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庄子的智慧
1981000000016

第16章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2)

对一个人来讲刚强是很重要的,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要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却可以一味地刚强到底。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没有办法再撑了,一旦折倒就很难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柔者有包容力,柔弱可得长久,能够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收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说,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做人,一定要前思后想,就像行走薄冰,稍不留意就会落入冰窟,生命堪忧。能屈能伸是一个人的胸襟问题,若是达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厄运和耻辱能在屈伸的转换中化作奋起的力量,创造更大的成功。

患难见知己

【原文】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译文】

从惠子死后,我再也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也没有可以与之辩论的人了!

【解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里所说的知己在认识的时候,并不因为富有,也不因为地位的显赫或出众的容貌,而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一种精神世界的沟通。

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确实不容易找到那样的一两个知己啊!庄子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恐怕没有其他人了。他们都喜好辩论,而且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也都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的兴趣相当浓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了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螟”),庄子是看不惯这种态度的,但是,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在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在散步时发生的: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白鱼悠闲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回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了解鱼的快乐?”

惠子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以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

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问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桥上也就能够知道鱼的快乐了。”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一样,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所说的“真”。

在现实生活上,他们两人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在《庄子·徐无鬼》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这也是惠子死后庄子为其所写的纪念词,大意是:

有一个叫“郢”的地方,那里有个人把白垩泥涂抹在他自己的鼻尖上,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然后再让石匠用斧子砍削掉。

石匠挥动斧子,轻松自如地砍削着,鼻尖上的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神态自若。

这件事让宋元君知道了,马上召见石匠,说:“让我来试一试,你削削我鼻尖上的泥如何。”

石匠回答道:“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但是,我砍削的对象已经死去很久了呀。”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交谈辩论的人了。

在这短短的寓言中,看到了纯厚真挚之情的流露出。能写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不是庄子谁能做到呢?

鲁迅曾经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个知己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知己,人生也许只要一个,有的人甚至一生连一个也没有遇到。故清人何瓦琴在《集锲帖字》联曰: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庄子对知己的认识,对于我们交朋友也可带来这样的启发,这就是朋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交朋友是一个慎重的问题,如果交友不慎,受伤害的终究是自己。古今中外由于交友不慎而深受其害的事例数不胜数,在西方基督教故事中,犹大是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在教规上两个人是师徒关系,但生活中又是亲密的朋友关系,但是耶稣却因被犹大出卖而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因此交友要慎重,还要有所选择。交友就如同选择邻居,选择好的邻居就是选择好的生活环境,有了好的生活环境才可拥有美好的生活方式;相反,生活将会受到坏邻居的影响,不得安宁,更谈不上自己对于安静祥和生活的追求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交朋友并不在于一时一刻的亲密,而在于相互支持、互相关爱、保持一种长久的关系。

有的人,朋友很多但都是狐朋狗友;有的人,朋友很少但却知心知己。两类不同的朋友,也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如肥肉膏腴,吃时味浓,但很快就会被忘却了味道;后者却如五谷杂粮,吃时味淡,但是却越嚼越香,经久不衰。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显然,真正的友谊不在乎有多少甜言蜜语,而在于心灵相通,精神共鸣。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荆轲入秦的时候,他在易水之滨和荆轲斗酒,为他击筑送行。荆轲死了以后,高渐离隐姓埋名,在一个富人宋子的家里当帮佣。

有一次,他家主人宴客,酒酣时有客人击筑助兴。高渐离听到筑乐,勾起了他无限心思。他像其他的仆人一样在评论演奏者技艺的长短的时候,被他的主人听到,于是令他表演一番。

高渐离艺惊四座,不久远近的人就都知道宋子家有这样一位音乐大师,消息传到了秦始皇那里,于是秦始皇传他进宫表演,高渐离依然答应了。但是,秦始皇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于是让人弄瞎他的双眼,从此才放心让他击筑。

高渐离在筑的中空灌铅,使筑既是乐器又成为武器。在秦王听击筑着迷不留意时,高渐离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秦王,最终没有成功而以身殉友。从此,秦王再也不敢使用、接近从前六国诸侯的人了。

荆轲虽然已经死了,但高渐离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友,甚至于不顾及自己的双眼和性命,去完成好友的愿望,这样的朋友才叫知己。

朋友之间患难见知交,平时无论怎样总是没经过磨难的考验,只有在磨难面前依然携手共勉的才是真正的朋友。有的朋友平日里对你嘘寒问暖,甜言蜜语,好像这个世上只有他最关心你,但是,当大难当头时,最先离你而去的也是他,这样的人不是真朋友,交这样的朋友也算人生最大的败笔。

不攀不比做自我

【原文】

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庄子·逍遥游》

【译文】

彭祖到现在还是以其长寿而闻名于世间,人们与他进行攀比,岂不是很可悲吗?

【解读】

庄子认为,事物间相比就失去了事物原本存在的意义,所以世上万物是不能相比。比如说与清晨的菌类相比,寒蝉是长寿的;与寒蝉相比,大龟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是长寿的;与大龟相比,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是更长寿的。菌类、寒蝉与大龟、古树比较起来都是短命的,但菌类、寒蝉依然活得滋润,活出了“自我”。

所以,庄子认为正确的态度,是不攀不比做自己,不浓不烈自然散发清香,他人夏日怒放的时候我独睡,他人秋日无踪之际我独香。

不攀不比,这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问题,《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夔对炫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行走,没有谁能比我更简便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结果还不是一样?我哪里会比你差呢?”

炫说:“我只是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炫对蛇说:“我用很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什么原因呢?”

蛇说:“我只是依靠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我怎么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运动我的脊柱和腰肋而行走,还是像有脚行走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

风说:“是呀,我呼呼地从北海刮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来阻挡我,或者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无能为力。但是,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是我的拿手好戏,而这就是在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做到自己,就是这最大的胜利。夔羡慕炫,炫又羡慕蛇,蛇又羡慕风,风羡慕眼睛,眼睛羡慕心灵,这些都是不对的。没有必要羡慕他人,我们自身是最好的。人比人,气死人。不必攀比,我们自己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无以伦比独一无二的。

如果要比,就自己与自己相比。用现在的我比昨天的我,用今天的大我比昨天的小我,用开心的我比不开心的我,你就会发现自己真的进步了,现在的我真的是最好的。

“明天会更好”这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但是现在才是最好的。

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虚荣心”和深刻的“自我”意识。在这些因素的引导下,一些人追求“别人有的我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结果将自己推向了一种相互攀比的风气中。一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别人的老公(老婆)怎么好,再看看自己家的这位,那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久而久之,好脾气变成了坏脾气,性情温柔、善解人意的人也将变得暴躁、苛刻。

归咎罪恶的根源就在于“攀比”,而“攀比”与竞争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但它是一种不正常的竞争心态,必须加以克制。消费上的攀比会导致奢侈浪费,名声上的攀比能让我们心浮气躁,财富上的攀比使我们失去人生方向。为此,我们要明辨攀比,培养自己不不攀比的心态。

第一,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东西。有些人,他们在攀比的过程中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明确自己需要什么,结果只能迷失自我。

第二,利用好攀比心态,使它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事实上,人人都有一定的攀比心理,我们要善于引导,比如在学习上比成绩,在工作中比业绩,都是很好的选择。

第三,当面对明显的对比反差时,请勿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应从大局出发,有效地用理智控制感情,平和心态,这样有助于避免不良心态的滋生和蔓延。在明显不公的情况下,只要胸怀大局,个人待遇上的一些差别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心态就会恢复平和,在言行上就能做出得体的选择。

第四,如果非要比,就向下比较。有人说,你这是在教我们学阿Q。是的,但把人生幸福和阿Q混在一起,可以使你获得一个更好的心情。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不想当船长的水手不是一个好水手。但很遗憾,只有一个人能当船长,你要想当船长只有把别人都扔到海里去。大家都这样想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船上只剩下一个人,但可能还不是你。

慎思明辨而后行

【原文】

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列御寇》

【译文】

你见过那些准备作祭祀用的牛吗?牛身上披着织有花纹的锦锻,给它吃上等的草料和豆子,等到被人牵着进入太庙被杀掉用于祭祀的时候,它即使想要做个没人照看的小牛,还能够实现吗?

【解读】

庄子认为,一时的好与坏都只是暂时的,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才是关键。如果像那只用作祭祀的牛一样,不知道给它披锦绣,吃上等的草料和豆子,仅仅是为了牵进太庙杀掉用于祭祀,那么结果就太过悲惨了。

所以,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必须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了阐明这个道理,我们来看《庄子·列御寇》中所讲的这个故事。

有一个人去拜会宋襄王,他得到车马十乘的赏赐。此人依仗这些车马,在庄子面前炫耀。

庄子对他说:“河岸边住着一户靠编织苇席为生的人家,他们很贫穷。有一天,这家的孩子潜入深渊,得到一枚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对儿子说:‘这是货真价实的宝贝啊,一定出自深深的潭底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这样的宝珠,一定是赶上黑龙睡着了。假如黑龙醒过来,你还想活着回来么?’现在,宋国的险恶,比深潭还要甚之;而宋王的凶残,也远甚于黑龙。你能从宋王那里获得十乘车马,也一定是遇上宋王糊涂了。一旦宋王清醒过来,你也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原本看似没有危险的地方,其实隐藏着更大的危险;看似安全的地方,背后往往有很多支暗箭对着你,谁又能知道这些呢?

所以,要慎重对待做任何事情。规劝某人要谨慎做事,慎重地对待所遇到的问题,常说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这不单单是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智慧。这就要求我们:遇到麻烦首先要审慎,应沉着冷静,而不是慌张无序,鲁莽行事。沉着冷静就给自己赢得了思考的时间,留有想像的余地,进而才能使麻烦的危害性降低,甚至变害为利。要不然,遇到麻烦就阵脚大乱,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就会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恶化事情的态势,最终导致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次,不要不经思考就下结论,但这并不说做事情优柔寡断才好。优柔寡断是没有主见的表现,遇事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恰恰是与慎重对立的一种情况。慎重要求处事临危不乱,不要没了主张、优柔寡断,而是应该思考清楚了,当断则断,否则,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再次,分清事情的利害关系,在此前提下所采取有效的途径才能把事情导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最终趋利避害。事情有缓急、轻重之分,怎么做才能使得事情有利于自己呢?要慎重地分析事情所处的环境,注重事情的细枝末节,一点一线都不放过,谨防大而无当和走马观花。

慎重行事的准则关系事情的利害关系。如果一个人分不清事情的利害关系,肯定会自取其辱,自找其害。

一只狮子,因喝水失足落入井中,百般挣扎以后不能逃脱,在井里急得抓耳挠腮。一只羚羊十分口渴,到处找水喝,发现了这口井。羚羊摇摇头问井底的狮子:“水好喝不好喝?”

狮子心中暗喜,觉得机会来了,大声对羚羊说:“这口井的水真是好喝极了,我尝遍了天下所有的井水,都没有这口井的好喝。据说这是天下第一的井水,甜美甘冽,你快下来喝吧!”

羚羊一心只想喝水,它想也未想就跳下井底,咕咚咕咚喝了一个痛快,喝完后,狮子与它商量如何出井的问题。

早就做好了计划的狮子狡猾地说:“羚羊兄弟,喝完水了,我们就得想办法上去啊。这样吧,你扶在井壁上,我踩着你的肩头上去,我到了井上再拉你上去,我们两个不就全上去了么?”

羚羊只得同意了狮子的建议,狮子踩着羚羊的肩头往上用力一窜,跳到了井沿上,狮子上去后就想转身逃离,这时羚羊就在井底大骂狮子:“你不讲信用,不守诺言!”

狮子对羚羊说:“羚羊啊,你枉自有一对优雅的犄角,如果你的智慧也像你的犄角一样漂亮优雅,你一定不会不想如何出来就跳进井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