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金兰生在《格言联璧·处事》中说到:“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在取与舍中进行选择,而我们总是渴望着获取,渴望着占有,却往往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就是放下。只有参悟了放弃的真意,我们也就体会到了“博大”所说的那种高远境界。
“快乐总在放下后”,也就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坦然面对现实
【原文】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
【译文】
有些事情的变化和发展是不按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万物不变的真理。
【解读】
每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不变的规律,并非人所能为,因此,在不可变更的事实面前,我们应当学会的只有去适应这种变化的规律。
生活的时间轴是单向的,时光飞逝,过去的事情不可能重来。我们也明明知道时光不能倒流,但在人生旅途中,依然有太多的事实是我们不想接受的。什么是事实?事实就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愿望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对于你来说,喜欢或是不喜欢,它依然存在,依旧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存在着。
在事实面前,人们的意志和力量往往变得非常渺小。面对意志里不愿发生的事情和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们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也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加快乐。
一位有名的心理学老师,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当学生们纷纷赞美这只杯子的独特造型时,老师却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让咖啡杯掉在了水泥地上,这时学生中发出了一片惋惜声。
老师指着咖啡杯的碎片对学生们说:“你们一定为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即使再惋惜也无法使它恢复原形。所以今后在你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无可挽回的事情时,请记住这只破碎的咖啡杯。”
这堂素质教育课上得很成功,让学生们通过这只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人们在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情况时,就要学会去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情况。如果我们在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既成事实的情况下,那么惟一可以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在成长的岁月中,不管是谁都会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人或事,面对它们,我们所能做的除了接受之外,还要有所选择,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加以接受,并且适应,否则因此产生的忧虑就会毁了我们目前的生活,甚至最后被折磨得精神崩溃。
在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好不容易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可他却又调到了别处;全力以赴做了投标书,却因为最后一个小小的数据没有准确核实而失去了中标的机会……与其让这些无可挽回的事实破坏我们生活的情绪,还不如对这些事情的结果坦然的接受,并加以适应。有些时候心里的后悔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但是我们只要记住这次的教训就已经足够了。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有一座15世纪修建的教堂,里面有这样一句让人过目不忘的题词:“事必如此,别无选择。”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曾经说过:“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主要的一件事情。”
生活环境的本身并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也不能左右我们是否快乐,只有对周围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真实感觉。必要时我们都能忍受灾难带给我们的痛楚,甚至能够去战胜它们。我们也许会以为这种事情很难办到,但我们内在的力量却坚强得惊人,只要我们肯加以发掘和利用,足够帮助我们克服一切的艰难险阻。
面对不可避免的事实、不可更改的结果,美国诗人惠特曼这样说:“让我们学会像树木那样顺其自然,从容地去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带给我们的挫折。”这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接受事实,并不代表向事实屈服,被事实压垮。如果事情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再有任何的转机,那么,为了保持我们理智的方向正确性,就千万不要“左顾右盼,无事而忧”。
我们“无法改变”的事物大致分为两类:
(1)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包括他的思想以及对事物的看法
也许有人认为,我们既然能改变别人的说法,那么也就能改变他的思想。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很难直接地了解别人真实的想法,比如你看是一朵很美丽的花朵,可能在别人看来却会觉得它俗不可耐。
(2)我们无法改变“过去”
生活中有很多因为某事而产生后悔想法的人,他们经常发出“如果我当时那么做就好了”的感叹。但是,每个人都知道,过去是谁也没法改变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人在无法改变遭遇到的不幸或不公时,要学会接受这些不可改变的现实,逐渐地去适应它。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即使我们不愿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可能改变既成事实的分毫,我们惟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对待事实结果的态度。
因此,我们主张尽最大努力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那部分;对于那些无法逃避的事实,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爽快地去接受它。
美国已故著名作家布斯·塔金顿(1869~1946)总是说:“人生的任何事情,我都能忍受,除了一件事情,就是瞎眼,那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的。”
然而,在他60岁的时候,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一只眼的能见度几乎为零,另一只眼也快瞎了,他最担心的事终于要发生了。
塔金顿对此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居然还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甚至巧妙地运用他的幽默感,当那些巨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时,他却调侃道:“嘿,又是老黑斑爷爷来了,不知道这么好的天气,它要到哪里去?”
在塔金顿完全失明后,他依然乐观地说:“我发现我已经承受起了视力的丧失带给我的危害,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的简单。要是我的感官也全丧失了的话,我还是能继续生活在我的思想里面。”
为了恢复视力,塔金顿在一年之内进行了12次手术,为他做手术的是当地最著名的眼科医生。他知道他无法逃避最后的结果,所以惟一能减轻他痛苦的办法,就是痛快地去接受这个现实。在住院期间,他拒绝住在单人病房,而是住进大病房,和其他的患者住在一起,他努力让大家开心起来。
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他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的幸运:多好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为人眼这么纤细的东西做手术了。
一般人如果要忍受一年12次手术和每天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早已经神经衰弱了。可是这件事却教会了塔金顿如何去学会忍受,这件事更使他了解到生命带给他的所有事情没有一样是他不能忍受的。
换个思考的角度,从事物积极的方面考虑,你就会快乐得多,然后在能产生高价值的事情上集中精力,反而能得到更多的收益。这种心理结构才是积极的、向上的,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现在的思维方式呢?
如果你还不死心,仍然试图改变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那么注定了你只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短暂的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在那些能够被改变、而且可以改变的事实上多花点时间和工夫,多做些努力!
接受现实并不代表束手接受所有现实带来的不幸。只要有一丝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也要为之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大的形势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不再是思前想后,拒绝面对,而是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只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的关系。每个人迟早要学会并运用这个道理,就是我们接受并配合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如果你不想被残酷的现实所击倒,那么请先接受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吧。
给心灵放一次长假
【原文】
其出不?其人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庄子·大宗师》
【译文】
不因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而欣喜,也不因为离开这个世界而推辞;只是无拘无束地“走”,自由自在“来”。
【解读】
庄子认为主宰人们思想的是人的心灵。只有心灵有了思想,才能走出生活的现实。心灵的意象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刻在了每个人的品格上。生活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将我们心灵上的意象转变为现实的过程。
所以,宁愿让盗贼进入你的卧室,窃去你所有的金银、珍宝、财物,也绝不能允许心灵上的敌人--混乱、软弱、恐惧和嫉妒的思想进入你的脑海,占据心中的恬静,盗走你心中的快乐与幸福。
快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或者说快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问题,也许很难说得清楚,每个人的思想不同,认为的快乐的本质也就不同。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快乐是主观的,一个人的快乐别人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举止才能有所了解。你认为是快乐的事,在别人看来却未必是快乐的。
有个淘气的鬼遇见了一位潜心修行的老和尚,淘气鬼看老和尚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参佛,因此起了吓唬他一下的念头,于是他变成一个无头鬼,飘到了老和尚的面前。
老和尚看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真好,没有头,也就自然不会感觉到头痛了。”
淘气的鬼不服气,马上又变成了一个没有肚子的鬼,心想这次一定可以吓吓老和尚。没想到老和尚仍是看了看,笑着说:“没有了肚子,也就不会感觉到饥饿,不必为该吃些什么而烦恼,真是幸福啊!”
淘气的鬼非常生气,决定使出浑身的解数。这次,他变成一个满面青光、没有五官的鬼。老和尚依旧不急不慢地说:“没有耳朵,就听不见扰人的声音;没有眼睛,就看不见人世间的丑陋;没有鼻子,就不会感觉鼻塞;没有嘴巴,也就不用辛苦地说话,你实在是幸运之极啊!”
无奈之下,淘气的鬼再也没有挑逗老和尚的心情了,只好悻悻然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