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庄子的智慧
1981000000023

第23章 以退为进(1)

【原文】

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从矣。

--《庄子·在宥》

【译文】

因为他人的附和而保持自己的见解,也比不上众人的技巧多。

【解读】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都希望别人跟自己一样,而对跟自己意见不一样的人感到厌恶。他们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人,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的脱离世俗!因为众人的附和而安于自己的见解,却比不上众人的技巧多。

庄子认为在光有超众的心理、而没有超出众人的实力之前,不如先学会退一步向他人学习,然后等时机成熟以后再超出众人,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纵观历史,也有可以借鉴的镜子。三国时刘备再三的低头忍让:从三顾茅庐到孙刘联合,每一次低头,都会盼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成就“三足鼎立”的辉煌局面,这就是古人以退为进的典范。

漫漫人生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踏千重山,或是为了破万里浪;有时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或是为了响成惊天动地的风雷;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或是进百步。

如何做好这退的一步,也需要讲究艺术性,换句话说,不可以白退步,要退得有价值。

有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敌人的飞机在高空中盘旋,目标紧紧盯住装载紧急救援物资的卡车,就在这危急时刻,前面出现了一个桥洞,且洞口低于车高几厘米,问卡车如何巧妙地穿过桥洞。

问题早就有了答案--把轮胎放掉一部分气即可。简单的答案却教给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遇事要像轮胎放气一样低一低头,再抬头时,你会发现比原来看得还要远。

一些人遇到困难时不是一筹莫展,把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就是硬往前撞,不管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壮。这固然表明一个人面对困难时有勇气和自信,但往往会适得其反,事情会扯不清、理更乱,毫无价值的牺牲,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所以,在强势面前,自己先退让一步,暂避其锋芒,待它的猛烈势头稍减后,再寻求解决的办法,往往更有可能掌握主动,反败为胜。

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机智灵活的人,必然懂得“能屈能伸,能进能退”的道理。“屈”不是懦弱,而是为了保存实力;“退”也不是认输,而是为了突破困境。

有一个年轻人在广告公司任取,由于年轻易冲动,所以得罪了部门经理。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开会都成为会议的第一个主题--挨批。被领导批得面目全非后,很多次想辞职。但是转念一想,如果真的走了,一些“罪名”不光洗不清,而且会被领导抓住把柄;再者,这是一家很有名气的广告公司,自己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于是他坚持留了下来,整理沮丧的心情,埋头实干,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来为自己疗伤,每个月都以超高的业绩回击谎言。一笔又一笔的业务量,增添了他的信心,也使他积攒下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他还学会了“退一步,路会更宽”的道理。

不光是做人,经商也是同样的道理。

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改变市场发展的趋势的,因此,在有利于自己的时候,要抓住难得的时机,以求快速的发展;然而更重要的是,当经营遇到困难时,也要冷静的分析,审时度势,宜退则退。

20世纪60年代初,威尔逊·哈勒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公司主要生产名为“配方409”的清洁液。到了1967年的时候,他的产品已占有了美国清洁液市场的50%。正当哈勒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宝洁公司也生产出一种自己的品牌“新奇”,想与哈勒共同争夺清洁液的市场。

宝洁公司的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其“象牙”肥皂更是闻名全球。为了抢占清洁液的市场,宝洁公司大造声势,到处宣传他们的产品,拉赞助、做广告。宝洁公司的领导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和实力打败哈勒的小公司。

哈勒并没有展开正面的市场竞争,而是在冷静的思考和分析后认为,由于对方的实力雄厚,决定停止本公司的促销活动,主动放弃一部分已经占有的市场让给对方。宝洁公司看到哈勒主动让出市场份额,认为对方已被挤垮,便不再把哈勒的小公司放在竞争对手的名单里。然而,哈勒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通过改进产品的包装和色调来积极的进入市场,同时又密切地注视宝洁公司的一举一动。

当“新奇”产品快要投放市场时,哈勒做出了一个决定,以优惠价抛售“配方409”。那些爱便宜的大众消费者,一次性就购买了足足可以使用一年的清洁液。宝洁公司的“新奇”清洁液上市后,市场的销量逐渐减少,“新奇”清洁液出现了滞销的情况。

就这样,哈勒在面对实力雄厚的对手时,在困境中“当退则退,以退为进”,不但保住了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还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

认准目标,把握方向

【原文】

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庄子·骈拇》

【译文】

力图达到别人的目标而不安于自己的现状,无论是盗跖或是伯夷,都同样令人不齿。

【解读】

庄子认为,一个人,不论他是贵贱还是高低,都应当认清自己的现状,不要盲目崇拜自己所达不到的境界,只能是增添自己的烦恼。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享受一个真实的自己。只要专注下来,把心情放平稳,一心一意地做事,就会变得非常快乐而有成效,也不会被太多的目标所淹没。

认准属于自己的目标,你就不会再有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你的神智是清醒的,就能够清醒的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在属于自己正常轨道上运行的人,才不会受到外界的摆布。

美国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心理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的焦虑,甚至是不快,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思想被淹没在各种目标中的结果。

现代人常把自己的思想搞得如同一团乱麻一样,却很少有人进行自我调节。在这种混乱的生活状态中,人的内心就会渐渐失去平衡,变得没有条理性,生活的目的也就会变得盲目起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何在,也不知道自己终将会变得怎样。想法和目标很多,却不知从何处着手。长久下去,思维混乱的结果就是产生心理上的疾病,从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如果总是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是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并可能失去最主要的东西及眼前的一些机会,变成“为明天而明天”的生活痛苦者。

《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两个学生拜弈秋为师学习棋道,其中一个学生每次听课的时候都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听弈秋讲解棋道,而另一个学生虽然很聪明,但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而且他的目标也不稳定,今天想学下棋,明天又想学画画,不时地还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

一次上课时,有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那个专心的学生连头都没有抬一下,而心不在焉的学生虽然也像是在那里听的样子,可他的脑海里却是想像着自己拿箭去射大雁,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名百发百中的弓箭手。

若干年以后,那位专心致志的学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棋手,各处游历找人下棋,而另一位却始终一事无成。

一般情况下,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的原因都是所要和所想的太多,而一时又达不到目标造成的。这种想法使很多人不能将精力专注于某一项具体的事业上,他们总是目标多多,反而错过了许多近在眼前的景色,丢掉了一些本应该把握的机会。

庄子主张不能贪图妄想达到别人既定的目标,而是要把眼光放在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上。这对我们的爱情婚恋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爱情不是赶集,可以走一路挑一路,不行还可以回过头来再买。那样的爱情只能是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却想着后边还有更好,结果回过头来再看的时候,自己最心仪的那个已经远去了。

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柏拉图的老师曾给他上了很好的一课。

有一次,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才是爱情,老师就叫他先到麦田里,摘一棵麦田里他认为最大、最金黄的麦穗,要求麦穗只能摘一个,并且只允许向前走,不能回头比较。于是柏拉图照着老师的话去做。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田。

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有摘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因为想像着前面还会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这样一路走下来,不断的比较,不断的想像,结果就走出来了,却什么也没摘到。”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每天花一点点的时间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你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慢慢地,你就会发现,那些遥远的、不切实际的东西都是在你行动时的累赘,而那些离你最近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快乐所在。把精力集中起来放在最能让你快乐的事情上,别再胡思乱想,偏离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

学会知足常乐

【原文】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荼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庄子·齐物论》

【译文】

跟外界的环境相遇或擦肩而过,匆匆忙忙,没有什么景色能使他们止步,这是很可悲的事情!终生被外物所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劳顿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宿,这也是很可悲的事情啊!

【解读】

人们不应该总是处于奔波和劳碌之中,应做到适可而止,常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会再有非分之想;知足便不会好高骛远;知足便能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会产生贪婪,不奢求、不巧取豪夺;对于知足者来说,温饱不虑便是幸事,无病无灾便是福泽。所谓“修身养性,参禅悟道”,无非就是散淡随缘,乐天知命。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荼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其中的玄机,只有靠自己的领悟才能参透。过分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给自己增添烦恼而已,在日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就已经饱受痛苦的煎熬了。

因此古人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驾驭好自己的欲望,不贪婪、不觊觎,做到寡欲无求,役物而不被物所役,生活中自然也就能够做到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了。

知足者常乐,可以说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金玉良言,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聪明,但却不知足,贪心过重,被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在名利场之中,久而久之,也就变得抑郁沉闷,难以享受人生的乐趣所在。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了那些有形的东西,而且还能搅乱人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所遵守的原则,都可能在不知足的心态面前垮掉。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如果任由其膨胀发展,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的烦恼,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有个青年人常常为自己贫穷而满腹牢骚。

“你拥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要发牢骚呢?”一位智者问他。

“我拥有财富?它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眼睛,只要能把你的一双眼睛给我,我就可以把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全数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坚决地回答到。

“好,那么把一双你的手给我吧!我用一袋黄金作为对你的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青年人焦急地说。

“既然你有一双眼睛,就可以学习;有一双手,就可以劳动。你拥有这么丰富的财富,却还要在满腹牢骚!”智者微笑着说道。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是上苍赋予了我们生命、思想、财物以及亲人等等,上苍待我们不薄,让我们拥有而又占据了这么多,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感过,依然祈求上苍给我们降下更多的甘露。

如果你想获得什么,不妨在这之前看看自己都拥有什么,如能降低一点生活标准,退一步思考,就能做到知足常乐。要体会到自己本身就是无所欠缺的,这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然而,生活中不可能、也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需求来供应我们,于是,我们便失望了,产生不满情绪而怨天尤人。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立戒第四十四》)就是告诫我们要知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到危险。

老子又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俭欲第四十六》)不知足是人生最大的祸患,贪得无厌是我们最大的罪过。把家世、钱财、容貌等视为荣辱标准的人,一般都会不知足,越有越想有,欲望就会越盛,欲望太盛,就会生出邪念来,为了得到更多的财、权而不择手段。由敬财、爱财到贪财、聚财、敛财,甚至最后是见钱眼开、巧取豪夺、唯利是图、谋财害命。现如今市场上存在的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所致,生活中这类的现象几乎人人都耳闻目睹,人的贪念真是欲壑难填啊!

知足是一种人生豁达的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到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也是一种大度的表现。大“肚”能容天下事,在常知足的人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很多余,在他们的人生天平上,没有什么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更是一种宽容,对社会宽容,对自己宽容,对他人宽容,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知足者常乐,此之谓也。

行动要有所选择

【原文】

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庄子·在宥》

【译文】

君子如果是被强迫而称王,那样的话还不如无为。无为才能使天下的万物都保持其自然的本性与真情。

【解读】

庄子说:“无为,然后能无不为,故而才能有所为。”统治者应该规正自身、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这样人民就会自然地回归于纯朴之中,社会趋于安定,自然也就会呈现出国富民安的太平盛世局面。

为与无为两个看似相反的方面,其实是相互贯通的。“顺应客观,无为而治”,并非就是完全的听天由命,任人摆布,而是在顺应客观条件的同时,主动、策略、乐观、自觉地去驾驭现实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并制定出合理的方针和策略。

所谓“无为而治”,其实是“貌似无为,实则有为;眼下无为,长远有为”的一种从政策略。

老子的理论“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老子·淳风第五十七》)其中的意思就是战争越多,人民越贫穷;条例越复杂,社会越混乱;法令越完备,犯罪越滋生。为此,他奉劝领导者要“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淳风第五十七》)

庄子继承了《老子》政治论的精髓,以一言而概之,即“无为”二字。

这种“无为”如果体现在领导者的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让下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为领导者,要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2)给下属自由思考和足够的休息时间,不要实行让下属感觉负担很重的政策;(3)给下属充足的发挥空间,对下属展开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