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准备去拜访做了梁国国相的惠施。有人告诉惠施:“庄子来到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他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惠施,说:“在南方有一种名叫鵷鹐的鸟,你知道吗?这种鸟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它不会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吃,如果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它不会喝。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恰在此时鵷鹐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抬头仰望,并发出‘吓’的惊怕声。你现在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惠施以为庄子像自己一样,贪图高官厚位,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他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在《庄子·秋水》中也体现出来:
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去请庄子,打算让他做国相。
庄子正手持钓鱼竿在濮水边钓鱼,他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有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盒把它装着,用布巾盖着它,珍藏在庙堂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被人珍重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行呢?”两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我仍将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你们走吧!”
借乌龟的故事,庄子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庄子看来,荣华富贵降在一个人身上,就如同外物偶然到来,并不是这个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临时寄托的东西罢了。它们到来时,不必加以阻拦,它们离去时,也不必加以劝止。所以不能够为了富贵荣华而放纵自己,也不能因为穷困而趋附世俗,不管是富贵荣华或穷困贫乏,其间的意义是相同。现在,所寄托的东西离去就觉得不快乐,由此看来,即便真正有过快乐也是迷乱了真性。所以说,那些因为外物而丧失自身、因为世俗而失去本性的人,就是本末倒置的人。
关于对待富贵与贫贱的态度,庄子与儒家不谋而合,其基本观点是:不以富定贵,不以贫定贱。孔子曰:“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以亡。”(《礼记·坊记》)大意就是说,如果大家都不争权夺利,就没有祸乱了,社会就安定和谐了。孟子的思想中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可看出,他对于富贵另有标准,“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认为天下尊贵的标准有三个:爵位、年龄、德行。具有道德修养的人才是尊贵的人。孟子的话非常有道理,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质,官民和贫富绝不是区分贵贱的标准。富贵与贫贱是人生境遇的两种状态,二者是对立的,一般人都是逃避贫贱而追求富贵,这无可厚非。但是,当人们已经处在富贵或者贫贱的现实状态下,应如何面对呢?这种面对的态度,完全能够看出此人的品行和德性的高低优劣。而庄子“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的名句,为我们实现人生志向指出了一条坦途。
古人云:“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说的是事实上富贵的人也有烦恼,而且比贫贱的人烦恼更多,因为他们怕失去的多,还羡慕贫贱的人比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因为贫贱的人可失去的少,可得到的多,所以他们烦恼少。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宰相,他不仅政绩可与姜太公、管仲相媲美,且以其自身的美德而著称于世。晏子俭朴清廉,颇能自守,尤其在戒色欲方面,他是值得一提的。一次,齐景公在晏子家喝酒时,看见晏子的妻子又老又丑,他就对晏子说:“我有一个女儿,又年轻又漂亮,你娶她做妻子吧。”听到这话,晏子就离开席位非常严肃地说:“现在,我的妻子的确又老又丑,但往昔她曾经也是年轻又美丽的样子。况且,一个女子在年轻美丽时把自己托付给你,就是为了防老。我怎么能够违背自己的承诺呢!”晏子就是这样拒绝了这提亲。虽然在古代社会对一个男子来说三妻六妾是非常平常的,对位居宰相的晏子来说更是不可指责的,但晏子却只以自己老、丑之妻为满足,就是为了防止女色误己、误政、误国,这实在是罕有啊!就连齐景公宠臣粱丘据,也非常赞叹地说:“我怕是到死也赶不上晏子了。”而晏子对此话的回答,非常值得深思:“赶上我没有什么困难的。俗话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常为不止、常行不休罢了!”与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然其家淫侈”的管仲对比,晏子又有过之的地方。
晏子居宰相之位,其实尽可随心所欲,但是他能戒女色而一心为政,这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效仿的典范,而且他卓绝的政绩也被历史所称道。
对个人而言,富贵与荣华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一旦生命结束的时候,富贵的人、贫贱的人都成了一坯黄土。只有道德高尚、替人民办过好事、对社会做过贡献的人,可以活在人民的心中,能够超越个人的生命而永垂不朽。庄子“不为穷约趋俗”的观点,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与其产生了共鸣。金兰生编的《格言联璧》中讲:“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憎是贱而无能。”贫不失志、贫不失义正是书中所讲的道理。
历史上,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仲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们原来都很贫贱,有的还是奴隶,但是后来都成了名君或名臣。这说明贫贱这一逆境对人的影响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给人带来物质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而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的才干得到增长,其实也就是孟子说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外国人的看法也很类似。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世间之路并没有铺满鲜花,每一步都有荆棘。但是你必须走过那条荆棘的路,愉快,微笑!这是对人的考验,你必须把忧愁转变为有所得,把辛酸转变为甜蜜”。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作品中写道:“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桌面,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英国作家哈代在其作品中说:“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美丽,却是人生的痛苦”。
他们表达的意思是,贫困苦难可以使人坚强,让人成熟,不必计较人生的困苦,那些困苦都是生活对我们的教诲。在外国,也有很多身处贫贱但善于接受生活教诲的人,他们最后取得了成功。美国总统林肯在猎人的小屋里降生,在马车和帐篷里成长,他当过帮工、船员和店员,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总计不到一年。漂泊无定的艰苦生活让他的生活阅历得到丰富,为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十二岁起的时候他就自谋生路,以后长期流浪,他当过水手、舵工和淘金者。最终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的,这是他独有的财富--一段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这些人的人生经历无不证明了贫困是生活给我们的磨炼和教诲,它能够让一切有志向的人受益无穷。
了解他人是智,读懂自己是明
【原文】
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不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庄子·齐物论》
【译文】
在醒来之后,人才知道其实是大梦一场,只有非常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就是一场大梦,然而愚昧的人则自以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而且独自暗喜。
【解读】
在庄子看来,智,就是自我的智慧;明,就是心灵明了。“知人者”,了解外表;“自知者”,明确道理。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外在意识,是后天形成的,来自于外部世界,仅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想要求得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能称其为真正的觉悟者。
人类的通病是喜欢自以为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具有了解他人的能力。一个人善于了解别人,就是知彼,可谓明智。因此,知人被庄子视为极大的智慧。
只是了解他人还不够,还要了解自己,有一句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这个问题庄子看得很清楚。“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最聪明的。依照我们的一般的逻辑,不能真正了解别人,但总该能认清自己吧?其实却根本不是这样。
庄子说:有的人认为自己很清醒,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明,其实这种人是很愚昧的。
有些人,只知道了解、把持别人,管理和领导别人,但却不能更好地了解、把持自己,管理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够控制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获得一种能够让自己认可的成功。只有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才能够真正发挥优点,克服缺点。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南岐的山谷,在那里生活的居民很少与山外的人交往。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缺碘的水就会生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全部都是大脖子。
有一天,一个人从山外进来了,使得南岐轰动起来。居民们扶老携幼,全都前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言语里充满了嘲讽,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起来了:
“嘿,你看那个人的脖子!”
“可不是,真奇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又细又长啊,真是难看!”
“多细的脖子啊,走在大街上多丢脸!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
“他的脖子干干巴巴的,一定是得了什么病!”
外地人听了众人的话就笑起来,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叫大脖子病。你们自己有病却不知道,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真是太令人感到可笑了!”
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去治,我们都不愿意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如同南岐人一样,总是喜欢孤芳自赏,自以为了不起。一般来说,这主要可归为两类:
第一种,是自命清高,我行我素。
这种类型的人,认为别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庸俗浅薄、低级无聊的,不值得与之接近,有些傲视一切的感觉。即便有时想“迁就一下”,“屈驾俯就”别人,也显得极其不自然,事实上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这种俯就,所以他就变得愈加孤独了。
另一种人是被自己优势所绊倒。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跌倒在自身的缺点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但优势却常常让我们忘乎所以。
做人难,不仅在于难以认清别人,更难的是难以认清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我们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在相互比较中才能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道理讲起来容易,实行就很困难了。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解别人的人不一定了解自己,所以,我们要将自己的一生看作一本书,我们去读,要学会读懂自己,读懂了自己也就读懂了生命。
做识时务的人
【原文】
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庄子·人间世》
【译文】
手拿朝笏躬身下拜是做臣子的礼节,别人都这么做,我怎么敢不这样做呢?做大家都做的事,人们就不会吹毛求疵了,这叫随大流。
【解读】
很多人认为“识时务”是两面是派狡猾者的代名词,他们对此持有贬义心态。这里,我们要澄清对“识时务”的认识。识即认识,时务就是做事、行动的原则。识时务的人之所以能成为俊杰,就是因为他们能适应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生存方法与发展方式。
骨头太硬和骨头太软的人都无法识时务。骨头太硬,就不懂得人生应伸屈自如,因此他们对于低处的机会都视而不见;骨头太软,就永远无法站起来,根本没有伸的时候,因此,高处的机会对于他们也就可望而不可即。
世间万物变化莫测,从求得生存的角度来看,识时务有两种用意。
第一种,是防患于未然,并捷足先登。意思是说,你必须时时注意环境的变化,并搜集别人的看法,研究、判断未来发展的可能的趋势,这样便可避免产生伤害,并比他人早行动一步,先期获取利益。不管是在商界,还是在政治舞台,认清时务都十分重要的。而事实证明,醉生梦死的人很少能够成功,成功人士都是识时务者。
第二种,是通权达变,转危为安。意思是说,在危机面前你必须评估各种处理方式对自身的影响,并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而“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被人使用最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一位小伙子,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只会说话的鹦鹉。但是他很快发现这只鹦鹉满嘴脏话,非常粗鲁,于是他下定决心改变鹦鹉。每天,小伙子对着鹦鹉说礼貌用语,教它文雅的词汇,为它放轻柔的音乐。
时间过去几个月了,小伙子发现,他的努力没有一点作用,鹦鹉依旧满嘴脏话。小伙子生气地冲着鹦鹉喊,结果鹦鹉反而喊得更响。
最终有一天,小伙子再也无法忍受鹦鹉了,把它扔进了冰箱里。开始的时候,鹦鹉仍在冰箱里扑腾、叫喊、咒骂,后来,却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鹦鹉突然安静了下来。
小伙子害怕把鹦鹉冻坏了,于是,他马上打开冰箱。
鹦鹉平静地走出来,它乖乖地站到了小伙子的肩膀上,用非常诚恳的语气说:“我很抱歉,让你生气了,以前是我不对,我现在要痛改前非,请你看我的行动吧!”
我们常常可以看,实际生活中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原因在哪呢?不是能力的问题,更不是才气的问题,而是态度。他们往往不务实,自诩清高,不识时务,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强,可以自己凭才华打天下,不需要按照别人的态度行事。殊不知,自己不得志的根本原因正在这里。
一个人“识时务”的本领越深厚,成就也就越大。反之,则不容易成功。试想,一个人只知道自己做事,不顾他人,怎么能得到升职机会?就算做了上级,他不懂得与下面的同事处理好关系,这种上级也不会长久。人与人的关系过于复杂了,会让我们觉得处在人群之中却如入狼境,不过,即便这种环境中,识时务的人也不太容易栽倒的。
曾国藩,清代有名的政治家,他就经历了从不识时务到识时务的过程。
刚当官的时候,曾国藩是一个刚强、勇猛的斗士,处处表现出一种出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大丈夫气概。为了大清江山和自己拜相入阁,而敢于与各种势力斗争。他一心一意用儒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尊奉孔孟之道,把“以天下为己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作为入世、拯世的指南。有一个故事,可表明他早年这种为官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