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庄子的智慧
1981000000030

第30章 讲求说话的艺术(1)

【原文】

古之存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

--《庄子·缮性》

【译文】

善于保存自身的人,不用强烈的辩说来显示自己的智慧过人,也不使用自己的智谋而令天下人感觉困顿。

【解读】

要想更好的保护自己就不要靠辩说、智巧来使他人感觉窘迫,要懂得尊重他人。如果你认为自己很有学问,知道的也非常的多,说话时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高明之处,好像别人在你面前就是傻子,这样的话,别人的心里自然感觉不畅快。况且“术业有专攻”,你懂的别人未必懂,别人懂的你也未必懂,如果在听到别人说话中出现瑕疵的时候,你就大声地指出来,而且口若悬河地解释一番,那么,别人容颜何存?选择让双方都愉快的说话方式进行交谈,这样才叫会办事,才能办成大事,与人相处的才能更加的愉快。

所以庄子告诫我们“不以辩饰知”,也就是说不要处处显示出自己的智慧是如何的过人。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以下的几个方面很重要。

(1)不要和对方“抬杠”

现实中,有些人确实很聪明,但更喜欢和他人争辩抬扛,以显示出自己是个有想法且聪明胜于别人的人,一搭上话就开始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这是他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的表现。不过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事事都要占上风,而实际上他却已经处在下风了。

即使是你真的智慧过人,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来和别人说话。你不为对方留一点情面,非把他逼得无路可走才觉得心满意足,甚至让人无话可说,达到自己心理上的满足。这种不良的习惯会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之间,没有人再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这种坏习惯,朋友和同事都会远你而去,逐渐地疏远你。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曾经说过:“如果你老是喜欢抬杠、反驳,也许偶尔你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对方对你的好感。”

改善这种状况的惟一方法就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在不必要的琐事上,在不值钱的面子问题上不要斤斤计较,要把快乐的感受让给别人。

(2)顺着对方的思路说话,不追求表面的胜利

任何有决心、有成就的人,都不会为了自己一时的快乐,而不顾别人的感受;相反,他们总是让对方的心里觉得舒坦,顺着对方说话,避免了很多的障碍,自己做起事来就能顺顺当当。

华克公司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预定一个特定日期,在费城建设一幢庞大的办公大厦,一切都照原定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大厦到了接近完成阶段,突然,负责供应大厦内部装饰的铜器承包商宣称,他无法如期交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整幢大厦也将不能如期的完工,公司还将接受巨额的罚款。

无数次的电话、争执、不愉快的会谈,全都没见效果。于是杰克先生奉命前往纽约,当面说服铜器承包商。

“你知道吗?在布鲁克林区,只有你一个人拥着这个姓。”杰克先生走进那家公司董事长的办公室之后,立刻就这么说。

董事长吃惊:“不,我并不知道。”

“哦,”杰克先生说,“今天我下了火车之后,就查阅电话簿找你的地址,在布鲁克林的电话簿上,有你这个姓的,只有你一人。”

“我一直不知道,”董事长说,他很有兴趣地查阅起电话簿。“嗯,这是一个很不平常的姓,”他骄傲地说。“我这个家族从荷兰移居纽约,几乎有两百年的历史了。”一连好几分钟,他都在谈论他的家族及祖先。当他说完这些之后,杰克先生就恭维他拥有一家很大的工厂,说他以前也拜访过许多同一性质的工厂,但跟他的这家工厂比起来就差得太多了。“我从未见过这么干净整洁的铜器工厂。”杰克先生如此说。

“我花了一生的心血才建立起这个工厂,”董事长说,“我为它感到骄傲。你愿不愿意到工厂各处去参观一下?”

在参观活动的时间里,杰克先生恭维他的组织制度健全,并告诉他为什么他的工厂要比其他的竞争者更高级,以及好处在什么地方。杰克先生还对一些不寻常的机器表示赞赏,这位董事长就宣称是他发明的,还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向杰克先生说明那些机器如何操作,以及它们的工作效率是多么的良好。他还坚持请杰克先生吃中饭。到这时为止,你一定注意到了,杰克先生一句也没有提起此次访问的真正目的。

吃完中饭后,董事长说:“现在,让我们谈谈正事吧。当然我也知道你这次来的目的。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会面竟是如此的愉快。你可以带着我的保证回到费城,我保证你们所有的材料都将如期运到,即使是其他的生意会因此延误我也不会在乎。”

杰克先生未开口要求什么,就得到了他想要的所有的东西。那些器材及时赶到,大厦也在契约期限届满的那一天顺利的完工了。

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也是这样的:如果你顺着他,他便对你好得不得了,甚至不惜为了你的事丢掉本来的原则。但如果你不尊重他,他便会处处和你过不去,有事没事找你的碴,让你总感到不舒服。但哪天你请他喝酒,给足他面子,他便又视你为友,立即会忘记以前所有的不快。因此,适时地自己衡量一下,你要的是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呢?让对方心顺,自己做事也就会变得非常顺利。顺着对方说话,他就听你的。脾气再大,城府再深,主观性再强的人也抵挡不住这一招。

(3)不要强迫他人接受你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你要明白,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的话,你的观点至少有一半是错误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呢?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和讨论问题,那么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你也应该注意到,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时千万不可太过于认真。别人和你谈话,不是请你发表演讲,他根本也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就罢了。你若要硬要装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对方也是不会接受的。所以,你不要总摆出一副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对那些不能完全了解我们说话内容的人,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必须把自己新建议中的重要性及其优点,一下植入他的心中,让他确实明白。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假如你前往说服别人,第一次不被接受时,千万不可意气用事地说“对他讲也是白讲!”“讲也讲不通!浪费唇舌”。一次说不通就打退堂鼓,这样是永远也没有办法说服成功的。

(4)话要说到点子上

在公共场合的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听众的心,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几句话,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的波浪,也同样值得称道。

《墨子·子禽问墨子》里有一个故事。

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呢?”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么好处!就好像是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虽然已经口干舌燥了,却从来也没有人理会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啼两三次,大家却都很留意,知道天快要亮了。所以,说话不在多,要说得有用处,在于恰到好处。”

社交研究人员认为,不少的场合下,多数交谈出现问题的不是出于那些讲话太少的人,而是那些讲话太多的人。凡是让人感觉厌烦的人几乎都是在喋喋不休、从来不肯闭嘴的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那些看起来好像言语迟钝的人却是有着真正的智慧,会说话的人。

“惊人一语,胜似千言”,但得到这“惊人一语”,所需要的功夫,并不亚于讲千言所付出的努力。

多交友,少树敌

【原文】

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庄子·缮性》

【译文】

端正自我的态度,而且敛藏自己的德行。也就不会冒犯其他的人,否则万物必将失去原来的本性。

【解读】

不管一个人的德行有多高,都应该做到有所收敛,而不去特意的冒犯别人,这样才能做好自己,广结他人。人生的过程就是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并使人们享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中的快乐。

俗话说得好:“寡助之人难成大业,单枪匹马难闯天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成功的要诀就在于不仅要靠关系,而且还要广交天下的朋友,给自己织成庞大的人脉网络。要知道“朋友多了路好走”,各路的朋友皆能在你的人生中派上用场。

战国时的四大公子--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是广结天下豪杰之士,即使是鸡鸣狗盗之徒,他们也决不嫌弃,一样地向他们敞开大门。这样,才使得他们的麾下人才众多,各具才能,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个反复的过程,不是“一锤子的买卖”。只有长久交往的朋友,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才能在你有所需要时“招之即来”。在人际关系上,若使用投机则无异于骗子的行为,必将自食其果。

乐于结交各类型的朋友。无论在何时、何地、何人,只要他想主动的来结识你,你都应该马上做出友善的回应,向对方展示出你的真诚和友善。千万要记住,多一个朋友就等于给自己多了一条选择的道路,多善待一个希望结识你的人,你就多积累了一份人脉,因此就可以在你的事业中多得到一次良机。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也离不开朋友的关心、帮助和鼓励。与朋友处好关系,大家同舟共济,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道变得坦荡而宽敞。“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人们都愿意多交朋友,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的。

海格里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大英雄。一天他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发现脚边有个类似袋子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袋子一脚,谁知袋子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变得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膨胀到把路都给堵死了。

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从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是仇恨袋,你不侵犯它,它便小如当初,如果你一再的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去路,与你敌对到底的!”

那么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少树敌呢?

(1)以和为贵

“和”是一种来自儒家学说的思想。《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说的就是运用礼义教化可使各种的关系达到和谐而统一。“和”,一个再通俗不过的字,人们似乎根本不需要去产生联想就可说出与“和”有关的缤纷意象:和平、和谐、和睦、平和、和合、醇和、和气……在这个纷纭的世界里,少不了一派祥“和”的景象,这些都绝对是中国所特有的,而且绝对是东西方文化相区别最本质的标记。

“和”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而代代相传,“和”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和”(和而不同)、“合”(天人合一)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一种人文精神,它纵贯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当中,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因此,“和”表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2)不要互相揭短

《韩非子·说难》中有云:“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说的是龙在温驯的时候,人可以骑在它的背上,但如果你去摸它咽喉下直径一尺左右逆生的鳞,那它必定会吃掉你。如同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对方的短处就是逆鳞,你若紧紧抓住对方的短处不放,加以苛责,必然会令对方感到尴尬,那么你就应当小心了,总有一天会有一支暗箭射向你。因此,即使在应该指责对方的情况下,也不要去揭露对方的短处,为其留一点退路,也是为己方便。

(3)得理也要饶人

我们往往是“得理不饶人”,虽然这让你吹起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是进行下次争斗的前奏。“得理不饶人”既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还影响你美好的印象。

“无理寸步难行,有理走遍天下”,其实“有理”与“无理”之间仅有一步之遥。

“得理不饶人”,不仅让自己变得没有了人情味,即使有理也会变得无理。用这种方式处世的人,当然不可能有好的人缘。何况,你得理时不饶人,以后有机会别人也不会轻易放过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很有可能会激起对方的“求生”意志,从而“不择手段”,这将给你自己带来严重的伤害。给对方留有余地,见好就收,结果就不同了。由此可见,得理不饶人既害人,最终也害己。“冤家宜解不宜结”,一个懂得宽容别人的过错而不记仇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会良心发现,反过来对你以诚相报。这样,你就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会在生活中少有羁绊,无负重感地轻装上阵。

(4)让一让,天地阔

茫茫人海之中,人与人相处难免会产生点误会和摩擦。如果不注意,有了仇恨的念头时,仇恨袋便会悄悄地成长,最终会堵塞你通往成功的道路。所以一定要记着在自己的仇恨袋里多装一些宽容,那样你遇事就会多了几分机遇,少一些烦恼。

张宰相与叶侍郎家一墙之隔,叶家建房时占了张家的墙,为此事张夫人写信到京城。张宰相阅后回信道:“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夫人接此信后,心生愧意,立即令家丁将自家的墙后退三尺。叶侍郎家见此情景,也感惭愧,跟着把院墙也后移了三尺。这样一来,张、叶两家院墙之间就多出了一条六尺多的巷道。

人与人相处,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抱有一颗宽容的心,古人都能做到“让一让,三尺巷”,如今我们更要珍惜以和为贵,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更不能“无理搅三分”。否则,你只会处处树敌,树敌多了,就形成了一堵墙,严严地堵住了你前进的道路。

保持适当的距离美

【原文】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筒,其将毕也必巨。

--《庄子·人间世》

【译文】

在按照礼节饮酒的过程中,开始时人们还可能做的规规矩矩,喝到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混乱到大失礼仪了。若达到醉生梦死的程度时就是荒诞淫乐、放纵无度了。任何的事情也都有同样的道理,开始时大家相互谅解,到后来互相鄙视;开始时关系简单纯真,最后则变得纷繁复杂。

【解读】

平时适当的喝酒可以,但不能喝多,喝少量的酒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但是喝多了人就会走样。任何的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单纯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加深,各种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