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武则天的职场晋升管理学
19824600000017

第17章 博弈于亲情之间(1)

@@史和涌州刺史,他们也奉诏来到泰山,封禅完毕,又和高宗一起回到京师。哥俩经过这几年的折腾,终于明白皇后是惹不起的,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他们决定和武则天搞好关系,但武则天却不愿接他们的招儿,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当时官员有献食的风俗,就是打点一些地方土特产、山珍海味之类的送进宫中,请皇帝皇后品尝。武惟良兄弟也献了,武则天虽然接受了,而且还是笑脸接受的,但一个恶毒的计划在她心中产生。接到献食之后,她灵机一动,何不让这两个人去当替死鬼呢?一番心动之后,她马上就付诸行动。她派人在武氏兄弟进献的食品中下了药,然后请来外甥女魏国夫人,说:“这是咱们娘家送来的东西,一起吃吧。”这小丫头一听是娘家送来的东西很高兴,开口就吃,可没吃上几口就七窍流血,倒地身亡。这样一来,后宫就乱套了,尤其是那个唐高宗,早晨上朝之前还搂着这个小情人快活,现在却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他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痛哭之余,当然要问:这是谁干的?

皇帝动了怒,性质很严重。惟良和怀运两兄弟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因为食品是两人送来的。至于犯罪动机嘛,很简单,武则天说这两个人因为贬官一直嫉恨自己,想借进献食物之际谋害自己,却误杀了魏国夫人,没准他们还想谋害皇帝。

这样一来,案子的性质就成了谋杀皇后,处理起来得从严、从重、从快。于是,武惟良和武怀运未经审判就被处死,其妻女没人宫中为奴。可悲的是,有些人连做奴婢的资格也被剥夺了,尤其是武惟良的大嫂善氏,这个女人虽然姓善,却一点儿也不善良,当年在并州时对杨氏母女最狠。这一次,她被没人掖庭,落入杨氏之手,杨氏想到当年她那副恶毒的嘴脸,不禁怒从心头起,怂恿武则天命人把她打得肉尽骨现而死。可怜善氏就这样生得恶毒,死得悲惨!

杀死了武惟良、武怀运兄弟后,武则天还不解气,说他们这样的蛇蝎心肠,哪里配姓武啊?改姓蝮吧,他们就是毒蛇猛兽。

此举真是一箭双雕,既除掉了情敌,又报了当年被虐待之仇。

现在,宫里没有了情敌,朝堂上没有异议;此时的大唐帝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万里疆土和平安宁。武则天尽情地享受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职场圣经语录

永远不要与老板夫人为敌,就算你成为了她的情敌,也不能觊觎她的夫人之位。即使老板不爱她了,只要没有动跟她分手的念头,你就千万不要有取而代之的想法。魏国夫人的悲剧就在于她认为自己年轻漂亮,有能力取代武则天在高宗心目中的位置。她的想法是幼稚的,结局是很悲惨的,又搭上了两位舅舅的性命。在职场上,一个女人要想和老板夫人斗,要先掂量一下自己有几斤几两。

2.建“北门学士”智囊团

“二圣”临朝,表面上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掌朝政,但由于高宗的身体经常出状况,因此,朝中很多大事都要武则天一人去面对。

武则天非常清楚,自己深居后宫,要想驾驭整个国家机器,必须得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亲信力量。当年,在废王立武过程中为她四处奔走的亲信们,历经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大多淘汰殆尽。比如,昔日六位翊赞功臣中,李义府、崔义玄等已经亡故;依靠构陷裴行俭、逼杀长孙无忌而上台的袁公瑜被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冤家对头裴行俭手下当差,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该轮回的一定会轮回,该报应的一定会报应。六人之中,只剩下许敬宗,但许敬宗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行将就木。高宗的身体虽然相当衰弱,不得不借助于武则天。

内外交困的形势,让高宗和武则天都有些焦头烂额。

对于武则天来说,她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尤其让她揪心。首先,许敬宗退休了,他从废王立武开始,为武则天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宰相集团中,他是武则天的人,他这一退休,武则天对宰相集团的控制力就削弱了。李义府死了,许敬宗又退休了,武则天一下子失去了左膀右臂,她在朝中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困境。许敬宗退休后,朝局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的庙宇被修葺一新,反武派势力仿佛有重新抬头的兆头。就在武则天感到势孤力单的时候,她的母亲杨氏又去世了。杨氏活了九十二岁,应该算寿终正寝,不过,这也让武则天失去了另一个重要的依靠。杨氏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是武则天事业的支持者和领路人,她的能量和手腕让人叹服,一路走来,她用自己的老谋深算和政治直觉为武则天出谋划策,有了她,武则天感觉是踏实的,如今她走了,武则天心里空荡荡的。

更可怕的是,那些对武后参政心存不满的政治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他们依据天人感应理论,说上天之所以降下灾难,是因为妇人干政。

内忧外患,势孤力单,武则天陷入了空前的迷茫。她该怎么办呢?

她冷静地梳理了一下头绪,然后做出了惊人之举——避位以答天谴!

这是以退为进的一招妙棋:一方面,她向唐高宗摆出了一副谦恭、服从的姿态,我虽然和陛下合称“二圣”,但这个国家的顶梁柱是你,我是协助你的,现在国家有难,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您处罚我吧。这样的姿态反而让高宗感到英雄气短,不好意思处罚她。另一方面,她以皇后的身份要求对国事负责,等于告诉天下,我才是这个国家的决策者、领导者。权力和责任是成正比的,有多大的权力担多大的责任,既然我能对国事负责,那我就有权利主宰这个国家。这一下子又把唐高宗逼到了尴尬的境地:如果接受武则天辞去皇后之位的请求,就等于承认了武则天的政治地位,承认了她是这个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同时,国家有难,自己身为皇帝,却让自己的老婆去承担责任,则难堵天下悠悠之口,天下人会说自己这个皇帝没有担当。所以,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理智上讲,唐高宗都不会接受武则天避位的请求。何况此时的唐高宗已经习惯于武则天在身边出谋划策,老夫老妻一路走来也不容易,这些问题不能让一个女人去扛,当务之急是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唐高宗不但拒绝了武后的避位请求,为了安慰武则天,他还把杨氏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他辍朝三日,以显示自己失去岳母大人的悲痛,并亲手给杨夫人书写墓碑,让文武百官和内外命妇到杨氏的府邸吊唁,出殡那天,他一直把杨氏的灵柩送到墓地。接着,又追封杨氏为鲁国太夫人,谥号忠烈,把杨氏当股肱大臣看待了。

就这样,武则天以退为进,不但化解了危机,而且还让天下人看到,高宗永远是相信她的,别在朝野上下说她的坏话,那是没用的。

武则天成功地稳住了阵脚,“二圣”临朝已经不容置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圣临朝转眼就到了十个年头,武则天的威望已经相当高了,威望高了,想法也多了。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撺掇高宗说:本朝是以孝治天下,但我们对祖宗的孝顺还远不够呢,他们立下了那么多的丰功伟绩,却没有在他们的名号中体现出来,这不利于子孙后代缅怀他们呀!于是,她向高宗建议,给列祖列宗进一步尊号,使之与他们的丰功伟绩相匹配。比如,追尊唐高祖为神尧皇帝,高祖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追尊唐太宗为文武圣皇帝,太宗皇后长孙氏为文德圣皇后。但是,武则天的用意不在于歌颂和缅怀祖宗的丰功伟绩,而在于抬高自己的身份。她又说,既然列祖列宗都称皇帝和皇后,那我们就不能使用和他们一样的称号,我们得避讳。怎么避讳呢?干脆陛下称天皇,臣妾称天后。

高宗采纳了武则天的建议,自称天皇,武则天改称天后。

这一字之改,等于告诉天下人:我武则天是受命于天,处理朝政天经地义。天后是上天的配偶,德配于天,德配于天的人是有资格主宰这个世界的。

东方新罗蚕食辽东故地,煽动当地的民族情绪,解决起来颇为棘手。高宗有心开疆拓土,成为一代雄主,自然不会容忍西域和朝鲜半岛脱离朝廷统治。但他任命的两位儒将裴行俭和刘仁轨偏偏又是武后的政敌。裴行俭纵横西域,治疆万里,刘仁轨经略辽东,屡破新罗。每一次征服和胜利,都为他们的功劳簿锦上添花,使他们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尤其是长期负责选官的裴行俭,先后荐引和提拔了大批良材骁将,是武后势力向军队渗透的一大阻力。有鉴于此,武后要求息兵止战,正是向忠于李唐的军方势力刺下的温柔一刀,直指要害。古代中国向来都有抚民以静、止戈为武的传统,汉武帝沟通西域,唐太宗南征北战,皆被宋儒评为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这一理论在唐代大臣中也很有市场,太宗皇帝对高昌和薛延陀的征服战争,都受到以魏征为首的儒臣的批评,至武周时期,名相狄仁杰也以劳民伤财为由要求放弃安西四镇。而大非川一战使唐军损失甚重,府兵待遇低下,民间反战情绪升温,府兵逃亡人数增多便是明证。故此,武后上书称:“今群臣纳半俸、百姓计口钱以赡边兵,恐四方妄商虚实,请一罢之。”武后说群臣需要交纳一半的俸禄,百姓要交纳人口税来赡养边兵,此话把普通官吏和百姓的利益与边兵直接对立起来,对裴行俭、刘仁轨等军方实权人物构成压力。

第九条要求父亲在世、母亲去世的也应该服丧三年,被认为是具有女权色彩的一项提案。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于礼虽是夫妻匹齐,但仍然以父系为主。父亲去世,子女需服丧三年,母亲去世时如果父亲已经不在世,同样要服丧三年;但如果母亲去世时父亲仍在人世,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重,子女只需服丧一年。武后认为这不合人情道理,要求修改礼仪,父亲在世,母亲去世,同样要为母亲服丧三年。

第二条请求免除京畿三辅地区的徭役,和第十一条表明希望给八品以上的京官增加俸禄,摆明是施惠于京畿地区的官民。第五条要求俭省各项工程的费用和百姓的劳役负担,是针对唐代赋轻役重的弊端而提出的务实之举,希望能停建不必要的工程,减少征发百姓服劳役的机会,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而第十条对勋官免除核查和第十二条让长期任职的官吏升级,则是继泛阶之后第二次扩充官僚队伍的大手笔之作。所谓勋官,是指普通士卒可通过军功来获得勋赏。唐代素重军功,身手矫健的民众和庶族地主常会主动应募从军,以猎取功名富贵。薛仁贵就是通过参加太宗征高句丽的战争,由一介布衣一跃而成五品将军的。勋官并非职事官,也就是只有品级而没有具体职守,但可按照勋官的高低占有数量不等的土地,经过铨选考试合格的可以获得真正的官位。此外,在社会地位上,勋官享有同品官吏的待遇。但对前方军将所立的军功,回到内地要审核,不合格的会追回政府

颁发给他们的勋官告身,称为“夺赐破勋”,这对他们当然是一个沉重打击。武后提出“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正是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利益。而让长期任职的官吏升级,更是下层官僚的福音,可谓广收人望了。这五条议案都与基本国策无关,却鲜明地反映出武后为民众和中下级官吏争取利益的立场。这一立场,实际上贯穿了武则天的整个执政生涯,也奠定了她统治的基础。只因这些人才是唐帝国的社会基本构成单位,无论上层风云变幻,乾坤易主,始终海内晏然,纤尘不动,无数次叛乱都不能得到来自社会底层的支持,史称“上乱而下不乱”,即是指此。武周政权能维持二十年,其原因也在于得到中下层官僚和民众的支持,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全靠少数精英的超负荷运转。

这份政治纲领,高屋建瓴,无懈可击,它说明武则天经过二十多年的锤炼,无论是政治素养还是斗争技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唐高宗对“建言十二事”很是认同,下诏赞美天后的远见卓识,并着手实施这一系列施政纲领。这等于向天下人承认武则天具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武则天的威望更高了。

武则天在政治上一天比一天成熟老到,唐高宗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他不得不提前考虑身后的事情,他在考虑的同时,武则天也在考虑,她心里非常清楚,一旦丈夫归天,她面对的将是丈夫的继承人、自己的亲生儿子。

武则天不惜家丑外扬,为的就是将贺兰敏之置于死地。就这样,贺兰敏之被流放到南方的雷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但他是去不了雷州的,在途中就被武则天派去的杀手用马缰绳勒死了。

武则天娘家的资源实在有限,她的妹妹出嫁没多久就死去了,没有留下子嗣,姐姐的两个孩子也都死在她的手下。武则天不得不去面对这样的现实,要培养外戚,只能从侄子中发现人才。一番权衡后,她决定不计前嫌,召回被流放到岭南的几个侄子。虽然他们的父亲曾经深深地伤害过她,但孩子们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她的事。想到这些,武则天宽慰了许多,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

在几个侄子中,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年纪最大,武则天让他袭爵周国公,先给了他一个五品官,随后又任命他为三品宗正卿。宗正卿的职责是掌管皇族事务,一般都由李唐宗室人员担任。现在,武则天把这个职务给了自己的侄子,也许就在此时,武则天已经产生了让武家凌驾于李家之上的想法!她与李唐子孙的冲突不可避免。

职场圣经语录

一个人没有私心,那不是真正的人;一个有野心的人如果没有私心,他的野心绝对不可能实现。武则天并非不看重自己的娘家人,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如果娘家人都靠不住,那其他人就更不可靠了。以前她之所以打击娘家人,一是报复当年被虐待之仇,二则是给高宗留下大公无私的印象,以当稳皇后。现在她的目标已经不只是做稳皇后,她要想成为大唐帝国的独裁者、主宰者,此时,若再把娘家人晾在一边,那武则天就不是武则天了。

6.儿子是最大的羁绊

太子李弘已经长大成人,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帮能人。

李弘从小是在儒家经典中泡大的,文学素养也很高,聪明能干,立志成为一代圣君贤王。高宗一直对他寄予厚望,着意培养。李弘一生虽然只活了二十四年,却有七次的监国经历。不过,高宗虽然想把李弘培养成杰出的皇帝,但李弘未必就能达到他的期望值。因为无论是性格,还是身体健康状况,李弘都很像高宗。

李弘的性格敏感纤弱,这和少年时代的高宗如出一辙。当年,长孙皇后去世时,高宗九岁,那副悲痛的样子把舅舅长孙无忌的心都哭碎了。而李弘在八岁时,高宗和武则天巡游东都洛阳,把他留在长安监国,可李弘思念父母终日啼哭,群臣手足无措,高宗和武则天只好把他接到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