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后,由于成绩出众,高士其被直接编入二年级。他的大部分科目学起来都游刃有余,只是英语基础太差,学起来很吃力。但他很明白:去美国留学,全得靠英语,英语上不去哪能行呀。为了攻克英语关,他把生单词记在小本子上,一有空闲就读、背。渐渐地,他的英语成绩赶了上来,期末考试时还得了“英语优等奖章”。
各门功课当中,高士其最感兴趣的是生物学。他通过显微镜看到了微生物世界的小魔王——细菌的奥秘。在毕业考试中,他的生物学、英语等科目都获得了优等奖章。1925年,他被保送到美国留学深造。他怀着战胜“小魔王”的理想,先后在美国的好几所大学攻读细菌学。1928年的一天,他正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的细菌学系实验室做实验。实验中,需要给豚鼠注射甲型脑炎病毒,然后取出它们的大脑进行观察。不巧,这几天他的左耳有些炎症,但他舍不得放下实验,休息几天。
正当高士其聚精会神地观察豚鼠反应的时候,“嘭!”地一声,桌上一支装满甲型脑炎病毒的试管爆裂了,毒液四溅,弄了他一身一手。他把破裂的试管处理了一下,又继续投入实验。他没有想到,此时巨大的灾难正向他袭来。几天之后,他的左耳时常出现耳鸣,脖子有时转动困难,以前麻利的双手竟然颤抖得拿不住试管。他怀疑自己患上了甲型脑炎。经过医生诊断,确实如此,病因就源于那次试管破裂,毒液中的病毒通过患炎症的左耳膜侵入小脑。医生说,他最多还能活5年。
这个打击太突然了。他从医院出来,觉得天旋地转。“难道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吗?”高士其不断地问自己。校方得知这个消息后,劝他中止学业,回国休养。经过慎重考虑,高士其决定留下来,继续学习。尽管疾病时常发作,但他仍然坚持工作,最终完成了医学博士的全部课程。
1930年秋,高士其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他怀着满腔热忱归来,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失业和饥饿。他费尽周折,才在南京中央医院弄到一份检验科主任的差事,但是连申请购置一台显微镜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他无奈地离开了,来到上海,靠做翻译工作和当家庭教师来维持生计。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他的病情加重了,生命危在旦夕。
在此期间,他逐渐与艾思奇、张天翼、董纯才等文化界的进步人士有了往来。艾思奇把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介绍给他,使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和希望。他渐渐明白:要想消灭害人的“小魔王”,必须先消灭社会上鱼肉人民、阻碍社会进步的“大魔王”。
从此,他用颤抖的手拿起笔,作为武器,投身于擒拿大小“魔王”的战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轮椅上的梦——张海迪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她原本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5岁那年,她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病情十分严重,以至于5年中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病魔使得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躺卧在病床之上。
尽管过去的小伙伴经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但她一个人在屋子里的时间久了,仍然觉得心烦意乱。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命运对自己如此不公平。她越想越气,就把那些放在周围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但是,当小海迪听到开门声的时候,就赶紧把那些东西捡起来放在身边,因为她不想让妈妈伤心,她更不想把这份痛苦留给妈妈。
一天,小海迪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上学!”听了她的话,妈妈哭了。她知道小海迪渴望知识,就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妈妈开始想请家庭老师来教她,但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妈妈便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教她。
小海迪渴望知识,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经常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一次剧痛之后,她感到异常疲倦。妈妈说:“这些作业你明天再完成吧。”小海迪却郑重地说:“今日事今日毕!”妈妈感动地流下泪水。小海迪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但病魔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难忍时,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以期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10岁时,小海迪开始写日记。她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下来,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除了语文,小海迪对其他功课也非常用心,不肯浪费一点时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用心对待每一句话,每一道题目。小海迪用几年时间,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1970年,张海迪全家被下放到山东聊城的莘县,开始了农村生活。她的善良、热情和乐观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孩子们都愿意推她出去散步。一天,张海迪幸福地坐在木轮椅上,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她平生第一次看到青山绿水、绿油油的麦田和弯曲的小路。“天地真大呀!”她由衷地感叹。孩子们推着轮椅飞跑,各种景物在海迪的眼前一晃而过。她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一样,随风飘向远方。这时,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翻倒,张海迪摔在地上,胳膊都流血了,可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
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大家都没有什么吃的。但谁家要是偶尔能吃上一点好东西(比如萝卜馅高粱米面的包子),都忘不了给张海迪带去一些。张海迪把乡亲们给自己的爱铭刻在心。她时常想,自己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呢?
当她看到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大病小病都得到几十里外的卫生院治疗时,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能下地干活,但为什么不学着给人看病呢!”从此,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各种医学书籍,还托人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不久,她便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张海迪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为村民们治病达l万余次,她的针灸技术尤其出名。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痛时常发作。但是,为了治好更多的病人,张海迪始终一声不吭地坚持着。
她一边为人治病,一边自学英语。没有老师教,她就跟着收音机学,没有语言环境,她就自己跟自己对话。据说,她家里的每一本英语书都被撕得只剩下封面和封底。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张海迪知道,如果不一页页地把书撕掉,自己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学得很慢。于是,她发明了这种强化记忆的方法。
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各种不利条件,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终于自学成才。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先进事迹。
人们掀起了向张海迪学习的热潮。
残缺的是身体,完美的是人心——成洁
成洁的家在四川省南江县一个偏僻的山乡。父亲成家范是高塔乡粮店的会计,母亲胡化莲是个贤惠善良的农村妇女。1985年3月11日,年仅9岁的成洁在外玩耍时,不慎被变压器的高压电流击倒……从医院出来,成洁失去了双臂。
生活向小成洁展露了极其残酷的一面:她不能读书写字,不能和伙伴一起游戏,吃喝拉撒睡全得靠父母照料。她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废人、一个包袱。这对要强好胜的她来说,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啊!
不幸中,她的父亲鼓励她要向命运挑战,做生活的强者。一次,成洁想喝水,可旁边没有人,她只好挣扎着起来,用嘴去咬杯子,结果杯子没咬住,自己却从床上摔到地上,摔得鼻青脸肿,双臂的伤口也流出了许多鲜血。剧烈的疼痛没有击倒她,反而激起她心中强烈的欲望:我要练脚!
我要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
她从用脚翻小人书开始练习,用一只脚压住书,另一只脚的脚趾学着手指的样儿翻书。起先,她很难做到一页一页地翻,一翻就是一大沓,几经折腾还是翻阅不成,气得她一脚把书踢飞了。但过了一会儿,她又把书夹回来。她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不学会翻书的话,以后就连书都看不成了。于是她咬咬牙,又开始练习了。
父亲看女儿练得这么苦,心疼得不得了,但为了女儿的将来,他也狠下心来,守着成洁一起练。父亲先让她练压腿,待练到她弯下腰能用脑袋触碰脚尖时,父亲又要求她练习将一条腿抬起来挨着头顶,以便将来可以用脚向高处挂、取东西。在艰难的练习中,因没有双臂做调节,当她的一只脚往上抬时,身体就会失去平衡,整个身子跌下去。而且,没有手做支撑点,无论她如何挣扎、翻动,也难以爬起来。而她手臂的伤口在剧烈的滚动、碰撞中,渗出了殷红的血水。她嘶哑着嗓子对爸爸哭叫道:“太苦了!爸爸,这样练还不如让我死……”
爸爸听了,心如刀绞。可以说,每次陪成洁练习,对他都是一种情感上的摧残。他蹲下身,用手抚摸着女儿的脸,柔声说:“洁洁,你不是说过,你和典子(典子是日本影片中一个先天没有手臂的小女孩,成洁在之前看过她自强不息的故事)都是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吗?她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成洁扑闪着美丽的大眼睛看看爸爸,又望望蓝天白云,猛地点头道:
“爸爸,我会自己起来的。我练,我一定要练下去!”成洁咬咬牙,用头顶着地面,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她终于靠自己的努力爬起来了。
望着满脸灰土、血迹斑斑的女儿,成家范情不自禁地搂住她哽咽道:
“洁洁,你是好样的!”
由于截肢时截掉了成洁的肩关节,伤及大血管,使她全身血液循环受到极大影响,加上日夜练脚,耗去了大量精力,营养又没跟上,使她身体衰弱,严重贫血,可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她练脚!
她学会了用脚向高处挂东西、取东西,用脚夹筷子吃饭,而后她又学会了用脚扣扣子、叠被子、洗脸、刷牙、梳头……她用脚写出来的钢笔字漂亮得让许多有手的人看了都感到羞愧!
她在康复期间,不仅练习了用脚料理自己的生活,还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补上了所有的功课。当年秋季开学,失去双臂的成洁竟背上书包,重新回到自己原先的班级上课。那天,全校几百名学生以热烈的掌声真诚地欢迎成洁——这个勇敢的小姑娘回到他们中间来。
冬天,她那双裸露在外的脚经常冻得开裂流血,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她像正常孩子那样学习。
在县里的一次统考中,成洁的成绩在全乡几百名考生中名列前茅。
1994年夏,成洁高考完毕,面对多种选择,她选择了江西一所民办大学。为学到新东西,成洁又创造了一个奇迹:用脚操作电脑。她在参加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自学考试中,16门功课平均成绩名列江西省第一名。在如期拿到大专文凭后,又凭着自己的实力考进江西教育学院的英语本科班。
1998年7月,成洁大学本科毕业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种种诱惑,选择了回母校当英语老师的工作。1999年9月,她考进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在职研究生。
不向命运低头——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康比亚。父亲凯特·凯勒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当地的知名人士。母亲也来自一个显赫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美人,是凯特·凯勒的第二个妻子。
小时候的海伦十分招人喜爱,然而在1岁多一点的时候,一场大病毁坏了一切,多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终于苏醒过来的时候,却变得又聋又哑又瞎。从此,她陷入了一个黑暗、沉寂的可怕世界。她的父母对此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却又无可奈何。
深爱孩子的父母,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海伦的关爱。在海伦7岁那一年,父母为她请来一位教师,就是改变海伦未来命运的安妮·莎莉文小姐。
那时,安妮·莎莉文刚刚20岁,却接受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教导一位又聋又哑又瞎的小女孩。
安妮·莎莉文小姐在见到海伦时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海伦很高兴,学习也就从此开始了。
海伦10岁时,开始练习说话。然而要突破说话这一难关并不容易,由于她是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的,而这通常是不准确的。
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有时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当她终于能说出英文字母,并且能说出完整的句子“我现在不哑了”时,她一遍遍地重复着说,感到又惊奇又快乐!当她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时,全家人都惊喜地拥抱她。
1894年夏天,海伦被送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这里需要学的东西很多: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版《威廉·泰尔》。后来,她没用多长时间就掌握了法语。
海伦20岁的时候,她在学识方面已达到很高的程度。这一年,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女子学院以特殊的方式安排她进行入学考试。面试时,海伦用手在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考官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漫长的9个小时过去了,海伦的各科考试全部通过,海伦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她的安妮·莎莉文老师也一直相伴她的左右。
海伦喜爱文学,阅读范围甚广。大学二年级时,她的一位英文教授发现了海伦的写作天才,便建议海伦把自己的见闻写出来发表。于是,海伦的第一部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诞生了,这部自传性质的作品真实感人,文笔生动形象,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海伦也因此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有人说,成功的法宝在于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坚持下去,海伦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04年6月,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盲人。1906年,她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第一份为盲人服务的具体性社会工作。美国盲人基金会就是在海伦参与下多方努力创建起来的。
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史蒂芬·霍金
1942年1月8日,史蒂芬·霍金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滥炸中,为此史蒂芬不得不出生在邻近的城市牛津,面向世界发出了他的第一声啼哭。
史蒂芬小时候矮小瘦弱,可是如果有人因此想借机欺侮他,将得到毫不犹豫的反击。史蒂芬在学校经常衣服散乱,衣领上带着墨水的痕迹;他喜欢与人讲话,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为此反而显得句子含混;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出色,不过老师们公认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
史蒂芬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史蒂芬在17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的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