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成长·学习·创新
19912700000002

第2章 命运多舛,在苦难中成长(1)

拿破仑·希尔曾说:“世上没有所谓的失败,除非你这样认定。”苦难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是暂时的,除非你就此放弃而让它成为永久性的。

其实,命运多舛,并不是坏事,它能让我们在苦难中成长,能让我们更富有经验。每次我们尝试去做,即使没有成功,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而有助于我们实现最终目标。

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天骄——铁木真

铁木真,即成吉思汗,是蒙古开国君主。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高原,对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他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在战略上重视远交近攻,力避树敌过多;在战术上注重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在运动中歼敌。历史上称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

1162年,蒙古乞颜部也速该(姓孛儿只斤)的毡帐里出生了一个男孩。

也速该为他取名为铁木真(意为“精钢”)。铁木真9岁那年,父亲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此后,孛儿只斤家族迅速衰落。原来与之结盟的泰赤乌家族见状,无情地撇下铁木真一家,独自迁徙到远方。

孛儿只斤家族最衰微的那一年,铁木真不到10岁,弟妹年龄更小。家中既缺乏牲畜,又缺少劳力,以至于穷得“除影子外无伴当,尾子外无鞭子”,其生活的艰难可见一斑。铁木真的母亲很能干,拉扯着孩子们勉强维持生活。这时,泰赤乌家族的首领却落井下石,不断地寻衅滋事,打击孛儿只斤家族。一次,他们对铁木真一家的住地进行突然袭击,俘虏了铁木真。

他们在小铁木真的脖子上套上木枷,拉着他到处示众。这对铁木真幼小的心灵是极度的摧残。但这没有摧垮他,铁木真利用泰赤乌人举行宴会的机会,用枷锁奋力打倒了看守人,在奴隶锁儿罕失剌父子的帮助下,逃回领地。

铁木真逃回后为了防止再次遭到袭击,把全家迁到肯特山区。铁木真全家及其部众在肯特山一带安定下来。几年之后,铁木真和翁吉剌部姑娘孛儿帖结了婚。这样,他取得了翁吉剌部的支持。婚后不久,蔑儿乞部突然袭击了铁木真的营帐。铁木真措手不及,在混战中惨遭失败。他逃进了不儿罕山,但他的妻子孛儿帖却被蔑儿乞部俘虏。艰辛的遭遇,接连的打击,不仅没使铁木真灰心丧气,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同时也使他变得无情和残忍。他决心积聚力量,恢复自己家族的势力和威望。

铁木真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只有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联合一些部落,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击另外一些部落。铁木真首先想到的是父亲生前的“安答”(结义兄弟)——克烈部的首领王罕。为了争取王罕的支持,铁木真忍痛把妻子的嫁妆黑貂裘献给王罕,并认他为义父。不久,铁木真前往王罕那里,请求他出兵帮自己夺回妻子,王罕欣然同意。铁木真召集过去自己家族的部众,又联合自己的“安答”札木合,组成三方面的联军,突袭蔑儿乞部落。蔑儿乞部大败,铁木真乘机夺回妻子孛儿帖,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没有多久,札木合的弟弟由于抢掠铁木真的马群被杀。札木合以此为借口,纠集13个部族共3万人向铁木真进攻,铁木真也把自己的士兵分成十三翼迎战札木合。双方在克鲁伦河畔展开激战,这就是着名的“十三翼之战”。

是役以铁木真的失败告终。

几年之后,塔塔儿部首领蔑古真反抗金国,金国派大将军完颜襄会同克烈部王罕和铁木真联合出兵进攻塔塔儿。塔塔儿部被打败。铁木真通过这次战斗不仅报了杀父之仇,还掳获了许多部民和牲畜,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力量。接着,他又陆续吞并了几个部落,进一步壮大了实力。1201年,铁木真联合王罕,击败了札木合部。第二年,铁木真乘胜全歼残余的塔塔儿人。至此,蒙古高原东部的各部基本上都归顺于铁木真。铁木真的势力不断扩大,使得王罕大为震惊,二者的关系逐渐恶化。

1202年春,王罕纠集札木合等部落向铁木真发动突然袭击。铁木真失利,被迫退到班朱泥河一带。铁木真饮河水立誓:“如果我建立大业,一定和追随我到此的兄弟同甘共苦。如果违背誓言,就像这河水一样。”这就是着名的班朱尼河之誓。此后,铁木真在贝尔湖以东的地方逐步站稳脚跟,恢复了军事实力。王罕却骄傲麻痹,整天欢乐歌舞。一天深夜,铁木真悄然派兵包围了王罕的驻地,突然发起进攻。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铁木真完全消灭了克烈部的有生力量。王罕潜逃至鄂尔浑河畔,被乃蛮部杀死。不可一世的克烈部被消灭以后,蒙古高原上唯一能够与铁木真抗衡的就是西部的乃蛮部。

1204年夏,铁木真率部与乃蛮部交锋。乃蛮部军纷纷逃散,几乎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乃蛮部首领阳塔罕被蒙古军俘虏。乃蛮部灭亡后,蒙古高原上再没有哪个部族能够和铁木真争锋。铁木真的威名震动了整个蒙古高原,不久被推举为成吉思汗。

尝尽人生酸甜苦辣的小说家——吴承恩

吴承恩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商人的家族,自幼聪慧,但屡试不第,到中年才得到“岁贡生”的功名。后来,他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他的作品《西游记》是不朽的神魔小说,是中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颇负盛名,为历代人所钟爱。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乐观豁达,奉行知足常乐的哲学。但他不希望儿子同自己一样碌碌无为,因此为儿子取名承恩,字汝忠。这个名字意味着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够做大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流芳百世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一般的文章都能过目成诵。他两三岁时就能够读诗,6岁时入私塾读书。有了老师的专门教导,吴承恩学业进步得很快。少年时,他就因才学而名冠乡里。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相信他日后肯定能做大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吴承恩的兴趣发生了转移。他愈来愈觉得“四书五经”过于枯燥乏味,稗官野史却蛮有情趣。

他特别喜欢捕捉新鲜事物,更喜欢读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而且在读书时还做了许多笔记和摘录。吴承恩最钟爱的小说野史是《百怪录》和《酉阳杂俎》。书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使他潜移默化地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为他日后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

少年时的吴承恩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神话故事非常着迷,有时连续几天都沉浸在离奇的故事情节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吴承恩步入了青年时代,但他对神话故事的兴趣有增无减,并且养成了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个性。对此,他的父亲十分恼火,多次劝说儿子重新步入“正道”,吴承恩却毫不动心。商人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低,又加之父亲的生意每况愈下和这位大才子的“不务正业”,吴家逐渐招来连绵不绝的嘲笑。以前被人交口称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吴承恩父亲感到希望越来越渺茫。

吴承恩20岁时,尽管他与父亲关系不和,但父亲还是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不久,吴承恩与同乡的一位叶姓姑娘结婚,二人婚后的感情非常好。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品行端正,始终忠于自己的妻室。也许是由于妻子的劝诫和勉励的缘故,他重新拾起了“四书五经”。几年之后,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这着实让吴家人高兴了一阵子。吴承恩自己也觉得很光彩,一度还踌躇满志起来。时隔不久,他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参加乡试。遗憾的是,平时写诗作文的才华远不如他的同伴都考取了进士,他这位誉满乡里的大才子竟名落孙山。

他这次落第,对父亲的精神影响很大。翌年春天,他的父亲吴锐怀着巨大的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家人的鼓励下,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专心致志地在八股文上下了一番苦功。然而,在1534年秋的考试中他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并于这年冬天病倒了。生病期间,他有时感到万念俱灰,真想一死了之。但是,看着床前的妻子、母亲和未成年的孩子,他又恢复了生活的勇气。

但父亲的去世,两次科举考试的失利,对吴承恩的打击太沉重了。在他看来,不能考取举人,不仅无法改善生活状况,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

可是,他又不认为没能考取功名是因为自己没本事,而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都由天命决定,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正当吴承恩失意无奈之际,生活上的困顿又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

因为父亲过世了,他需要应付全家人的开支,但他却没有顶门立户的能力,也缺乏养家活口的手段。因此,全家人的生活只能依靠他每月从学府里领回的6斗米。

科场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使吴承恩对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品尝了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深沉地思考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向不合理的社会抗争。他愈来愈倾向于用志怪小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在与残酷的现实生活作斗争的过程中,吴承恩怀着满腔热情,蘸着自己的血泪,写下了不朽的《西游记》。

百炼成钢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自幼喜爱音乐。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1929年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35年回国后,他在上海、武汉等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救亡歌曲。他于1938年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经典作品。1940年,他被派往苏联工作学习,后病逝在苏联。冼星海出生在澳门的一个贫苦船工家庭。他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靠给人家做佣工和外祖父接济生活。6岁时,冼星海进私塾读书。不久,外祖父又去世了。他随母亲一起漂泊到了新加坡,1918年才回国。因交不起学费,他进入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并参加了学校的乐队。

此时,他表现出一些音乐方面的天赋,擅长吹奏单簧管,有“南国箫手”的美誉。20岁那年,冼星海打算学拉小提琴。但当时他手头拮据,根本买不起一把小提琴。后来,他费尽周折才从朋友那里借到一把破得不像样子的小提琴,就这也把冼星海乐得不得了。他先把琴身和弓子擦洗了一遍,第二天一大早就拿着小提琴到寝室外面的草地上练习。不料,他刚把弓子搭在琴弦上拉了一下,琴弦便发出“吱吱”的怪声。这时,寝室里一位睡懒觉的同学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向室友打听:“嗳,听见没有,哪儿在宰鸡?”

那位同学也正睡得迷迷糊糊,就说:“像,今天是什么日子呀?”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个同学,听他们俩议论宰鸡的事,就说:“这哪是杀鸡呀,那是冼星海在拉小提琴。”此语一出,三个人都笑得前仰后合。从此,冼星海便有了“宰鸡能手”的绰号。

他听了别人的嘲笑,羞得无地自容,但并不气馁,而是继续练习。1926年,冼星海卖掉了一些衣物,同时又得到朋友的资助,凑足了路费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期间,生活没有着落,他就靠在学校图书馆当兼职助理员挣微薄的薪水来维持。生活上的窘迫没有使他消沉,他师从着名音乐家萧友梅博士,刻苦学习拉小提琴。两年后,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小提琴和钢琴,琴艺长进很大。

1929年,冼星海漂洋过海,来到世界音乐文化名城巴黎学习音乐。刚到巴黎时,生计成问题,他不得不花费大部分时间去解决温饱。他经常在餐馆里当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这类工作既繁重收入又少,他几次饿昏在街头。有一天晚上,冼星海在一家理发店打杂,由于这家店面的生意很好,他连续几个小时没有一点休息时间,累得直出虚汗。次日凌晨1点多,老板让他下班休息。他从店里出来就感觉头重脚轻,走起路来晃晃悠悠。途中,他见塞纳河畔的梧桐树下有几把躺椅,于是打算在那里休息片刻。洗星海太累了,一沾到椅子边就睡着了。连冻带饿,又加上身体极度虚弱,他昏了过去。清晨,巡逻的法国警察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躺在椅子上,碰碰他又没动静,以为是一个冻死的乞丐,于是打算把他送进当地的陈尸所。可是,就在他们对“尸体”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时,冼星海又醒了过来,警察着实吃了一惊。

冼星海的生活困难到了极点,但还是否极泰来。时过不久,他遇到了中国留学生马思聪。马思聪见他音乐方面的天赋不凡,就把他引荐给法国巴黎歌剧院的首席小提琴师奥别多菲尔和着名作曲家杜卡斯。两位大师见他如此落魄,仍然不忘学习音乐,十分钦佩他的毅力,于是推荐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还破例免去他每月200法郎的学费。他不负众望,入学不久,就根据我国唐朝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了奏鸣曲《风》,并排进了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的节目单。但是,由于他的衣着不够华丽,竟然被音乐厅的保安拦在了门外,费了半天口舌,他才进入大厅。他的演奏一鸣惊人,令在场的所有音乐教授都惊呆了,并获准在电台播出。

1934年,冼星海写下了《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该曲演奏完毕后,评委会主任杜卡斯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相关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适当的物质要求。”听说还有物质奖励,冼星海兴奋极了。冼星海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于1935年夏圆满完成学业,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冼星海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不少不朽名作,如脍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并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此外还写了《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等大量音乐论文。冼星海对我国的革命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和希望——高士其

高士其出生在福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天资聪慧,4岁时就能读书写字、背唐诗。6岁那年,高士其开始上学了。第一天天不亮,他就跑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一个也没有到,只有烧开水的老头在门口打哈欠。

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声夸赞高士其,说:“你求学这样心切,如此勤奋,将来一定会学业有成,成为有用的人才。”高士其在学校认真听讲,回家专心致志地做功课。有一次,由于看书时过于专心,油灯烧着了头发,他竟浑然不觉。他平时喜欢读各种书籍,积累了广博的知识,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扬,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13岁那年,高士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不久,他踌躇满志地奔赴北京。一路上,他目睹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到美国学习新科学,回来拯救积贫积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