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几分淡泊,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是一份明悟的感觉。淡泊为人,才活得自我,才把自己的本色演绎得精彩。
用耐心和坚韧营造成功
【原文】
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
--《庄子·大宗师》
【译文】
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而只能这样了。
【解读】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这里所说的耐心,是主导命运的一种积极力量,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
任何人都会相信一个有耐心和决心的人,会给他以足够的信任和悉心的帮助。相反,那些做事缺乏韧性和耐心的人,不会得到任何人的信任,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种人做事不可靠,可能随时都会面临失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有一天在花园中边走边谈。她们走到一个小水池旁边,一个人突然提议:“我们来打赌,看谁能不用钓具将水池中的鱼提起来”。
另一个人心想,这不是很容易么!她马上从地上捡起许多石子,猛烈地朝池中的鱼投去,可惜没有一个石子击中鱼。她累得直喘气,最终无奈地说她放弃了,看另一个女孩的。
只见提议的人不慌不忙,她拿来一个小桶将鱼池中的水一下一下地舀到沟里。
朋友大喊道:“这得等到什么时候啊?”她笑嘻嘻地回答:“这个方法虽然是慢了一点,但最后我必然赢得胜利。”
工作中多一些专心与耐心,最终一定会取得喜人的成就,正所谓“不怕慢,就怕站”。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听老师讲过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从很远的地方衔来石块,它每次只能衔一块,但数十年如一日,精卫鸟从未停止过,一代又一代的人被这样专注和持久的耐力所深深地感动了。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强调如果付出了专注和耐心,并坚持不懈,就没有困难可以阻挠事业的发展。
许多人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力与热情,而是缺乏足够的耐心。一个缺乏耐心的人,总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往往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他们有时候看准了一项事业,刚做到一半,但又觉得另一职业更为妥当。
一个缺乏耐心的人,他们时而信心十足,时而又低落沮丧,做事急于求成,甚至不计过程,不择手段,一心达到目标。其实,在人际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迅速把事情做好。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技巧。
但是,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是有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往往因为他人的一句话,或事情遇到一点麻烦,就耿耿于怀,无法控制自己,动辄勃然大怒,但是到情绪消退后,又懊悔不已。这种人,也许可能在短时间能够取得一些成功,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终将成为一个失败者。
从前,有个国王准备和对手拼死一战。对手正带领着军队迎面扑来,这场战斗决定着谁将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国王派马夫去备好自己最喜欢的战马。
“国王希望骑着它打头阵。”马夫对铁匠说,“快点给它钉掌。”
“你得等等,现在我得找点铁片来,前几天给国王全军的马都钉了掌。”铁匠回答说。
“我不能再等了,敌人正在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在战场上迎击敌兵,有什么就用什么吧。”马夫不耐烦地说。
铁匠埋头干活,他从一根铁条上取下四小段,把它们砸平、整形后固定在马蹄上,然后,铁匠开始钉钉子。钉了三个掌后,他发现钉子没有了,不能钉第四个掌了。“我需要一两个钉子,要一点时间来砸出两个。”
“我告诉过你我等不了了,我听见军号了。你能不能凑合凑合?”马夫急迫地说。
“我能把马掌钉上,但不能像其他的那样牢固。”
“能不能挂住?”马夫问。“应该能,但我没有把握。”
“那好吧,就这样,快点,否则国王会怪罪到我头上的。”马夫叫道。
两军开始交锋,国王冲锋陷阵,他就在军队的阵中,鼓舞士兵迎战敌军,但是还没有走到一半,一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国王也被掀到地上。国王还没能抓住缰绳,惊恐的战马跳起来便逃走了。
环顾四周,国王发现他的士兵们纷纷撤退,敌人的军队包围了上来。国王在空中挥舞宝剑,“马?”他喊道,“一匹马,我的国家就是因为这一匹马而倾覆!”
他没有战马可骑了,军队也已经分崩离析,士兵们自顾不暇,过不多久,国王被对手的士兵俘获了,战斗结束了。
一个国家灭亡了,追究根本就是因为马蹄的钉子缺了,但这小小的过失却引起了全局的巨大变化。马夫急于复命,导致铁匠不再专心致志地为战马钉掌,原本需要四个钉子的地方只用了三个,另一个为了敷衍马夫和国王,采用了劣质钉子。结果,一个不起眼的钉子却导致了一场战争的失败。
“我们所亟需的人才,是意志坚定、工作能够全力以赴、有奋斗进取精神的人……做事全力以赴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大约占到九成。”一位经理在描述心目中的理想员工时这样说到。其实,这种说法代表了大多数管理者的用人标准:除了忠诚还要加上韧性。
许多青年人的失败都可以归咎于恒心的缺乏,因为耐得住性子才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大多数人具备成就事业的种种才能,但他们的致命弱点是缺乏恒心、缺乏忍耐力,所以,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平庸的工作,终其一生。
打破外界事物的拘束
【原文】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庄子·在宥》
【译文】
对于君王来说,拥有了国土,就是拥有了“大物”。有了“大物”以后,但不能把自己拘泥于其中。而是应当做到役使物而不被物所役使,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主宰万物。
【解读】
《庄子·外物》中提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鱼笱是捕鱼的工具,然而捕到鱼后就被扔在了一边;兔网是捕捉兔子的工具,一旦捕到兔子后就束之高阁;言语是我们用来传递思想的,领会了其中的意思后就不再使用。我应当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找到类似于这样的人,从而可以与他进行彻夜长谈呢?”
一个人如果要想有自由的居所,就不能被外物所拘束。世间万物总是那么的短暂而易腐朽,只有生命的灵魂才是真正的永恒。告诫我们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而是要做财富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否则的话就会失去自我,失去生命对于逍遥的享受过程。
佛祖释迦牟尼在法会上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大地主娶了四房老婆:大房太太伶俐可爱,天天像影子一样陪在他的身边;二房太太则是他抢亲抢来的,拥有让人羡慕的美貌;三房太太为他打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而四房太太则整天都忙忙碌碌,但谁也不知道她究竟在忙些什么。
一次,地主要去千里之外的城市收租,由于担心旅途会很辛苦,他就问四个老婆当中谁愿意陪自己一起前往?
大房太太说:“我这几天不舒服,不能陪伴你了,你自己去吧!”
二房太太说:“我是被你强迫来的,我才不会陪你去呢!”
三房太太说:“我无法忍受风餐露宿的辛苦,最多也就是送你到城外!”
四房太太说:“你是我的主人,不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跟随你的。”
地主听了四个老婆的话后感叹到:“关键时候还是四房对我好!”于是就带着四房太太开始了他的收租行程。
佛祖释迦牟尼解释说:“你们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吗?四个老婆就是代表了你们内心深处不同类型的自己!”
大房指的是你们的肉体,人死后肉体总是要和自己分开的;
二老房指的是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辛苦苦的操劳一辈子,死后却分文都带不走,就像是在水中捞月一样;
三房指的是自己的结发妻子,生前相依为命,一起生活,然而死后灵魂还是要分开的;
四房指的是人的本性,你可以一生都不是很在乎它,但它却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一生是贫是富,它都不会背叛你。
佛祖还说道:“人生在世,多一物则需多一心,少一物从而少一念。因此,不要被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地生活,才能明心见性,参悟佛法的精髓所在。”
世界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的心得到安宁,能抛却浮躁,“不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处”,那就是我们日思梦想的栖居,何必又刻意地去找寻呢?一座巍巍葱茏的山岭,一场密密匝匝飞舞的雪花,一小片生机盎然的花圃,一本泛着淡淡墨香的书卷,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自由的栖居,都能容纳我们被生活放逐的心灵和意志。
想要在自由的世界里栖居,必须要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崇高境界才可以。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会真正得到心灵安顿的。这就好比是一个人,苟苟于富贵之中,切切于名禄之利,桎梏于外物之间,是不会出离尘世而追寻幽独的。又好比是一匹良驹,被套上了车、犁的枷锁,只有一味的奋力奔驰,怎么会有机会停下来思索生命的真谛所在呢?
庄子提到的“物而不物”其实更是一门哲学,要做到更需要有大的智慧,大的舍弃。有智慧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充实,舍弃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无羁。不要因为舍弃而拒绝简单的生活,那样你将变得不堪重负,忧虑重重,从而更加的心力交瘁,六神无主……
“物而不物”更深的内涵在于抛弃杂念,直达目标。生活不必要走太多的弯子,那样会使你的心情变得更加的沉重,影响生活的情绪,导致恶果的产生。其实,只要你能够做到纯粹,把握住生命中最重要的真谛所在,就会觉得生活前景一片光明。
有人对生命过多的苛求,让自己时刻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来没有真正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显得局促而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着自己,这样的人生实在是糟糕透顶。须知月圆月亏皆是定数,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这样倒还不如放下执著,给自己的生命一份从容,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坦然。
人生在世,谁又能做到总是一帆风顺呢?“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外物过分的追求和执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超越了外物,也就是超越了自我,“无物”也就是“无我”的境界,自己的心境也不会随着外物的变迁而受到波动,正所谓“是进亦忧,退亦忧”,不假于物,才能造就“真我”。
放开繁琐,拥有快乐
【原文】
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浊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庄子·齐物论》
【译文】
闭塞自己的心灵就好像是被绳索牢牢的捆住一样,说明人的心志已接近衰亡;心若已死,是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恢复生气的。
【解读】
《庄子·田子方》中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就是说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不是身体的死亡,而是心如死灰。说明一个人悲伤到心如死灰一样,是没有生气可言的了。仔细想想,为什么有的人会心如死灰呢?一定是有什么事情的发生让他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刺激,而本人又想不开,对这件事情总是耿耿于怀,纠缠于其中而无法解脱,才会出现心如死灰的局面。
人如果每天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的话,就会闭塞自己的心灵,这就好像是被绳索牢牢的捆住一样,心之将死,是没法使他们再恢复生气的。
我们在尘世间穿梭忙碌,忙于经营自己的世界,就很可能为一时的得失而计较争执,甚至拼得头破血流。更甚者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中而无法自拔,就像作茧自缚那样,用厚厚的茧把自己给捆缚起来!
要想放开,说的容易,真要做起来就很难了,会给自己带来一时的损失或心痛,可是如果真正的放开后,你会发觉所有的纠结与烦心都转换成了一片海阔天空。放开是一种人生感悟、一种对外在事外物进退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度量和把握。放开你该放手的东西,便会拥有了快乐的人生!何不让我们每天在清新的阳光中度过一天,洗练一份仁厚清静的心境呢?无憾无悔走过这一生,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抛开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让自己的心灵安个家。心灵的轻松无垠,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快乐和金钱、权势、名声、地位等都无关,真正能给你带来快乐只有你的心境!
面对物质横流的繁华世界,太多诱惑常令身处凡尘之中的我们目眩神驰。把名利、物质、情爱能看破、放得开的人,不能说一个没有,只能说是凤毛麟角。
一个修行之人拿来两个花瓶献给禅师。禅师说:“放下。”
修行人放下了手中的一个花瓶。
禅师又道:“放下。”
修行人又放下了手中的另一只花瓶。
然而,禅师还是对他说:“放下。”
修行人非常不解地摊开两手说:“我现在已经是两手空空了,还让我再放下什么呢?”
禅师笑而答道:“我的意思不是让你放下花瓶,而是放下你心中的一切烦恼和执著。当这一切都放下,再没有其他什么可以放下的时候,你将会从生和死的桎梏中真正的解脱出来。”
“放开就是快乐”是一味开心果、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能看得开、放得下,那么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呢?
一个年轻的富翁背着许多的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可是他长途跋涉之后,也未能寻找到真正属于他的快乐,于是他很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休息。这时,一位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唱着山歌从山上走下来,富翁感叹道:“我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富翁,但为什么还没有一个砍柴的农夫快乐呢?”
听到富翁的话,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说:“快乐其实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富翁顿时茅塞顿开,自己背负着太多的珠宝,总要担心遭到别人的抢劫,担心遭到坏人的暗算,因此每天都忧心忡忡的,快乐又从何而来呢?于是,富翁每走到一个地方就将珠宝、钱财接济需要帮助的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的善举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真正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像这位富翁这样成天被名利缠身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每天都显得心事重重,有如阴霾满天,那样又何谈快乐?富翁最终放下了重担,身体上得到了解脱,同时也收获了快乐。而现实生活中,又有谁能心甘情愿地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名利呢?
是的,放开是一种幸福,放开更是一种心灵的境界。风起的时候,笑看落花,一个华丽的变身,留下的却是绵长的回味,成全了别人,也就是成全了自己。
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得,有所获,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得到的快乐也会越多。人们沿着追寻、获得的道路走下去,可是突然有一天,会忽然惊觉:所有的忧郁、无聊、困惑、无奈以及一切的不快乐,都和我们的欲求有关。我们之所以不能快乐起来,都是因为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或者太执著于欲望,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已经执迷于某种事物里而不能自拔,这样又怎么能得到快乐呢?
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之处莫过于太拘泥于一点上。而为了这点,我们又错过了人生旅途中很多美丽的风景。其实,成功并不在于赢了某一次,成功是在任何的时候、任何的情况下都不放弃追求的一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