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庄子的智慧
1981000000033

第33章 舍得人生(1)

【原文】

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庄子·刻意》

【译文】

专心持守自己的精神才能算是纯真的“道”,能持守本真,跟精神融合为一体,这样也就合于万物都遵循的规律了。

【解读】

《庄子·刻意》中有这样的话:“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意思是说,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哲的人重视素朴的精神。所以素就是说没有什么与它混杂,纯就是说自然赋予的东西没有亏损。能够不丧失纯和素的人,就可称他为“真人”。

庄子认为人的一生中,如果想一直保持“纯、素”,不仅要丢弃一些东西,还要守护一些东西,也就是指他自己所说的“惟神是守”。但生活不是单纯的取与舍,究竟哪些应该丢弃,哪些应该去守护,是件很费思量的事情。

工作中,每到年末,员工总要把自己的办公桌进行一下清理。他们会扔掉那些毫无保存意义的信件、材料,再将其他的重新进行归类整理,让它井井有条、耳目一新,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舒适的环境和一份好心情。虽然如此,总有一些东西每年都舍不得扔但从未派上用场。仔细想想,连自己都觉得纳闷。人们总习惯以“可能有用”为借口而无形中保留了一件件、一堆堆“废品”和“垃圾”,直到有一天狠狠心把它扔掉之后,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变化,没有产生任何不便,到这个时候,人们才明白它是多余的东西,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洗礼,人们的阅历越来越丰富,知识储备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也注人了新的思考与认知。同时也对传统思想、观念进行了新的审视、反省与诠释。对一切诸如习惯、观念、想法、经验、爱好等无形的东西也在不断地进行筛选和更新,一些过时的或给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不便的,我们要有勇气随时丢弃它,即便要为此付出很多时间、精力,甚至要忍受煎熬和痛苦,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接纳一些科学的、新鲜的事物。

佛家有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其实本该舍得的东西,我们却一直都不肯放手。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德国人从巴黎撤走后,一位农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

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把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品质较好的布匹。贪婪的商人把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过重的负担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

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农夫把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为背负着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

这时天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富足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舍弃,才能最终得到。舍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舍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舍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

丢掉一些东西很难,要守护住一些东西同样不简单。保留一份天真与单纯,坚守一份信念与追求,保留一份正义与良知,坚守一份尊严和操守,留住一份憧憬与期望。

到底还要不要坚守信念、道德、梦想和正义,捍卫和呵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问题考验着每一个现代人。许多经得住革命战争枪林弹雨洗礼的胸膛,却被用钞票包裹的“糖衣炮弹”所击穿。许多人能傲然地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及厄运,却不能淡然地接受“绚烂归于平淡”的事实,而晚节不保,成为人民的罪人。

不管世界上的万事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在喧嚣和浮躁中坚守做人的原则,一起去呵护好充满正义与良知的心灵。

淡然面对朋友之间的聚散

【原文】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庄予·秋水》

【译文】

天下万物皆有盈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得失无常是定律。

【解读】

庄子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盈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得失无常是定律。

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朋友可以自由选择,合则合,不合则分。更有趣的是,朋友来了便来,散了说不定永远不会再聚。朋友就是这样,聚易聚、散也易散。

不过,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和朋友分开总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当离开朋友时,你一定会伤心失落,怀念当初的美好时光。有时你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太绝情,伤害了朋友,让你们之间的友谊走入绝境。

可是毕竟已经丢失了,那你该怎么办呢?

既然友谊已无法继续,那就不要强求。强求友谊,是最不聪明的。相识当成一场欢喜,一旦失去朋友,最豁达的想法莫如本来谁也不是谁的谁。

有人因为利益冲突失去了朋友,他为此自责、内疚、伤感。其实,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自己越来越消沉。他的想法应该是:你们之间谁离开谁都没有错,结束友谊对于你们双方都是有益处的。

故事里说过:树上住着两只鸟,它们是好朋友,可有一天却因为一条小虫子打起架来,结果两只本来应该得到虫子的鸟却两败俱伤,小虫被另一只鸟吃掉了。从此两只要好的鸟谁也不再去觅食,他们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各自饿死在巢里。

如果它们认识到自己的友情已到尽头,各自分开离去,独自觅食。它们就能在大自然中练硬翅膀,繁衍生息,而不至于饿死。所以当友谊已经破裂后,就应马上从一种低迷的状态中醒来,投身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中,这样你才可以继续生存、发展,去享受生活。

事实上,结束友谊的痛苦和不快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留下深深的痕迹。但是不管是哪一方,任由这种不愉快的心情延续下去,都是有害无益的。

友谊结束绝不是生活的结束,你必须拿出勇气去消除这种痛苦,才可以继续美好的生活。

有个老人不小心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把刚买的鞋从窗口上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老人马上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种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

“是这样,”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没有用了,假如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

显然老人的行为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地放弃。有时,事物的价值不在于谁占有,而在于占有之后的用处。

我们都经历过失去某种重要或心爱东西的情况,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了阴影。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而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没想到去创造新的生活,去寻找新的东西。

普希金的《如果生活欺骗了你》最后一句说过:“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得可爱。”显然,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奉献。只要我们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失去也会变得可爱。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原文】

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

--《庄子·则阳》

【译文】

所以,低矮的小山丘连绵不断构成山峦,无数的江流汇成更大的河,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成为最具智慧的人。

【解读】

庄子认为,所有伟大的事物都是由小的东西累积而成,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小的聚合,就没有大的生成。积少才能成多,积小才能变大。

从前有两个渔夫,他们听说海螺在市场上特别抢手,于是一大早就出去捡海螺。年轻的渔夫心想:“我眼睛好用,腿脚又利落,比起那个老的来,我的收获肯定要多得多。所以我一定要挑选那些又大又好的,才能卖出好价钱。”

于是这两个渔夫开始捡海螺。老渔夫只要看见海螺就如获至宝地捡起来,年轻人总是撇撇嘴,暗自说:“这么小的他也要,为个小东西弯一次腰多不划算!”

不一会儿,老人的袋子里就装了一小半了,而年轻人的袋子还是软塌塌的。年轻人还是不屑一顾地说:“那有什么!我走得快,眼睛尖,只要我发现一处海螺多的地方,我弯一次腰就可以捡的比他更多。”

年轻的渔夫就这样一边想,一边走,走了大半天。他始终没有发现海螺又多又大的地方,袋子里还是只有一点。那还是他实在不情愿,弯了几次腰得到的收获,而老人的袋子已经胀得满满的了。晚上两个人一起往回走,遇见另一个渔夫。那个人问道:“那个地方的海螺多吗?”

老渔夫乐呵呵地回答说:“多啊!很多啊!你看我一天捡了这么多呢!”

年轻渔夫的声音也夹杂在里面,“那儿哪有什么海螺啊!一块地方只有零星的几个,根本不值得捡!”

为什么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方,两个人的收获有如此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如此悬殊呢?为什么怀抱着“做大事,赚大钱”志向的年轻人反而什么都没有收获到?

原因就在于:老渔夫不像年轻渔夫那样心高气傲。他珍惜每一个海螺,宁愿为一个海螺而折腰。而年轻人非“一口就能吃胖”的地方不出手,可是哪儿有这么多又大又好的地方供他一个人发达呢?小的不要,零散的不要,大的又没有,这怎能有丰厚的积累呢?

商人的不舍微利,也就是这个道理,这既表现其“大鱼”“小鱼”兼得的盈利思想,又表现其经营技巧的高明。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往往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居家过日子谁也离不开,所以便要经常不断地走进商店去,这就起到了以小商品招揽众多顾客的作用,造成生意兴隆的繁忙景象,扩大影响,广告民众“本店货全,大受欢迎!”从而提高声誉,于是就会由小主顾引来大主顾,由薄利的小生意做成厚利的大买卖。如此一来,蝇头小利岂不就变成了“牛头大利”了吗?

可惜现在一些赫赫有名的大商店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它们一味地追求高档化,一味地制造精品屋,一味地崇洋媚外,弄得一般平民百姓连进都不敢进去。不知他们是想摆阔显贵还是要做买卖?

毕竟现在有钱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还只顾得上温饱,安稳地过小日子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对生活用品以及其他东西的要求也只有这么高,脚踏实地地去满足那些最简单的要求,就能够赚到很多利润了!那些人去挖空心思,弄一些炫目华丽的东西又怎么会打动顾客呢!

生活当中也有很多人参不透这个道理,一心想着怎么样才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出来。结果往往都是好高骛远,到最后事事无成!殊不知,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才是构成成功的坚实基础!

换个角度看,对于微不足道的细微末节,我们绝不能够将其草草一笔带过!蝇头小利,不能因利小而不为!同样对于不良处事习惯,也不能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养成的习惯往往就是从那些小小的事情开始的,日积月累,也就成了我们的习惯。而一个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坏习惯则会毁了一个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切莫因利小而不去做,点点滴滴,从小做起,才可以积少成多。或许,当你认真把握细微末节之时,找到其中暗藏的玄机,可能因此成为事业腾达的转折点。

善于从缝隙中发现别人不在乎的财富,才会获得别人永远无法想象的大商机。

请看下面的事例。

两个年轻人同一时间寻找工作,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犹太人。

有一天他们走在街上,同时看见地上有一枚铜板。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就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起。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生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接着两个人同时走进一家公司。公司规模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兴高采烈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经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

英国青年对此感到不可理解,说:“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这么快就发了?”犹太青年说:“因为我没有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枚铜板上迈过去,我珍惜每一分钱。你连一枚白给的铜板都不要,又怎么会发大财呢?”

英国青年眼睛里只有大钱,看不到小钱。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但明天是一个未知数,况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有多少明日可以挥霍和等待啊?所以英国青年不断地让财富从自己身边白白流走。而犹太青年却懂得积少成多、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道理,从不忽略即使是一枚硬币这样小的积累,两年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那个时候英国青年还在等待自己的明天,守候着幻想中的财富。

事实上,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基础,很多富翁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他们都是从小生意赚到小钱才成为大富翁的。从一点一滴做起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因为在赚小钱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经验、见识、阅历,培养金钱意识和赚钱能力,同时积累人际关系。试想一个连小钱都赚不到的人,假如交给他一家大公司,他又怎样能管理得了呢?所以要想赚大钱,还是应该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做起,慢慢积累。

赚钱不是巨大的“三峡工程”,也不需要长年累月地下决心,只需要在平常的状态中一点一滴确实行动。不要忽视微小的财富积累,无小不成大,无微不知著,凡事积少成多,集腋成裘,重视小的建设,才有大的成就。

生命是一种缘分的际遇

【原文】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之类,圣人之道。

--《庄子·庚桑楚》

【译文】

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得到宁静,思想要想明彻就得顺应心意。即使有所作为也须天然而成,事事顺应于不得已。类似于不得已的做法,才是人们所说的圣人之道。

【解读】

庄子说:“贵、富、显、严、名、利,这六者都会扰乱人们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都是束缚心灵的结果。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者,都是牵累道德的结果。离、靠、贪、施、智、技六者,都是堵塞大道的结果。以上的六种情况没有放在心上,人的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则宁静,宁静结果明澈,明澈结果虚空,虚空则能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道’,乃自然的敬仰;‘命’,乃盛德的光华;‘性’,乃生命的本根。合乎本性的行动,称之为率真;受伪情驱使而行动,称之为失却本性。人有知识,是因为和外界事物的接触;人有智慧,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思量。自己的行为是出于不得已叫做德,自己的行为不是为了自我叫做治。追求名声则不一样,只有合乎自然才会事事顺应。”(原文见《庄子·庚桑楚》)

庄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之中有很多的不得已,如果是顺应了这种不得已,就会事事顺应。一切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人生只能顺着“自然”而行。

自然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可以是一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