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用重复法培养孩子的记忆时,也应该讲究方法。遗忘的规律是短时间内一下子遗忘很多,往后则越来越少,即先快后慢。因此,根据这个原则,在孩子刚学了新的知识之后,要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晰的时候,及时加以巩固,不能等遗忘了再巩固。而且,重复的间隔时间也要由短逐渐拉长,例如培养孩子的复述能力,最好第二次与第一次的时间间隔为一到两天,第三次间隔两到三天,经过多次重复,间隔的时间可以更长些,每次重复的时间可以少一些。这样的重复训练对孩子的记忆效果非常好,又不浪费时间。
(11)情绪记忆法。
对孩童时期的记忆大多和当时的情绪体验有关,有时记忆的内容忘了,可当时的情绪效果却一直保留在记忆中。因而可以说,情绪记忆是记忆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积极的情绪记忆常伴有愉快、满足、高兴等情绪体验,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常伴有恐惧、痛苦、急躁等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记忆会使人变得乐观、自信、开朗和豁达,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则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记忆。
父母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无须进行刻意的记忆训练。在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孩子记住什么,如何让他记住等等,还要着重对孩子进行记忆兴趣、记忆习惯的培养,亲子一起探索出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生活联想法、类比法、重复法等。
鼓励孩子模仿。
鼓励孩子模仿也是成功的捷径之一。模仿就是对人或动物、事物的表面现象仿效、照着样子做,这是创造的开始。模仿是孩子本能,但是怎样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不少人不重视孩子的模仿,认为这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其起因就是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如果希望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你不妨从模仿开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要注意言行。
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模范对象,因此,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对象。孩子2—3岁的时候,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不断加强,大脑结构日益完善,可以认识更多的东西了,这是模仿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需要有玩伴。父母每天都必须抽出一定时间来陪孩子玩,这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与小动物为伴了,他们常常会摆出“小大人”的样子,经常说“我自己来”、“我要那一个”、“你别动,我会”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逐渐增加模仿的难度,比如进行律动表演,可以按照乐感、调式、节奏、感情色彩等要求,让孩子做十分丰富明快的动作,很多孩子都会模仿得惟妙惟肖。
2、给孩子提供模仿的环境。
孩子能够坐的时候,父母就可以每天用童车推着他到户外去活动2—3小时,让孩子接触空气和阳光,接触美丽的大自然。父母也可以在草地上铺一块小毯子,放一些玩具在毯子上,让孩子挪动身体,伸手去抓,这就是模仿的早期准备。
3、引导孩子正确模仿。
对孩子来说,什么都是值得模仿的。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很感兴趣,总希望像父母一样能够做各种事。观察资料证明,孩子认为最感刺激的事儿也最愿模仿的是学电影电视中的“坏人”。“坏人”叼着烟,跷着腿,打打杀杀,飞檐走壁,披着衣服,戴着墨镜:在孩子的心目中,这实在是太威风了。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就必须进行正确引导了。孩子模仿的对象应该是健康的。比如模仿医生看病:孩子可以会用椅子摆成医院,像模像样地给玩具布娃娃看病,开药,打针。这种创造性模仿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学会生存,从小树立为别人服务的理想等。
4、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
如果孩子不愿意在小围栏里玩,父母就应该让他出来。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认为,孩子在小围栏里玩的时间一般到半岁左右。如果到了九个月,父母还把孩子圈在小围栏中,对孩子来说这与成人坐“监狱”没有什么区别。
孩子不愿意在小围栏中玩,不一定就是又哭又闹,而是他们在小围栏中玩烦了,根本不想再在里面玩了。如果父母不明白这一点,就会极大地阻碍了孩子模仿的能力发展。因此,父母要尽可能提供给孩子开辟一方新的天地,不要因为怕麻烦,图清闲就长时间地把孩子“关在”小围栏中。
俗话说:“孩子岁半,翻坛倒罐。”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可能会打破一些东西,干一些“坏事”,但是这应该是无所谓的。容易打破的东西要收拾好,衣服脏了洗一洗就可以了,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在乎这些。
鼓励孩子创造和想象。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是利用以往的感知材料,经过改造和组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想象力对他们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进想象能力。具体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让孩子多积累词汇。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重要作用。词汇量大的孩子往往能够很顺利地把一件事情表述出来,而词汇量贫乏的孩子则常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述而中断想象。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
为此,父母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神话、寓言故事等。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摘抄本,用来记录文学名句、名段,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在空余的时间多翻阅摘抄本,来巩固这些词汇。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在不知不觉中就增多了,从而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
2、丰富孩子对表象的储存。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象的资源。家长平时要指导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去博物馆、去郊游、去动植物园、去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让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家长与孩子相互描述。家长可以通过写日记,把孩子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形象化的东西特别多,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积累。
3、用绘画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图像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图画,并鼓励孩子试着以此为基础画出来。
绘画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孩子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其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想”得越多越好。如在纸上画出许多圆,让孩子按自己的想象添加内容,看圆能“变”成什么?孩子可能会从单一的一个太阳、一块饼干、一个头像、一朵花、一个皮球……想到用圆组合出熊猫、一束气球、一群小鸡、一堆鹅卵石、天上的星球等等情节画。另外,还可播放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儿童根据音乐的表现画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对孩子的画,家长不要先做鉴赏家,而要先做想象力的评论家,不要着眼于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画家,而要先看孩子的想象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鼓励孩子编故事、猜谜语。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编故事、猜谜语不仅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孩子体验到一种积极的情感。美国著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专家简·海丽认为,鼓励孩子编故事不仅是一种语言训练,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推理能力,得出出乎意料的结论。
故事作为一种形象的语言艺术,深受儿童喜爱,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词语的描绘,联想到相应的形象与活动。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讲故事时,要注意训练儿童续编故事结尾,问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
德国诗人歌德幼年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故事。讲到最惊险处就停住了,以后的情节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幼年时的歌德为此做过多种设想。有时他和妈妈一同谈论故事情节,然后再等待着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公布”。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再把故事情节讲出来。这样,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发展,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用游戏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游戏对儿童来讲,就如同成人的工作、学习一样,是发展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活动。孩子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凭借想象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多种生活情境,自己动手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用积木搭娃娃床,用杯子当锅给娃娃做饭,用圆环做方向盘开汽车,用纸撕成条做面条等;还与小伙伴共同商议分配角色、安排活动。当孩子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游戏的情节也具体化了,孩子的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犹太人家庭中最常玩的游戏就是让孩子拣圆豆。方法是把绿豆、黄豆或其他圆形的、体积小的、颜色不同的物体混合放在一个盘子里。再准备四五个不同颜色的小碗,让孩子从盘子里取出豆子或其他物体,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入不同颜色的小碗里,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通过辨别颜色、形状和大小来激发想象力。
6、培养孩子眼晴的观察力。
眼睛看到的形象是孩子积累表象的第一途径,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也主要是用眼睛来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从孩子幼小时候起,尽可能地多让他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他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孩子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
公园、游乐场、乡间田园等地方都是扩大孩子观察范围的地方,父母要多扩展孩子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游戏、玩耍,带他们走访名山大川,看看长河落日、秀山丽水的自然风景,领他们到名胜古迹、主题公园中参观、访问、游戏等,让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陶冶孩子的性情和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启动孩子静态的想象思维。
7、鼓励孩子多联想。
联想,就是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毕加索有一辆废弃的自行车。有一天,毕加索对着这辆破自行车凝视了片刻,在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形象。
毕加索把自行车的坐垫和车把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的嘴巴,后部是牛的额头,车把则是两只牛角。
经过毕加索的重新组合,原先破旧的自行车有了新的意象,这个意象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把与某个物体相关的一些事物联想起来,孩子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让孩子通过联想来提高想象力。
8、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梦想。
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幻想自己的将来是多姿多彩的。虽然有的梦想似乎是不切实际的,但却是孩子有想象力的表现。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呵斥孩子,更不要讽刺孩子的梦想。正确的做法就是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梦想,鼓励他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天晚上,莱特兄弟在大树下玩耍,他们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觉得又亮又好玩,就商量要把月亮摘下来,放在屋里当灯用。
于是,兄弟俩就开始脱掉鞋子,爬上高高的大树,希望站在树上把月亮摘下来。但是,当他们快爬到树顶的时候,一阵风吹动树枝,把弟弟从树上摇落下来。幸运的是,他被一根树杈钩住了衣襟,后来是爸爸把弟弟抱了下来。
爸爸一边给孩子包扎伤口,一边对他们说:“你们想摘下月亮的想法很好,但月亮并不是长在树梢上,而是挂在天空中。想要摘到月亮,你们就应该造出一种会飞的大鸟,骑上它到空中去摘月亮。”父亲的鼓励在年幼的莱特兄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果然造出了会飞的“大鸟”,让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重视孩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其眼睛是模糊不清的。”好奇心永远是科学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兴趣,开发人的潜能,使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新的活动中。作为父母,应该珍惜和善待孩子的好奇心,正确激发和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作家冰心有一句话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淘气也并不意味着孩子是个坏孩子,淘气是孩子好奇的表现,孩子在淘气中一次次尝试失败,一次次品尝成功,最终会一次次地总结出真理。
有一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朋友对他说;“我的孩子把我的金表给拆坏了。”
“那你是怎样处理的?”陶行知问。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下次他再也不敢了!”
陶行知听罢此言,大声地惊叹道:“你这样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恐怕中国的爱迪生都被你枪毙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话吓呆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过了一会儿,陶行知建议他说:“不过,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请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块送到钟表铺去,让孩子在旁边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满足了。”
陶行知在对待孩子好奇心的态度上给我们以启发,我们应该从身边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和爱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在有好奇心的基础上才会生出探索与发现世界的热情,父母应该让孩子的好奇心不断地向正确的方向扩张,也只有如此,孩子探索、发现的兴趣和精神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父母可以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常参与孩子的活动,并且给予孩子正面的奖励,都会使孩子的好奇心朝正面发展;而斥责、处罚或无理的制止孩子,则会阻碍孩子好奇心的发展或将其引向不正确的方向。