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弄是非型
这类同事与前一种类型相比有质的不同。他们可能嘴也不愿闲着,到处打听别人的隐私,并乐于制造、传播一些谣言,企图从中获得些什么。而且,在他们的心中,任何人都不在话下,而他们自身却没有什么所长。这类人让别人讨厌,但他们并不可怕。所以,你也不必如临大敌,与他们计较。只要他们说的构不成诽谤,又能伤着你什么呢?
辨识关云长型的同事
关云长即是《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关云长和刘备、张飞三人自从桃园结义以后,就始终忠贞不贰。
当他与刘备分散的时候,寄住在曹操处,曹操对关云长的才干和为人从心底里佩服,所以对他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而且还厚赏关云长,关云长那匹闻名天下的赤兔马就是曹操赠送的。
可是,关云长的为人算是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无论曹操对他多么深情厚谊,也没有为富贵所动,一心只想着去帮助自己的生死之交刘备。甚至刚一听见大哥刘备的消息以后,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冒着过五关斩六将的巨大风险,投奔贫贱时的至交刘备。像这样的人怎能不被人们敬仰、崇拜呢?到了现在全国各地还保留着许多关帝庙。
而对于曹操的知遇之恩和深情厚谊,关云长也没有恩将仇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处于生死危难的紧急关头,关云长没有忘记旧恩,顶着杀头的大罪,放曹操一条生路。
由此可见,像关云长那样的人,并非一直都非常聪明,脑子也有不灵活的时候。然而,关云长型的这类人重情感,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一生都不会反悔,感情非常专一,可谓忠贞不贰。
关云长型的这类人无论对同性同事、异性同事,从来都不会轻浮,很少拿势利眼来看待同事。尽管这类人有时也会注重外在形式,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为人应该举止稳重、端庄大方。
透过工作态度识别同事性格
人们有时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上,所以若想认识和了解某个人的性格,可以从他们对工作的态度进行观察。
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性格外向,坦坦荡荡,对人真诚,凡事都会认真对待,做事很有分寸,勇于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没有机会的时候会积极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有机会的时候会牢牢地把握住机会,这类人很容易获得成功。在情感方面,感情专一,很有责任感,是值得依靠的对象。
努力工作却没有效率的人
这类人性格内向,优柔寡断,凡事都想得很多,拿不起放不下。在面对某件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该负担的责任、后果等问题,总是担心失败了会怎样,所以时常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神态,因为顾虑的东西实在太多,行动起来就会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最后经常会以失败而告终。
失败后,勇于为自己开脱的人
工作失败了,不断地找一些客观的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的这类人,是一种设法推卸和逃避责任的人。这类人性格极度自私,爱耍小聪明,处处想表现自己,过分爱慕虚荣,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华而不实。情感方面也是朝三暮四,占有欲望强烈,易产生伤害。
失败后,善于坦然面对的人
失败以后能够实事求是地坦然面对,并且能够仔细、认真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犯类似的错误的这类人,他们性格外向,有城府,有才气,为人处世比较沉着和稳重,具有一定的进取心,经过自己的努力,多半会取得成功。
顺流进,逆流退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工作比较顺利,就非常高兴,但稍有挫折,便灰心丧气,甚至是一蹶不振。他们一般性格脆弱,意志小坚强,多愁善感,有美好的理想,但在实施时遇到困难容易妥协、退步,小能成就大的事业。
了解下属领导识别下属的三原则
有言道: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用人,而用人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会“识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识人术,识人的基础就是对人心理的判断,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有相通之处。
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做客吕公家,吕公见刘邦相貌奇特,当时就决定将唯一的千金许配给他。那就是后来也闻名一时的吕后了。
三国时的桥玄,初见曹操便直断其有安百姓的才能。桥玄观察曹操的一言一行,心中便已明白此年轻人不简单,因而也就给了很高的评价:“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是说曹操在太平无事的时候可以当一个能十的大臣,而在生逢乱世的时候能成为世间的奸雄。据说曹操“闻言大喜”,认为桥玄是了解自己的人。而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充分地证实了桥玄的预言。
三国时,魏国的刘邵写了一本《人物志》,那里面将人分了很多类型,并分别加以不同的分析,探究不同的实质,其中有一篇《八观》提供了识人的八种方法和观点,用以观察各种人的才性,颇有参考价值。
这里的识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人,要做好识人这一步,需要坚守一些原则和要领。至少要掌握三个原则:
从外部表现看内部实质
识人本应该是从人的外部表现开始,但是却不能停留在外部表现,而要从一个人外在的表现来看出他们内在的品性,这样做才是正确的识人之道,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通常人的外在表现一般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体格筋骨、气质色相、仪态容貌和言行举止等。《人物志》共列出了九征,分别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根据这九种外在的表征,可以看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性情,从而了解他们的明暗、勇怯、强弱、躁静等等。
《人物志》所采用的十二分法,把形形色色的人,根据性情归纳成十二种不同的类型,通过进一步分析其利弊,便可以为知人善任提供有力的参考。
由显著表现看细微个性
通常我们做事的原则,在于由小见大,由微见著。但是识人的要领,则正好相反,而在于由显见微。
有些人经常东张西望,心浮气躁,而有些人则安如泰山,气定神闲。前者的表现,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的人,而后者则很可能是临危不乱的高人。要从这些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中看出其细微的性格特征来,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尤其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要深入进行了解,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细微动作方面来研究和考察他们的修为和言行。只有这样,识人才不至于看错人。
认识共同点,辨析不同处
一般来说,人看来看去,似乎只有那么几种类型。然而只要再进一步分析的话,那么也不难发现,其实同一类型的人,往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情。从这些不同的差异中看出其共同的本质,还要从共同中发现各自的差异,也是极为必要的。
因为这种差异也往往不能忽视,甚至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例如,历史上的王莽和诸葛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结果王莽篡位,而诸葛亮则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样都是干事积极,劲头十足,有些人只是在瞎胡闹,看上去忙忙碌碌,其实什么成就也没有。而有些人则卓有成效,一件一件的事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成绩斐然。同样都是能言善道,有些人只是在空口说白话,虽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若要真把什么事情交给他们,则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另一些人则说话算数,说到做到,办起事情来相当的可靠。
有些人缺乏定性,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令人捉摸不透。对于这类人,最好不要信任他们,否则也只能是自吞苦果。作为领导,千万不要期待完美无缺的人,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行不通的。领导用人,贵在知人长短,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公司作出最大的贡献。
从品德探析下属人格
品德是一种内在的结果在外部的表现,也是了解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从生活的实践中检验一个人的品德,是看人的标志。
何谓品德,它是人类充实内心世界的精神结晶。人的品德和人的命运一样,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道德、诚信的总和,是修身养性的结果。人们对品格优秀的人,在思想中总有这样的印象:他们在任何场合中,都会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行为约束力。
法国银行家莱菲斯特没有发迹前,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好赋闲在家。有一天,他鼓足勇气来到一家大银行找董事长求职,可是一见面便被董事长拒绝了。
他的这种经历已经是第五十二次了。莱菲斯特沮丧地走出银行,不小心被地上的一根大头针扎伤了脚。“谁都跟我作对!”他愤愤地说道。转而他又想,不能再叫它扎伤别人了,就随手把大头针捡了起来。
谁想,莱菲斯特第二天竟收到了银行录用他的通知书。他在激动之余又有些迷惑:不是已被拒绝了吗?
原来,就在他蹲下拾起大头针的那三秒钟,董事长看在了眼里,董事长根据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认为他是个谨慎细致而能为他人着想的人,于是便改变主意雇用了他。
莱菲斯特就在这家银行起步,后来成了法国银行大王。
莱菲斯特的机遇表面上只因拾起一根针,看似偶然,但他在自己落魄之时能保持良好的行为,说明他品德情操十分高尚。
那位从细微处见精神的董事长更是一位识人高手,是他发现了莱菲斯特这匹千里马。莱菲斯特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位董事长看人的独到之处。日本一位著名的商店经理林江健雄曾经说:“有些人生来就有与人交往的天性,他们无论对人对己,处世待人,举手投足与言谈行为都很自然得体,毫不费力便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喜爱。可有些人便没有这种天赋,他们必须加以努力,才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喜爱。但不论是天生的还是努力的,他们的结果无非是博得他人的善意,而那获得善意的种种途径和方法,便是‘人格’的发展。”
只有健全的人格魅力,才能获得人们的喜爱。因此,世间凡是智者贤人,常把人格的特征竭力地表现出来。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也都要一分为二区别对待。但这绝不是说,人就没有差别,没有办法区分,因而也就没有办法区别对待使用了。恰恰相反,人的优点与缺点之大小多少实在有着极大的差别。有的人有大德有小过因而可谅可用;相反,有的人则是缺大德因而不可信、不可用而必须提防之压制之。看人就要从品德出发,认知他们优劣的所在。
“活心眼”也要一些真本事
先说说“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这个成语讽刺的是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又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历史上南郭先生的故事很有寓意。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特别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也都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被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作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唯妙唯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缗王继位,缗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听合奏,而喜欢乐师们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缗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在平时的工作中,无论你与上司、同事还是朋友的关系有多么好,这些永远都只是外在的因素。他们会在某些方面影响你,但不会是决定的因素。决定你成败的最终还是你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至于在上司面前你拼命讨好,在同事的跟前你人缘极棒,那些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如果你自己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那总有一天还是会被淘汰的。公司要的是有能力可以为公司带来利益的人,而不是只会靠手段蒙混过日子的员工。
小林是靠朋友的关系进的这家公司,刚到公司的时候,周围的同事并不知道她的来历。
没有几天的时间,小林就和同事们结成了坚固的革命关系。大家也很帮她,工作中的事会经常指点她,再加上朋友在老总面前时不时说些好话,头几个月下来工作还是蛮顺利的。
半年之后,公司进行一项工程招标的项目,要求员工进行系统学习,小林对于学习一点也没有上心,她觉得自己又不是学校的小学生,所以对此次培训只是应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