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员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廉政箴言
1992500000002

第2章 明志(1)

明志,即表明心志。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上联是说,“澹泊明志”即是恬淡寡欲,方能有清明高远的志向。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只有这样,身心才会健康。淡泊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明志,可以说是一个人从浑浑噩噩走向励精图治的转折点,它让一个身在迷雾中的人为自己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明志,对古人也好,今人也好,都是一种鼓励。

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党员领导干部,有的人,浑浑噩噩,不知身处高位有何追求,终日沉迷声色犬马之中,导致上行下效,乌烟瘴气一片;有的人,追求名利,追求更高的地位,欺上瞒下,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危害一方;有的人,清廉为官,执政为民,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事,做好事,留下清名在民间,为人民所爱戴。

同样是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这就是明志的作用。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只有有了明确的为国为民的志向,并且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志向,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民需要的、合格的领导者、决策者。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陈云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对人生观和权力观的一种精辟概括,是一种对名利的淡泊,是一种忠诚的信仰,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甘于淡泊的人,公而忘私;懂得淡泊的人,敬业奉献;向往淡泊的人,节操高洁。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真正淡泊的人,不会为个人得失斤斤计较,他们看淡名利,内心和谐,操守清廉。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应该有先人后已的胸襟,有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境界,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把无私奉献作为自己一生最大的幸福。

张苏同志是我国政法战线上杰出的领导人,他艰苦朴素,不谋私利,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

他早年在白色恐怖下从事地下工作,卢沟桥事变后,随八路军在晋、察、冀交界地区开展建立抗日政权,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的工作。尽管环境非常艰苦,但是张苏同志始终奋力工作,将个人生死放之脑后,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忘我的战斗精神坚决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

1938年春到1943年春,张苏同志主管经济建设工作。他坚决执行党的总方针、总政策,提出了边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决定的一环,离开了生产,就谈不到经济”。他还根据边区的实际情况,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组织领导工作。布置各县积极垦荒修滩,修复被大水冲垮的大量耕地;组织边区人民发展饲养业,提出“一人一鸡、五人一猪”的号召;重视科学技术,注重发挥专家的作用。他的各种工作,都有力地支援了抗战。正如聂荣臻同志说的:“张苏同志后来参加了边区政府的领导工作,他工作很认真,很踏实,为巩固边区抗日政权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他的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更严了。他曾经为自己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制订了这样一条规定:凡为私事来者,一律回答“各有各的组织,一切由组织安排解决,不能由我找关系。”多年来,对那些写信或上门请求安排工作、联系子女上学、想从外地调入北京工作的人,他一律拒之门外。他宁可“得罪”亲朋,决不负罪于党。张苏同志更是反对送礼,凡是送上门的东西都一律退回。老区人民出于对他的感恩,凡是到北京都会去看望他,顺便带上一点家乡的土产:粘面、土豆、南瓜干等,但是,张苏同志却从来不接收。即使不得已接收了,他也会让秘书给乡亲们寄钱,并写信表示感谢,讲清道理。

张苏同志克己奉公,时时处处体谅国家的困难。早年他从事地下工作时,中共北方局的一部秘密电台曾由他隐藏在一位世交张老先生家,老先生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党的电台。建国后,张苏对当年老人的功劳念念不忘,时常几十元或数百元地周济老人。当有人建议将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申请给这位老先生补助。张苏同志只说了一句话:“不要增加国家的负担。”在1985年的时候,检察机关统一着装,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准备给张苏也配发检察服,但是,张苏同志说,不做检察工作了,不要多花国家的钱,坚持没有要。

张苏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在为最高人民检察院退休干部书写条幅时,他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古人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把党的事业作为一种自身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视个人名利淡如水,才能真正地把党的事业看得重如山,才能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一心一意用在党的事业上。

在当今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要想固守节操、淡泊名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只要树立像张苏同志这样的人生观和权力观,不为名利劳身,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就能经受抵御各种诱惑,为高尚壮美的人生写下浓重的一笔。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孙中山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这句名言,可以说是有志之士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座右铭,多年来,它指引着无数优秀的公职人员踏踏实实做事,光明正大做官。

立志做大事与立志做大官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价值取向上来说,立志做大事,体现的是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只要是一心为民,职位越高,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越大;而立志做大官,则是以官为业,或光宗耀祖,或弄权谋私,孜孜以求的莫过于做官、做大官的“官本位”思想的表现。从行为方式来说,立志做大事者立足于默默奉献,埋头苦干,做大事后还想做更大的事;而立志做大官者立足于作风漂浮,长于钻营,做官重于做事,做事为了做官。从实际效果来说,专心做事的干部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而只求做官的干部只能是图虚名、招实祸。

二审维持原判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在悔过书中这样写道,十多年一直在公安局担任副局长,自认为业务熟,有能力,付出很多,取得的成绩也很多。特别是看到比自己资历短、业务又不熟悉,甚至还是自己过去“下级”甚至“下下级”的人,都提拔到与自己同一级的职务,甚至更高的职务后,从思想上就不能正确对待,进而内心有了不满情绪,升官不成,于是就开始乱用职权……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强最终走向腐败,就是因为他不能正确对待做大事与做大官。所以,对领导干部来说,对待职务上的升迁,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不能因为组织上的不重用而采取贪污腐败等手段,到头来不但害人害己,更是对不起党的培养。

职务升迁对任何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来说都极具诱惑力。面对诱惑,大多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做到处之泰然,但是,有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丧失最基本的党性人格,金钱开路,四处游走,让人深恶痛绝……那么,作为领导干部,到底应该怎样应对这种诱惑呢?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职务升迁既是一种工作需要,也是组织对个人的一种鼓励、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考验和责任。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不能忘记组织的培养,不能忘记群众的信任、帮助和期望,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个人职务升迁和党的事业完美结合起来,不负组织和群众的重托和信任。

此外,党员领导干部还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克服短处,发挥长处,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努力工作,做好事,做好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富贵:指有钱财、有地位;淫:使……迷惑。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迷惑。

【释义】:(做人)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孟子的这句名言尽管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是到了现在,还有它积极的警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大丈夫就要有骨气。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样有骨气的人不胜枚举。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有骨气,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克服一切困难,奋勇前进。党员领导干部只要拥有了这种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就会经得起任何诱惑,不再惧怕任何威胁,对一切困境都能泰然处之,坚守良知,追寻理想,成为一个真正有骨气的人,真正有骨气的共产党员。

为官一任实不易,要留芳名在人间——俗语

“为官一任实不易,要留芳名在人间。”这句话说的是在位一任,应该清正廉明,造福一方,留下美名在人间;不能为了政绩不择手段,终为人民所唾弃。

党员领导干部,人民赋予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只把以民为本放在口头上,而是要真真正正地当好百姓的父母官,真心实意为民服务,为国尽责,成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

李焘官至二品,与同时的惠州邑人(明时河源属惠州管辖)叶梦熊、杨起元同为晚明名臣,邑人时称“三先生”。李焘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四岁授之句诵,辄请所解,弱冠进庠,二十一领乡贤,二十五成进士。”此后出仕,初任福建泉州府推官、次任浙江金华府同知、三任南京工部员外郎署郎中事、四任南京工部郎中、五任南京兵部郎中、六任湖广衡州府知府、七任北京沧州长芦运使、八任广西参议、九任湖广陨襄道按察史、十任湖广按察史正堂、十一任广西左江道按察史、十二任广西右布政、十三任云南左布政、十四任云南巡抚。官至二品,七十六岁告老还乡。

《湖南通志·名宦录》这样评价李焘:“李焘,河源人,万历中知衡州府,力行节俭,尝取四大礼度,民所能行者辑为简仪,又手书司马光俭训,刊布民间,闾里恶少皆廉得其奸状事发,悉审之法,民称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