疗疾病,以及行房讲究科学,有节制,可以延长寿命;《尊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则强调在四时中均应多接触大自然,欣赏大好河山,呼吸新鲜空气,做到心旷神怡。
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特点有二:一是龚氏十分重视基础理论的论述,如在“医说”一章中,概述了由“神农尝百草”、《内经》,直到《难经》、《伤寒》、《金匮》及后世医家的贡献。此外,对基础理论中的重点内容如“脏腑论”、“血气论”等也作了专门的论述。二是重视老年病的治疗和摄护。书中有“老人”篇,专论老人摄养;有探讨衰老机理的“衰老论”,对老年病如卒中、消渴、虚损、皮风等证,先论理,后列方,并附有医案,简明实用,是研究老年病的一份宝贵资料。
清代曹廷栋的《老老恒言》根据自己的长寿经验,并参阅300余家有关养生的著作,从日常生活琐事、衣食住行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养生方法。另根据老年人脾胃虚弱的特点编制了粥谱,以“备老年之颐养”,各种粥有百种之多,既有平时保健之粥,又有病时治疾之粥,可谓集粥之大成。
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300多例老年病的治验,并提出中年以“阳明脉衰”为主,60岁以后以“肾虚”为主。
(蒲晓东曹文富)
思考题
1.中医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养生观念经过了哪些转变?
2.老庄一派的养生理论核心是什么?
3.《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的贡献有哪些?
4.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5.明清时期的主要养生学著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