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是理工大学的一名毕业生,连续两年拿一等奖学金,如果按照正常毕业分配的方式,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并非难事,但他决定自己联系自己的分配单位。在分配前三个月,他先后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两百多家大单位寄去自己的简历和求职申请书;到分配前一个多月,他收到了十好几家公司的回函,要求张某前去试一试。结果在这十几家公司中,有九家决定录用张某。这时的张某已主动权在握,向这些公司提出自己的条件,最终他如愿以偿,去了一家效益好、工资高,有前途的公司。张某的求职方法博得了同学们的钦佩,他摇摇头开玩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广种薄收。”
广种薄收是达到优中选优目的的好方法。那么,如何广种薄收呢?
首先要对职业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查。根据自己的特长、专业、兴趣,确定自己大致的择业倾向,然后看看有哪些部门和单位,哪些单位有可能去,有可能再了解这些单位有关的情况,把那些被筛选出来的单位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其次,要向这些有意愿期望的单位寄发自己的简历和求职申请书。如何取得用人单位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很关键的一步,在信函联系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自己的良好成绩、奖励证明是很重要的。
然后要利用自己的主动地位,积极接受用人单位的反馈,反复比较几个可能性较大的单位,作出最佳的选择。 选择职业时应考虑的问题 那么,具体地说,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应着重考虑那些方面的问题呢?
(1)专业特长与职业选择。
每个毕业生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专业是学生之长,是就业的基础条件。
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可以说,基本确定了未来职业的方向。毕业生所学专业如何,直接影响就业成功率,是求职择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国家在毕业生使用和引导毕业生求职择业时,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专业对口,学用一致”。比如,在师范院校就读的毕业生,原则上应当充实到教育行业;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则应当在卫生系统就职等。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原则上正是根据社会需要而确定的。但是,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在变化的。
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更是纷繁复杂的。大学时代的专业设置,不可能囊括全部的社会职业要求。再加上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是否热爱、职业定向是否符合个人实际等一系列复杂多变的因素,使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职业定向和选择往往产生背离,这就出现了专业未必对口、学用未必一致的择业现实。如长线专业(即那些到工作岗位上不能马上发挥作用的专业)的毕业生,像理科院校的生物工程、高能物理、信息工程、激光工程等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社会需要量相对较少,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单位,而面临转行的困扰。再如师范院校的学生,其中对所学不感兴趣的毕业生,希望通过毕业分配和自我选择,能到非教育系统就业。由此而引发了自身所学专业和实际择业与就业的现实冲突和矛盾。要解决由于专业与择业现实不协调导致的择业烦恼,可以从下述三个方向努力:
①“冷门”专业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不要得陇望蜀。要解决因专业滞销而引起的烦恼,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就业出路。“冷门”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少,就业机会有限。要想缓解就业烦恼,关键在于把握就业的机遇,万万不可坐失良机。因此,要求“冷门”专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自我,一有就业机会,就要当机立断,良机若失,后悔莫及。
②“热门”专业毕业生要以事业为重。“热门”专业相对于“冷门”专业而言,社会需要量大,就业机会多,学生选择余地大。其择业难度较轻,而求职困惑主要在于对专业、事业、职业、家庭、地区、经济等多种关系的处理问题上。要解除这一困惑,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只要求职者把事业放在首位,以事业为重,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③解决好“学非所爱”的选择问题。关键在于把握自己,以现实的态度对待择业。首先要考虑转行的可能性。若政策许可,转行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未尝不可,但对于政策规定分明的专业,不应不顾现实、超越现实,而想人非非、自寻苦恼,要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思想,以便尽快有效地胜任职业任务。其次要充分权衡转行的利与弊,切勿感情用事,而贻误事业和前途。
(2)家庭因素与职业选择。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社会化产生牢固影响。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家庭伦理观念深厚的国度,家庭更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时时牵动着自己的情感,影响着自己的人生。
子女的择业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家庭的事情,还由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年龄构成普遍偏低,其职业定向与选择,就不能不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有的求职者考虑父母年迈,又无人照顾,自己应回到父母身边;有的考虑自己在父母身边生活多年,周围又有亲朋好友,自己今后工作便当;有的希望借助父母的权势或社会关系,帮助自己谋得较理想的职业岗位;也有的家庭认为,自己的子女在身边:工=作放心一些,则要求子女到家庭所在地求职就业等等。
对于择业中的家庭因素,无论是大学毕业生本人,还是其父母亲友,都要正确对待,把家庭因素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而不应使之成为择业的障碍。
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处理家庭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选择职业要根据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条件,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前途,体现选择职业道路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国情,重视家庭问题,对于自己的职业去向,应该与家人多多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把自己选择这一职业的理由,向家人讲清楚,并征得家人的同意或理解。
如果自己的职业愿望与父母的想法发生冲突,应平心静气地与家人商议,争取到父母的谅解和支持,从而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切莫不注重方式方法,过分强调自己的意愿,使矛盾激化。
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在择业时,切不可过分依赖家庭,依赖父母,或依靠父母的权势及关系获得职业岗位。通过低格调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是无能和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表现。当然,如果家庭确实有困难,如父母年老体弱,身边没有兄弟姐妹或其他人照顾,在选择职业时,的确应根据实情,尽量选择家庭所在地或离家较近的地区求职就业。
从父母家人的角度而言,应该尽量在子女们择业时起有益作用,而不要起消极作用。
首先,不应对就业期望过高,一旦不尽人意,就抱怨子女,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最后,最重要的是尊重子女们的选择,允许子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他们的志趣和选择要积极引导,充分了解、理解子女,帮助他们摆脱家庭因素的影响,要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地选择职业,实现他们的愿望。
(3)“个人问题”与职业选择。
临近毕业,已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就多了一种考虑因素。“个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职业定向和他们行为,这是有恋爱关系的求职大学生不得不正视的一个实际问题。
毋庸讳言,恋爱现象在应届毕业生中绝不是极个别的情况,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开始了恋爱,到了毕业时,已确定了较为稳定而公开的恋爱关系,也有的正处在恋爱开始的阶段。他们的对象可能是同校同届学友、低年级学友,也可能是外校学友,甚至可能是外地、家乡已工作的知己。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毕业求职时,求职者都要考虑对方的意见,考虑对方的具体情况,考虑两人关系的未来发展。这就使这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多了一种心理困扰。
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分配体制等社会机制宽松度十分有限,人才的自由流动暂时还比较困难,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更是困难。因而,大学生择业时,男、女朋友的易地分割,难免会发生,并成为谈恋爱大学生的一大烦恼,多种矛盾会随之而来。如一对同窗恋友,一方个人条件良好,可能会留在大城市高层次的机构工作;而另一方条件较差,或因生源、定向委托培养等实情的限制,无法留在同一城市工作,作为条件优越的一方,就面临着个人发展前途与个人恋爱感情的矛盾现实。
有“个人问题”的求职者,要正视社会择业机制的现实和个人条件的现实,在解决个人问题时,不应一味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在择业时,应与意中人多加商量,考虑将来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切实的态度对待个人问题。
从这类大学生择业结局的现实来看,谈恋爱的大学生有的以事业为重,暂时分在两地,经过一段艰苦的“牛郎织女”生活,通过调动、报考研究生等方式最终解决两地分居问题;也有因感情基础不甚牢固,面临分配的实际困难,而分手两地;也有的恋人彼此情深意笃,双方均能实际考虑问题,没有一味地往大城市,有许多人奔向新开发建设亟需人才的地区求职就业,又实现了幸福的团聚。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展开的,社会择业机制制约着个体的择业行为,这是大学生职业选择最基本的社会意识。择业中个人问题的妥善解决,也正需要符合这一社会现实。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社会择业机制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将为择业者提供较为自由和宽松、公正和平等的择业环境,这一方面将使有“个人问题”求职者的心理烦恼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另一方面又向求职者提出更高的精神要求。择业机制的优化,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求职者挖掘自身的潜力,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倾力为社会尽力,更完满地实现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求职者摆正事业与爱情的关系,在事业与爱情的比翼齐飞中,创造积极进取的职业人生。
(4)兴趣与职业选择。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愿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兴趣可以开阔人的H艮界,丰富人的知识,并推动人的积极活动。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表现出个性积极性,他的注意力、思维、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能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也使人身心愉快。同时,多方面的兴趣,可以使一个人善于适应职业的要求与变化,应付多变的工作环境,很快熟悉新的与原来性质不同的工作,顺利进入职业角色。此外,人的兴趣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活动与选择,引导人的职业和专业的定向,并导致决定人的职业选择。
大学生正处在兴趣、爱好与思维最活跃、最丰富的时期。他们有着不同层次的、丰富多彩的、极富个性特色的兴趣,其兴趣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集中性与稳定性、社会性与情绪性等特点,并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
首先,广泛多样的兴趣拓宽了职业选择的范围。具有广泛多样兴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方位地投入生活,较全面的生活感受与经验积累,为其选择职业准备了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职业基础;相对于那些兴趣狭窄的同学而言,他们在职业方面、有更宽广的选择圈,有更全面的职业适应性,而不至于死守己见,限制了自己的择业面。
其次,集中稳定的兴趣,强化了大学生的职业定向。广泛多样的兴趣中还必须有一个中心兴趣,并以此为主导才能形成良好的兴趣品质。只有在广泛职业兴趣的背景上有着决定活动基本倾向的中心职业兴趣,才能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强化自己的职业定向;否则,对什么都感兴趣,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最终会妨碍自己的职业选择。
再次,流动变化的兴趣会导致职业选择的冲突。个人的兴趣会由于多种原因而发生转移和变化,这种不稳定性和变动性,会很自然地对职业选择产生影响,使行为主体产生矛盾与冲突。比如说,最初确定专业志向是根据当时的兴趣,而后来又有了新的兴趣,这种现实的兴趣变异,往往使得求职者在面临择业时,在原有专业与新兴趣之间产生矛盾与困惑;或者是有的求职者不断转换职业兴趣,也会影响对职业的稳定性定向与选择,从而使之内心交织着多种矛盾与困惑的烦恼。
因此,建立良好的职业兴趣,对于大学生选择职业和适应职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性格与职业选择。
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吻合。性格是区别于他人的、鲜明的、稳定的、持久的个性特征,是个体本质属性内的独特结合,它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性格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其稳定性特征,对于人的选择倾向、活动方式及成功与否具有深远的意义。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往往带有浓厚的性格色彩。
性格特征构成对职业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求职者性格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个体职业选择的倾向和成功与否。比如说,有的人性格坚毅,有的人脆弱。坚毅的人在择业时对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在整个求职活动中勇于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地向目标渐进,这种性格特征大大地增加了择业成功的机会;而性格脆弱者,经不起求职的挫折和困难,往往一碰困难就打退堂鼓,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择业时很难获得理想的实现。
性格的独立性程度不同也会影响职业选择。性格独立性强的人在求职时,有自己的主见,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能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力,自己的所长,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地争取成功;而性格独立性差的人,缺乏主见,目标模糊,择业态度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极易受到某种外力的影响,从而大大妨碍了其择业的最佳选择。
此外,性格的倾向性也影响着职业选择。性格外向的人,思维活跃,富于热情,对新事物敏感,善于交际,灵活性强,在择业时,积极主动,善于推销自己,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从而容易获得求职成功;而性格内向的人,沉静谨慎、深思熟虑,怯于交际,反应迟缓。
因此,在择业时,缺乏主动进取性,不善于表现自己,适应性较差,从而有碍于择业成功。
总之,性格与职业的关系可以说是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选择职业必须要考虑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因为,几乎每一种工作都对性格品质提出特定的要求。如作为教师,应知识丰富、热情、正直、谦逊、以身作则;作为医生,应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