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选准职业入对行
19814400000008

第8章 二、知己知彼,树立自信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4)

大学校园是社会圈里相对单纯、平静的社会系统,这里浓重的书阁 气息,远离了很多“世俗之气”。大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是相对单纯 的。他们从招生到分配,只是同社会发生简单联系,而较少与社会发生 直接碰撞。学生们更多的是天真与幼稚、单纯与质朴。在择业问题上, 往往存在着与此相应的种种局限,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模糊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择业者对求职择业和职业劳动的认知、态度及思维判 断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称。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对理想、前途是十分关心的。但对关系到理想、前 途的求职就业,以及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什么样的职业去实 现自己的理想等职业意识方面的问题,却是十分模糊的。高等教育,实 质上应当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再加上大学生与社会直接碰撞较少及择业中社会障碍的困扰等因 素的影响,在其走上社会时,其择业意识里涵括着诸多过于理论化的不 切实际的成分,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社会期望值不相吻合。当面对社会 现实时,则会出现困惑、失落、焦虑、迷惘的消极心理冲突。

(2)薄弱的职业准备。

一般而言,作为一个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专业和学科,就是 在做职业上的准备。但是,这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被动的职业 准备。一切都在变化的改革时代,社会需要也在随之变化之中,所学专 业与学科,是否为社会所期待等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决这些问 题,需要每个大学生进行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准备。而事实上,不 是每个大学生都能有这种积极主动的思考习惯和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 准备。他们不清楚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情况,对职业必需的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心理准备、技能准备等均显不足。他们以为,只要把专业学好了,就能适应社会需要,而社会需求又往往不尽如此。因此,使其主动择业能力大为削弱。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霍尔指出:“一个人的目标、意向和期望,对其活动方向和成功都具有强有力的影响。简言之,意欲所往,则无往不达;假如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你最终达到该地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突破书本里的局限,从进入大学时起,就开始构建明确而合理的职业意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准备,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发挥自己的智能与潜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自己安排好一个就业计划 为尽可能顺利地就业,对于每个年轻人来说,安排好一个就业计划至关重要,在制订计划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确定时限原则。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有时效性,职业选择的时效性更强。所以,对于你所追求的职业目标,必须划定一个大致的时效期限。如果到期不能争取到手,原则上应迅速放弃这个职业目标。因为,长时间的争取一个职业目标,容易将人们导入误区,从而丧失许多良机。

请记住:选择没有时限,就等于没有选择。

(2)目标多元原则。

好猎手们都知道,如能有多个目标可供选择的话,则其收获必然甚大。当你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应该使自己拥有若干个职业目标,切忌单打一。因为目标单一,意味着你的机遇少,而机遇少则意味着你的取胜系数低。

所以,你在选择职业时,不妨参照升学考试录取的办法,对自己所要争取的职业目标排列成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这样,在争取某个职业目标产生失误时,就可以迅速转移到下一个职业目标上。

(3)梯级渐进原则。

人们发明梯子的目的,在于分解、减少自己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距离和难度,从而使自己分阶段、分层次地逐级接近目标。

同理,当你在追求一个较理想的职业目标时,为了确保成功,也必须采用类似办法。即,你可将自己的择业计划,分解成若干个实施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这样做的好处较多:一是可以使你的择业过程循序渐进;二是在实施计划的时候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或者发现原定的“职业期望值”不正确,难以实现既定目标时,可用较小的代价调整到正确的方面。

采取梯级渐进法,可使你的择业步骤稳妥可靠。同时也能帮助你在作出选择时,具有较多的灵活性。

(4)多维观察原则。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说同是一件事物,由于人们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所以看法也就有区别。

在社会上,我们要对一个职业岗位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印象,也必须采取这种方法,即从多种角度去看待一个职业,以便对其形成一个正确的“职业期望值”。这就是多维观察性。

比如,在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待业问题,即“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究其原因,除去社会职业价值导向有误外,待业者、择业者本身看问题的角度不正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不少待业者在择业时,只看到了现时的某种职业比较“吃香”、“热门”,而没有看到或不愿看到,这种职业已经人满为患的状况,因此盲目地投入很大的精力,去争取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职业;不少待业者又只看到现时某种职业其比较艰苦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不愿看到这种职业的“曲径通幽”之处。

只要能采取多维观察法去看问题,你会发现,那些目前可能是艰苦一些,尚不热门的某些大众化的职业,可能正是你实现抱负、大展宏图的工作岗位,有可能正是未来热门职业之一。与其蜂拥而上去抢某些“吃香”职业,不如急流勇退,独辟蹊径,在“人迹”稀少的地方取得成功。

只要你能采取多维观察法看问题,你还会发现,任何职业对于择业者都有不利的一面,并且,职业的价值越高、层次越高,其给从业者带来的困难烦恼就越多。这也可能是那些高层次、高价值的职业难为一般人所从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一般来讲,在确定你对某一职业的“职业期望值”时,必须对这个职业进行多维观察。看问题越全面,你的择业失误就愈少。 更科学、更现实地择业 为了更科学、更现实地择业,以减少盲目性和少走弯路,可参考如下建议:

(1)向杰出人士请教。

对许多青年来说,确定一生应做什么,往往并非易事。那么就可主动向杰出人士请教。害怕遭到拒绝是最容易产生的心理。对此,请看一下罗曼·罗兰如何为大家树立榜样。

罗曼·罗兰22岁时,总觉得自己富有文学艺术的素质,倾向于选择文学事业,可是照世俗的理解,文学事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决定给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封信,寻求指点。

在写这封信时,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做好了收不到回信的准备。没想到几个星期以后,他收到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向这位从没见面的异国青年,谈了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这封信使罗曼·罗兰下定决心从事文学事业,终于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

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思考,对自己兴趣,以及思维、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长短处有所认识,就不妨扬长避短,按长项来进行“生涯定位”。如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

(3)放弃“我不行”的念头。

青年时期是一个可塑性强的时期,往往有许多潜能,却被自己以各种理由忽略和否定。假如一个人能干什么,却总认为“我不行”,那就说明他有一个“心灵之套”,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解除。

让‘多塞的父亲是一个出色医生,他认为儿子也能当一个好医生。但是,让·多塞认为自己对行医有心理障碍,根本不是这块料,他为此还挨过父亲一巴掌。但后来,一位叫埃迪的医生常给他讲有趣的医学知识,讲医学上的科学探索和重大发现,讲医生们如何救死扶伤,讲自己在病人康复之后感到的快乐。渐渐地,让·多塞对医学从感兴趣发展到了热爱,他逐渐发挥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1980年,他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4)淡化自己的弱点和缺陷。

不管自己有何弱点和缺陷,都要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取得非凡成就。

罗莎琳。苏斯曼·雅洛在10多岁时,读了《居里夫人传》,便认定居里夫人的路,就是自己要走的路。这一想法,在周围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她高中毕业时,母亲希望她当小学教师;大学毕业时,父亲希望她去当中学教师。但是她说:“居里夫人也是女人,她做出了许多男人做不到的事,我相信自己也能像她那样度过一生。”而且,她还保证:自己不仅要成为一个居里夫人那样的大科学家,也要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最终她实现了诺言,不仅成为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而且还是有名的贤妻良母。

(5)看准了就要走到底。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向黑体辐射问题猛攻,多次失败仍不死心。但他的老师约里却灰心了,劝告他说:“物理学是一门已完成了的科学,因此你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

虽然普朗克很敬爱老师,但他并不赞同老师的观点。因此,他仍然继续研究。1900年,他发表了用“能量子”概念导出黑体辐射的公式的论文。1918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择业时不可忽视的三大原则

仅仅考虑到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具体实施成功的择业计划,最终依靠的是方法和行动。

择业方法固然很多,运用技巧常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求职活动中,还是有些方法和窍门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果忽视这些窍门,我们恐怕很容易在择业上磕磕碰碰,甚至跌倒下去再起不来;反之,如果现在就留心遵循这些技巧,我们会方便许多,自如许多。

(1)一定要正视社会需求。

对未来职业的方向的选择是青年朋友们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有的职业是个人真心渴望的,但因不符合人家的要求不被录用;有的职业自己的能力条件完全可以适应,但由于个人对它缺乏兴趣不被选择;有的个人有着一些方面的能力和爱好,但一时又没有社会需求。这就涉及到一个常常会碰到的问题,如何统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还处于学习阶段时,我们或多或少会产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的倾向性意见,这种朦胧的职业意识往往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统一。

当你一旦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时,你首要考虑的因素应该是自己的爱好、兴趣呢,还是社会的用人需求呢?

人的广泛爱好和兴趣由于带有个人意识性,它的内容和类型总是无限的,而由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决定的社会分工却总是有限的。因而,并非什么样的兴趣、爱好都能找到职业的依存点,不可能你喜欢什么,就有什么样的职业。在个人意愿同社会需求两者的关系上,通常不是个人意愿决定社会需求,而是社会的用人需求制约个人意愿。那些不能与职业相统一的兴趣、爱好,只能屈于职业之下,变为“业余爱好”,或者暂时掩藏起来、等待机会。有些青年朋友常忽视这一点,总爱把自己的爱好兴趣置于社会需求之上,放在职业的第一位,这当然不可避免地要陷入择业的困惑之中。

事实上,当前的改革中,无论是大学生分配制度的双向选择改革,还是社会人才流动的合理化改革都力图把个人的爱好兴趣和能力与社会的用人需求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做到人尽其才。

把社会需求放在职业考虑的第一位,尽量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寻找自己相对理想的职业,这是实现个人爱好和兴趣、能力、社会需求的基本途径。这不仅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个人的顺利发展。

(2)要尽力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是一个很熟悉的词了。在求职中,能够扬长避短,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正确地估计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把它们的作用限制在最低限度内,这是“扬长避短”的中心内容。

曾经有一个为人忠实、沉默寡言的人,在行政部门干了十好几年,没什么成绩,并不为人注意,可他快退休时研究起考古来,退休后竟先后发表文章。这些文章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不久又出版论文集,引起以前同事们的好奇。有人问:他怎么还有如此大的潜能呢?事实上,并非他沉默少言,看似庸庸碌碌;实际上,他有自己的长处,只不过长期为不合适的职业所掩盖,长久不得发挥罢了。一旦解开了职业的限制,他有了发展自己长处的机会。虽然迟了点,但毕竞走出了职业的狭隘。扬长避短使他获得了职业的解放和事业的成功。

为了“扬长避短”,特别要注意如下两点:

①要有自知之明。唐太宗李世民曾感叹地说:“人苦不自知耳!”可见要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人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必然是妄自尊大。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必将导致自己的失败。正视自己,优点和长处不夸张一分一毫,缺点和短处不掩藏一丝一缕,这样才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过低的估量自己,必然导致自卑,丧失成功的信心。曾经有个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自恃才高气盛,然而到求职时总碰钉子,后来他反省说:我以为自己有多大能耐,其实只会说,实践起来不行。通过求职,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②努力表现你的长处。长处不被表现出来,仍然毫无意义,只有“扬长”,我们的能力和优点才可能被别人承认,作为求职者来说,如果有“长”不扬,是坐失良机的错误,他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前例中的那位考古学者,由于他早年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长处,结果在与他很不相适应的行政部门白白浪费了大好光阴,若不是后来走出这一职业的局限,一身的“武艺”何处可用?更不必说有什么事业成功了。

在求职中表现自己的长处,让择业对象充分注意到你的长处是很有益于今后的发展的。但是,须特别注意一点:千万不要夸大其词,自我标榜,甚至目中无人,非我莫属。一个考查者固然欣赏有长处的人,但他往往更反对这种一叶障目的人;相比之下,他倒宁愿要一个老实忠厚的人,而放弃那种时时想高于领导之上的人。

(3)广泛地求职,以争取更多的机会。

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已使稳定职业者的根基发生了动摇,那种企图找一个又轻松又高薪而且稳定的工作的思想,现在看来显得太保守,太不合实际了。求职就业的灵活性和自动性成为普遍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广泛地求职以争取更多的机会对求职者来说是必须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