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9646700000006

第6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换言之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属性的划分。五行是按照事物特性对其进行归类,并阐述相互关系。传统医学借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类,并利用其服务于自然、社会、人类。因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的哲学基础,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概念起源于《易经》的八卦和六十四卦。阴阳最初的涵义是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温,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其理论形成约在战国时期,《易传》载“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表示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阴阳属性的划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同时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具有无限可分性,即《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的基本规律

阴阳的基本规律包括: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对立,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阴阳制约指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对方,如水可以灭火、温热可以驱散寒冷。

阴阳互根,指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并且阴阳双方不断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也称之为互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即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阴阳消长,指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转化,指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用于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生理:阴平阳秘──阴气平和而阳气固守在阴气之外不使其耗散。病理:阴阳失调──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即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阴平阳秘

(生理)

阴盛阳亢

阴虚阳虚阴阳两虚

阴阳失调基本证型

诊断:先别阴阳──恢复阴阳平衡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生理状态,诊断必然先察阴阳失调状态。

治疗: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生理状态,治疗必然根据阴阳失调状态进行调整。

五行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中,“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归类

自然界五

行人体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

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弦

徵苦赤长热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

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缓

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浮

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

二、五行的基本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水火

金土

相生

水火

1.五行相生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2.五行相克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金土

相克

三、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人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诊断治疗

水火

金土

相生相克

生理:相生相克──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病理:相乘、相侮──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诊断:相生、相克关系失调状态(相生不足,或是相克太过,或是反克)。治疗:补母生子,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抑强扶弱,如抑木扶土等等。

(冼华谭工)

思考题

1.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2.五行的概念?五行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3.人体和自然界的五行归类。

4.举例说明阴阳、五行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