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对元老重臣、废王立武的过程中,李义府作为拥武派的急先锋,向元老重臣打响了第一枪,表现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居功至大,武则天对他一直青睐有加。那时,唐高宗和武则天有着共同的政治利益,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两人都视李义府为自己的得力干将。
但是,李义府这个人除了能力出众外,品行确实不怎么样,堪称道德品质败坏,令人不耻。他不仅笑里藏刀,而且做事不依法度。
显庆元年的一天,他去视察监狱,看上了一个长得很漂亮、姓淳于的女犯人。李义府不问她所犯何罪,也不跟大理寺的长官大理卿打声招呼,就直接指使大理寺丞放人,把淳于氏收到家里做了小妾。监狱里突然丟了一个犯人,这如何是好,大理卿立即上报朝廷。朝廷立即着手调查,李义府怕事情败露,竟然逼帮他放人的大理寺丞自杀。大理寺丞好歹也是一名官员,他这一死,就成了一桩命案,朝廷更要一查到底。
高宗是明白人,知道这事是李义府干的,但鉴于他废王立武中立下了大功,而且自己和元老派的斗争还没有结束,长孙无忌这棵大树还没有倒,还需要李义府这样的干才,所以有心要放他一马。不过,朗朗乾坤之下不乏有良知的人,有一个叫王义方的御史上书朝廷,要求严惩李义府,还死者一个公道。高宗不仅没有惩办李义府,反倒责、怪王义方毁辱大臣,将他贬为莱州司户。
大臣们由此知道了李义府在高宗心目中的分量,不敢轻易得罪他。然而一个叫杜正伦的人偏不信这个邪,他也是唐高宗提拔上来的一位宰相,资格老,看不起李义府那副轻狂的样子,尤其是李义府恃宠而骄,纵容儿子、女婿卖官鬻爵,影响很坏。一天,杜正伦和李义府在朝堂上公然吵了起来。由于两个人都是唐高宗提拔起来的,在高宗心目中都很有分量,所以,高宗对两人各打五十大板,双双贬到地方任职。不过,杜正伦只是高宗的心腹,而李义府不但是高宗的心腹,还是武则天的心腹,在武则天的保护下,不到一年,他又回到了朝廷,官复原职,当了宰相。杜正伦却死在了被贬的地方。
但李义府不把主子的恩宠当成恩典,反而当成他为非作歹的资本,恶习不改,耀武扬威,继续惹事,不久又把出身于赵郡李氏的五品官李崇德逼死了。
原来李义府的出身门第很低,当了宰相后觉得自己有底气了,就和赵郡李氏攀亲戚,而李崇德是个谄媚之徒,也想借李义府的势在朝中捞些好处,两人一拍即合,李崇德把李义府写进了他家家谱上。李义府与杜正伦闹翻被贬官,短视的李崇德以为李义府这下完了,就毫不客气地把李义府的名字从家谱中除去。李义府气得咬牙切齿,官复原职后,随便找了个借口把李崇德抓了起来。李崇德虽然不是什么品行高尚的人,却不失世家大族子弟的风范,被关进监狱后不愿屈服,撞墙自杀。就这样,李义府身上背了两条人命,而且都是有官衔的人。不过,高宗还是放了他一马。
李义府冒充贵族不成,就想给儿子找个出身“五姓七望”的贵族媳妇,不过,人家确实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他。李义府憋了一肚子气,正赶上唐高宗和武则天修订《姓氏录》,要压制旧贵族,抬高当朝权贵的地位,李义府就趁势要求高宗下诏禁止“五姓七望”互相通婚。然而,世家大族互相通婚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风俗,岂是一纸诏令能禁止得了的,他们阳奉阴违,处处抵制,很多贵族嫁女儿时干脆不举行婚礼,偷偷把女儿送到夫家。有的贵族女子非常骄傲,不愿意这样不明不白地偷偷结婚,索性终身不嫁。一句话,就是不愿与寒门通婚。李义府虽然借此出了一口恶气,却没有达到婚娶“五姓女”的目的。
几番试探之后,李义府认定自己有拥立之功,无论他捅了多大娄子,高宗和武皇后都会罩着自己,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可是,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没有弄明白皇帝之所以能纵容他,是因为他有用,利用他打击元老重臣。如今元老重臣垮台了,长孙无忌滚蛋了,他在高宗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再那么重要。尤其是显庆五年后,武则天协理朝政,她与高宗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在这种微妙变化中,双方形成了各自的势力集团,李义府被划入皇后一党。如此一来,他若再不知好歹,再胡作非为,是不可能蒙混过关的。但李义府依然我行我素。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改葬祖父。改葬就改葬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偏偏李义府认为自己了不起,要大肆显摆,让附近七个县都派人参加义务劳动。然而,不给钱的事很多人是不愿干的,毕竟是给李义府私人干活,不是给国家干活,这不是劳动人民分内之事。但地方官员是不能违抗命令的,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得罪了李义府,就意味着你甭想在官场上再混下去。有个县令实在抓不到劳工,只好亲自上阵参加义务劳动,没想到劳累过度死在了工地上。这又闹出一条人命来,同样是朝廷命官。这件事把李义府的名声搞得很坏,可他仍不知道收敛。同一年,李义府主持铨选,所谓铨选,就是选拔官僚,这可是个有油水可捞的差事,李义府借此机会卖官鬻爵,把这次铨选弄得乌烟瘴气。高宗实在看不下去,就找来李义府谈话:“闻卿儿子、女婿皆不谨慎,多作罪过,我亦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诫勖,勿令如此。”应该说高宗还是很给他面子的,没有直接说他,而是从其子女的角度旁敲侧击:朕听说你的儿子、女婿做事都太不像话,作恶多端,朕不是不知道,但一直替你们藏着掖着,没有宣布出来,现在你要回家整顿一下,好好告诫他们,不要再这样乱来。李义府若是顺势认个错,可能这件事也就过了,但他骄狂惯了,好像这李唐王朝的天下,少了他李义府就要分崩离析似的。他不但不认错,反而认为高宗揭了他的伤疤,恶狠狠地问道:“谁向陛下道此?”李义府太把自己当回事,他不明白,高宗是找他说事的,不是向他告密的,人家是主子,他居然敢向主子质问。高宗听了也不跟他客气,说:“但我言如是,何须问我所从得耶!”只是我拿这话问你,你好好回答我就是,何必要问我是从哪里听来的。李义府若是识趣,到此时赶紧谢罪,也许还有挽回的余地。不过,他以为他是大唐帝国的中流砥柱,少了他,高宗的事情就办不成,他一句话也没说就扬长而去。高宗并不生气,当然也不会对李义府再客气:老子今天找你谈,本想给你几分面子,既然你不要面子,那就让你吃点油辣子。
很快,李义府出事了。原来,李义府是个很迷信的人,加上他本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小人得志后是很喜欢显摆的。他特地请了个阴阳术士为自己望气,看看自己还有多少富贵可享。俗话说,富贵之人问命,大多问灾不问福。那术士根据惯例,煞有介事地说他宅第之上有不祥之气,屋主必有牢狱之灾,要想化解此灾,必须积财二十万缗,以财气镇妖气。李义府信了,可是到哪里去筹这笔钱呢?这时,李义府想到了长孙无忌。虽说长孙无忌死了,但他为相三十年,树大根深,他的后人应该还有不菲的家财。其实,长孙无忌的后人并不多,因为他在显庆四年就自杀了,他的那些儿子当时已经成年,一个个都被判了死刑,孙子一个个被流放岭南。其中有个叫长孙延的孙子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回到了长安。不过,此时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没有任何官职。李义府把长孙延找来,对他说:“我知道你们家有钱,你给我七百缗,我就帮你谋一个从六品的司津监之职。”但这件事还没有眉目,李义府就被人弹劾了,说他与犯罪人家的子弟勾结,图谋不轨。按常理讲,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是大事还是小事,关键在于皇帝怎么看,皇帝高兴了,这是小事,要是皇帝不高兴了,这就是大事。高宗对李义府已经失去了耐心,见有人弹劾,立即派人审理。这李义府犯的事太多,小事不说,光是人命就有三条,不审理则已,一审理那简直是休目惊心。不过,高宗还是对他手下留情,虽说是数罪并罚,但还是给他留了一条性命。李义府被除名,流放到慯州(今四川省西昌市),几个儿子和女婿早有前科,也未能幸免,被天南海北的流放,一家人就这样生离死别,要想再见,等下辈子吧!
平心而论,作为后党成员,李义府虽然爱惹是生非,但对武则天一直忠心耿耿。他曾寄希望于武则天保他,武则天也未必不想保他。但是,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不是当初的武昭仪。她心里清楚,她和高宗不再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从某种角度上讲,两人已经成为对手,只是彼此表面上还过得去而已。况且那李义府劣迹斑斑,四处树敌,惹得官怒民怨,高宗要收拾他也是顺理成章,合乎民意,如果此时自己去保他,弄不好会引火烧身。一番权衡利弊后,武则天决定放弃李义府这颗棋子。
很显然,李义府的倒台对初涉政坛的武则天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李义府和许敬宗是武则天安插在朝廷的两颗棋子,一个在中书管拟旨,一个在门下管封驳,通过他们,武则天的决定得以在朝廷贯彻,现在李义府倒台了,这个双簧戏演不下去了。
这一个回合,武则天输了。但是,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麟德元年(664年),一个叫王伏胜的宦官向高宗检举武则天,说她和一个叫郭行真的道士在宫中作法,行厌胜之术。厌胜这个罪名我们并不陌生,先前武则天就曾告发王皇后行厌胜之术。这就纳闷了,在宫里,谁敢告武则天呢?当时,武则天之所以敢告王皇后,是因为她的身后有唐高宗做靠山,那么王伏胜的身后是谁呢?很显然,还是唐高宗。若没有唐高宗的指使,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去告发武则天。很明显,这是一桩冤案,而且是高宗一手策划的。
唐高宗为什么要派人诬陷武则天厌胜呢?很简单,是因为武则天@@
皇帝认错了,把上官仪给抖了出来。这还得了,身为大臣,挑拨皇帝皇后的关系,罪不可赦。上官仪大祸临头了。
不久,武则天指使许敬宗上奏,声称上官仪、王伏胜曾侍奉废太子忠,三人暗中勾结谋逆作乱,按律当斩。此举真是一箭三雕,告密者、主张废后者、废太子李忠一个也没有跑掉。有意思的是,当年废李忠为庶人的诏书正是上官仪草拟的,现在两个人居然莫名其妙地成了同党,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上官仪被斩首,他的女眷被没入后宫充当奴婢,这其中有个呱呱而泣的小女婴,她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才女上官婉儿。武则天就是武则天,她既能杀掉仇人,又能把仇人的孙女培养成自己的心腹。
这个回合,武则天胜了,但这个过程回想起来,真让她不寒而栗。她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要是失去了权力是非常脆弱的,生死往往在一线之间,要想保住自己,必须要拥有无限的权力,由自己主宰生杀予夺的大权。
职场圣经语录
高宗与武则天的反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同床异梦。在权力场上,亲情、夫妻感情是靠不住的,一个人只要权力欲膨胀,会不顾一切扫荡对手。高宗的失败在于他优柔寡断,武则天之所以能起死回生、反败为胜,是因为她果断,只要行动就立即付诸实施,决不拖泥带水。而更重要的是,她非常重视情报工作。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必须高度重视情报工作。
8.“二圣”共治天下
武则天心里很清楚,高宗可以跟她翻脸,但她绝不能跟高宗翻脸。尽管两人有了隔阂,但她还得想办法跟高宗恢复关系,让外人看上去两人还是一对恩爱夫妻。她找高宗谈话,以推心置腹的口吻说:“陛下,您是个好皇帝,咱们大唐在你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国势蒸蒸日上,但是陛下耳根子软,容易听别人撺掇。比如,这次您根本就不想废掉我,可是那上官仪一挑唆,您就把持不住了。若不是我发现得早,您真把诏书颁发了,把我废了。事后想起来,您会多后悔呀,多影响您的圣明形象呀!为了不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以后臣妾陪您一块儿上朝吧!大臣们的进言无论是忠是奸,我都会帮您认真分析,这样您做的一切决定就不会有半点差池了。”
很显然,武则天的这一要求是不合理的,她要和唐高宗一起临朝听政。但唐高宗却无法拒绝,毕竟在废后事件上自己理亏,此刻心里正悔恨不安。加上武则天这席话说得也在理,他的确性格软弱,这些年武则天没有少为他拿主意、做决断,而事后证明,武则天在很多时候比他更善于审时度势,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在他心里,武则天不仅是妻子,也是他的参谋和姐姐,废后只是一时糊涂的莽撞行动,结果赔上了上官仪等人的性命。客观地说,他已经离不开武则天了,无论是从性格上讲,还是从他的健康状况讲,都是如此。于是,他同意了武后的建议。从此,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则垂帘于后,大小政事她都要过问,“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垂帘听政是高宗同意的,这等于昭告天下臣民:武则天参政议政是合法的,任何人不能再对她指指点点。武则天坐在朝堂后虎视群臣,谁还敢在高宗面前说她的坏话呢?更重要的是,武则天参与朝政@@
职场圣经语录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垂帘听政,一般只有太后才有这个资格,那是在皇帝还很小的时候,皇后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在一个大男人背后以皇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武则天把它变成了现实。封禅是帝王的事,与后宫无关,但武则天不但把它跟自己拉扯上关系,还成了封禅典礼中的主角。这就是女强人的风范。在女强人的眼里,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